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记 农田基本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2&rec=16&run=13

济南市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50年代后期,出现大办农田
水利的群众性高潮,60年代初转向低潮,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农业学大寨运动
促进了农田基本建设的开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后,1955年各县区提出开展“四变”,即“旱田变水田,
荒山变树林,坏田变好田,单季变双季”的生产活动,注重农田综合治理。历城县19
55年750个初级社挖大小水渠96条,新打井201眼,修旧井1754眼,扩大水浇地面积1150
.6公顷,翻沙压碱20.93公顷,挖沟治碱19.3公顷,平整土地221.47公顷,修地堰6980条
,新开荒地24.3公顷。通过治理增产粮食125万公斤。封山造林8086公顷,占全县造林
总面积的70%,零星植树40万株,育苗6.8公顷,占全县育苗总数的90%。是年,全市共造
林4333.3公顷。
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
1957年冬,各县掀起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养猪积肥和治水改土、翻淤压沙的冬季
生产高潮。至1958年1月,章丘县投入劳力21万多人,占全县总劳力的95%以上。打井8
095眼,建塘坝及小型水库294座,扩大水浇地面积1.36万公顷;生猪发展到15.01万头,
积土杂肥150万大车(马车),改造盐碱地1.16万公顷,使全县农业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
。长清县1957年新打水井7452眼,改造旧井1562眼,修建小型水库、塘坝69处,扩大水
浇地2333.3公顷,全县水浇地达6133.3公顷。年终养猪6.5万头,大牲畜2.8万头,有机
肥料由合作化前的每亩(0.067公顷)4.5车增到10车。整地改土2866.7公顷,修地堰2万
多米。冬季兴建钓鱼台水库,1968年竣工,库容93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66.7公顷
。平阴县1956年建成张天水库,总库容52万立方米,是全县第一座防洪蓄水工程。195
6~1957年共打井8413眼,闸山沟56条,修水库塘坝69处,搞沟渠畦田683.9公顷,深翻耕
地218.3公顷,改造涝洼地526.7公顷,压沙灭碱71.33公顷,积肥435万车,封山造林760
0公顷。1957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5.52万公顷。1956年济南城乡掀起植树高潮,到
1957年底造林面积30万公顷,林地面积达1.47万公顷。
三、人民公社时期
人民公社成立后,以“一平二调”方式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济南大型水利工程卧
虎山水库、狼猫山水库、八大岭水库、三龙潭水库、崮头水库、济平干渠及平阴866
.67公顷大寨山林场等大型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均在这一时期兴建。各县区农村除抽调
部分农民参加省、市、县组织的会战外,其余劳力参加公社、大队组织的小型农田基
建项目。市绿化指挥部组织数十万人绿化荒山,1958~1959年全市造林1.73万公顷,形
成建国后的第一个高潮。据1959年统计,各县区春冬农田基本建设投入的劳动力达70
万人,占县、区总劳动力的99%。章丘县成立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开展以深翻整地为
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并抽调万名民工支援东平湖水库工程,组织3万名民工参加白云湖
蓄水工程会战。至1959年先后新建杜张、大站、杏林及龙王岭4座水库及白云湖灌区
配套工程等七大工程。同时大办林业,在明水西、胶济铁路北建立万亩(666.7公顷)苹
果园,铁路南栽万亩桃园,明水南建万亩桃花山;大办畜牧,在旧军平陵城建万头养猪场
,在白云湖建万头猪场和万只鸡场。
1964年7月,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此后,济南各县区在进行社会主义
教育运动的同时,提出“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先后组织县、公社、大队领导到下丁
家、厉家寨、曲阜陈家庄等先进单位参观学习。根据本县(区)实际制订学大寨变面貌
规划,确定以治水为中心解决济南南旱北涝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章丘县确定南
部山区以垛庄公社长芳大队为样板,重点开展封山造林、蓄水保墒、垒石堰、闸山沟
造大寨田。中部以南皋埠和旭升大队为样板,重点打机井、修方塘、平整土地建海绵
田,变旱田为水浇地。北部涝洼以排水为重点,挖排水沟、掏淤压沙,修台田、条田,做
到旱能浇、涝能排。在兴建工程中采取“三为主”方针,即以大队为单位兴办工程为
主,本着农闲大干,农忙小干,谁受益谁负担的政策,先兴办妨碍生产发展的关键工程
。连续3个冬春的大干,建起了杜张、大站、垛庄3个中型水库,修通了穆平干渠。南部
的垛庄、文祖2个公社开山劈岭、凿开了长6000米的输水隧道,建起了跃进渠,绿化了
架子山,胡山水峪大队垒砌了高标准大寨田。中部旭升大队修建了蓄水万立方米以上
的大方塘,摩天岭上建设了高标准海绵田,明水公社联合几个大队建了桃花山提水站。
北部的黄河公社老鸭李涝洼地变成了稻田,辛寨大队修起了台、条田,并营建了防风林
带。全县从南到北队队有工程。据1966年统计,章丘县当年平整土地7333.3公顷,深
