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水土保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2&rec=148&run=13

济南山丘区的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山腰坡陡流急,水土流失严重;山顶和山脚
坡缓,流失较轻。平原区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零星残丘和沟渠路堤陡崖斜坡上。沿
黄风沙区,水蚀和风蚀兼有,且交替进行。夏秋暴雨集中,水蚀严重;冬春多风,风
蚀为主。由于济南的降水由北向南递增,地形自南向北倾斜,所以总的水土流失情况
,是南部重于北部。建国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2849.6平方公里。建国后35年中水
土保持工作,起伏很大。建国初期因重农田水利工程,轻生物措施,再加建设资金偏
少,水土保持工作进展不快。“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及“文化大革命”时期,毁
林造地,破坏生态平衡,一度加剧水土流失。另外在治理过程中,林业部门只管植树
造林,水利部门只管修建工程,相互配合不够,水土保持收效不显著。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提出小流域综合治理方针,采取因害设防
,防治并重,治管结合,生物、工程、农业三大措施一齐上,采取山水林田路统一规
划、综合治理的方法。在封山造林方面,对25度以上山坡实行“死封”,对陡坡耕地
,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并涌现出历城县周家峪小流域、
窝铺小流域、卧虎山小流域及章丘县南曹范小流域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周家峪小流域位于历城县柳埠镇,面积101.6公顷,人口306人,人均土地0.33公
顷,人均耕地0.06公顷,人均粮田0.02公顷,水土流失面积达到60%,人民生产生活
条件很差,是有名的“三靠队”。小流域综合治理后,建成保水、保土、保肥的基本
农田16公顷,粮食单产由治理前5250公斤上升到9750公斤,基本农田达到10500公斤
。新栽补植林木54.3公顷,其中水保林33.7公顷,果林20.53公顷。实行“死封”山
后,灌木林、草迅速滋生繁衍,实现了层层梯田,行行果树,水土保持效果显著。为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决水源,维修加固塘坝1座(蓄水4万立方米),新建梯级蓄水坝
13座,谷坊90道,水池2处,大口井3眼,提水站3处,石渠3000米,输水暗管500米,
基本建成了以拦沙蓄水为主要功能的防护工程体系,使80%的农田果园得到灌溉。为
充分发挥梯田的空间优势,实行间套混作的立体种植,既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
,又保持了水土资源。这种山顶造林、山腰种果树、山下种田的一套小流域综合治理
措施,改变了原来面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95.13公顷,占总面积的93.6%,过
去常年吃返销粮,人均收入不足100元的“三靠队”,1985年全村全年收入5000元以
上的户占50%,成了富裕村。
1951~1985年济南市山区水土流失治理情况
┌───┬─────┬──────┬───────┬─────┐
│县区 │原水土流失│累计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 │1985年新增│
│ │面积 │治理面积 │面积 │治理面积 │
│ │(平方公里)│(平方公里) │(条/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
│合计 │2849.60 │1883.72 │13/106.75 │58.23 │
├───┼─────┼──────┼───────┼─────┤
│郊区 │44.00 │38.00 │1/0.65 │5.00 │
├───┼─────┼──────┼───────┼─────┤
│历城县│1150.00 │825.48 │4/70.80 │18.72 │
├───┼─────┼──────┼───────┼─────┤
│章丘县│861.60 │471.04 │2/20.10 │10.91 │
├───┼─────┼──────┼───────┼─────┤
│长清县│494.00 │335.56 │4/13.80 │18.36 │
├───┼─────┼──────┼───────┼─────┤
│平阴县│300.00 │213.64 │2/1.40 │5.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