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产业结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0&rec=6&run=13

济南近代工业发端于清末山东机器局的军火工业。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电业、
造纸、印刷、榨油、缫丝、草编、针棉织等门类陆续出现。1919年前,工业门类主要
有食品、粮食加工、纺织、印染、火柴、烟草等轻工行业,基本上没有重工业,少数铁
工厂均以修理为主,济南尚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1919年“五四”运动后,济南轻、重工业都有所发展。轻工业中,面粉业、火柴业
、化学颜料业、制革业、榨油业、印刷业、染织业等行业发展较快,而面粉、火柴两
业尤为突出。面粉业到1923年已发展到12家,年产量达800万袋,占全国的6.2%;火柴业
因获利丰厚而扩大生产规模,达到鼎盛时期。机器铁工业,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至1
925年,是一个短暂的发展时期,有五六家机器铁工厂开始制造比较简单的机器和理化
仪器。
1928~1930年,由于发生“五三”惨案,社会动荡,企业多因资金、原材料缺乏,产
品滞销而歇业,甚至倒闭。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实业救国”浪潮在全国兴起
,济南迎来第二次工业发展高潮。机械、纺织、化工、火柴、卷烟、印刷等行业增添
一批新厂,生产能力显著增加。到1936年,全市已有33个工业门类,面粉、棉纺、火
柴、织布、铁工、砖瓦6个行业成为济南工业的重心。
1937年日军侵占济南后,纺织、面粉、电信、建材等重要行业均被日军以“军管
理”、“合办”、“让渡”等名目掠取。日军特务机关于1939年将济南工业分为12大
类36小类。12大类是:纺织、化学、机器及金属品制造、冶炼、交通用具制造、建筑
工程、公共事业、玻璃制造、橡革、饮食品及烟草制造、制纸印刷、其他工业类。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至1948年9月国民党统治时期,济南工业生产能力进一步削弱
。1946~1948年期间,济南工业有纺织、面粉、火柴、机器铁工、染织、染料、化学
、针织、榨油、卷烟、电力、酿造、印刷、砖瓦水泥、黑白铁等门类,但都到了奄奄
一息、面临崩溃的地步。
1949年5月,济南工业计有公共事业、机器铁工、翻砂铸铁、制针制钉、自行车零
件、度量衡、黑白铁、面粉、磨坊、榨油、酿酱、牛乳、纺纱、织布、织带、漂染、
花边、针织、发袋、毛织、毛巾、军服、火柴、颜料、造胰、骨胶、酒精、化学制品
、电料、印刷、造纸、电锯制材、火柴杆盒、砖瓦水泥、土木建筑、制革、卷烟、汽
车修理、制冰等40个门类,共计工厂(场)7576家,主要是轻纺工业,重工业基本上是空
白。1949~1952年,人民政府实行保护、扶持民族工商业和发展经济的一系列政策,并
对济南工业注入大量资金,使工业生产得到较快恢复,为各行业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奠
定了基础。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济南工业经过改组和调整,共划分为燃料、电
力、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金属加工、化学、橡胶、非金属矿、建材、玻璃、纺织、
木材、火柴、造纸、缝纫、皮革、食品、油脂及化妆品、文教艺术用品、其他工业等
20个工业部门。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公私合营和手工业合
作化。到1956年底,以全民所有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
本确立。1957年工业总产值59586万元(1970年不变价),比1952年增长113%,年均递增
16.3%。轻工业比重由1952年的85.3%下降到75.2%;重工业由14.7%上升为24.8%。这期
间基本上没有新建企业。
1958~1962年,是济南工业发展的非常时期。前三年工业投入达39712万元,为“
一五”时期5.77倍。贯彻“以钢为纲”的方针,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新建成一批钢铁
、电力、机械等方面的大中型企业,电子、汽车制造、化纤等一些新兴工业也开始兴
办。1960年重工业产值比1957年增长4.3倍,轻工业仅增长63.9%;轻重工业比例由195
7年的75.2:24.8变为1960年的47.99:52.01。由于国民经济的积累比重过大而造成工
业部门结构失去平衡,济南工业自1960年后,生产逐渐下降。1962年,工业总产值退到
1957年的水平。1963~1965年经过调整,压缩了冶金、煤炭,减缓了电力工业的发展速
度,调整充实了机械工业,整个重工业纳入正常发展轨道。轻工、纺织工业生产迅速回
升,由手工业发展而来的轻工各小行业也已初具规模。1965年,轻重工业比例为60.6:
39.4,工业布局渐趋合理。全市分为3个重点工业区:东郊工业区以冶金、化工为主,北
郊工业区以纺织为主,西南郊工业区以机械工业为主,市区主要是轻工、电子和食品工
业。塑料工业、造纸工业、玻璃搪瓷工业、汽车工业都得到较快发展。
1966~1976年,济南工业发展几经波折。从1967年开始,生产处于停滞状态。197
0年后,由于国家增加了对济南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加上调整时期投入的建设项目陆
续形成生产能力,使煤炭、电力、机械、汽车、化学、冶金等各行业的生产有所发展
