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堤防工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2&rec=168&run=13

一、晚清民国堤埝

(一)民修民埝
1855年黄河改道后,原大清河河道难容巨流,洪水外溢,寿张以下至章丘等沿河
州县均遭水害。当时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及捻军,无暇顾及。沿黄群众为抵御洪
水灾害,自发堵沟筑埝防溢。如临近省城的泺口镇,因河岸漫溢,田庐大半淹没,当
时盐商关呈麟首举,召集群众于刘家沟一带堵截缺口多处,筑埝30余米。历城县遥墙
村地处巨野河入大清河之三岔口,因屡遭水患,村民王湘圃倡议筑埝防卫,埝成水害
减少。这种因水筑埝的民修民埝曾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但因多为随弯就曲,卑薄不
齐,决溢之灾仍不断发生。至1883年,北岸自泺口至济阳交界,南岸自长清县邱家庄
至邹平的杨家桥,共计修成约55.6公里的民埝,成为民防时期黄河岸边筑成的第一道
防线。
(二)官堤(遥堤)
1881年夏秋季,洪水泛滥,民埝大多溃决。次年,历城北岸桃园决口。12月,巡
抚任道督工堵复,并于桃园上下加修官堤25.5公里。1883年3月凌洪大发,历城的
骚沟、章丘的九龙口等漫溢决口。山东巡抚陈士杰勘定河工,奏准开通小清河,加修
黄河官堤。1884年6月,长堤告竣,两岸堤长700公里。另在长清、历城的官堤与民埝
间加修月堤、格堤等数十段。随着官堤的建成,全省(包括济南)大部河段形成了第二
道防线。
(三)双重堤防的延续修守
1890年3月,平阴等县的护城堤修筑竣工。1892年前后,结合堵口筑工,平阴邓
庄、章丘华庄、历城北岸临黄堤均修筑加强。1899年,李鸿章奉命勘视河工,筹议治
理,议定凡南北两岸大堤为河工第一,一律加培,按平工顶宽10米,险工15米,底宽
以35~50米为准加以修筑,至1905年修筑完成。1932年3月,为加强省城上下堤防,
对南岸长清县北店子至历城县姬家庄,北岸齐河县南坦至辛庄54公里两段大堤直接招
商培修,完成土方15.7万立方米。1935年汛后,对济南盖家沟至章丘33公里,齐河南
坦至历城北岸22公里堤防进行培修,使部分堤防加强。1938年2月,日伪山东河务工
赈委员会查报:南岸大堤挖掘军工190公里,泺口上下挖掘缺口28处。是年春,工赈
委员会拨款56万元(伪币)修补残堤,长清玉符河至章丘共填筑军沟568处,修做土方
25.39万立方米。5月,对睦里庄以下2300米堤段(包括宋家桥决口处)加培土方11.12
万立方米。10月,对泺口至傅家庄各险工堤段招商承修土方1.91万立方米。1946年7
月,南京国民政府山东修防处开始整修堤防工程,共整修北岸齐河南坦经鹊山至济阳
大柳树店子长55公里,南岸长清宋家桥至章丘胡家岸63公里,完成培堤土方100.28万
立方米。1947年3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堵复花园口决口后,黄河复归山东故道。
1948年,国民党军队再次以黄河堤防为依托阻止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在上起
宋家桥,下至章丘胡家岸60多公里堤线上挖筑防御工事,堤防工程再次遭到严重破坏
,修堤工程被迫停止。
二、建国前后堤防建设
(一)前期复堤
1946年1月,解放区山东省政府实业厅下设水利队,5月22日山东解放区成立“渤
海区修治黄河工程指挥部”组织动员民工投入复堤浚河工程。同年3~7月,济南上段
峰山县(今长清县)黄河段在鲁西行署的领导下,组织群众昼夜抢修堤防,修竣阴河、
潘庄、五龙潭3处堤段,共完成土方30万立方米,并动员群众献砖献石,加固险工坝
岸。随着解放战争的进展,1947年章历治河办事处建立。办事处成立后,深入游击区
发动群众抢修被国民党军破坏的傅家庄至刘家园6600米残堤,完成土方0.86万立方米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济南、历城、章丘开始全面整修堤防工程。标准暂按19
37年泺口洪水位30.46米(大沽基点,下同),平工堤段超高1米,险工超高1.5米加修
。1949年,对长清宋家桥至历城姬家庄32.80公里,亓家庄至章丘大寨55公里进行修
复,完成土方21.14万立方米。泺口大堤高达31.96米。同时,对10余处险工239段坝
进行整修加固。1950年,又根据1949年洪水提出了新的复堤标准。按泺口站流量850
