第一辑 传染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2&rec=78&run=13

一、畜禽共患病

(一)炭疽
1941年炭疽病在济南地区流行。1950年,在章丘发生该病,死亡牲畜72头。195
5年,四县皆发生。1955年和1964年出现两次发病高峰,发病率均在0.1%以上,后加
强预防措施,1984年后未再发生。
自1953年,各县对疫区和受威胁区给大家畜和羊注射炭疽芽孢,炭疽流行逐年减
轻。据统计,1980年防耕畜炭疽5万多头,防羊炭疽5.3万只。1985年防耕畜炭疽近1
0万头,防羊炭疽18万只。
(二)狂犬病
1949年前就有该病流行,50年代初期各地不断发生疫情。1978年严重流行,全市
家畜狂犬病发病率0.26‰。
1953年以来,曾多次掀起在城镇捕杀野狗运动,并做好犬只管理工作,给免疫犬
登记挂牌,以区别于野狗,并规定县以上城镇及近郊严禁养犬。1981年,历城、长清
、章丘、平阴4县和郊区共免疫犬41433只,平均免疫密度为89.21%。1981~1985年
被犬咬伤的4300多人,均及时接种疫苗。
(三)口蹄疫
1923年,该病在济南地区流行。1951年,济南发生牛口蹄疫。1961~1964年,章
丘县发生牛口蹄疫。1964年10月,章丘、历城、平阴3县10乡97村,发现口蹄疫病牛
1921头、病猪13头、病羊200只,当年注射疫苗53827头。1972年,发生疫点40个,病
猪865头。1978年春,菏泽地区发生疫情,又通过调猪传至济南,散布到各县。共发
生疫点735处,其中病猪970头,病牛18头,病羊14只,共死亡455头(只),急宰602头
(只),处理438头(只)。1979年8月,疫情得以控制。1983年3月,拔除长清最后一个
疫点。经鉴定,此次疫情病原由C型口蹄疫病毒引起。到1985年,该病未再发生。
1956年,开始对该病进行防治,发现疫情,立即向上级报告,划定疫区,普查家
畜,建立免疫带,对死畜火烧、深埋。
(四)布氏杆菌病
20世纪初,在长清、历城等山区的牧羊人中流行一种腰腿痛病,当地群众称为“
翻山病”,后经证实是布氏杆菌病。1955~1958年,该病在长清流行,绵羊、山羊的
感染率为10%。1965~1966年,平阴、历城亦被列为疫区。1971年,布氏杆菌病进入
流行高峰。1984年,长清的张夏镇诗庄村暴发该病,新发病人16人,羊51只。
1970年以来,在重点疫区推广应用猪型二号菌苗,同时,重视羊只免疫和人兽两
医协同作战,控制了疫情。1980年后,感染率在0.1%以下。1982年后,因停止了对
羊的免疫,仍有零星疫点。1985年,长清县被农业部和卫生部列为全国布病监测县。
(五)结核病
畜禽结核病在济南流行久远,1949年前,牛结核病列为家畜疫病的第二位。50年
代初,济南市奶牛均为私营,防疫、卫生条件较差,该病流行严重。1953~1956年,
牛结核病年检出率高达27.68~48.9%。1959年,历城发生该病,后采取预防、隔离
等措施,得到控制。1982年全市平均发病率为0.63%。
(六)破伤风
1950年章丘县发生该病,1954、1966年,在历城县又有发生。1985年,全市年发
病725头(只),死亡423头(只)。1953年以后,定期对畜禽进行预防注射。1985年,全
市共防421676头(只),检疫800头(只)。
二、牛羊的主要传染病及防治
(一)牛气肿疽
1949年,平阴县境内牛气肿疽严重流行。1971年,历城县华山又发生该病。疫情
出现后,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切断传染源,火烧、深埋病牛尸体,控制了疫情。
(二)牛流行热
1958、1966、1970、1976、1983年,济南市先后6次流行该病。1983年,全市发
病牛24612头,涉及4县1郊,死亡成牛139头。对该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中西医结合
,控制并发病的发生。
(三)牛焦虫病
1949年前,平阴县境内牛焦虫病每年皆有发生。1974年,疫情扩散到全市。198
0年后,各县发病率下降。1981年,发病率4.12%,致死率占发病数的13.04%。防治
方法,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条件,用焦虫散治疗,效果明显。
(四)羊瘟
1952年,章丘县的南部山区及刁镇、绣惠等地发生绵羊羊瘟。1964年疫情扩散到
历城,1967年又扩大到平阴。后经防治发病率逐年下降,1985年仅发病476只,死亡
