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小清河水系治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2&rec=137&run=13

小清河源于济南市区诸泉,横穿历城、章丘两县流入惠民地区,是济南市主要的
泄洪排涝河道,并有灌溉航运之益。济南市境内干流河道长70.3公里,流域面积2824
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7条。各支流特点是:坡陡流急,过水断面上游大于下游,支流
大于主干,每遇暴雨,宣泄不及,各支流下游及小清河常漫溢成灾。对小清河河道治
理,历代都有记载,早期多治干流,建国后注重干支流综合治理。
一、干流治理
(一)清末对小清河的治理
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夺大清河故道,绣江、巨野等河流不能再入大清河,造
成章丘、历城一带水灾严重。黄河洪水对小清河的不断侵淤,致使小清河流域的水灾
日趋严重。1883年(清光绪九年)开始对泛滥近30年年的小清河进行整治,采取调用民
力、酌给津贴的办法,用银20万两,分别治理小清河上下游。在上游导引华山以南的
泺水、巨野等水,经鸭旺口史公闸,东汇绣江、漯河、黛溪、沙河诸水由陶唐口、樊
家林以达支脉沟。再将支脉沟下游马家桥子一段开通,汇淄河入海。1891~1892年,
又对小清河进行整治。上游疏浚历城、章丘、齐东3县河段,将支脉沟上段裁弯取直
,展宽筑堤,以泄历城、章丘等县山洪。下游开浚小清河正河,加宽马道。这样自1
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以来中断通航的小清河,恢复了全线通航,流域内的水灾也
有所减轻。直到建国前,小清河仍保持着这次治理的面貌。1905年,在历城西北之睦
里庄建成1座水闸,定为清明落闸,霜降提闸,使玉符河之水东注小清河,从此小清
河上源延至睦里闸。
(二)民国时期对小清河上源的治理
民国初期,许多有识之士,倡议治理小清河。1930年4月,山东省建设厅设立小
清河工程局拟定整治小清河计划书。翌年4月,建设厅又成立浚治小清河临时工程委
员会,经勘测,重新拟定了整治山东小清河工程计划大纲,此后对小清河进行了部分
浚治,但距计划所列项目,相差甚远。
1931~1932年,整治小清河源头之趵突、黑虎两泉群及山水沟、圩子壕等,对部
分河段进行疏浚筑堤,并新开挖了太平河和兴济河。同时在北园建五柳闸,包括船闸
与滚水坝各1座。闸箱长100米,闸口宽9.2米,悬降3.3米。坝内附设拱式条石涵洞,
以备闸箱灌水与泄水之用。滚水坝建于船闸以南,新挖月河的中段,并筑缓水墙一道
,以减少水之冲刷力。船闸在1931年5月28日开工,翌年8月底完工。滚水坝自5月25
日开工,翌年5月5日完工。1932年建一双门船闸,闸箱长80米,船闸式样与五柳闸相
同,在船闸西南挖月河,建滚水坝,以保持最低水位。于滚水坝之旁建板式活动坝,
备泄洪水,以防成灾。船闸工程于5月2日开工,11月20日完工,25日正式通航。
(三)建国后对小清河的整治
济南地段小清河因1937年玉符河决口,造成河道淤塞,泄水不畅,支流排水受阻
。1945年小清河积水泛滥,两岸被淹良田达3333公顷,造成严重灾荒。1950年开始疏
浚小清河西上源一段,由长清五区与济南市十区、十一区,用以工代赈的办法,组织
民工近7000人,自4月5日至5月31日,疏浚小清河9380米,完成土方63590立方米。疏
浚支流西太平河7000米,完成土方34670立方米;东太平河6550米,完成土方6359立
方米。
1955年在小清河上游,自位里庄至油牌赵一段,修补两岸缺口,建小型涵闸13座

