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主要作物生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2&rec=32&run=13

一、小麦
小麦为济南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各县区均有种植,且面积、产量均居农作物之
首。 1931~1936年, 年平均播种面积11.6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6.9%。
1939、 1940年, 播种面积分别是6.91万公顷和8.96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32.3%和36.1%。解放后,小麦播种面积不断扩大,50年代每年都在15万公顷左右。
60年代以后,每年播种面积12~12.7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5~42.5%。按
粮田面积计算,1949~1985年多数年份小麦播种面积占粮田面积的58~68%。播种面
积最小的1959年(9.03万公顷) 仍占粮田面积的42.5%。1985年,小麦播种面积12.29
万公顷,占粮田面积的73.4%。小麦播种面积大,分布广,决定着济南的粮食生产形
势。解放前,小麦总产量占全市粮食作物总产的比重为20~30%;解放后,小麦单产
不断提高,总产增加,50年代、60年代上升到22~34%,70年代以后,提高到40%左
右。
小麦是需肥、水较多的作物,济南肥料紧缺、水源不足,小麦产量受到制约,到
1985年旱涝保收的麦田只有5万余公顷,其余近7万公顷属旱田和半旱田,丰歉在很大
程度上受自然气候的影响。
二、玉米
玉米为济南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分布在各县区的水浇田和半旱区。建国前,多
春播并多与大豆间作。1931~1936年,平均每年种植玉米4.1万公顷,单产985.5公斤
。1939年种植1.387万公顷,单产789公斤。解放后,玉米播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不
断提高。50年代,每年种植面积6万公顷左右,单产750~900公斤。60年代前半期面
积减少。1966年以后,随着小麦、玉米一年两作面积的扩大和麦田套种玉米技术的推
广,夏玉米面积迅速增加,到1981年,玉米播种面积已达到9.789万公顷(春玉米极少
)。1982年后,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玉米种植面积开始减少,1985年为8.545万公顷,
但仍比1949年增加1.732万公顷,增25.4%。由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玉米产量不断
提高。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全市百万亩(6.67万公顷)夏玉米高产攻关和中、低产田开
发,促进了玉米生产。1984年单产达4584公斤,总产41139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玉米在粮食作物中面积和产量所占比重仅次于小麦,个别年份玉米总产量超过小
麦。玉米产量的丰歉决定全市粮食的生产形势和畜牧业的发展。
三、地瓜
地瓜本名甘薯,有红薯、红芋、白薯、山芋、番薯、甜薯、红苕等别名。原产于
美洲热带地区,1594年传入中国,1786年济南开始种植,广泛分布于4县1区的山丘地
区。
清代及民国时期济南种植地瓜较少,且产量较低。解放后,地瓜种植面积逐年扩
大。1949年1.168万公顷,1960年扩大到8.653万公顷,为历史上济南种植地瓜面积最
大的一年。1961~1978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6~6万公顷。1980年以后,每年保持在
3万公顷以上。地瓜播种面积在粮食作物中所占比重,1949年为3.1%,1960年上升为
25%,1961~1978年年均在15~19%之间,1980年以后仍占12%左右。从产量上看,
解放后20年增产幅度不大,1977年以后单产(折瓜干)才超过3000公斤,1984年单产5
062.5公斤,达历史最高水平,为1949年的3.3倍。
地瓜同小麦、玉米称为济南的三大作物。1958~1964年,地瓜总产量在粮食作物
总产量中所占比例在35%左右,1961年高达43.6%。60年代和70年代为农民的主食之
一。80年代后,主要用作加工业原料和调剂城市居民生活。
四、谷子
谷子为济南的古老作物之一,因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抗逆性强,故主要
分布在4县1区的旱田、半旱田地区,平原水浇地种植较少。
谷子春播为春谷,夏播为夏谷。50年代以前多种春谷,60年代以后夏谷面积逐渐
扩大,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春谷已极少。
解放前,济南种植谷子较多。1931~1936年,每年平均种植5.72万公顷,1940年
5.07万公顷。解放后,播种面积增加,1950~1955年每年种植面积保持在6万公顷以
上。1956年以后面积逐年减少,60年代种植不足3万公顷;1973年后种植不足2万公顷
。进入80年代后,种植面积更趋减少,1981年仅为9100公顷,为历史上济南谷子种植
面积最小的一年。
谷子产量,1964年后单产才稳定超过了1500公斤,1984年达3010.5公斤,创历史
最高水平。谷子总产量在粮食作物中所占比例1939年最高,为25.6%,1981年最低,
为3.2%。
五、棉花
棉花是济南的主要经济作物。古植木棉。元末引进草棉,木棉绝迹。1892年开始
引进美国陆地棉。当时有大花小花之分,大花为美棉,小花为中棉,以后品种渐多。
全市各县区中以章丘县植棉面积最大,平阴县、长清县次之。1978年后,长清县
棉花面积大减,章丘、平阴成为济南的产棉区。章丘县棉花主要分布在水寨、高官寨
、刁镇、辛寨、普集、枣园等乡镇;平阴县主要分布在孝直、店子、孔村等乡镇。
解放前,济南市棉花种植面积一般保持在五六千公顷。50年代后期发展到1万余
公顷;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面积大减,后又恢复发展,1967~1976年10年间种植面积
在1.5万公顷左右,1982年达2.05万公顷,是历史上济南种植棉花最多的一年。
济南棉花产量一直较低,解放前每公顷单产不足200公斤。解放后,一直到1979
年的30年间单产徘徊在225公斤左右。1980年以后,棉花产量迅速提高,1984年单产
1026公斤,达历史最高水平,为济南棉花的最高单产年。1985年单产820.5公斤,比
1949年提高3.9倍。
解放后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经济作物中一直占绝对优势。1949~1971年23年
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为经济作物总播面积的90%以上,最低的1979年仍占62.7%。
棉花总产量在经济作物总产量中所占比重一般都在80%以上。
六、花生
花生是济南的主要油料作物,花生油是济南的主要食用油。
济南于100年前开始种植花生,多分布于各县的沙丘地区。解放后,从种植面积
上看,1949~1974年章丘县种植较多。1975年以后,长清县占首位,主要分布在万德
、归德、张夏、孝里等乡镇。
解放前,济南每年种植花生七八百公顷左右。解放后逐年扩大,1956年达到1.0
93万公顷。1964~1978年,每年种植面积种植面积保持在5000公顷左右。80年代以后
,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85年达到1.176万公顷,是解放后种植花生最多的一年。花
生产量,解放前平均每公顷单产1300多公斤,1979年以后单产迅速增加,1985年达2
400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49年增产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