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灌溉、施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2&rec=58&run=13

一、菜田灌溉
解放前除北园利用河水灌溉外,其他菜区均用井水灌溉。井深一般3~5米。灌溉
工具, 北园使用“撑杆、 水斗” ,其他地区用轳辘。水斗两人操作,1天可浇菜田
1300~2000平方米,轳辘1天浇菜660平方米左右。30年代始用水车,1943年菜区有水
车井5 4眼,轳辘井1004眼。1956年,全市共有水井1791眼。
1954年春,北园小王庄蔬菜生产合作社第一次使用汽油机抽水灌溉。1955年,西
郊老屯村王振善蔬菜生产合作社打了第一眼大井,深10米左右,配备涡轮机一台。1
959~1965年,基地菜田逐步实现了灌溉机械化,近郊菜区实现了电气化。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先后在西郊、东郊、北园、唐王、仲宫、姚家等地区试验
喷滴灌,由于投资较大未能广泛应用。
二、菜田施肥
(一)有机肥
50年代,近郊菜区主要以骡马粪、大粪干和家庭厕所肥作基肥,远郊和各县区主
要用圈肥,北园地区多施用城市垃圾混合肥。茄、果、瓜类菜和大白菜、韭菜,增施
豆饼、豆子、香油渣、鸡毛等。60年代,市政府决定城市粪肥80%供应菜区,并鼓励
扶持菜区养猪。从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基地每公顷菜田有猪15头左右。1982年后
,取消对养猪的奖励,生猪存养量明显下降,至1985年,每公顷占有量不足7.5头。
唐王地区利用麦秸、麦糠和杂草沤制草肥,作大白菜基肥,促进了土壤的熟化程度。
(二)无机肥
20世纪30年代,济南始有进口化肥,并在北园地区试用。50年代基地菜田开始推
广施用化肥。60年代,济南生产氨水后,菜区普遍施用氨水。60年代后期,碳酸氢铵
取代氨水,70年代尿素、复合化肥取代了碳酸氢铵。化肥使用量,基地菜田50年代每
公顷300公斤左右,60年代750公斤左右,70年代1050公斤左右,80年代15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