1956~1957年,对小清河章丘段部分干流进行疏浚和复堤,同时,对部分支流进
行治理。
1963年疏浚整修边庄闸和五柳闸。边庄闸是排泻市区泉水、西泺河洪水以及调节
北园区农田灌溉,便利小清河航运的枢纽工程。由于多年来对该工程养护不力及闸上
游河道弯曲,排泄不畅,以至淤积严重,闸门启闭不灵。1963年5月2日至8月2日进行
疏浚,共投资38528.56元。五柳闸亦由于管理不善,闸箱内淤积严重,闸门启闭不灵
并严重漏水,遂投资59887.4元,进行疏浚和整修。
1963年,小清河章丘境内,共复堤3.7公里,建四干排、青云河、王家梨行、高
官寨4座排水闸,在青云河上修大车桥1座,共投资10万元。为排除高官寨1330余公顷
土地的涝水和防止小清河洪水倒灌,在左岸宗家建7孔排水闸1座。
1963年3月至1964年5月,对小清河黄台水文站至鸭旺口(长27公里)段进行复堤,
堤顶高按1962年7月13日洪水位以上0.5米,堤顶宽2米。在东郊沙河段河道上裁弯20
0米,并用砌石护岸。在左岸的花园宫、王家闸、遥墙河口分别建排水闸,以防洪水
倒灌。全部工程投资20万元,完成土石方13.5万立方米。
1964年5月4日至6月15日,疏浚小清河河道。自工商河闸起至五柳闸东闸门以下
100米止,共长2789米,进行河底清淤,平均挖深1米,并对个别弯道稍加顺直和维修
部分木桥。共挖淤泥5.8万立方米,用工日8.3万个,投资2.3万元。
为减轻小清河汛期洪水压力,市人民政府分别于1954年和1964年组织实施了腊山
分洪工程。1954年腊山河上游分洪工程。工程自腊山西农庄向西北,穿过济长公路,
经后周王庄,于宋庄南入玉符河。沟长2.9公里,底宽6米,边坡1∶1.5,设计水深2
米,纵坡0.52‰,设计流量20.8立方米/秒。工程由山东省农林厅水利局设计,济南
市和长清县共同组织施工。1954年8月1日开工,11月3日竣工,投资6.3万元。该工程
可减少小清河20立方米/秒的洪水流量,使腊山河下游400公顷土地减轻了水灾,张庄
飞机场、杨庄等减少了洪水威胁。为将大涧沟上游洪水引入玉符河,减少小清河的洪
水压力,综合治理小清河,1964~1965年,扩大腊山分洪工程。分洪河道东自大涧沟
水系入口,沿腊山北侧,向西北穿越铁路枢纽站及济长公路入玉符河。全长5.5公里
,河底宽15米,边坡1∶2,比降1/5000,设计水深2.4米,分洪流量41立方米/秒,大
涧沟入口处设计河底高程33.3米,堤顶高程36.3米,入玉符河处设计河底高程32.2米
,堤顶高程35.2米。该工程由历城县水利局设计和施工。工程内容包括疏浚河道2.5
公里,筑堤3公里,建溢流坝1座、护岸1处、济长公路桥1座、漫水公路桥及大车桥5
座、穿堤涵管4处,国家总投资36万元。
1964年,小清河章丘段加高堤防。因1963年加高的堤防标准低,当年汛期最高洪
水位与堤顶平,部分堤段漫溢。1964年投资8.7万元,再次复堤加高及新建涵洞工程
。复堤标准,按1963年最高洪水位加高0.8米,堤顶宽8米,临河坡1∶2,背河坡1∶
3,复堤段长29公里。并修建魏王、崔付、南孟3处防洪涵闸,以利排涝和防止洪水倒
灌。防洪标准,泄量按20年一遇设计施工,24小时最大降雨总量1天排完。
1967年建柴家船闸。山东省小清河航运局在历城、章丘边界历城境内,建柴家船
闸1处,工程包括船闸、节制闸各1座。船闸闸箱长130米,宽11米,两端设人字闸门
。闸前正常通航水位18.7米,闸后13.7米。节制闸1孔,孔宽10米,设高6.4米弧型钢
闸门。设计泄洪能力122立方米/秒。该枢纽是小清河渠化工程四级枢纽之一(四级为
柴家、水牛韩、金家堰、金家桥枢纽),也是位于最上游和济南境内的一级。该闸对
历城小清河两岸引清灌溉的发展,作用很大。
1971年再次疏浚小清河。这次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的一次治理。在上游疏浚了东
、西太平河,虹吸干河;干流自位里庄西起至五柳闸,长19.5公里。疏浚标准,烟墩
闸以上挖深0.8~0.5米,河底宽8米;烟墩闸以下,挖深1米左右,底宽12米,边坡1
∶1.5~1∶2.4。设计排洪能力,烟墩闸以上20~34立方米/秒,水深2~2.5米,以下
45~87立方米/秒,水深2.7~3.5米。同时对津浦铁路东至五柳闸的引河段也进行了
疏浚,挖深1.5~2米,底宽8米,最大泻洪能力约60立方米/秒。这次工程动员全市工
矿、企业、部队、机关、学校分段包干,于10月4日开工,至11月30日全部完成。
1977年3月,中共山东省委确定,小清河流域为全省农田基本建设会战区的重点
。通过对干流切滩、展宽,全面解决防洪、除涝、灌溉、航运、环保及战备等问题。
并要求章丘县在会战中先行一步取得经验,为全流域会战打下良好基础。章丘县于当
年10月组织13个公社的5万民工,按省统一规划、设计会战施工40天,完成章丘段的
展宽筑堤工程,并在滩地内整地400公顷,在河两岸整地1300余公顷。翌年春,又组
织两个公社和县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4000人,进行建筑物改建,至1979年展宽工程全
部竣工,达到了省治理规划设计标准,即按1963年雨型排涝标准扩大河槽,按1964年
雨型防洪标准筑堤。堤距达到330米,河口宽70米,河底宽10~13米,深5~7米,比
降1∶12000。左堤长15.6公里,顶宽15米,堤高3~4米。右堤长11.9公里,堤顶宽1
0米,堤高3~4米。两堤比降皆为1∶7000。两岸各建涵闸附排灌站5处,修防渗渠道
10公里。大堤全部植树绿化,共植乔木4万余株,紫穗槐22万墩。该项工程国家投资
350万元,完成土石方355.41万立方米,投入工日304.96万个。
二、支流治理
小清河上游支流众多,源于平原洼地的多为排涝河道,治理上以疏浚为主;源于
山丘地带的多为排泄山洪河道,治理上多采取拦洪蓄水,既有利防洪又利于灌溉。建
国后曾多次疏浚平原区河道,并在山区河道上修建大批拦洪蓄水工程。对境内7条主
要支流重点进行治理。

