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所有制结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0&rec=5&run=13

一、官办工业
19世纪70年代, 清政府部分官员以“自强”、“富国”为名,开展“洋务运动”,
并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1875年(清光绪元年) ,山东巡抚丁宝桢建机器局
于城北赵家庄,为济南近代官办工业之始。丁宝桢在创办和经营过程中,虽使用外国机
器和进口原料,但始终未用一个外国人。1875年10月至次年10月,所属机器厂、生铁厂、
熟铁厂、火药厂等先后竣工, 并试制成功马氏尼枪。之后, 山东机器局逐步扩大, 至
1901年,已有炮厂、枪子厂、翻砂厂、熟铁厂、轧钢厂、火药厂、电料厂、木工厂等,
能制造枪炮、枪弹、火药以及机器、锅炉、电灯、电池等, 成为晚清办得较有成绩的
一个中等规模的军工企业。
1904年济南开埠前,济南除山东机器局为近代工业企业外,还有铜元局、教养总局
、工艺局等开办的若干个官办手工业工场。如1902年山东农工商务局主办的工艺局,
有铜铁、毛毯、花边、织布、木器、洋车等6个厂。开埠后,济南官办手工业工场逐渐
采用机器生产和电动力生产,向近代工业过渡。济南工艺局改为工艺传习所,增设电镀
、染色、矿金、手巾、洋烛等厂。至1910年,济南地区官办手工业工场共有6个:济南
工艺传习所、章丘习艺所、济南习艺所、济南劝工所、历城自新所、历城草绳公司等
。这些官办局所的设立,对济南近代工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911年,官办或官商合办的近代企业有山东树艺公司(1904年)、蚕桑总局缫丝厂
(1904年)、泺口小轨铁路(1905年)、泺源造纸厂及附设印刷厂(1909年)、济南津浦铁
路工厂(1911年)等十几家。
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曾到济南,大力提倡兴办实业,济南工业在战乱后恢复并
有所发展。1916年后,在以周村为中心的民族资本迅速向济南集中的同时,官僚资本
也大量投资济南工业,其中以官僚、军阀靳云鹏、王占元、田中玉、潘复等集资开办
的鲁丰纺织公司最巨,注册资本为220万元,纱锭2.8万余枚,年产棉纱16000包。这类大
官僚、大军阀和少数地方财阀所兴办的工业,资本雄厚,机器先进,产品产量大,基本上
垄断了某些行业的生产和销售。这些企业虽为数不多,但资本、规模却占绝对优势。
1919年“五四”运动后,济南工业虽然经历了1925年到1929年间张宗昌的搜刮和
日军制造“济南惨案”的摧残,一度衰败,但在1929年到1934年局势相对稳定后,又得
以恢复和发展。这时期官办工业中又有新城兵工厂(原山东机器局)、修械所、山东工
业试验所、交通水利机械制造厂、汽车修理厂、自来水公司、致敬洋灰公司、溥益糖
厂、民生酱油厂等先后建立起来。同时,官僚资本不断对民族工业渗透、控制,如韩复
榘投资仁丰纱厂并以韩嗣燮的户名出任常务董事;国民党四大家族控制的中国、交通
、金城等银行借向仁丰纱厂贷款、投资之机进行渗透并派殷桐担任董事和总经理。这
样,在济南工业中,官僚资本的势力不断增长,而民族资本的成分相对减弱。
1937年,日军侵占济南后,济南的工业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严重掠夺和摧残。
日军占领济南的第二天,就派兵进驻成大纱厂,实行“军管理”。1938年相继对成
通、仁丰两个纱厂,成记、成丰、丰年、宝丰、华庆、惠丰等6个面粉厂,电灯公司、
电话公司、致敬洋灰公司、山东打包公司、溥益糖厂、兴华造纸厂等十余个工厂实行
“军管理”。对国民党官办的工厂企业如军工、修械、军需、电讯等则直接派兵鲸吞
。济南主要的各大型工厂都处于“军管理”之下。所有“军管理”厂都由日军委托日
商株式会社经营,原企业主及主要负责人多被驱逐出厂,许多工人被迫失业。
在“军管理”的同时,日军还采取“让渡”和“中日合作”等形式进行掠夺。19
38年,日军先以此方式控制了济南全部交电公用事业。1939~1942年,三大纱厂、4个
面粉厂先后由“军管理”改为“中日合办”。在“合办”中,日方资金往往是空额,实
际上是强取豪夺。
日本投降前夕,日军加紧对工厂掠夺破坏,设备被拆卸盗卖,资金被私吞,账册被销
毁,使官办工业衰败不堪。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李延年军事集团和国民党山东省党部、省政府成立的山东省
党政接收委员会各自接收了许多工厂、企业,国民党行政院又成立敌伪产业处理局、
信托局,在济南设点全权接收。在重复的接收过程中,许多企业被侵吞瓜分。被接收的
敌伪企业和“中日合作”的工厂,几乎无一处完整地保存下来。如华北冷藏公司被接
收后,大批冷藏军用药品、牛肉、啤酒等物资被贪污盗卖一空,许多在制品因设备受
到破坏而腐烂变质;兵站被服厂所有的布匹、棉花、军服被褥和其他物资被盗窃净尽
;山东制糖厂机器设备因被拆卸盗卖,无法再行生产。
被接收的敌伪工矿企业,一部分变为国民党的“官办”企业,一部分成为国民党政
府官员的“私产”而转为社会游资和官僚资本,一部分为投机商人通过贿赂等手段窃
为私有。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建设厅接收统辖的官办企业有20处左右,主要有:山东
修械所、山东机器厂、博山机器厂(博山)、山东公路局、济南电灯公司、模范窑业厂
