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销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1&rec=126&run=13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5年,各纺纱厂生产用棉多由私商花行供应,麻类亦是自由交
易。国营贸易公司成立后,为了平抑物价,稳定市场,也组织部分货源供应市场,并
根据货源情况,逐步实行纺织工业用棉按计划供应,工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非生
产用棉凭介绍信从严掌握供应,群众生活用棉在市场零售。
1956年开始,对纺织工业用棉,按计划分季度优先平衡供应;军需用棉按上级分
配指标供应;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用棉凭介绍信经主管部门审批后供应;居民生活
用棉根据各个时期的货源情况,先后采取限量、凭购物证、棉花券等办法进行供应。
除保证本市需要外,少量货源经省公司安排供应给烟台地区。“一五”时期,济南市
纺织工业迅速扩大,棉花供不应求,1957年供应量达44万担。麻类,生产用麻按计划
供应,非生产用麻凭单位介绍信根据用途酌情供应,生活用麻凭购物证按定量供应。
其中黄麻多数供应水产系统,由水产局分配指标,各地水产部门直接进货,主要供应
沾化、利津、无棣、日照等地。
1960年后,棉花货源濒临断绝,各纱厂经常处于停工待料状态。1962年,供应量
降到14.2万担,民用棉每人全年供应90克。通过3年调整,生产好转。1965年供应量
回升到38.7万担,民用棉每人每年增加到125克。1966年民用棉每人增加到500克,麻
每人50克。
“文化大革命”期间,济南市第二棉纺厂建成投产,年用棉近20万担,加上棉田
不断减少,棉花供应更趋紧张。为缓解供求矛盾,济南市先后从江苏、湖北两省调进
原棉20余万担;另经外贸部门,先后从苏丹、美国、墨西哥、叙利亚、尼加拉瓜等国
进口棉花10余万担,以应生产急需。直到1978年,棉花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供求矛盾
才基本得到解决。
1980年,由于连续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并实行奖售政策,棉花获得大丰收,完全满
足了供应。80年代初,麻类代替制品增多,市场形势剧变,麻制品供应由紧转滞。
1984年开始,棉麻实行产销挂钩,不再通过棉麻供应站调拨,供应站的棉麻销售
量急剧减少,1985年经营量减至3.27万担,为历史最低水平。
1952~1985年山东省济南棉麻采购供应站经营情况
┌──┬───────┬───────┬───────┬───────┐
│年份│购进总量(担) │销售总量(担) │购进总值(万元)│销售总值(万元)│
│ ├───┬───┼───┬───┼───┬───┼───┬───┤
│ │棉花 │麻类 │棉花 │麻类 │棉花 │麻类 │棉花 │麻类 │
├──┼───┼───┼───┼───┼───┼───┼───┼───┤
│1952│231190│9408 │218991│10003 │ │ │ │ │
├──┼───┼───┼───┼───┼───┼───┼───┼───┤
│1957│444464│30012 │420143│20527 │4928 │135 │4365 │109 │
├──┼───┼───┼───┼───┼───┼───┼───┼───┤
│1962│143032│10077 │135141│11258 │1834 │66 │1355 │82 │
├──┼───┼───┼───┼───┼───┼───┼───┼───┤
│1965│314214│39037 │344119│29406 │3671 │ │4014 │ │
├──┼───┼───┼───┼───┼───┼───┼───┼───┤
│1975│700316│21081 │698379│1056 │8810 │ │9206 │ │
├──┼───┼───┼───┼───┼───┼───┼───┼───┤
│1978│722306│20418 │625449│584 │9587 │210 │8659 │ │
├──┼───┼───┼───┼───┼───┼───┼───┼───┤
│1983│800263│1016 │706944│876 │14320 │7 │14635 │ │
├──┼───┼───┼───┼───┼───┼───┼───┼───┤
│1985│26960 │874 │32459 │267 │280 │ │38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