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1&rec=81&run=13

济南市的副食品商业主要经营烟酒糖茶、肉食禽蛋、蔬菜、酱菜和水产品。1904
年以前, 副食品的货源多来自当地, 经营方式主要是零售或前店后厂、自产自销。
1904年济南开埠后, 外商接踵来济开设洋行, 强占市场,时有副食品商店20余家。
1919年城区有较大的茶叶店10余家,酒店50余家,肉食禽蛋店(庄)60余家,较大的蔬
菜市场及大小酱菜店60余家,海味杂货商20余家,还有几处自然形成的大集市及许多
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经营的茶叶100余种,卷烟近100种,酱腌菜30余种,蔬菜20余
种,肉食禽蛋及肉制品10余种,海鲜杂货20余种。销售范围覆盖山东大部分地区。茶
叶销至聊城、德州、泰安、莱芜、昌潍、临沂等地。卷烟销至胶济、津浦铁路沿线。
白糖销区东至青州,西至单县,南至郓城,北至禹城。畜产品除少部分供应济南市场
外,多被设在济南的外商洋行运往本国。1926年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副食品商
店增多,副食品各行业成立了同业公会,商店增至1166个。
1937年底日军侵占济南后,依仗在华特权,通过成立“组合”和伪同业公会,控
制了济南副食品商业市场。冻结茶商银行存款,限制南茶北调,强令从日本运进茶叶
和食糖。通过在济南所设洋行、公司,掠夺大批黄牛、鸡蛋、水产品,除供军用外,
大批运往日本,平均每年输出黄牛3万余头,鲜蛋万余吨。严禁中国人“私宰、私运
、私售”猪、牛、羊肉,对私人肉铺每天只配给数公斤肉货。日商还在万字巷南侧辟
建专供日侨购买副食品的“心平市场”,左右济南蔬菜市场行情。由于日商的垄断,
副食品商业日趋萎缩。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外地进货渠道不畅,加之苛捐杂税繁多
,很多店铺无法经营,被迫停业。1947年,烟酒糖茶商店由1936年的800余家减至43
5家,海味杂货商店由132户减至16户。解放前夕,酱菜业120多家业户年盈利不足5万
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私营副食品商业采取扶持和保护政策,建立国营副食品
经营机构,同时加强市场管理,组织城乡物资交流。市区有茶叶批发市场11处,坐商
和个体菜贩增至2000余户。
1953~1957年,商业工作以发展国营商业、改造私营商业、建立社会主义统一市
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主要任务。1955年,副食品商业开始实行公私合营,组织小
商小贩走合作化道路。1956年对私营副食品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市区内副
食品商业网点5218个。
1958~1962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将合作企业改为国营,对副食网点进行
大并小合,形成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1962年,烟酒糖茶和蔬菜网点分别比195
7年减少1730个和1923个。
1963~1965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副食品奇缺的现象有
所扭转,市场供应渐趋缓和,原来凭票、证供应的副食品数量有所增加,部分副食品
也由高价转为平价供应。
1966~1975年,流通渠道单一,经营品种减少,传统的行之有效的经营方法和服
务项目被破坏,管理制度混乱,购销总额均有所下降。
1979年以后,济南市副食品商业进行一系列改革,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打破
计划供应一统天下的局面,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实行零售
兼批发、批发兼零售、本业为主、多种经营的销售方式,开展联销、代销等,扩大了
经营范围。1979年,城郊恢复蔬菜集贸市场30余处。1980年,肉食禽蛋取消票证,敞
开供应,品种齐全充足。1983年市区销售肉类2683.8万公斤,水产品770.9万公斤,
鲜蛋844.2万公斤,禽类208.0万公斤。1983年的副食品供应量与1957年相比较,肉类
增长52.23%,鲜蛋增长188.6%,水产品增长35.67%,禽蛋类增长237.34%。
1985年,市区副食品商业总销售额达22894.2万元。各企业实行批零兼顾的经营方式
,经营品种达15000多种。市区网点达4695个。批发企业实行“四放开”(放上市任务
、放商品价格、放流通渠道、放管辖范围),市区国营小型零售店转为集体所有制或
改为国家所有、集体经营。各企业普遍实行经理负责制,企业内部实行不同形式的经
营承包制,增强了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