(博山)、成大纱厂、恒泰火柴厂、山东第一火柴厂、山东造纸厂、五三印刷社、济南
化工厂、实验制革厂、度量衡制造厂、实验厂矿业务处(辖章丘煤矿、新汶煤矿、博
山一矿等处)。官僚资本所经营的各种企业公司主要有: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接收制冰、
造纸、卷烟、酿造4个工厂后组成的志成企业公司,财政厅与第四兵站合搞的建鲁企业
公司,中统分子经营的齐鲁企业公司、复兴公司,李延年之弟李韵轩出面成立的山东企
业公司、开诚实业公司等。
国民党的接收对生产能力造成了严重破坏。此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发展,解放区
日益扩大,济南成为“孤岛”,原料、燃料及各种物资极端缺乏,电力供应不足,多数企
业流动资金匮乏。到1948年秋,工业方面除军工及官僚资本支持的个别行业外,大多数
行业都奄奄一息,难以维持。卷烟业中除大中、永年两个官僚资本企业获得发展外,
其余各厂每年平均开工不足3个月;火柴、面粉、纺织各业生产力也大大下降。官办的
成大纱厂原有纱锭28016枚,到1947年底仅存10180枚;济南电业公司1947年1月最高发
电量不足300万千瓦时,到8月下降到不足10万千瓦时。到1948年9月,国民党官办企业
共有18家,另有3家民营企业中有部分官股,但均已萧条衰败,到了崩溃的边缘。
二、民办工业
济南开埠后,近代民营工业开始出现。最早的有: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冬由
庄钰、刘恩驻(机器局总办)等人发起创办的济南电灯公司;1905年沈景臣(工艺局总办
)创办的大公石印馆;1906年成立的机器砖瓦厂志诚砖瓦公司;1909年(清宣统元年)张
采丞开设的兴顺福机器油坊。此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不断出现。自开埠到辛亥革命
前,济南民营工业共16家,再加上其它带有民营性质的近代企业约二十三四家。
济南开埠后出现的首批近代企业,大多由私人集股开办,个别较大型企业中的官股
也只是在扶植意义上加入的。如1908年,省抚院谕令扩充电灯公司,附入官股加以支持
;泺源造纸厂因规模较大而采取官商合办的形式。
1904~1911年济南民营工业企业
┌────┬───────────┬────────┬────┐
│开办年份│企业名称 │创办、主持人 │资本 │
├────┼───────────┼────────┼────┤
│ │ │ │ │
├────┼───────────┼────────┼────┤
│1904 │山东树艺公司 │商办、官认保护 │300000两│
├────┼───────────┼────────┼────┤
│1904 │蚕桑总局缫丝厂 │官商合办 │ │
├────┼───────────┼────────┼────┤
│1905 │济南电灯公司 │庄钰、刘恩驻商办│279720元│
├────┼───────────┼────────┼────┤
│1905 │林木培植会 │ │30000两 │
├────┼───────────┼────────┼────┤
│1905 │泺口小轨铁路 │官股、德国代经理│20000两 │
├────┼───────────┼────────┼────┤
│1905 │大公石印馆 │沈景臣商办 │100两 │
├────┼───────────┼────────┼────┤
│1906 │济南济农公司 │商办 │ │
├────┼───────────┼────────┼────┤
│1906 │大经丝厂有限公司 │商办 │200000两│
├────┼───────────┼────────┼────┤
│1906 │机器造砖有限公司 │徐鸣锵商办 │40000两 │
├────┼───────────┼────────┼────┤
│1906 │小清河轮船公司 │唐荣诰商办 │100000两│
├────┼───────────┼────────┼────┤
│1907 │中安烟草有限公司 │唐世鸿等商办 │20000两 │
├────┼───────────┼────────┼────┤
│1907 │济合机器公司 │周庆冕等商办 │ │
├────┼───────────┼────────┼────┤
│1907 │永阜草辫公司 │商办 │ │
├────┼───────────┼────────┼────┤
│1907 │通惠公司 │商办 │ │
├────┼───────────┼────────┼────┤
│1907 │美聚棉花公司 │金毓珍商办 │ │
├────┼───────────┼────────┼────┤
│1908 │东兴货栈有限公司 │商办 │300000元│
├────┼───────────┼────────┼────┤
│1908 │琴记雪茄公司分庄 │商办 │ │
├────┼───────────┼────────┼────┤
│1909 │泺源造纸厂及附设印刷厂│丁道津官商办 │260000两│
├────┼───────────┼────────┼────┤
│1909 │兴顺福机器油坊 │张采丞商办 │150000两│
├────┼───────────┼────────┼────┤
│1910 │普济草绳有限公司 │黄绍斌商办 │50000两 │
├────┼───────────┼────────┼────┤
│1910 │金启泰铁工厂 │黄金材商办 │20000两 │
