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1&rec=137&run=13

济南是全国四大菜系之一--鲁菜的发源地,对华北、京津、东北等地的烹饪技艺
有很大影响。自明代初期到清朝末年,北京饮食业较大的饭庄均是山东馆,著名的有
明代开业的京华名店广和居,清代乾隆年间开业的致美斋,以及稍后的东兴楼、新丰
楼、万福居、全聚德、便宜坊、明湖春、济南春等饭庄。
济南菜素以选料广泛、讲究,技法精湛而闻名国内外,以制作内陆水产品、畜类
及下货、家禽、瓜果菜蔬见长,清汤、奶汤尤为突出,在爆、炒、烧、炸、溜、扒、
烤等方面造诣较深;在风味特色上则是咸鲜适当,原汁原味,清爽脆嫩,而且因料而
用,调味多变,南北皆宜,适应性极强。
清初名士王渔洋对济南菜点很为赞赏,曾作《历下银丝鱼乍》。诗曰:“金盘错
落雪花飞,细缕银丝妙入微。欲析朝醒香满席,虞家鲭鱼乍尚方稀。”对“银丝鱼乍
”这道菜可谓描写入微。清乾隆名士袁枚编著的《随园食单》对济南的爆炒技法描写
为:“滚油炮炒,加料起锅,以极脆为佳。”济南名菜爆肚头、爆双脆等都是用此技
法制作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840年以后,济南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各种水产、蔬菜瓜果、家禽牲畜、山珍
野味等都能及时运到济南,货源较充足,促进了饮食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许多独具
特色的风味饭馆饭庄。清道光年间开业的凤集楼,清光绪年间的九华楼、同元楼、文
升园等,均是经营济南风味菜的代表店。还有胶东风味、回教清真风味以及京津、江
浙、川、豫等地风味餐馆;另有日、俄、德等异国风味的餐馆五六家。济南除了名菜
馆以外,还有许多经营小吃的中、小型名店。1894年(光绪二十年)开业的文升园饭庄
以经营油旋、米粉、酥菜、馄饨、酱肘、酱蹄等众多小吃而闻名。光绪初年,著名的
熊家扁食楼(鞭指巷内),备有冷荤、熏酱小菜及零酒。光绪年间的文和楼烤鸭店(芙
蓉街南口),西关广庆永的“陈家筒子鸡”均闻名一时。宣统年间,县西巷的五福楼
以选料精细、佐料齐全的涮羊肉在回、汉顾客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另外,散落于市区
各角落的小店、商贩等,以经营单一品种为多数,其中有许多令人称道的名小吃。饮
食业为适应社会消费的需要,在继承济南传统烹饪技艺的基础上,改进和创制了许多
独具匠心的名菜和名吃,使济南菜更为丰富多彩。商埠区的建立,促进了饮食业较大
的发展,不但有新建的饭庄、酒楼、餐馆,还有从老城区迁至商埠营业的饭店。190
8年(宣统元年)开业的百花村饭庄(位于经二路纬四路西口路南),以正宗的济南风味
菜受到顾客的赞誉。辛亥革命前,济南饮食业有大中型饭庄16家、西餐馆5家以及许
多经营地方风味小吃的小店和摊贩。
民国成立以后,济南相继出现了十几家较大型的饭庄、酒楼。著名的有1913年开
业的泰丰楼饭庄,从业人员40余人,位于经二纬五路口,为南北两院落的中式楼房,
是典型的胶东风味的山东菜馆,经营的名菜有清蒸鲥鱼、芙蓉鱼翅、杏仁豆腐等。另
有式燕饭庄、兴华楼饭馆等大、中型饭店相继开业,使济南饮食业出现了激烈的竞争
局面。新开业的店多集中在商埠区的中心地带。
1930年以后,济南饮食业经营的各种地方风味小吃有天津风味的“狗不理”包子
,位于经三路的“又一新”的清油盘丝饼,“真不同”的扬州肴肉,“北京馆”的烩
羊杂,“德豫兴”的羊肉汤,“三合糁馆”的鸡汤糁,“聚乐楼”的涮羊肉,“半里
香”的旋饼,“金城村”的各式锅贴,“万佛林”的素菜等。1934年,济南饮食业著
名的餐馆、饭庄有28家;除原有的著名餐馆、饭庄、酒楼以外,还有又一轩饭庄在普
利门大街,三乐居饭庄在经一纬五路口西;大罗新饭庄在经五路,太平洋饭庄在大观
园内,第一村饭庄在经一纬三路北首,三友斋、第一美饭庄均在经二小纬六路口,华
丰恒饭店在经一纬七路口,庆余楼饭庄在经三纬八路口,玉珍饭庄在芙蓉街内,同升
园饭庄在经一纬四路口,燕喜堂饭庄在金菊巷内,东鲁饭庄在芙蓉街内。外国人开办
的西餐馆较著名的有石泰岩,旧址在经一路纬二路拐角处,德国人司泰因经营,在修
