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山区绿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2&rec=115&run=13

济南市南部山区32万余公顷山丘地宜于发展林果生产。自20世纪初开始,山东省
立森林局、农商部林业试验场及各县政府在市、县郊区进行植树造林,使千佛山、燕
子山、马鞍山、四里山、六里山、金鸡岭一带,历城县的柳埠、奎山一带,长清县的龟
山、石鳞山、五峰山、崮山一带,章丘县的五峪、女郎山一带及平阴县的旧县、洪范
池一带山丘上形成小片人工林。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山区人民治山治水,通过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
还林等手段,使山区树木迅速增加。1982年底,山区有林地面积达4.8万公顷,“四旁”
树木及林网折合覆盖面积万余公顷,山区林木覆盖率达18.2%,林木蓄积量达70余万立
方米,山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一、山区造林
(一)水土保持林与水源涵养林
1982年底,南部山区已建成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3.2万公顷,占全市防护林面
积的91%,大部分林木生长良好。
(二)用材林
1982年底,全市用材林面积为1.16万公顷,其中山区用材林面积为0.71万公顷,占
全市用材林面积的61%。
(三)经济林
1982年全市有经济林万余公顷,其中山区有0.74万公顷。1985年底统计,全市有经
济林2.8万公顷,山区经济林占80%以上。
(四)薪炭林
山区造林除水土保持林、用材林、经济林外,在烧柴缺乏的山区还营造了薪炭林
。1985年底,全市有薪炭林784公顷,其中历城县341公顷,长清县440公顷,平阴县3公顷

二、封山育林
1950年以前,济南未开展过有计划的封山育林工作。50年代初,人民政府号召山区
人民对坡度大、裸岩多、造林条件差的远山、高山采取先封山后造林或先造林后封山
的措施进行封山育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绿化效果。柳埠镇的李家,仲宫镇的穆家、
东西老泉,长清县张夏镇的靳庄等,通过封山育林、封山造林,绿化了荒山,林果业得
到很大发展。
1966年前,封山育林工作成绩较大。1966年后,处于放任状态。80年代后,各地把
封山育林与植树造林放到同等位置,实行封造并举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灵活采用死
封和活封等不同方式,封山育林工作出现新局面。
1985年底,全市封山育林面积5.40万公顷(其中1985年新封0.63万公顷),其中历城
县1.77万公顷,长清县0.67万公顷,章丘县1.74万公顷,平阴县1.19万公顷,郊区0.03万
公顷。
三、退耕还林
南部山区大部分山丘坡度大、土层薄,宜林地面积大,宜耕地面积少。长期以来,
山区农民为解决粮食问题将许多宜林荒山开垦成农田。特别是1958年以后,许多地方
进行陡坡开荒及毁林开荒,加速了水土流失。1985年,济南市加快退耕还林还果工作,
当年即退耕还林0.7万公顷。1985年底统计,全市已退耕还林面积达2.17万公顷,占应
退耕面积的70%。
四、山区绿化效益
至1985年底,南部山区初步建成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的防护林、用材
林、经济林、薪炭林等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的山区绿化体系,近60%的荒山秃岭披上
了绿装。柳埠林场400余公顷茂密的侧柏林、刺槐林及山下的竹林,跑马岭林区800公
顷优质松柏林及济南林场3000余公顷林木,对于控制济南近郊水土流失、补给市内泉
水、绿化美化泉城发挥着重要作用。柳埠镇李家、黄巢一带,仲宫镇穆家、老泉一带
,往日山上光秃秃,下大雨时泥沙俱下,地堰倒塌,如今山上绿油油,小雨不见水,大雨不
冲堰。历城县窝铺小流域自1981年起以林、果、草为中心,结合修建塘坝,水土保持
效果显著,1985年被评为全国水保系统先进单位。
山区绿化使过去的穷山沟变成了“绿色银行”。历城县柳埠镇的李家、黄巢,仲
宫镇的穆家,长清县的张夏镇靳庄等山村,至1985年累计生产木材均达3000立方米以
上。历城县李家、黄巢、穆家、刘家、杨家及长清县张夏镇小寺等山村,果品产量均
达到50多万公斤,每年林果业收入达50万元以上。柳埠、仲宫、垛庄等乡(镇)还建立
了果品加工厂。
林业的发展,促进了农牧副业的发展,原来每公顷产粮不足750公斤的山区薄地,1
985年每公顷单产4500公斤以上。黄巢大队1980年粮食单产达到7792.5公斤。许多山
区村镇已呈现树木葱茂、花果满山、农林牧副齐振兴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