├────┼───────────┼────────┼────┤
│1911 │齐鲁公报印刷所 │王讷商办 │ │
├────┼───────────┼────────┼────┤
│ │ │ │ │
└────┴───────────┴────────┴────┘

注:两为银两,元为银元。
辛亥革命爆发后, 济南工商界掀起办实业的热潮。泺口垦植会、泺口河船协会、
织袜厂、棉毛衣衫厂等一批合资或独资企业先后建立。到1919年, 济南的工业企业发
展到近90家,其中,上层民族资本家和官僚资本占统治地位,但大部分厂家资本微薄,多
是几百元、数千元的小厂,设备简陋,人数较少。
“五四”运动以后,济南面粉、火柴两业发展比较迅速,其它轻工行业也有一定的
发展,机器铁工业开始制造部分定型产品。但在1925年到1929年间,由于军阀张宗昌的
搜刮和“济南惨案”的影响,济南民营工业趋于衰败。
1929~1934年,济南社会局势相对稳定,工商业得以恢复。几个主要行业发展很快
,机器工业已增加到60多户,1933~1934年纺织业有仁丰、成通相继投产,染织业有利
民染厂创办。1934年东元盛织染厂也增添机器改为机器染织,德和永、中兴诚两厂相
继投产,火柴工业则有益华、鸿泰、鲁兴、东源等厂开设,济南5家颜料厂中有3家是在
这期间设立的。到1934年,济南主要工厂已有137家。
1934年济南主要工业情况

┌──┬──┬────┬────────────┬─────────────┐
│项目│户数│资金数 │职工人数(人) │使用动力情况(户) │
│ │(户)│(元) ├───┬──┬──┬──┼──┬───┬──┬───┤
│ │ │ │合计 │职员│男工│女工│合计│蒸汽机│电力│柴油机│
├──┼──┼────┼───┼──┼──┼──┼──┼───┼──┼───┤
│总计│137 │10033000│11937 │1131│7409│3397│60 │12 │34 │14 │
├──┼──┼────┼───┼──┼──┼──┼──┼───┼──┼───┤
│纺纱│4 │4860000 │3553 │115 │1019│2419│4 │2 │2 │- │
├──┼──┼────┼───┼──┼──┼──┼──┼───┼──┼───┤
│染织│62 │460300 │2360 │331 │1699│330 │9 │1 │4 │4 │
├──┼──┼────┼───┼──┼──┼──┼──┼───┼──┼───┤
│面粉│7 │2558000 │1696 │261 │1435│- │7 │7 │- │- │
├──┼──┼────┼───┼──┼──┼──┼──┼───┼──┼───┤
│卷烟│5 │85000 │357 │56 │51 │250 │5 │1 │4 │- │
├──┼──┼────┼───┼──┼──┼──┼──┼───┼──┼───┤
│化工│36 │1943600 │3056 │265 │2401│390 │16 │1 │6 │9 │
├──┼──┼────┼───┼──┼──┼──┼──┼───┼──┼───┤
│机器│10 │37300 │475 │42 │433 │- │9 │- │8 │1 │
├──┼──┼────┼───┼──┼──┼──┼──┼───┼──┼───┤
│其他│13 │88800 │440 │61 │371 │8 │10 │- │10 │- │
└──┴──┴────┴───┴──┴──┴──┴──┴───┴──┴───┘

1937年日军侵占济南后, 除了对官办工业实行“军管理”、“让渡”和“合办”
等形式进行掠夺外,对主要的大型民营企业也进行同样的侵掠,并强行“收买”或“合
作” ,如利民染厂、东源火柴厂、华兴造纸厂、兴华造胰厂和东裕隆、铭昌、鲁安3
个卷烟厂。幸免“合作”的工厂,由于日军的严厉控制,普遍因原料缺乏、运输困难,
加之日货倾销而每况愈下。如裕兴颜料厂1938年产煮青1200吨, 到1945年年产已不足
百吨。济通等中小型厂多数倒闭, 染料工业被摧残殆尽。再如火柴业, 由于日军采取
“限制生产, 取缔偷税,集中贩卖”的高压控制,实行火柴配给,使各火柴厂多数亏赔,
难以维持。 印染业自1942年后由于日军把棉纱、 棉布列为主要统制物资, 没有参加
“合作”的厂只能出售色布而不能购进白布和原料,因而各染厂在售完存布后,即被迫
停产。基础薄弱的机器铁工业,由于日本厂家的相继设立而受到排挤,济南各民营工厂
多数处于停歇状态,先后有二三十户倒闭,其余厂家也只能靠为日商工厂加工来维持生
产。沦陷期间, 济南的民营工业遭到严重破坏。这期间虽然工业及手工业户数继续增
加,但主要是旧有企业缩小、改组、停歇而分化出来的小本经营,资金少、生产能力低。
如1943年工业及手工业户数为1819家,资金总额为7667980元,与被迫实行“中日合作”
和“让渡”的20家,总资金24311000元相比,平均每家拥有资本相差近290倍,民族工业
生产力受到了严重摧残。
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于国民党的接收和破坏,使本来在日本侵略者蹂躏下就满目
疮痍的济南民营工业更加困顿。机器铁工业中很多老厂停工歇业;面粉业的生产能力
仅及战前的30%~45%,产量下降50%;火柴业年产量仅为战前的27%;化工染料业的一般
染料厂全年开工不足60天。
到1948年9月济南解放,济南民办工业共存553家。9月25日,济南军事管制委员会
颁布“约法七章”,明确宣布保护民族工商业及民族资本等政策,从此济南民办工业开
始从凋敝中复苏。当年底,民办工业恢复发展到1048家。
三、全民所有制工业