(一)兴济河治理
兴济河位于市区西部。源于兴隆山东北峪沟,经市区南郊和西郊北流入小清河,
全长22公里,流域面积139平方公里。该河原分2段,十里河庄以上,为天然山洪河道
。十里河庄以下,流入平原为人工河道。1942年7月15日大雨,山洪暴发漫溢市区,
当时侵华日军驻地辛庄被淹,因而组织民工挖排水道从十六里河漫水桥至孟家桥,宽
35米,深5米,全长7700米,下接原柳塘河入小清河,工程于翌年8月全部竣工,成为
济南最大的人工排水河道,起名兴济河。解放后市城建部门分别于1963、1964、197
7、1980年四次对该河进行治理,总投资200万元,完成土石方6.5万立方米,基本解
除了该河对市区的洪涝威胁。

(二)韩仓河治理
韩仓河发源于历城县西营、港沟两镇间的麒麟山,北流从韩仓西穿胶济铁路,于
曲家庄东入小清河,全长24.5公里,流域面积154平方公里。该河为季节性山洪河道
,断面上大下小,韩仓以上河可通过830立方米/秒流量,韩仓以下仅可通过110立方
米/秒流量,每遇洪水常漫溢成灾。1965年在该河上游建成小(一)型水库和小(二)型
水库各1座,控制了洪涝灾害。

