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采购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1&rec=164&run=13

一、货源
解放前,私营药商主要从津、沪、青岛等外埠进货,经营品种一般在300种左右。
自1952年起,主要由中央站及二级站调拨。当地产品,1952~1955年,通过加工
订货控制货源;1956年起,国营商业包销。进口药品一直由中央站统一掌管,1979年
起地方外汇由山东省医药总公司掌管,济南医药站的分货比例为省总公司进口总值的
60%。1981年开始,逐步由单一渠道调拨改为多渠道、少环节进货;对地产品收购,
由包销改为择优选购;缩小统管商品范围。1985年,二类商品及专业平衡品种由133
种缩减到77种,其余全部放开,企业自主经营。
二、总购进值
1932年,市区西药商购进西药893吨,240万元。
1949年,市区公营企业总购进值280万元,私营西药商购进值10万元以上。1950
~1951年,公营企业总购进值分别为346万元、413万元;私营药商每年进货150多万
元。
1957年,全市国营医药商业总购进值890.5万元。1970年,负责收购山东新华药
厂和沂蒙新华药厂产品,总购进值为9546.1万元。1985年,总购进值为5696.6万元,
比1957年增长5.4倍。
三、系统内调入
1952年,市区国营医药商业自系统内调入416万元,占总购进值81.89%。1957年
,全市国营医药商业自系统内调入865.5万元,占总购进值97.19%,其中自省外调入
424万元,占调入总值48.99%。1981~1985年,系统内调入11421万元,其中自省外
调入7651.8万元,占67%。1985年,系统内调入2378.1万元,占总购进值41.75%,
其中自省外调入1844.5万元,比1980年增长84.19%,自省内调入533.6万元,比198
0年下降19%。
四、地产品收购
1951年,济南始有地产西药收购,当年仅有30多种制剂类药品。1957年,收购地
产品25万元,占总购进值2.81%。1958年,济南始产原料药。1958~1962年间,累计
收购地产品1243万元。1961~1962年,清仓查库清理出因盲目收购造成的过期失效、
质量低劣的大豆磷脂、水解蛋白、乳清酸、呋喃西林片、芦丁片等472种药品,损失
119万元。
1963年开始,纠正“药厂产什么收什么,产多少收多少”的做法,实行以销定购
;增加常用药及原料药收购,停收或减收滞销药品。1964年,收购地产药品4049万元
,其中非那西汀、咖啡因、安基比林、安乃近、巴比妥、阿斯匹林6种常用原料药32
.49万公斤、1547.48万元,占地产品收购值38.22%,使库存商品适销对路,结构合
理。1963~1965年,累计收购地产品7381万元。
1966~1975年,货源渠道不畅,每年除参加全省和全国两次产销平衡会外,主要
靠收购地产品。1970年购地产品7740万元,占总购进值81.1%。1971年山东新华药厂
产品移交淄博药材站收购;1975年沂蒙新华药厂产品移交临沂药材站收购,地产品收
购值减少。
“文化大革命”期间,敞开收购地产品,导致库存商品结构不合理。1978年末,
济南医药站库存商品3488.45万元,合理库存仅占38.6%,冷背积压、包装破损或质
量低劣商品占61.4%。通过清仓,处理上列商品1768万元,其中4种磺胺类药品达50
0多万元。同时,改按实际需要收购地产品,对质量有问题和逾量药品停止收购或压
缩收购量。1980年,收购地产品3596.6万元,较1978年缩减29.55%。
1981~1985年,累计收购地产品20926.3万元,其中1982年收购5233.1万元,是
5年中收购值最多的一年。1983年起,药厂自销量逐年增多。1984年11月始,对药厂
产品择优选购,打破区划限制,可跨区跨省采购,相对减少地产品收购。1985年,收
购地产品253种,主要有抗生素类、解热止痛类、抗癌类等,地产品收购值3318.5万
元,占总购进值58.25%,比1980年下降7.73%,比1957年增长131.7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