济南解放以后,济南军事管制委员会对旧有济南工业部门进行接管、代管。此后
,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收买民族资本和投资新建工厂等措施,使济南市全民
所有制工业体系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
没收国民党官办企业和官僚买办企业为全民所有。先后接收了兴济公司及其所属
济南面粉厂、济南酿造厂、成大纱厂、济南化工厂、恒泰火柴厂、华东印刷公司、铁
路大厂、金牛山汽车修理厂、辛庄汽车修理厂、华丰机器铁工厂、新城兵工厂、山东
机械工厂、山东第二造纸厂、济南电业公司、厚德贫民工厂及其染织部、山东省度量
衡制造厂、华北酒精厂、永华烟厂、振业铁工厂、益大磨坊、裕东造纸厂等一批国民
党官办和买办企业。接收后,尽快恢复生产,对支援解放战争、安定社会局势,起了很
大作用。这批企业是济南国营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官商合办或官商不清的企业,经反复缜密核实,对确属官股或官僚买办资本则收
归国有,对私有资本股份则予以承认发还。这些企业成为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后逐步
发展为国营工业。至1949年5月,共没收官僚买办工业企业18家,新创办国营企业17家
;有官股的3家企业没收官股成为公私合营企业,发展公私合营企业2家。共计国营工业
企业35家(不包括国家直属的交通邮电部门和军工厂),公私合营工业企业5家。
1949年5月,济南实业公司成立,领导兴办实业。经过合并、转移管理等方式,对厚
德贫民工厂、福利织厂、达成织染厂、酿造一厂、酿造二厂、酿造三厂、济南纺织厂
、济南电锯厂、济南铁工厂、永年烟厂、济南造纸厂等企业进行了整顿;接管了济南
爱国化工厂、爱国织布厂、新文文具厂等生产自救厂及军区机关直属工厂,共80个。
经过整顿,到1953年底,组成分属15个行业的37个企业,包括12个直属企业、7个总厂、
18个分厂,有职工8905人。这是构成济南国营工业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五反”运动中,一些不法资本家盗窃国家经济情报、非法牟取暴利、偷工减料
、偷税漏税,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国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予以处理:对非法暴
利、偷漏税款,能追回的追回,不能追回的,折为公股作为国家在这些私营工业企业中
的投资,使这些企业成为公私合营。如建新造纸厂、启明帆布厂,国华、益华、华成
、胜利4家火柴厂,太昌永与普利等19家油坊均属这一类型。另外,有一些私营企业因
经营亏赔,业不抵债,也由国家接收下来,偿还债务,并投资以发展生产,这些企业即成
为国营企业,如齐鲁铁工厂等。
1953年,国家对私营工业进一步贯彻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其主要部分已纳入
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国家对私营工业加工订货、收购包销的比重占私营工业总产值的
69.21%,1954年达到93.27%;国营工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也由1953年的10.54%上升
到22.2%。在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下,公私合营企业越来越多,1953年有5个,19
54年发展15个,1955年发展93个。到1956年1月底,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市区907家私
营工业企业全部实现了公私合营。从此,工业生产完全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生产关系起
了根本的变化。
1953~1955年济南市对私营工业改造情况
┌────┬──┬───────────────┬────┐
│项目 │单位│公私合营 │私营 │
│ │ ├───┬───┬───┬───┼────┤
│ │ │小计 │1953年│1954年│1955年│1955年底│
├────┼──┼───┼───┼───┼───┼────┤
│户数合计│户 │113 │5 │15 │93 │907 │
├────┼──┼───┼───┼───┼───┼────┤
│10人以上│户 │104 │5 │15 │84 │392 │
├────┼──┼───┼───┼───┼───┼────┤
│10人以下│户 │9 │- │- │9 │515 │
├────┼──┼───┼───┼───┼───┼────┤
│从业人员│人 │6844 │463 │1847 │4534 │14044 │
├────┼──┼───┼───┼───┼───┼────┤
│资本 │万元│987.2 │79.4 │328.5 │579.3 │780.5 │
└────┴──┴───┴───┴───┴───┴────┘

注:1956年1月私营工业全部实现公私合营。
1955年济南市公私合营企业行业分布情况
┌─────┬──────┬────┬──────┬───┬──────┐
│行业 │合营企业(户)│行业 │合营企业(户)│行业 │合营企业(户)│