(三)赵王河治理
赵王河位于历城境内。主河自王舍人镇的川流村东始,北流至四凤闸(长5.5公里
)为赵王河,再北流于鸭旺口入小清河(长2公里)为龙王沟。河上游接纳刘公河、土河
和杨家石河之水。总流域面积149.7平方公里。60年代曾疏浚承接刘公河、土河来水
的一段河道,使之西流经川流庄入小清河,后因水利矛盾,又改行东流由鸭旺口入小
清河。自1958年始在刘公河上游先后建成潘龙、神武、小官庄3座小(二)型水库,总
库容178万立方米。

(四)巨野河治理
该河源于历城县西营镇的拔槊泉,北流至两岔河村,与宅科峪水汇于狼猫山水库
。出库后经孙村镇的抬头河村以东穿过胶济铁路、济王公路,右纳关卢水(界河沟)、
武原水(权庄河)汇入章丘县杜张水库,经唐王镇于鸭旺口入小清河。全长48.5公里,
流域面积260平方公里。该河系山洪河道,孙村以上河宽80~130米,河深5~7米,孙
村以下河宽50~80米,深8~10米。上游河宽坡陡,下游河窄且弯曲不利于排洪,若
遇小清河顶托排泄不畅,下游即漫溢成灾。1959年开始于上源兴修水库,拦蓄山洪。
先后建成狼猫山、杜张2座中型水库,以后陆续修建徐马、梅家小(一)型水库2座,小
(二)型水库6座,总库容达2766万立方米,山洪得到控制,给农田灌溉创造了条件,
同时解决了部分缺水地区人畜吃水问题。

(五)漯河治理
该河上游称东巴漏河,下游名漯河。源于淄博市博山区镇门峪东南部山区,向西
北流入章丘经杏林水库,向北注入芽庄湖,再由邹平杏花沟入小清河。流域多山,汇
集山洪,汛期流量很大,造成小清河的险情,常漫溢淹没章丘北部洼地。建国后在中
、上游建杏林中型水库1座,龙华、坡庄等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33座,其
中淄博市境内3座,总库容2332万立方米,取得控制山洪、有利农田灌溉的效益。

(六)绣江河治理
该河上游称西巴漏河。上源有两支,西支出自垛庄西南四角城北坡诸山沟,东支
出自文祖南山区诸沟,两支在埠村南汇合,经大站水库向北在榆林纳明水泉水,又纳
白云湖之泄水,在水寨西北注入小清河。绣江河河道狭窄弯曲,汛期河水暴涨,导致
决口,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建国后,人民政府于1949~1958年、1963~1
964年、1967~1975年多次对该河河道进行整治,共投资128.9万元,完成土石方315
.19万立方米,工日270.02万个。治理方法采取上下游左右岸兼顾的原则,疏竣河道
复堤护险,裁弯取直,乱石砌坡。在治理河道的同时,先后在上游建成垛庄和大站2
座中型水库,百丈崖、沟头等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11座,塘坝123座,总
库容为4915万立方米。治理后汛期山洪威胁得到缓解,并充分利用水库蓄水,灌溉农
田,收益匪浅。

(七)大沙溜排水沟治理
该排水沟位于章丘县小清河以北,古称洛坡河和史公河。始自高官寨乡西北,东
流至辛庄东折向东南,沿章、邹县界章丘一侧至辛丰渡口东入小清河。全长20.93公
里,流域面积146.7平方公里。该河是章丘县小清河以北地区主要排水干沟,该沟清
代开挖,屡淤屡浚,曾称历章齐排水沟,又称大沙溜。1952年章丘县进行全面开挖疏
浚。1974~1975年又调集劳力对全沟进行彻底治理并改建入清防洪闸,最大流量为5
5.5立方米/秒,达到1963年雨量除涝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