,增加了部分重工产品的生产能力。1975年,济南市轻重工业比例为53.2:46.8。
从1976年开始,济南工业生产出现新的局面。到1985年,济南工业已形成14大门类
、36个主要行业的较完整体系,具备了一定规模和比较雄厚的工业实力:
1.冶金工业共有冶金工业企业33个(含乡镇企业),为全省三大钢铁工业基地之一
。包括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主要行
业。生产品种较为齐全。1985年钢产量52.62万吨,生铁84.59万吨,钢材33.83万吨。
2.电力工业分为发电和供电两个部分。发电主要以山东黄台火力发电厂为依托,
同时从外地调入部分电力。黄台电厂装机容量为32.5万千瓦,年发电量26.35亿千瓦时
。供电系统有25千伏安以上输电线路45条、859.29公里,变电站20个,主变压器34台,
装机总容量为1298700千伏安。
3.煤炭及炼焦工业主要有煤炭采选业、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年产原煤为176
.8万吨,以工业用煤为主。济南煤炭工业公司有直属矿1处(西芦煤矿),县属矿4处(章
丘县东风煤矿和琅沟煤矿、历城煤矿、平阴煤矿),另外尚有省属埠村煤矿。
4.石油工业主要是石油加工业,原油年加工能力达89.26万吨,可生产汽油、柴油
、煤油及其他石油制品。
5.化学工业有化肥制造业、化学原料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医药工
业等主要行业。化学原料制造业可生产120多种产品,其中银粉浆年产量居全国首位,
氟化物是全国四大生产基地之一。医药业已形成化学制药业、中成药制造业、医疗器
械制造业三大系列,多种产品获国家质量奖。
6.机械工业已形成机床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金属制品等主要行业。机
械制造业共有各类企业608个,能制造24大类、93个品种、数千个规格型号的产品。交
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是汽车工业,配备制造、改装、配件三大系统共14个工厂,年产
汽车近万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共有9大类
230余种产品,电子元件、半导体器件、通讯设备等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在全省居第一位
,由国家定点生产的五大系列“七专产品”(专人、专机、专料、专批、专检、专筛、
专卡)均有较高水平。
7.建材工业包括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
泥制造业等,共有各类企业263个,产品种类50余种。
8.木材加工业包括木材及竹材采运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
制造业等主要行业。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在全省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9.食品工业有食品制造业、粮食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等主要行业,
年产各类饮料酒6.8万吨,卷烟40.46万箱。
10.纺织工业已形成具有化纤、棉纺织、印染、针复制、毛纺织、纺织机械、纺
织器材等行业,且门类较为齐全、配套的纺织工业基地,产品2300余种,年产棉纱4.4万
吨,棉布18082万米。
11.缝纫工业主要包括服装加工、制鞋、制帽业等,已形成年产服装1122.42万件
的生产能力,14家企业承担出口生产任务,产品销往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2.皮革工业主要有皮革、毛皮及其制造业,制革业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猪面革
、裘皮衣有良好的市场信誉并有部分产品出口。
13.造纸工业是国内特种纸、高级纸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产品品种180余种,先后
有10余种产品被评为省以上优质产品,产品行销全国,并向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
14.文教艺术用品工业包括印刷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等
主要行业。济南瓷用花纸厂是全国最大的陶瓷贴花纸生产企业,产量和质量都居全国
首位;济南铅笔厂是全省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济南油墨厂是省内生产高中低各档
各类印刷油墨的唯一厂家。羽毛画、发丝手绣绣片、机制地毯均为济南特色产品,饮
誉国内外。
另外,济南工业体系中还有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饲料工业、生活用品工业、家
用电器、灯具制造业等行业,有的已形成相当规模,产品亦有相当水平。
1976~1985年,济南市轻、重工业比重变化出现了新的趋向。1976~1978年,由于
经济指导方针脱离实际,盲目冒进,导致济南工业内部比例失调问题日益突出。重工业
产值每年递增17%,而轻工业仅递增8.9%。1978年,轻、重工业的产值比重为47.8∶52
.2。1978年以后,济南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重点发展轻纺工业,
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使轻、重工业比例渐趋协调合理。1980年,轻工业比重上升为