├─────┼──────┼────┼──────┼───┼──────┤
│机器铁工业│16 │植物油业│24 │台秤业│18 │
├─────┼──────┼────┼──────┼───┼──────┤
│纺织印染业│18 │酱菜业 │2 │卷烟业│6 │
├─────┼──────┼────┼──────┼───┼──────┤
│火柴业 │8 │玻璃业 │3 │造纸业│2 │
├─────┼──────┼────┼──────┼───┼──────┤
│畜牧业 │2 │国药业 │1 │化工业│3 │
├─────┼──────┼────┼──────┼───┼──────┤
│面粉业 │5 │砖瓦业 │1 │ │ │
├─────┼──────┼────┼──────┼───┼──────┤
│橡胶业 │2 │电料业 │2 │ │ │
└─────┴──────┴────┴──────┴───┴──────┘

在所有制转变、升级进程中, 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
简单划一等问题,为此,济南市对公私合营企业进行了清理整顿,在清产定股的基础上,
做了“裁、并、改、合”等调整工作。机器制造业经过改组,将原有234个自然厂改为
23个基点厂和22个各计盈亏的自然厂。火柴业8户企业, 以振业火柴厂为主导厂,将其
他7户迁并, 实行集中生产,统一管理。这些企业在不断发展中先后过渡为全民所有制
工业企业。
1957年底到1958年期间,手工业也以合作工厂的形式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到1959
年,共有108个社组、12203人(占1957年手工业总数的49.5%)合并成35个大的单位后,
再过渡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其中3个单位、869人迁往外县变为县直工业,5个单位、9
34人移交省级机关,27个单位、10400人交本市其他工业部门或并入大工厂。这些企业
也成为济南国营工业的构成部分。
1953~1957年,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国家为加强全民所
有制工业在济南工业中的主导地位,共投资6881万元,新建改造了一批企业,使基础薄
弱的重工业得到加强,轻工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1949~1958年济南市工业企业经济类型

单位:个
┌──┬──┬──┬──┬────┬──┐
│年份│总计│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
├──┼──┼──┼──┼────┼──┤
│1949│1840│40 │- │4 │1796│
├──┼──┼──┼──┼────┼──┤
│1952│2176│78 │4 │6 │2088│
├──┼──┼──┼──┼────┼──┤
│1957│234 │107 │9 │118 │- │
├──┼──┼──┼──┼────┼──┤
│1958│628 │249 │268 │111 │- │
└──┴──┴──┴──┴────┴──┘

注:本表按当年行政区划统计,不包括手工业。

1958~1960年,国家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钢为纲”,国家对济南工业中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投资大幅度增加,3年达到39712万元。但由于整个工业发展比例失
调,自1960年起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为改变这种状况,济南开始工业整顿。到1962年
,济南全民所有制工业固定资产为55830万元,是集体工业的37倍;工业总产值66667万
元,为集体工业的6倍。济南工业的主要部门中全民所有制占绝对优势,如电力工业、
燃料工业、黑色金属工业、火柴工业全部为国营,机器制造工业51个企业中国营占43
个,建材工业16个企业中国营占8个,造纸工业5个企业中国营占4个,棉纺工业15个企业
中国营占10个,化学工业24个企业中国营占13个,食品工业58个企业中国营占44个。经
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5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由1962年
的250个调整为224个,工业总产值比1962年增长69%,比1957年增长78.4%。1966年,济
南市最后17个公私合营工厂全部改为国营企业,至此,济南市民族资本主义实现了向全
民所有制的全面过渡。
1966~1975年,济南工业发展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从1967年开始,生产处于
停顿状态。1969年,市属308个企业中只有74个完成了国家计划。1970年由于国家增
加了对全民工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工业生产有所上升。1973年,工业生产直线下降,到
1974年,全民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虽然比1965年增加近1倍,但利润总额仅为1965年的28
