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1&rec=29&run=13

济南自古就是商贾荟萃之地。1804年,章丘县旧军孟家在济南院东大街创办庆祥
布店,专营纺织品。1851年,旧军孟家又在西门大街开办隆祥老号,除批发土织布外,
还零售绸缎布匹及金银首饰。清光绪中叶,城区有绸布庄、棉布店三四十家,初步形成
纺织品行业。1904年以前,日用工业品商业的货源多来自当地,主要有纺织品、日用百
货、文化用品和小五金等商品, 经营方式为批发、零售或前店后厂、自产自销。1904
年济南开埠后,外商相继在济设立洋行、公司,经销的商品主要有煤油、棉布、砂糖、
火柴、纸张、五金、颜料、日用百货等。除倾销商品外, 还大量收购工业原料和手工
业产品,主要有小麦、大豆、畜产品、草帽辫、蚕丝、药材等。
1914年日本侵占胶济铁路后,青岛、潍坊、周村、桓台等地的民族商业资本转移
资金,在济南开设商店,使济南的日用工业品商业逐步分细,行业由以杂货、鞋帽为主
发展为日用杂货、广货、纸张文具、鞋帽、铁货、油漆、电料、运输等行业,专营业
户发展到248家。1927年,济南专营日用百货、钟表、鞋帽、文具、五金、自行车、电
料、煤油等商品的业户增至1300余家。其中,自行车、钟表、眼镜、颜料、照相业14
0余家,百货业440余家,鞋帽业550余家,文具业250余家,大都经销舶来品。此间,虽有
人组建“醒华”百货店专营国货,但国产商品无力与洋货竞争,开张不久即被迫歇业。
1928年“五三”惨案发生,商店多被日寇抢劫,从业人员惨遭杀害。之后,日用工业品
市场逐渐恢复,并先后开辟了西市场和大观园等综合性商场。1931年,交电商品曾辐
射至山东西部各县及徐州、皖北、西安、兰州等地。这期间高档奢侈品和化妆品的销
售下降,中低档商品销量增加,自产自销的文教、体育用品发展迅速。五金器材、交电
器材、汽车材料、自行车、钟表、照相材料及洋纸等行业经营的商品,几乎都是进口
或外商在中国设厂制造的。1932年,由胶济、津浦铁路输入济南的煤油、机油、纸张
、火柴、五金、交电器材等6类舶来品总值达2119.4万元。日本侵占济南后,依仗在华
特权,将日用工业品大量私运入济,转销华北等地,使其他国家的商品销量大幅度下降
。1936年,石油、纸张、五金原料、自行车等4大类商品比1932年减少47.2~64.6%。
1937年以后,日商通过“组合”、“协会”等形式,把持主要商品的产、供、销,垄断
重要物资的出口,济南日用工业品市场日趋萎缩。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实行封锁禁
运,通货膨胀,苛捐杂税增多,日用工业品市场一片萧条。解放前夕,济南经营日用工业
品商业的仅866户,其中百货业400户,纺织品业110户,五金140户,交电110户,化工50
户,钟表眼镜56户。
解放后,陆续建立了国营百货文化用品、工业器材、花纱布、石油等批发、零售
商业和合作社商业机构,加强市场管理,组织城乡物资交流。1952年,百货文化用品购
进总值和销售总值与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6.5倍和6.2倍;纺织品国营批发额和零售额
分别占纺织品社会批发额和零售总额的82.6%和44.7%。
1953~1957年,商业工作以发展国营商业,改造私营商业,建立社会主义统一市场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主要任务。1953年1~4月,工业器材公司划分为五金机械、化
工原料和交通电工器材公司济南支分司;6月,中国商业仓储公司山东分公司成立;
12月,建立济南市商业局。1954年开始,实行棉布统购统销。1955年开始,国家对私营
资本主义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组织小商小贩走合作化道路。1956年,全市对私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前,百货、五金、交电、化工、钟表眼镜
、石油行业共有网点1649个,合营后合并为1326个。1953~1957年,百货、纺织品、化
工、五金、交电、石油6大类商品销售和利润总额分别以年平均9.7~10.1%的速度递
增,对促进城乡物资交流,支援地方工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8~1962年,国营商业对日用工业品“生产什么,收购什么;生产多少,收购多少
”,造成不适销商品大量积压,而市场急需货源的供应又严重不足。商业网点经过几次
撤并,到1961年只剩276个。1961年,开始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扩大商业网点,组织商业人员归队,经营状况开始好转,凭票供应品种的范围逐
步缩小。1965年,百货、五金、交电、化工、钟表眼镜、石油购进总值20205万元,销
售总值28517万元,分别比1957年增长43%和56%。
1966~1975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流通渠道单一,经营品种减少,管理制
度废弛,企业经营混乱,购进和销售总额均有所下降。
1978年以后,济南日用工业品批发和零售商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由国营
商业的“一统天下”改为“三多一少”的开放式流通体制,由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
制改为全民、集体、个体、股份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形式,二、三级批发站也改为
多头批发并存的新体制。1984年,市第一商业局系统新建批发网点129个,省属济南百
货、五金、交电、化工、纺织5个二级站下放到市管,改为批发公司;市区建立工业品
贸易中心;针纺织品敞开供应。1985年,商品批发额达63945万元,比上年增长16%,其
中48%的地产品销往市外。各企业采取批发、零售、批兼零、零兼批等多种经营方式
,经营品种扩大到4.3万余种。批发企业打破“三固定”(固定供应区域、固定供应对
象、固定作价办法)的旧模式,实行人不分公私,货不分南北,灵活作价,开拓经营。在
收购形式上,改商业统购包销为统购统销、计划收购、订购、选购及工业自销等多种
形式。储运业打破过去“不赔不赚,内部服务”的旧格局,推行“立足商业,面向社会
,开拓经营,力争效益”的经营方针。通过打破地区、城乡、部门和行业界限,发展横
向经济联合,到1985年底,已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联合项目1330个,其中与
省外联合的项目648个。1985年,全市日用工业品商业各类网点发展到7789个,从业人
员35829人,其中市区3839个,20043人。市区115个国营小型零售店转为集体所有制或
改为国家所有、集体经营。各企业普遍实行经理负责制,企业内部实行不同形式的经
营承包责任制,增强了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全年
购进总额142862.6万元,销售总额153547.8万元,利润6487.3万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
86.5%、88.6%和55.4%,创历史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