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销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1&rec=33&run=13

一、品种
1840年以前,百货文化商品品种较少,多由杂货业经营。1851年开始出现广货、南
纸、文具专业店铺, 经营品种逐渐增多。1862年以后,碎货业、广货业都有较大发展,
经营品种包括日用百货、化妆用品、笔墨纸张、丝绸、鞋帽等八九个大类的数百个品
种。
济南开埠后,外商涌入,火柴、蜡烛、肥皂、纸张和日用化妆品以及各种高档奢侈
品等舶来品逐渐充斥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货源断绝,日货乘机占领了济南
市场。20世纪30年代,上海产搪瓷制品在济南市场出现。1945年,美商取代日商在济南
市场大量倾销美货。
解放后,济南百货文化用品专业公司成立,主要经营日用百货、文化用品、针棉织
品、食品杂货、交电器材5大类共2400多个品种。1956年,各专业公司成立,百货文化
业主要经营钟表、缝纫机、民用五金制品、搪瓷制品、钢精制品、玻璃器皿、钟表眼
镜零件、文具、纸张、纸制品、文体用品等,各零售部门还兼营针纺织品、服装鞋帽
、五金交电、烟酒糖茶、土产杂品等。1985年,经营品种达21000余种,比1952年增加
7.75倍。
二、供应区域
1937年以前,济南百货文化商品除供应本省潍坊以西地区外,还远销河北省的大名
、石家庄和河南省的彰德(今安阳市)、山西省的太原等地。日伪时期,销售区域省内
东至潍县,北至德州,南至枣庄,西至聊城,共23个县市;省外远销徐州、开封、西安等
地。解放前夕,由于战乱,销售范围缩小至东到郭店,北到桑梓店,南到炒米店,西到长
清的狭小地区。
1952年,根据山东省百货公司规定的经济区划,主要供应济南、周村、张店、博山
、广饶、北镇、利津、惠民、平原、临邑、临清、泰安、沂水等19个县市的批发商店
。1956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国营商业经营工业品机构下伸的决定》,许多县城设立三
级批发站,济南百货文化业的供应范围扩大到70多个三级批发单位。
50年代末,淄博、潍坊先后设立二级批发机构,桓台、博兴、益都县分别划归淄博
、潍坊二级站供应。1972年7月,泰安建立二级站,原由济南供应的北路8个县划归泰安
站供应。这时,济南的供应区域包括:济南市、惠民、聊城地区各县和德州、临沂、菏
泽地区的部分县以及河北、河南省跨区供应的3个县公司,共35个县、市公司。1982年
以后,随着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过去划分的供应范围已不复存在。济南百货站除供应
本市三级批发单位和1620余家零售商店外,还供应历城、齐河、济阳等9个县的74个跨
供基层供销社。照相专业店供应省内80多个县公司和济南市的600多家店铺。印刷油
墨专业店供应省内1800多家印刷厂及省外部分批发单位。1984年开始,全市各大、中
型零售企业相继开展批发业务,形成了批兼零、零兼批的多层次、开放式的经营网络
,冲破了多年的固定供应区域、固定供应对象和固定作价方式的模式,实行不分系统、
不分所有制形式的供应方式,与省内外500多个单位建立了业务往来关系。
另外,济南市第一百货商店的华侨商店和济南百货大楼的友谊商店,专门供应华侨
、侨眷和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
三、销售方式
解放前,济南百货文化用品业以门市零售为主。部分商号专设函售部,办理函售业
务。大型零售店采用赊卖、赠奖和发行礼券等办法招徕顾客,也采用降价竞销、抬价
独销和“大减价”(亦称大放盘、大拍卖、大甩卖)等方法,进行行业竞争。西市场、
新市场则采取“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和“三捆、三丢”(即顾客还价未成交时,故意
将其放走,然后叫回来,如此再三)的手段推销商品。个别商店实行暗码交易,估衣市街
蔚德太百货店1~10的暗码为:蔚、德、光、万、丈、太、占、永、其、昌。如3元2角
称光元德角。批发商对中、小型零售商户采取现钱交易的办法,对资本雄厚的大店则
