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国营商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1&rec=8&run=13

1948年9月25日,济南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财粮部、工商部。11月,成立
济南国营贸易公司,下设百货、花纱布、盐业、煤建、粮食、零售等6个公司及一批
商业零售网点。到1952年,市区已有国营商业零售网点241个,职工4893人,国营商
业在全市的批发比重由1950年的20%左右上升为60%左右,零售比重由1950年的14.
5%左右上升为21.6%左右。
1953年12月建立济南市商业局,其工作重点是:发展国营商业,组织城乡物资交
流,执行国家的商品购销政策,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全市国营商业、饮食服务业社会商品零售额达20812万元,占全市社会商
品零售总额的62.5%。
1958年,国营商业机构、网点大撤大并,合作商店和个体商贩升级过渡,供销社
与国营商业合并,集贸市场基本关闭,市场变为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网点由小、
密、多变为大、稀、少。1957年,全市各种经济成分的商业、饮食服务业零售网点为
19021个,人员为40961人,1958年降为8719个,32708人,1959年又降为5098个,29
638人,1960年再降为4614个,24372人。
1961年初,市商业局分为第一商业局和第二商业局,恢复各国营专业公司,增加
国营商业网点,调整改革管理和经营体制,允许组织计划外商品生产,扩大货源,对
生活必需品实行凭票供应,对糖果、糕点等除定量平价供应外还实行高价供应。196
2年,全市国营商业、饮食服务业社会商品零售额达27495万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
额的66.5%,比1957年增长26.7%。1965年,全市国营社会商品零售额27192万元,
占全市零售总额的67.9%;全市国营商业、饮食服务业零售网点1054个,占全市零售
网点的14.5%;全市国营商业、饮食服务业零售人员14919人,占全市零售人员的48
.3%。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营商业网点又一次大撤大并,流通渠道单一,服务质量
下降,经营额仅有微弱增长。1970年,全市国营社会商品零售额29226万元,占全市
社会商品零售额的68.1%,比1965年增长7.5%。1975年,全市国营社会商品零售额
40234万元,占全市零售总额的66.1%,比1970年增长37.7%。
1978年后,逐渐恢复各类经济成分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少环节、开放式,跨地区、跨行
业,工商、农商、商商联营的新型社会主义流通体系,国营商业、饮食服务业逐渐呈
现出网点少而大、人员密集、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市比重增大的趋势。1980年,全市
国营商业社会商品零售额83031万元,占全市零售总额的67.7%,比1978年增长43.4
%;国营商业、饮食服务业零售网点880个,占全市零售网点的10.5%,比1978年减
少175个;国营商业、饮食服务业零售人员20523人,占全市零售人员的40.3%,比1
978年减少781人。1984年,济南市确定了向集体、个体商业实行倾斜政策,大力发展
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指导思想。针对市场不活、流通不畅的问题,提出发展商业“
三为主”、“两结合”的工作方针,即:坚持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以发展集体
、个体为主;坚持国家兴办与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相结合,以动员社会力量兴办为主;
安排就业以安排待业青年为主,并与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吃饭难”、“洗衣难”、“
修理难”等问题相结合,在全市形成了开门扒窗,大办商业的热潮,使国营、集体、
个体商业间的比例关系进一步发生变化,国营网点少而大的特点更加显著。1985年,
全市国营商业社会商品零售额107502万元,占全市零售总额的44%;全市国营商业、
饮食服务业零售网点1324个,占全市零售网点的3.1%;全市国营商业、饮食服务业
零售人员26100人,占全市零售人员的17.5%。1985年比1965年零售网点增长25.6%
,零售人员增长74.9%;比1978年零售网点增长25.5%,零售人员增长22.5%;比1
980年零售网点增长50.5%,零售人员增长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