0立方米/秒,相应水位30.70米,超高1.5米,顶宽6~7米,临背边坡1∶2~1∶3,堤
顶高程32.20米进行复堤。截至1951年冬,完成复堤土方196.7万立方米。
民国末期,济南上下原有遥堤防线,因年久失修,加之军工破坏,至济南解放,
华山以东至历城以下大部为断壁残垣。华山以西至西郊牛角峪一段20余公里虽基本保
存,但多处遭严重破坏。人民治黄初期的1949年,临黄大堤工程薄弱,又发生较大洪
水,为确保济南安全,曾规划利用华山西段作为危急情况下的二道防线。1950年建立
遥堤分段,自1950~1952年用两年时间进行了整修,共修做土方11万立方米。1954年
撤销遥堤分段,1956年交由市城建园林部门绿化管理,后因泺口大堤加培和济南铁路
枢纽泺北联络线施工用土,堤身废除。
(二)三次大修堤
第一次大修堤始自1952年,1958年完成。堤防标准按泺口水位30.7米;顶宽,险
工9米,平工7米;临河坡1∶2.5,背河坡1∶3。临背悬殊堤段加修后戗,顶宽4~6米
,边坡1∶5,高度按超出1∶8浸润线出逸点0.5~1.0米为准。历经7年,共完成
土方419.89万立方米,动用劳力253.66万工日,投资309.70万元。第二次大修堤始于
1962年,1965年完成。标准按泺口站流量10000立方米/秒,设防水位32.76米,堤顶
超高2.1米,堤顶宽亓庄以上右岸平工9米,险工11米,左岸平工8米;亓庄以下平工
7米,险工9米,临背边坡同上。历经4年施工,完成土方782.08万立方米,动用劳力
592.02万工日,投资1287.83万元。第三次大修堤始于1974年,1985年完成。这次大
修堤系按黄委会下达的近期(1974~1983年)10年规划要求进行的。堤防标准:按泺口
站流量11000立方米/秒,相应水位35.52米,堤顶超高2.1米,堤顶高程37.62米。堤
顶宽和临背河边坡标准不变。由于工程量大,分二期施工。第一期工程按超高1.1米
修做,第二期工程加高1米。1985年,全面完成规划任务,共修做土方1723.97万立方
米,动用劳力1020.46万工日,投资3507.68万元。
(三)堤防加固工程
1.修筑前后戗解放初期在堤防工程薄弱且未能全面加培的情况下,1949年汛期前
后,首先对北店子以下背河低洼堤段加修了低标准后戗工程。为强化堤防,除按防洪
标准加培外,1955年起,对1954年汛期出险和浸润线严重不足堤段进行重点加固,浸
润线按平工1∶8,险工1∶10标准,根据险情和堤段临背悬殊、土场情况采取1~3级
后戗或前戗的加固办法。如济南西郊宋家桥堤段、杨庄险工、泺口铁桥上下严重渗水
险情多发堤段均按顶宽10米的三级后戗标准分期进行了加固。北店子、傅家庄堤段以
高3米,顶宽6~7米的2级后戗加固。对泺口以下赵庄及章丘大部宽滩堤段按顶宽6~
10米,超保证水位1米修做了前戗。
2.抽槽换土和粘土斜墙加固根据临河截渗,背河导渗的堤防加固原则,1958年以
来,在济南市区北部、历城、章丘等大堤基础严重渗水堤段采用了抽槽换土和粘土斜
墙办法进行加固。设计标准:在临河堤脚挖深3米左右,上宽5米,底宽2米,坡度1∶
0.5,清除渗水土层,用红土逐坯硪实,上接堤坡加修粘土斜墙,高程超保证水位1米
,汛期险情明显减少。
3.锥探灌浆为消灭堤身隐患,加固堤防,自50年代开始由人力发展到机械锥探灌
浆。截至1985年,济南堤段共锥探灌浆389.9万眼,灌注泥浆折合土方4.27万立方米
,发现和消灭隐患2330处,提高了堤防抗洪强度。
4.机淤固堤济南为山东全河机淤固堤最早试点单位。它是在引黄改稻和淤地改土
试验中受到启示后,于1965年选派17名干部、工人组成水力冲填小组,选定泺口铁路
桥南端西侧一段低洼地段,配置木船一只和机电设备进行专项试验。运转294天,68
8小时,引水39.12万立方米,每立方米水平均含沙51.29公斤,淤填土方1.43万立方
米,每立方米单价比人工运土筑堤降低工程造价25.8%。它又有节约土地、节省劳力
、投资少、见效快之优点,这一成功经验为全面推行机淤固堤提供了可靠依据。为加
快机淤固堤进程,争取防洪主动,1970年,河务部门自力更生自制第一只简易吸泥船
投产。历时4年,生产效益明显。后扩建造船组,增加设备和人员。至1978年,自造
简易吸泥船27只,为大面积开展机淤固堤提供了物质基础。据抽样调查,郊区修防段
单船运转年最高达4394小时,最高单产土方40.94万立方米,含沙量每立方米250公斤
左右。1964~1985年,运用涵闸、虹吸管、吸泥船3种办法共淤固土方5138.85万立方
米,其中吸泥船机淤土方4197万立方米。固堤总铺长度55.52公里,其中达到淤背标
准的31.79公里,未达标准已起到固堤效益的23.7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