6只。防治方法为接种羊瘟冻干疫苗。
三、马属动物的主要传染病及防治
对马骡危害较大的疫病,50年代初期为马鼻疽,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马传贫”
,80年代初主要为流行性感冒。
(一)马传染性贫血
该病1971年传入山东省。1973年,长清、历城发生疫情,1974年,章丘的刁镇、
绣惠、埠村、黄河等公社又发生,1981年以后,疫情逐年减少。1971~1981年,济南
年发病率0.12‰,发病马致死率8.095%。1982年后,该病有少量发生。1985年,发
病5匹,死亡5匹,防治12383匹,检疫34771匹。防治该病主要是加强检疫,对查出的
病畜,全部宰杀深埋。1975~1978年,章丘县先后7次对疫区马、骡、驴进行检疫,
净化马群。1980年开始,在重点发病县试用马传贫病毒疫苗,获得较好效果。
(二)马鼻疽
1949年后,曾多次流传该病。一次是在50年代。1952年,解放军某部马鼻疽检出
率达14%。1954年,在章丘的枣园、埠村、黄河公社等地流行该病。1957年疫情扩大
到历城、平阴、长清。另一次是在60年代,因多次从苏联、蒙古进口大批马匹,带进
鼻疽病马。1964年历城发生马鼻疽,1975年章丘发生该病,1977年章丘、长清、历城
出现疫情。30年来,共检查出鼻疽马137匹。1975~1985年分别在章丘县的黄河乡温
官庄、马徐、黄徐和长清县的孝里乡黄崖村设置了病畜隔离管制区,控制疫情扩散并
加强产地检疫和入境后的复检。严格捕杀开放性的病马和在规定区内集中使疫阳性马
的方针,使该病有所减少。
四、猪的主要传染病及防治
对养猪业影响较大的疫病有10余种,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猪瘟、猪丹毒;其
次是猪气喘、猪水肿、猪肺疫、猪伤寒、仔猪白痢等;再次是流行性感冒和传染性肠
炎。
(一)猪瘟
猪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疫病。1950年,章丘县流行该病。后全市出现3次发病高
峰,分别是1957、1963、1980年,其中第一次的发病率最高。1980年后,疫情有所下
降。但1985年,病猪又有所增加,历城唐王、董家等地发生“温和型”猪瘟,全市发
病猪为13441头,死亡10224头,发病率占饲养量的1.03%。自1956年以来,开展防治
工作,1985年推广生猪防疫程序改革,常年预防密度90~95%左右。
(二)猪丹毒
1950年,章丘县各地发生该病。1954年,又波及历城。1955~1957年,4县皆有
发生。1965年,4县共发病3000头。1966年,疫情扩散到8930头。此后,一年两次注
射疫苗,1974年发病率下降为4%,1979年下降到0.99%,1981年平均发病率降到0.
82%。
(三)猪气喘病
1957年,历城和长清县发生该病。1966年,疫情扩散到平阴。1967年,该病严重
流行,发病率3%,致死率高达70~80%。1975~1985年,经积极防治,致死率降到
10%以下。
(四)猪传染性胃肠炎
该病由外省传入,1980年发病较多,1981年后呈下降趋势。1985年发病24055头
,死亡601头。
(五)猪流行性感冒
50年代末发现该病。1979年,疫区扩大至全市,发病率为5.35%,死亡率为3%
。1980年后,疫情有所控制。1985年,疫情再次扩大,发病502705头,死亡8563头。
五、家禽主要传染病及防治
(一)鸡新城疫
1940年,在济南地区首次发现该病。1952、1954年章丘县发生该病。1956年,疫
情扩散到历城、长清、平阴。1964年,历城开始进行预防注射。1979年,该病发生较
严重,当年发病14.89万只,死亡14.20万只。1957年以来,自制工系弱毒苗对该病进
行防治,效果较好。自1980年,普及预防注射,效果更好。
(二)鸡马立克病
引进国外肉种鸡传入该病,1980年开始流行。1985年,流行严重,全市发病245
00只,死亡13500只,防疫394000只。
(三)鸡痘
1949年前,该病在市区流行,1952年后开始蔓延到农村。对该病实行以预防注射
为主,其次是对症治疗,有一定的效果。1985年,预防1155400只。
(四)禽霍乱
1952年,在章丘县各区的鸡、鸭、鹅中发生该病。1982年在全市流行,1983年有
所控制。1984年后,疫情又有所扩大。1985年,发病72604只,死亡25637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