%,全市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亏损企业达107户,占同类企业总数的62%,亏损额9337万元。
1975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为254个,占全市工业总户数的36.03%。
1976年后,济南工业得到发展,1978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发展到297个,占全部企业总
数的29.4%。1978年底,济南工业遵循“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行了积
极的调整。1982年,工业增长率达到6.5%,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
1.98%,但由于化纤布限产、一些轻工产品滞销及轻纺工业长势转缓等原因,产品库存
积压很大,经济效益不够理想,全民工业企业仅实现利润2.2亿元,比1981年下降11.1%
。1982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96个,占全部企业总数的23.18%。
1983~1985年,工业部门抓紧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生产获得了较大发展。1984年,中共
济南市委、济南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若干问题的规定》,实
行简政放权,做出了36条放权规定,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活力。1985年,济南全民工业产
值和实现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12.2%和33.9%。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444个,工业产
值占全市工业的62.46%。国营企业遍布于济南十五大工业门类,居于主导地位,尤其在
煤炭、电力、机械、汽车、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造纸等重要工业门类中占
绝对优势。工业总产值、主要产品产量等指标都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六五”计划
规定的任务,为实现“七五”计划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62~1985年济南市工业企业经济类型

单位:个
┌──┬──┬──┬──┬──┬──┬──┬──┬──┬──┬──┬──┐
│年份│总计│全民│集体│年份│总计│全民│集体│年份│总计│全民│集体│
├──┼──┼──┼──┼──┼──┼──┼──┼──┼──┼──┼──┤
│1962│685 │250 │435 │1973│673 │241 │432 │1980│1207│300 │907 │
├──┼──┼──┼──┼──┼──┼──┼──┼──┼──┼──┼──┤
│1963│608 │227 │381 │1974│689 │251 │438 │1981│1202│295 │907 │
├──┼──┼──┼──┼──┼──┼──┼──┼──┼──┼──┼──┤
│1964│669 │228 │441 │1975│705 │254 │451 │1982│1277│296 │981 │
├──┼──┼──┼──┼──┼──┼──┼──┼──┼──┼──┼──┤
│1965│629 │224 │405 │1976│709 │260 │449 │1983│1327│306 │1021│
├──┼──┼──┼──┼──┼──┼──┼──┼──┼──┼──┼──┤
│1969│589 │221 │368 │1977│723 │250 │473 │1984│1630│272 │1358│
├──┼──┼──┼──┼──┼──┼──┼──┼──┼──┼──┼──┤
│1971│653 │251 │402 │1978│1010│297 │713 │1985│1769│444 │1323│
├──┼──┼──┼──┼──┼──┼──┼──┼──┼──┼──┼──┤
│1972│620 │224 │396 │1979│1015│295 │720 │ │ │ │ │
└──┴──┴──┴──┴──┴──┴──┴──┴──┴──┴──┴──┘

注:①本表按当年行政区划统计,缺1966~1968年、1970年数据。②1984年、1985年
分别另有个体企业734个、2610个;1985年总计中另有中外合资企业2个。

四、集体所有制工业
济南的集体工业,最早起源于手工业合作组织。济南解放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侵
掠和国民党政府的盘剥,具有悠久历史的手工业同其它工商业一样,处于奄奄一息的境
地。
1948年济南解放后,手工业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1949年,全市手工业7635户,从
业人数19311人,年生产总值1553万元。
1949年2月,为了大力发展生产,支援解放战争,政府将部分油漆工人组织起来,加
