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2&rec=25&run=13

解放前,济南的粮棉油种植业发展十分缓慢。1931~1936年,全市粮食年均每公
顷产990公斤,棉花189公斤,花生1399.5公斤。1937年以后,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 949年, 全市粮食作物平均每公顷产835.5公斤、棉花165公斤、花生1297.5公斤,
分别比1931~1936年的平均单产降低15.6%、12.7%和7.3%。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粮、棉、油种植业从生产条件、生产规模
到经营水平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
解放初期,市属各县先后进行了土改,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的劳动积极
性空前高涨,全市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粮食、棉花、花生总产量
分别比1949年增27%、60%、152%。1953年以后,人民政府开始引导农民采用先进
的农业技术进行耕作。1954~1956年,各县普遍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优良品
种,进行耕作制度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57年与1949年相比,全市粮食总
产增40.5%,棉花总产增174%,花生总产增252%。
1958~1961年,受“左”倾错误影响,生产上搞瞎指挥,分配上搞平均主义,挫
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加之3年自然灾害,全市粮棉油生产受到严重挫折。1961年的粮
食、棉花和花生的总产量分别比1957年减产93.8%、73.3%、95%。
1962年后,全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落
实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管
理体制。扩大生产队的自主权,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重新调动起来。同时,全市农村积
极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扩大沿黄地区稻田改造,增加高产作物
面积等,使全市的粮棉油种植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全市粮食、棉花、花
生总产量分别比1962年增产65%、124%和269%。
1966~1976年,全市农业生产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种植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
,致使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发展十分缓慢,两者在种植业内部的比重越来越小。197
5年,花生播种面积仅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1.4%。粮食作物内部,则偏重小麦、玉米
、地瓜生产,谷子、大豆、小杂粮等种植面积偏少,1975年小杂粮播种面积仅占粮播
总面积的11.9%。
1978年以后,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粮、棉、油种植业出现全面发展的新局面。从
1980年开始,全市农村逐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在
农作物布局上逐步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到198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整个农
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78年的86.4%调减为83.5%,花生由1978年的1.6%增加到
3.3%;小杂粮面积由1978年的0.19万公顷,扩大到1985年的0.36万公顷,比重由8.
61%增加到11.3%。为适应农民科学种田的需要,各地加强农技服务机构和农业技术
队伍建设,充实技术人员,添置技术设备。到1985年,全市农艺师已增加到107人,
经过考核合格并发证的农民技术员发展到2676人。1985年,全市主要农作物均取得大
丰收,其中,粮食总产达11.22亿公斤,棉花总产达972.5万公斤,花生总产2822.5万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