翻土地6666.7公顷,挖台田17916方,条田62104方,修梯田2204.4公顷,建大寨田46.7公
顷(旱涝保收田);兴建其它水利工程97处,打机井45眼,修渠道1100条,长1070公里。共
完成土石方670万立方米。1964年,全市开始大规模治山整地、植树造林运动,3年造
林达2.2万公顷。
1970年,中共中央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发出了建设大寨县的号召。各县区提
出“学大寨赶昔阳,三年建成大寨县”的口号(后改为“五年建成大寨县”),此后农业
学大寨运动逐步走向高潮。每年年初部署,年末总结,组织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冬春
组织大干,成立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或水利会战指挥部,组织专业队伍,统一规划综合
治理。几年学大寨各县均取得很大成绩,仅长清县统计:4年增加机井1377眼,新建水库
、塘坝、扬水站113处,增加水浇地面积6400公顷,深翻整地1.01万公顷,建大寨田430
0公顷,新造地560公顷,植树造林1.6万公顷,农用机械总动力4.75万千瓦。
1975、1976年,中共中央连续两次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通过贯彻全国农业
学大寨会议精神,全市农田基本建设再次推向高潮。各县区总结经验、注意科学、注
意实效,做到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旱、涝、风、沙综合治理,一治一大片,
一治一座山,治一片成一片。1975年,章丘县组织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伍,各大队按人
口比例派人承担县较大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由县委直接指挥。1976年1月章丘县委
掀起“百日水利会战”高潮,组织30万人投入农田基本建设,共新打机井1600眼,配套
机井1244眼,建扬水站7处,完成水库、塘坝、旱池、方塘等小型水利工程23882项。三
秋结束后,全县又组织30万人参加会战,社员食宿在工地,提出“吃在坡,住在洼,完不
成任务不回家”等豪言壮语。主战场有文祖、埠村两大片,济青公路一条线,摩天岭上
大会战,女郎山下围山转,湖山沟内垒石堰。各战场白天组织竞赛,夜晚挑灯夜战,遍
地红旗招展,喇叭长鸣,捷报频传。全县商业到工地摆摊,医院到工地巡回医疗,工厂
到工地维修机械,各条战线都投入学大寨运动。农田基本建设的质量要求是:深翻1市
尺(0.33米),地平如案,沟渠配套,能灌能排。大寨田要求:料石砌堰,寸石填缝,地面平
整,土层不乱。11月13日省农田基本建设现场会在章丘县召开。章丘县30万人大干一
冬,共搬动土石方560多万立方米,造大寨田4666.7公顷,打井4.3万眼,济青公路新建
巴漏河大桥,公路取直,河道去弯,摩天岭工程造地26.67公顷。长清县在马山建立农田
基本建设指挥部,全县12万劳力上阵,治理“五山(坦山、火石山、马山、大峰山、崮
山),带动三片一线,共投工1560万个,完成土石方3130万立方米,整地8000公顷,打机井
400眼,配套机井585眼,建小型水库8座、中型水库1座,建万立方米蓄水池36个,扩大高
产稳产田3266.7公顷。
1977年,各县区成立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县委正副书记和公社党委书记任正副指
挥,建立临时党团支部,开动各种宣传机器。各公社按民兵建制组成营、连、排、班
。全市组织数十万人上阵,各县成立战山河专业队伍。平阴县成立470多人的规划领导
班子,现场勘测制订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干、支、斗、毛渠,提、灌、排全面配套
的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确定了冬春会战的4个战区、12个战场、1676项水利工程。县委
选定条件差、难度大的分水岭搞样板作指挥田,8月初从城关、孔村2个受益公社调35
00人打石备料,9月初集合县和12个公社的专业队2500人,在分水岭安营扎寨,修路定方
,采石垒堰,经过40多天奋战,造样板田66.67公顷。三秋基本结束后,全县开展大会战
,组织10万劳动力上阵,4大战区、12个战场同时展开,大干70天,整地改土6666.7公顷
,修土石堰3304条,其中石堰709条,长84.5公里,扩大耕地86.67公顷,植树700万株,兴
建扬水站16处,5000立方米以上的蓄水池5个,新打机井、大口井400眼,配套500眼,修
建渡槽、桥、涵等大中型建筑物130座,扩大改善水浇地5333.3公顷,建成高产稳产田
4000公顷,共搬动土石方1401万立方米,总投工1145万个。1978年1~5月,余秋里、纪
登奎、李先念等先后视察了平阴县的农田基本建设。7月中旬,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
召开,又有中央7个部21个省和自治区的有关人员分批参观了平阴县的农田基本建设。
长清县1973~1979年统计,全县共投入工日2110万个,完成土石方3146万立方米,造田
改土726.7公顷,深翻土地1.8万公顷,整平土地1.41万公顷,建成高产稳产田6980公顷

四、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
1983年后,土地承包到户,地块比较零散,加之初期责任承包不够完善,使部分农田
水利设施缺乏维修、保养,部分排灌渠道淤塞,灌溉面积有所下降。据平阴县统计,19
85年,机井由1978年的1219眼下降到1186眼,塘坝由91处下降到80处,水浇地面积由1.
73万公顷下降到1.62万公顷。随后各级政府注重了综合治理,农田基本建设转向规模
小、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