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1&rec=72&run=13

随着水陆交通的发展,20世纪初,济南已成为山东重要的粮食集散地,杂粮店及
磨坊、油坊遍布城区。清末民初,粮业户数之多,粮食吞吐量之大,为诸商之冠。民
国以后,面粉工业迅速发展。1913~1925年,济南先后有11家面粉厂建成,产品行销
京、 津、 青、烟、河南、苏北等地,盛极一时,成为全国六大面粉工业城市之一。
1926年,济南有粮行及杂粮店175家,磨坊52家,面粉厂9家。20世纪初至1947年,济
南的粮油行业几经兴衰。解放前夕,由于粮源紧张,物价狂涨,市场混乱,商业萧条,
8家面粉厂中两家停产,3家毁于战火,仅有3家幸存。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市政府设财粮局,对私营面粉厂和粮商通过贷款和委托
加工,扶持其恢复生产和经营,对保证市民的粮食供应,安定人民生活起了巨大作用
。为加强粮油市场的管理,稳定粮价,制止私商囤积居奇、操纵市场,1948年11月,
成立公营粮食公司。1949年2月,改组旧“粮关”,建立粮油交易所。国营粮食部门
和供销合作社大力开展购销业务,控制粮油市场,确立了国营粮食商业的主导地位。
到1952年,市区有国营、合作社经营的粮食网点42个。国营粮食商业的粮油售出量若
以1950年为100计,1951年为180.6,1952年为282.17。1953年下半年起,国家先后对
粮食、油料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取消了粮油自由贸易,私营粮油商号一律改为粮食
、食油代销店,合作社和零售公司的粮食代理业务划归粮食部门,形成由国家严格控
制下的统一的粮油市场。在统购方面,1955年在农村实行“定产、定购、定销”的“
三定”政策。同年在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市区102户私营粮食代销店改
造为国营粮店,6家私营面粉厂、10个联营的小型粗粮加工厂和26家私营油坊全部公
私合营。1955年9月,济南市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对城镇居民确定口粮定量标准,实
行按人分等定量凭证计划供应;对工商行业用粮,实行按户计划供应;对市镇牲畜饲
料用粮,实行按头数分类定量供应。这是粮食分配环节上的重大改革,使粮食统销进
入系统化、制度化阶段。1957年底,市区有国营粮店91个,比1952年增加49个。从5
0年代起,国家粮油仓库建设有了较快发展。至70年代末,市内已建成大型粮库4处,
油脂仓库1处,可储存粮食1亿公斤,油脂700万公斤。科学保粮和粮仓作业机械化都
有了提高。粮食工业布局根据“以销定产”和“就产地加工”的方针,经过两次调整
,将一批生产能力过剩的面粉厂和小型粗粮加工厂,并、转和迁往省内各地,平衡和
协调了生产,使济南市粮食工业布局更加合理。1959年以后,粮食统购放弃“三定”
政策,粮食统销偏松,由于“高估产”造成“高征购”,征购与产量比例失调,使农
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1965年实行粮食包购任务一定3年的政策,同时实行超购超
奖的办法。1971年又将粮食包购改为一定5年,完成包购基数后超购的粮食,按统购
价加价30%。1979年将超购加价幅度由30%提高到50%,并对包购任务作了调整,进
一步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原则。但1976年以前,粮油供应统得过
死,市场关闭,流通不畅,供应品种单调,人民生活不便。
1978年后,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粮食工作开始由管理型转向经
营型。1980年建立粮油议价购销机构,参与市场调节。1983年粮食征购实行同交粮者
直接结算的办法,对农民完成征购、超购任务的粮食和油料,允许多渠道流通,改变
了长期独家经营的局面。1983年议价经营品种52个,总经营量7924万公斤。大多数粮
油食品店实行粮油兼营,平价、议价兼营,生粮、熟食兼营。1983年,市属粮食部门
共生产粮油食品2407.25万公斤,比1981年增加30.5%。粮油工业实现利润689万元,
居全省粮油工业第二位。
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政策,改为合同定购。当年,全市实际合同定购9349万公
斤。粮食加工总量22669万公斤,其中特制一等粉和特制二等粉占面粉总量的36.9%
。油脂加工完成植物油329万公斤,生产粮油复制品和熟食品3872.9万公斤,比1981
年增加1.0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