工雨布。这是济南手工业合作生产的发端,以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了第一油漆生产合作
社。1949年5月,成立第一铁业生产合作社。此后,木瓦、电气等合作社相继建立。19
50年,每个社员平均年产值为399元,1951年为819元。
1951年6月和1952年8月,全国两次召开手工业工作会议,明确了发展合作社的方针
、政策。1951年9月,市(消费)联合社成立生产科,专职管理生产合作社。10月,组织
了针织、绳经两个社。到1952年底,共组成铁业社、木瓦社、油漆社、电气社、绳经
社、针织社、制鞋社7个生产合作社。
1953~1955年期间,济南手工业合作化运动有了新的发展。1953年2月,济南市手
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筹备委员会成立,按照“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组织发
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仅一年,生产合作社即发展到13个。另外还组织了两种低级合
作生产形式,一种是生产合作组(又叫自发组),共20个;一种是供销合作社,共4个。19
53年底,生产合作组织共有各种基金60多万元,年总产值338.1万元,社员平均年产值比
个体户高出一倍左右。随着生产的发展,有些生产合作社逐步实行了半机械化生产。
合作生产的优越性吸引了广大手工业劳动者。1955年底,全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
发展到169个,年产值1280万元,合作社的自有资金比1950年增加了90倍以上,其中固定
资产占自有资金的18.85%。
1956年1月中旬,济南合作化运动掀起高潮,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市共组织合作社1
66个。1956年底,全市共有社、组327个,社、组员22829人,占全市手工业从业人员的
99%以上;年产值6288.5万元,每人平均年产值2755元,比1955年提高70.35%。产品质量
、花色品种均有提高和增加。
1957年,合作社、组经过一年的实践、巩固、整顿和提高,发展为332个单位,共计
22680人。同年末,济南开始了手工业合作社转为合作工厂,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试
点。到1958年底,合作社、组合并为190个单位,其中有8个单位、1745名工人转入国营
企业。
1958年下半年,城市公社工业开始崛起。城市公社工业是由公社分社(原街道办事
处)组织社会闲散劳动力和社会游资开办的生产组和街道小厂发展而来的,最初是对社
会产品和修理服务拾遗补缺,生产简单,设备简陋。后逐渐向机械生产过渡,发展为大
工业的辅助形式。济南市设置公社工业局负责统筹安排管理,使城市公社工业成为集
体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1959年,全市生产合作社共有108个社、组先后合并成35个单位并过渡为全民所
有制,其余224个社、组又合并为106个单位,其中96个单位在城市公社化运动时转为市
联社和城市公社所领导的大集体企业,另有10个单位仍保留合作社小集体所有制。原
来的个体手工业者(约3000人)全部吸收到分社工业之中,分社工业共发展为241处,计
15307人。至此,济南的手工业基本发展演变成全民和大集体两种所有制。
在手工业改组改造中,由于操之过急,忙于过渡,因而出现了一些不良后果。有的
企业规模过大,行业混杂。济南机械修配厂共990多人,由黑白铁、红炉、五金、翻砂
、熔炼、木梳、绳经、服装、绘画等13个行业并在一起,行业互不相关,影响生产。不
少技术工人改行转业,技术力量削弱,使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1960年,产品品种
比1958年减少468种,产量比1958年下降的有94种(降幅分别为20%~50%),14种可比产
品质量下降,13种名牌产品只有2种保持原有水平。特别是修理服务行业撤点过多,19
57年市区有修理服务点3424个,1960年只剩814个,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1961年,济南按照中央《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即《三
十五条》),对手工业所有制进行了调整和归队工作。全市106个手工业单位调整为18
2个单位,其中保持大集体所有制的合作工厂54个,占29.7%;合作社(组)126个,占69.2
%;另有2个单位保持全民所有制,占1.1%。同时,积极组织手工业技术工人归队,到年底
,有1082人归回原升级过早的5个手工业单位,零星归队的手工业工人1061人。此时,城
市公社工业进一步发展,连同接管的民政福利工厂,共计202个单位。
经过1962~1965年的继续调整,济南集体所有制工业已包含城市公社工业、合作工
厂、生产合作社等部分。全市手工业合作组织调整为189个,服务网点恢复到2203个,
缓和了修理服务的紧张局面。有些企业实行了归口管理,如金属、铁业归重工业局,服
装、鞋帽、文教用品归商业局,轻化工业归轻工业局,其余归手工业管理局。城市公社
工业在三年调整期间发展壮大,不仅拥有以生产日用品为主的企业82个,而且发展了新