54.2%,重工业比重下降为45.8%;与1978年相比,轻工业增长30.89%,重工业增长
4.82%。
1981~1985年,济南轻重工业的发展又有新的变化:(1)轻工业在1981年通过加强
轻纺工业,工业产值比1980年增长13.05%。但从1982年起,由于化纤布限产和一些轻工
产品滞销,虽经1983年以满足城乡市场需要为目标积极开发新品种和不断扩大市场销
售,但长势不大,两年中轻工业产值分别增长2.47%和2.63%。1984年、1985年国家加快
了改革的步伐,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促进了工业生产,轻工业适时调整产品结构
,工业产值分别增长10.36%和11.37%。1984年,仍有部分纺织品、自行车、手表等轻工
产品滞销积压、经营不佳。1985年情况有所好转,家用电器类、棉纺丝织品类、酒类
都有较大增长,但轻工业所占比重自1982年起逐年下降,分别为58.6%、55.6%、54.2
%和51.7%。(2)重工业在1981年进行压缩、限制发展,工业产值比上年下降14.37%,重
工业比重下降为40%。自1982年起,重工业重视产品的升级换代,积极扩大服务领域,增
加适销对路的产品,生产开始逐年回升,四年中工业产值分别增长12.86%、16.33%、1
6.64%和24.8%。在发展中,形成了汽车制造、机床及锻压设备制造两大优势工业,钢铁
、煤炭、石油加工、建材、化工、发电等行业也有长足的发展。重工业所占比重由1
981年的40%发展到1985年的48.3%,其中1982年到1984年间的比重分别为41.4%,44.4%
和45.8%。
1984年济南市各工业部门产值及所占比重
┌───────┬─────┬────┬────────┬─────┬────┐
│行业 │产值(万元)│比重(%) │行业 │产值(万元)│比重(%) │
├───────┼─────┼────┼────────┼─────┼────┤
│合计 │557873 │100.0 │木材加工工业 │6179 │1.1 │
├───────┼─────┼────┼────────┼─────┼────┤
│冶金工业 │31443 │5.6 │食品工业 │61088 │11.0 │
├───────┼─────┼────┼────────┼─────┼────┤
│电力工业 │15211 │2.7 │纺织工业 │97499 │17.5 │
├───────┬─────┬────┼────────┬─────┬────┤
│煤炭及炼焦工业│3323 │0.6 │缝纫工业 │15012 │2.7 │
├───────┼─────┼────┼────────┼─────┼────┤
│石油工业 │21716 │3.9 │皮革工业 │5050 │0.9 │
├───────┼─────┼────┼────────┼─────┼────┤
│化学工业 │70439 │12.6 │造纸工业 │13897 │2.5 │
├───────┬─────┬────┼────────┬─────┬────┤
│机械工业 │155087 │27.8 │文教艺术用品工业│17659 │3.2 │
├───────┼─────┼────┼────────┼─────┼────┤
│电子工业 │13197 │2.4 │其它工业 │10456 │1.8 │
├───────┼─────┼────┼────────┼─────┼────┤
│建筑材料工业 │20617 │3.7 │ │ │ │
└───────┴─────┴────┴────────┴─────┴────┘

1949~1985年济南市轻重工业产值所占比重
┌──┬───────────┬──┬───────────┐
│年份│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 │年份│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 │
│ ├───┬───────┤ ├───┬───────┤
│ │轻工业│重工业 │ │轻工业│重工业 │
├──┼───┼───────┼──┼───┼───────┤
│1949│86.8 │13.2 │1976│50.6 │49.4 │
├──┼───┼───────┼──┼───┼───────┤
│1952│85.3 │14.7 │1977│49.5 │50.5 │
├──┼───┼───────┼──┼───┼───────┤
│1957│75.2 │24.8 │1978│47.8 │52.2 │
├──┼───┼───────┼──┼───┼───────┤
│1962│64.4 │35.6 │1979│50.9 │49.1 │
├──┼───┼───────┼──┼───┼───────┤
│1965│60.6 │39.4 │1980│54.2 │45.8 │
├──┼───┼───────┼──┼───┼───────┤
│1970│59.4 │40.6 │1981│60.0 │40.0 │
├──┼───┼───────┼──┼───┼───────┤
│1971│53.7 │46.3 │1982│58.6 │41.4 │
├──┼───┼───────┼──┼───┼───────┤
│1972│56.8 │43.2 │1983│55.6 │44.4 │
├──┼───┼───────┼──┼───┼───────┤
│1973│53.2 │46.8 │1984│54.2 │45.8 │
├──┼───┼───────┼──┼───┼───────┤
│1974│65.6 │34.4 │1985│51.7 │48.3 │
├──┼───┼───────┼──┼───┼───────┤
│1975│53.2 │46.8 │ │ │ │
└──┴───┴───────┴──┴───┴───────┘

注:本表数据根据市工业系统年报,按当年行政区划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