采取赊销、代销和定期付款的方式。
济南解放后,国营百货批发零售专业按行政区划实行系统上拨下卖。1949年4月到
1950年2月,不法资本家曾先后掀起4次涨价风。国营百货公司针锋相对,采取大量平价
抛售重要商品的有力措施,使物价很快趋向稳定。
1950~1951年底,国营百货公司组织大量适销对路商品投放市场。1951年1月,将
鞋帽、搪瓷制品、钢精制品、火柴、肥皂等日用必需品的价格降低3~20%,实行明码
标价销售,使市场物价日趋稳定,国营百货公司的牌价成为当时市场的标准价格。195
2年,销售总值达到3119万元,比1949年增长6.23倍。
1953年,济南百货系统建立二、三级批发和零售网点,从1月1日起,按经济区域和
新的购销关系组织商品流通。当时由于市场暂时呆滞,国营商业采取压缩库存(即“泻
肚子”)的方针,加之国家实行“公私一律平等纳税”的新税制,因而一度造成商品销
售比重“公退私进”的局面。通过贯彻全国财经会议精神,纠正了“泻肚子”的错误
,巩固和加强了国营商业对市场的主导作用。1953年,百货销售总值完成3742.8万元
,比1952年增长20%。1954年完成4765.6万元,比1953年增长27%。1956年,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市场更加活跃,商品销售额大幅度增长,1957年全市
销售总值达10402万元。
1958~1960年,销售业务不断发展。1958年销售总值13327.6万元,比1957年增长
28.1%,其中零售总额3863.7万元。1961年,工业生产下降,货源紧缺,销货额大幅度下
降,百货站和市百货公司销售额比上年分别下降36.8%和44%,不仅主要商品供应紧张,
日用小商品也常常脱销。本着“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照顾必需,安排一般”的原则,从
1961年开始,对部分商品销售采取凭票、凭证供应和敞开供应等多种方式。手表、自
行车、针织品等商品除凭票供应外,还实行高价供应,其价格比原销售价高4~5倍。1
963~1965年,凭票、凭证供应范围逐步缩小,商品销售额开始回升。1965年销售总值
达19759万元,比1957年增长90%。
1966~1976年,百货行业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经营管理混乱,市场畸形发展
,人民生活必需品断档脱销时有发生。1966~1975年,市区国营商店零售额平均比1965
年下降8.1%。
1978年以后,允许国营、集体、个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实行批发、零售、批兼零
、零兼批以及本业为主兼营某些连带商品等方式开拓销售渠道。济南百货站通过商商
之间联销,把销售范围扩大到省内、外183个大中型商店,为济南市34家工厂的产品开
展代销业务。该站和人民商场在泰安、聊城、临清、莱阳、利津、梁山等13个县开设
联销点,增强了地产品的辐射力。济南市第一商业局系统百货经营单位由于采取了多
种灵活有效的销售方式,商品销售额从1980年的48286万元,到1985年上升为62197万元

1952~1985年济南市国营百货文化用品商业销售总值

单位:万元
┌──┬────┬──┬────┬──┬────┬──┬────┐
│年份│销售总值│年份│销售总值│年份│销售总值│年份│销售总值│
├──┼────┼──┼────┼──┼────┼──┼────┤
│1952│3119.0 │1957│10402.0 │1978│35936.0 │1985│62197.0 │
├──┼────┼──┼────┼──┼────┼──┼────┤
│1953│3742.8 │1958│13327.6 │1980│48286.0 │ │ │
├──┼────┼──┼────┼──┼────┼──┼────┤
│1954│4765.6 │1965│19759.0 │1984│58813.5 │ │ │
└──┴────┴──┴────┴──┴────┴──┴────┘

注:销售总值中包括批发和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