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解放前的专业市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1&rec=13&run=13

一、农副土特产品市场
清初,以粮食、山货、蔬菜、肉食、鱼蟹之类为大宗。经营者多为济南附近及省
内各地的自产自销农户,经营方式多为沿街叫卖或在居民点摆摊经营。开埠以后,农
副土特产品的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展,出现了行栈和代客经营的专业推销商。1911年以
后,农副土特产品市场逐渐发展成为若干个单一的专业市场。
(一)粮食市场
粮栈、粮行原集中在泺口一带,1912年开始,渐次向经一路、官扎营一带转移,
大宗成交均在胶济铁路济南站货场。1928年“五三”惨案后,因铁路受阻,泺口粮食
市场交易又超越商埠。济南解放前夕,市区共有粮栈、粮行93家,面粉代销店96家,
粮油集市10多处。
(二)副食品市场
开埠后,以肉、蛋、鱼、菜为主的副食品市场有海产品栈、肉栈、酱菜、蔬菜专
卖商行或商店等。1911年后,肉栈分化出牛行、羊行、屠宰行、熟肉制品行,海产品
行分化成鱼行、盐行,禽蛋行也相继分离自成行业。这些专业商行市场一直延续到新
中国建立前夕。
(三)茶叶市场
清同治年间,专营茶叶的源茂茶庄在院东大街开业,每日营业额约三四十吊钱,
花色品种较少,主要经营六安茶(俗称素大叶)。1876年(清光绪二年),章丘旧军孟家
出资7000吊,在院前大街开设春和祥茶庄。不久,源茂茶庄在竞争中倒闭。此后有长
清、北京、天津人来济开设茶庄,不久亦相继败业。后又有永和成、瑞生集等家在西
关一带开业,但无力与春和祥抗衡。1896年,孟洛川在院东大街路北开设泉祥茶庄,
不久在西关设分柜(西柜)。泉祥是当时北方最大的茶叶商号,日营业额1400多吊。春
和祥亦在1000吊上下。这两家的营业额约占全市茶叶行业营业额的70~80%。1903年
,济南茶商增至十三四家。济南开埠后,茶叶行渐次从杂货行中独立出来,最有名气
的为西关“五大栈”,即:裕成栈、致成栈、泰来栈、恒聚栈和复兴栈。1912年,浙
江、福建、安徽等地的茶叶大量运来,市场扩大。1913~1916年间,河南周口人在济
开设的茶叶行栈占领了济南的茶叶市场,使济南成为六安茶的集散地。1916~1937年
,每年来济南的六安茶在230万公斤左右,约占全市茶叶总销量的半数。从杭州、福
州、徽州等地进来的素花茶和从天津运来的茶叶在150万公斤上下。
日伪统治时期,借口“抓暴利”,无故逮捕茶庄经理,90%的茶行被抢劫一空。
1945年后,济南茶叶市场虽曾一度复苏,但80%以上的茶户仍因无力经营而歇业

(四)棉花市场
1906年,广济花行在西关花店街开业。1910年后,复成信、广成栈、恒升、恒裕
公、恒祥、瑞兴公、玉成、同盛等陆续开业。到1914年已有花行9家,年进销量约80
00~10000担(每担50公斤)。1924年增至14户,资金总额46万元。1926年发展到22户
,资金总额约52万元。1928年底,花行减至6户。1930年增至16户,1934年增至20户
,1935年增至30余户,资金总额约77万元,职工574人,拥有打包机20台,仓库423间
,可存91700余包。新花上市季节,花客经常多至数千人,棉商达400余家,日上市量
达3.8万余担。此后几年的年吞吐量一直保持在70万包以上(每包约95公斤),此时济
南已成为全国的主要棉花贸易市场之一,青岛、上海、天津均以济南的棉花市价为牌
价。
日军侵占济南后,日商洋行压价抢购,并在铁路沿线遍设分支机构,垄断货源,
使济南30多家花行业务一落千丈。1938年,日伪政权对棉花实行“统制配给”。次年
,成立“棉业组合会”,控制货源。继之,对棉花实行军管,花行纷纷歇业或转营他
业。
1945年抗战胜利后,渐次复业的花行有20余家。由于国民党政府对解放区实行封
锁禁运,棉花市场名存实亡。
(五)中药材市场
清朝中叶,济南药市会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三大药市之一。1911~1921年,是济南
中药市场的鼎盛时期,每年药市会期间的药材成交量均在35万公斤左右。济南市场的
药材除供应附近省市外,还销往东北、朝鲜等地。
1937~1945年,日伪政权实行经济封锁,药材种植和采集遭到严重破坏。1938年
黄河改道,上游货物不能运入济南,药材市场成交量下降三分之二以上。抗战胜利后
,继续衰退。
济南解放后,恢复药市会。“文化大革命”期间,药市会被取缔。
二、手工业品市场
清嘉庆初年,章丘县旧军孟家在济南开设瑞升祥、庆祥等土布店。清同治以后,
不少街巷以其所经营的手工业产品和小商品命名,如:制锦市、剪子巷、篦子巷、花
店街、估衣市街、筐市街等等。1919~1937年间,济南发网生产十分发达,并由济南
逐渐扩展到省内十几个地区。济南较大的发网厂商有振兴发网商行、益隆发网厂、德
记发网厂等。全市发网年总产销量达30万罗(每罗144个),产品大部分出口。1937年
后,出口量减少,产销量逐步降到1945年的20万罗、1948年的15万罗。解放初,济南
发网商仅有2家,年产销量5万罗。
三、日用工业品市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济南的日用工业品主要由杂货行兼营。四五十年代,逐渐形
成了广货、申货、杭货、苏货、京货、洋广货和南纸等业。20世纪初,地产日用工业
品开始投入济南市场,主要有毛毯、圆钉、纺织品、火柴、颜料、卷烟等类商品。清
末民初发展为日用碎货、广货、纸张、书店、笔墨庄、鞋帽、铁货、油漆等专营行业
,其中日用碎货业尤为兴盛,商店遍布市区街巷。
至1931年,先后建立新市场、萃卖场、劝业场、西市场、大观园等五个以经营日
用百货为主的综合性商场。解放前夕,商户多数濒于破产。
四、进出口商品市场
1904年,洋行20余家在济倾销火柴、纸张、石油、五金、电器、电料、自行车、
钟表等,收购棉花、发网、牛皮、牛骨、粮油、禽蛋等。1914年,洋行增加到30余家
,垄断进口贸易,大量倾销五金、洋针、颜料、棉纱、棉布、西药和化妆品等,直接
操纵市场的起落。碎货业、棉布业、五金业、交电业、钟表业、石油业、服装业、交
通器材业、西药业、金银首饰业经营的商品80%为洋货(主要是日货)。
商品的进口与销售,主要由洋行承办;土特产品的出口,则先经洋行与买办或商
贩订立合同,由商贩到各地收购,交洋行统一出口。1928年后,日货充斥市场。抗日
战争期间,日商洋行、株式会社基本独断市场贸易。抗战胜利后,日商洋行、公司等
机构随即撤离或被没收。此后,美商大起,大量收购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制品,极力倾
销美国机制工业品。至解放前夕,外商控制市场的状况才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