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家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2&rec=70&run=13

一、耕牛
解放前,耕牛为济南农村农业生产的主要役畜,饲养较为普遍。1936年历城、章
丘、 长清、平阴和济南郊区,养牛15.53万头。1938年后,受战争影响,养牛数量下
降。至1949年,济南地区饲养耕牛8.47万头,仅为1936年的54.5%。
解放后,党和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发展耕牛养殖。同时,制定法令制止滥宰
耕牛。为加强对耕畜的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各县区相继成立畜牧兽医站。1953年,
开始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改良当地牛。到1955年,济南地区饲养耕牛13.32万头,
比1949年增长了56%。1956年合作化后,耕牛由户养改为集体饲养。1958年人民公社
化后,耕牛饲养管理混乱,存养量下降。到1960年降至9.53万头。60年代中期,经过
调整,农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牛的饲养也逐步回升。70年代末至80年代,农村实行
经济体制改革,耕畜作价归户,实行户繁户养。这一期间耕牛的存养量呈下降趋势,
1985年,全市养牛6.89万头,比1976年减少2.8万头。
二、奶牛
济南市奶牛饲养始自19世纪末。1897年,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东关一带饲养奶牛。
1910年前后,中国人开设恒大、金声、齐鲁等牧场。1922年,桑园农事试验场自外地
购入黑白花公牛一头,母牛数头,并对外开展配种工作。1928年,东关一带有养奶牛
户11家,饲牛40余头。1932年,武芳林等5人筹资建立“五大牧场”。该场饲养管理
、卫生设施较好,时被称为“华北第一牧场”。1948年济南解放时,全市约有奶牛3
00头。
解放后,奶牛饲养业出现繁荣。50年代初,全市有私营奶牛业户近百家,但经营
规模不大,每户饲养奶牛少者一二头,多者五六头。唯一规模较大者为五大牧场,有
牛约80头。
1950年4月,济南实业公司投资,私方人员集资共同筹建成立济南畜牧股份有限
公司。公司在五里牌坊购地建场,由哈尔滨购进牛94头。1952年,省农业厅出资在济
南东郊成立国营奶牛场。1955年济南奶牛饲养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成立济南市畜
牧公司,下辖一场(原畜牧公司),二场(原国营乳牛场),三场(原健生牧场)3个奶牛
场。1958年,全市有奶牛892头。
1958年后,由于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业歉收,饲草饲料短缺,饲养管
理粗放,奶牛业受到影响。1963年后,对牛群进行调整,并加强管理,生产很快恢复
发展。1965年,饲养奶牛1016头,其中成乳牛712头。1966年后,因受“文化大革命
”影响,生产发展缓慢。1975年,饲养奶牛1224头,其中成乳牛814头。农村实行经
济体制改革后,除加强国营奶牛场外,大力提倡扶持集体和个体奶牛饲养户的发展,
牛奶产量逐年增加。1979年,全市饲养奶牛1641头,其中,乳品公司饲养奶牛1413头
,成乳牛782头,年产牛奶391.33万公斤。1983年,全市奶牛头数增加到2539头,其
中乳品公司饲养奶牛1543头,社队集体养奶牛996头,全年生产鲜奶476.20万公斤。
但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鲜牛奶仍不能满足供应。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大
力发展集体奶牛场和个体奶牛专业户。1985年,全市有国营牛场3处,集体牛场26处
,存养奶牛分别为1700头和1566头,年产奶量分别为596.81万公斤和223.84万公斤。
奶牛专业户284户,共养761头,产奶量约12万公斤。国营牧场成乳牛单产创历史最高
纪录,平均达到6492公斤,获全国奶协高产奶牛一等奖。
三、马
1936年,历城、章丘、长清、平阴及济南郊区养马10670匹。此后,由于战争影
响,社会动乱,马的数量逐年减少,到1949年仅有6100匹。
解放后,养马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并注意引进良种马,对马匹进行有计划的杂交
改良。1951~1958年引进新疆马,1952年引进苏高血、苏纯血种马。1956年,各县建
立家畜人工授精站。1959~1960年,又先后引入阿尔登、苏维埃重挽马。到1985年,
全市养马1.34万匹,其中良种马占70%。
四、驴
1949年,全市养驴4.07万头,1954年增至6.79万头。后由于农业集体化和机械化
水平的提高,驴的饲养量下降。1963年建立配种站后,引入德州大黑驴进行杂交改良
。虽然养驴数量下降,但品种不断增多,1985年,全市养驴2.54万头。
五、骡
1936年,全市有骡13525匹。建国后,机械化运输工具发展,骡的饲养量下降。
1975年5100匹,1979年后有所发展。1985年,全市养骡1.16万匹。

六、猪
养猪为农家传统家庭副业。1932年,济南地区平均每百户养猪25头。历城县养猪
2万头,长清县8万头,章丘县8万头。当时济南所养的猪,仅有黑色一种,成猪体重
约50公斤左右,生长缓慢。
解放后,大力提倡养猪。50年代初期,把猪列为六畜之首,养猪事业有较大发展
。农业合作化初期,明确了私养、公助(国家、集体补助)的方针。从1957年开始,发
给饲料粮、布票,以鼓励多养猪。到1957年底,生猪存栏36.58万头。1958年后,由
于“左”倾错误影响和自然灾害,农业连年歉收,生猪饲养量大幅度下降,1961年2
4.19万头。1962年,贯彻农业“八字”方针,生猪饲养量发展到41.54万头。1966年
春,济南实行“斤猪斤粮”,以及“户养猪、队包圈”的奖励办法,商业部门预付奖
售饲料、预付定金等一系列鼓励措施,当年饲养量达52.91万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猪的饲养量下降,1969年为26.22万头。1975年2月贯彻
中共中央提出的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继续鼓励社员养猪的方针,猪的数量回升。197
9年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提高生猪收购价格,激发了农民养猪积
极性。进入80年代,济南地区饲养量稳定在50万头以上,1985年达69.4万头,扭转了
长期以来猪肉供应紧张的局面。
七、羊
解放前,济南养羊较少。据1930年统计,平均每百户7只多,当时历城县养羊10
000只,长清县养羊20000只。羊多在春、夏、秋三季放牧,冬季则为舍饲,多以草饲

解放后,养羊业得到发展,1949年全市养羊6.23万只,1957年达到18.73万只。
1958年因大跃进,养羊业遭到挫折,羊只存栏下降到15.39万只。经过3年调整,196
2年上升到21.93万只,后连年递增。60年代初,章丘、平阴引进新疆细毛羊和小尾寒
羊。60年代中后期,为了植树造林,限制羊的发展,再加“文化大革命”影响,养羊
业又受到挫折。1968年,降至6.13万只,70年代逐年增加,1979年42.94万只。1981
年,全市出现养羊专业户、重点户共5900户,共养羊52.21万只。后因饲料问题解决
不好,养羊数量逐年下降,1985年,全市羊存养21.87万只。
1979年后,奶山羊发展较快。历城县自1979年开始提倡养奶羊,以柳埠、高尔为
奶羊基地。1980年从河南省引进奶山羊1734只,至年底全市存养1.04万只。1981年,
市畜牧局拨款,扶持历城的高尔、柳埠和长清县的五峰发展奶山羊基地。全市奶山羊
除集体饲养小部分从事良种繁育外,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农户喂养,因饲料问题解决不
好,奶山羊存养逐年下降,到1985年,仅剩40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