建胶济铁路时即已开业,名菜有煎牛排、咖喱牛肉、鸡茸鲍鱼汤。该店的色拉、冰激
凌也别有风味。新亚大菜馆在经六路纬一路拐角处,楼下散座,楼上单间经营俄式大
菜,名菜有罐焖鸡、煎猪排、炸虾托。1937年底日军侵占济南,对米、面、油、肉、
糖等实行统一配给制,饮食业经营困难,不少企业相继倒闭。1939年全市有中餐馆5
8家,面食馆21家(不含摊贩)。日伪统治时期,日本料理馆发展到21家,西餐馆5家,
日本餐馆大多设在纬一路咏仙里一带。
抗日战争胜利后,城市人口增加,促进了饮食业的发展,1945年下半年至1947年
间饮食业营业情况较佳。1947年下半年以后,由于通货膨涨,物价暴涨,民不聊生,
有许多大、中型饭馆歇业、倒闭。济南解放前夕,饮食业有大、中型餐馆、饭庄55家
,西餐馆9家,小型饭铺、酒馆以及摊贩1495家。
1949年底,全市有饮食网点3070家,从业人员5253人。绝大多数是小饭铺、小酒
馆以及摊贩和家庭营业户。1950~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济南市政府大力扶持
饮食业发展,对经营不景气或濒于倒闭的企业予以减税或免税。1952年底,市区饮食
网点发展到6297家,有从业人员10638人;比1949年饮食网点增加105%,人员增加1
03%。这个时期的饮食业网点,多数是小店或摊贩,遍布街头巷尾。
1955年,人民政府开始对私营饮食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2月初,聚丰德等几家
负债的大中型饭店向市商业局、市工商联申请公私合营。
1956年初,饮食业公私合营后建立了济南饮食公司,统管全市饮食业。公私合营
前,市区有私营饭店3741家,从业人员7971人;饮食摊贩755家,从业人员921人。公
私合营以后,饮食业有公私合营店248家,从业人员1267人;组织合作店(组)2879家
,从业人员5988人。
1958~1962年,在重生产轻服务,特别是“一大二公”的思想指导下,饮食业小
店并大店,集体转国营,网点和人员大量减少。1959年,市区饮食网点下降到754家
,有从业人员4290人,加之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到饭店吃饭开始排长队,饭菜质量
有所下降。各饭店经营的饭菜趋向大众化。60年代初,由于农业歉收,饮食业受到很
大影响。为解决供应问题,各饭店实行粗粮细做、粮菜混吃、地瓜宴和使用代用品。
为实现货币回笼任务,安排聚丰德、燕喜堂、汇泉、大明湖、天成路、泰丰园、人民
酒馆、大观园酒馆、新市场酒馆、万紫巷酒馆等10家饭店为高价饭店,由国家平价拨
给饭店紧缺货源,制成饮食品高价出售。1960年底,市区饮食网点仅有96家,从业人
员2109人。1962年底,市区饮食网点增加到1569家,有从业人员4077人,绝大多数是
家庭营业户。1963年以后,对饮食业进行整顿、改革,撤并了一些设备简陋的小饭店
、酒馆,扩大了中型以上的店铺。各大中型饭店的饭菜品种增多,名菜名小吃均已恢
复。1965年市区饮食网点452家,从业人员3116人。
1966~1976年间,饮食业的传统名菜、名吃被取消,只卖大众化饭菜,绝大多数
饭店字号改为有“革命”意义的店名。市区饮食业网点几经撤并,到1976年有122家
,从业人员3309人。由于城市人口逐年增加,饮食网点逐年减少,吃饭难日益突出,
且饭菜品种单调。
1977~1985年,网点建设采取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济南饮食业有很
大的发展。国营饭店扩大营业面积,更新设备,增加饭菜品种,树立各自的经营特点
和风味特色。集体企业和个体增加较多,尤其是厂办饭店、青年待业饭店以及代营店
,聘请退休的饭店服务员、厨师,以师带徒,饭店越办越好。1983年底,市区饮食网
点发展到1767家,从业人员15010人。1985年,市区各类经营地方小吃的店增多,有
些外地的单位或个人来济南联营或单独经营饭店,引进外地的风味菜和小吃,丰富了
济南饮食市场。1985年,市区饮食网点发展到2417家,从业人员1609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