兴工业,如电子工业、粉末冶金、仪器仪表、电气元件等企业52个,还有17个从事修旧
利废、利用工业下脚料制造产品的企业。到1965年,大多数手工业合作社改为合作工
厂,成为大集体企业。全市集体企业已达405个,成为济南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集体所有制工业也受到干扰,很多企业处于停
产半停产状态。由于广大干部职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也由于三
年整顿为集体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还是有所上升。
1976年以后,济南工业有新的发展。在发展集体所有制工业的过程中,采取以国营
带集体的方法。利用国营工业企业的部分厂房、设备,将原材料加工、半成品加工和
简易产品扩散给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纳入统一计划,实行独立核算;所使
用国营厂的厂房、设备作价,分期还款,并由国营厂负责技术培训。先在济南灯泡厂
和济南火柴厂进行试点,取得了成效。1977年采取以国营带集体的方法,新建了14个集
体所有制企业。到1978年,全市集体工业企业达到713个。
1978年以后,集体工业开始稳步发展。1980年,全市集体工业企业发展到907个,
集体工业总产值达到124401万元,比上年增长11.86%。经过两年的调整、整顿,集体工
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82年实现利润0.9亿元,比上年增长8.4%;产品销售收入和销
售税金分别达8.7亿元和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11.2%。1983年,集体工业持
续发展,效益提高,利润总额、销售税金分别比上年增长22.2%和8.9%,全员劳动生产
率提高7.4%,集体工业企业发展为1021个。1984年,集体工业中的乡镇工业和区街工
业产值增长快于整个工业产值的增长,形成了济南工业发展的两大特点之一。乡镇工
业、区街工业的产值分别比1983年增长39.2%和20.7%,而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增幅为13
.2%。集体工业的利润总额为1.16亿元,销售税金为0.84亿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9%和
15.1%。集体工业企业发展为1358个。
1985年,集体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6.5%,其中,乡镇工业增长25.5%,村办工业增长
52.3%,区街工业增长9.3%。集体工业实现利润1.45亿元,销售税金1.15亿元,分别增长
25%和36.9%。集体工业企业发展为1323个,其中,二轻工业占绝对优势,机械、化工、
建材、纺织、一轻、食品、电子、医药等工业门类中,集体工业也占有相当比例。集
体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38.5%上升到1985年的47.2%。
五、个体工业
1978年以后,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济南各郊县农村个体工业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
来。1984年,全市个体工业企业734户,产值276万元(现价估价)。1985年个体工业发展
为2610户,产值增长到9802万元,主要有饲料加工、食品加工、砖瓦、编织、刺绣、金
属加工、农机具与机械修理、日用品修理、家具制作与油漆加工等行业。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放开搞活之后,济南市的城镇个
体手工业也发展起来,主要有服装加工制作、小五金修理、日用品修理、黑白铁、电
气焊加工、交电修理等服务行业。外地来济从事修理服务的人员也日益增多。到198
5年末,城镇个体工业企业共有694户,从业人员7000多人,工业产值达到333万元,成为
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六、合资合作企业
1985年,在济南有两家与香港投资者合资、合作经营的企业。一是以济南历城县
大东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为依托,由山东省计算机服务公司、北京海淀先锋经理部和
香港港兴公司等四方合办的东港实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万美元,其中港商投资5万
美元。主要经营计算机打印纸、灵巧型计算机及微机软件开发等。该公司引进的生产
设备1985年9月到货安装,次年元月投产。另一家是由济南无线电模具厂、山东省机械
进出口分公司、中国银行济南信托咨询公司和香港永源实业有限公司等4家合资组成
的惠鲁实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0万美元,引进设备1985年12月安装,主要经营无线电
模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