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农业区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2&rec=20&run=13

济南市农业区划工作始于1980年。综合境内地形地貌、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社
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依据其特征,将全市农村划分为4个经济区域,即南部中低山经济待
开发区、中部丘陵经济次发达区、近郊平原经济发达区和北部沿黄经济较发达区。
一、南部中低山经济待开发区
全区土地总面积178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727公顷,其中垦殖率21.1%、有效灌
溉面积12460公顷。区域包括章丘县的阎家峪、文祖、曹范、垛庄,历城县的彩石、西
营、锦绣川、柳埠、仲宫、高而,长清县的武家庄、万德、张夏、五峰山、马山、双
泉等16个乡镇。
全区东起章丘县,西至长清县,群山绵延百余公里,海拔500~900米,中部峪沟长达
数十公里。一般土层较浅、结构性差、水土流失严重。气候温凉湿润,年平均气温低
于13℃,高于0℃,日照较北部平原区少300多小时。地表水资源丰富,全市10座大中型
水库和90%的小型水库及塘坝在区内。但因地势高引水困难,有效灌溉率仅为33%,加上
地下水分布不均,大部分地区为贫水区。1985年末,全区有林地39600公顷,产果品318
9.45万公斤,林业收入1557万元。区内牧草资源丰富,畜牧业生产具潜在优势。
1985年,全区总人口56.55万人,劳动力为25.7万人,其中53.3%的劳动力从事第一
产业。农村总收入35349万元,第一产业收入占57.7%,年人均收入636元。粮食总产量
19819.17万公斤,农业人口年均占有粮食366.14公斤。通电村562个,占全区行政村总
数的78.5%。
二、中部丘陵经济次发达区
全区土地总面积1423.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087公顷,垦殖率为36.6%,有效灌
溉面积19960公顷。区域包括章丘县的普集、埠村、山后寨、官庄、旭升,历城县的孙
村、港沟、党家庄、十六里河,郊区的姚家、七贤,长清县的崮山,平阴县的安城、玫
瑰、李沟、孔村、孝直、洪范池等18个乡镇。
全区地形起伏不平,沟壑纵横,海拔100~500米,水土流失严重。全区有小型水库1
00余座,大部分渗漏严重。小型塘坝、水池、水井数量较多,但因蓄水量少,只能作为
人畜用水和作物点种的补充用水。区内地下水埋藏深,开采困难,水利化程度低,有效
灌溉率仅为38.3%。矿藏资源丰富,是济南建材生产基地。
1985年,全区总人口63.71万人,乡村劳动力为25.91万人,57.9%的劳动力从事第
一产业。农村总收入51955万元,其中第二、三产业收入占59.8%,年人均收入895元,高
于全市平均水平。粮食平均每公顷产3997.5公斤,比全市平均少487.5公斤。
三、近郊平原经济发达区
全区土地总面积14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980公顷,垦殖率57%,有效灌溉面积65
480公顷。区域包括章丘县的相公庄、明水、绣惠、刁镇、辛寨、宁家埠、白云湖、
党家、枣园、龙山、水寨,历城县的郭店、董家、唐王,郊区的王舍人、洪家楼、华山
、北园、吴家堡、段店,长清县的城关、归德,平阴县的店子等23个乡镇。
全区地平土肥,水、温、光资源比较丰富。海拔30~100米,土壤以褐土为主,土体
深厚。年平均气温13℃,日照2640小时,年降雨量650毫米,地下水较多,潜水埋深一般
在5~10米,成井容易,有效灌溉率78%,是济南粮食、蔬菜生产基地。
1985年,全区总人口119.78万人,农村总收入126059万元,其中第二、三产业收入
占到64.1%,年人均收入1252元。粮食总产量47877万公斤,平均每公顷产4384.5公斤;
乡镇企业总收入80803.8万元。全区共1018个行政村,仅有1个村尚未通电。
四、北部沿黄经济较发达区
全区土地总面积8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787公顷,垦殖率为48%、有效灌溉面积
27113公顷。区域包括章丘县的黄河、高官寨,历城县的遥墙,长清县的平安店、孝里
,平阴县的栾湾、平阴、刁山坡、东阿、旧县等10个乡镇。全区地势低洼,水域面积大
。海拔15~40米,地下水储量大,埋深2~5米,地表多积涝成塘。全区水面有300公顷,
50%的水面进行淡水养殖,具有水产养殖优势。区内土地涝、沙、碱、薄,作物产量较
低,水稻每公顷产量一般在3750公斤左右,少者1725公斤。林木生产条件较好,1985年
林地面积14440公顷,林业潜力较大。
1985年,全区总人口43.74万人。农村总收入2782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占
58.8%,年人均收入677元。粮食总产量18163万公斤。通电村458个,占全区行政村总
数的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