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人民公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2&rec=7&run=13

1958年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到北园乡水屯视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谭启
龙汇报北园乡准备办大农场时,毛泽东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可以把工农兵学商合
在一起,便于领导。”8月20日,北园乡成立济南市第一个人民公社--北园人民公社。
随之各县区形成办社高潮,至9月济南4县和郊区全部公社化,共建人民公社58个。19
58年10月,历城县曾将10个人民公社合并为一个人民公社--历城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公共财产转为公社所有,社员自留地由公社统
一经营,有的转为集体所有;社员尚未入社的牲畜、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折价归社作
为本人投资;少数未入高级社的个体农民、小商小贩直接加入人民公社,实现了土地
和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公社机关设中共党委和管委,管委行使政府权力。公社
下设管理区,管理区下设生产大队,大队下设生产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人民公社从成立到1984年撤销,经历了几次较大的体制变化。
1958~1959年春,人民公社成立初期,实行公社一级核算。土地、劳力、牲畜、农
具等均归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生产大队没
有财产权,生产的粮食,除留下口粮外,剩余全部交公社分配。劳动力按军队编制组
成营、连、排,将民兵组织和生产组织结合在一起,实行大兵团作战的方法,从事工农
业生产,动辄夜以继日,连续作战。大办公共食堂、敬老院、幼儿园,有的公社实行
吃饭不要钱制度,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生产搞高指标、瞎指挥、放“卫星”,粮食亩
(0.067公顷)产放到上万公斤,棉花亩产放到5000公斤等。不顾客观条件,集中大量人
力物力大炼钢铁,普遍建土高炉,造成很大的损失和浪费。公社化初期生产资料实行公
社一级核算,严重脱离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给生产带来严重破坏。
1959年3月以后,落实中央两次郑州会议精神,开始纠正公社化初期出现的“左”
的倾向,实行“统一领导,队为基础;分级管理,权力下放;三级核算,各计盈亏;分配计
划,由队决定;适当积累,合理调剂;物资劳动,等价交换;按劳分配,承认差别”的方
针。将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的使用权和生产管理权下放到生产大队,以生产大队为基
本核算单位。这一方针的实施,对稳定农民情绪,刹住“共产风”发挥了一定作用。但
是,由于1959年9月后在全国开展“反右倾”,农村中的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和“
平调风”又盛行起来,加之连年严重的自然灾害,至1961年农业生产出现严重倒退。1
961年,粮食总产量27264.5万公斤,比1958年的50368.5万公斤下降45.9%;棉花98.8万
公斤、花生48.8万公斤,分别比1958年下降79.8%和96%;大牲畜10.19万头,比1958年
的14.80万头下降31%。农民生活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许多农民因口粮不足,出现浮
肿病,非正常死亡和外出逃荒现象时有发生。
1958~1961年济南市农业生产情况
┌─────┬───┬────┬────┬────┬────┐
│项目 │单位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
├─────┼───┼────┼────┼────┼────┤
│农业总产值│万元 │11561.0 │10014.0 │9129.0 │8418.0 │
├─────┼───┼────┼────┼────┼────┤
│粮食总产量│万公斤│50368.5 │40606.0 │30056.5 │27264.5 │
├─────┼───┼────┼────┼────┼────┤
│棉花总产量│万公斤│488.0 │455.3 │113.0 │98.8 │
├─────┼───┼────┼────┼────┼────┤
│花生总产量│万公斤│1148.5 │315.9 │39.6 │48.8 │
├─────┼───┼────┼────┼────┼────┤
│大牲畜存栏│万头 │14.8 │12.4 │11.1 │10.2 │
└─────┴───┴────┴────┴────┴────┘

1961年3月,毛泽东在广州主持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
业六十条);9月,毛泽东又提出将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相当于原来初级社
规模的生产队。根据以上指示精神,自1961年下半年至1962年9月,济南地区人民公
社的基本核算单位由2546个生产大队下放到14881个生产队,同时,把集中起来的自留
地重新分给社员。农村集贸市场也逐步恢复。随着核算单位的下放和农村各项有关政
策的落实,农民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1966年,全市农业总产
值15566万元,比1961年提高84.9%;粮食总产量54332万公斤,棉花237.8万公斤,花生
614.1万公斤,大牲畜11.95万头,分别比1961年提高99.3%、140%、1200%和17.17%。
“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些地方一度将自留地收归集体,取消集市贸易,割“资本
主义尾巴”,不允许农民搞家庭副业,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取消合理的管理制度,严重影
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由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济体制没有变,农业
生产仍有一定发展。197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54566万元(1980年不变价),比1966年
增长115%倍,粮食总产和单产分别增长58.5%和79.33%,大牲畜13万头,生猪存养65.6
9万头,分别增长8.7%、24.2%。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取得较大的进展,到1978年,全市
共建成水库198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9座,小(一)型40座,小(二)型148座,塘坝
724座,建机电井18792眼,有效灌溉面积12.39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55.6%;治理水
土流失面积1957平方公里,占原水土流失面积的68%,比1957年增长20多倍。全市最大
的水库卧虎山水库即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水库总库容1.16亿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
0.55万公顷。各县区每年冬春都集中力量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对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
、治理。农业机械化程度也有一定提高,197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8.63万千瓦,
机耕面积达13.72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