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0&rec=348&run=13

济南工艺美术工业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行业,始于民间。驰名中外的“鲁绣”是中
国工艺史上记载最早的绣种之一,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鲁绣工艺在济南有着深厚的
基础。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农工商务局创办工艺局(后改为工艺传习所),其绣
花厂的绣品尤具特色。
花边业是传统的手工业。民国初济南花边业主要局限在家庭之中,其销售市场也
只是在本市,随着商业活动的开展,其产品大量销往外地,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1
916年协聚成花边厂创办,是济南较早成立的花边厂。1924年,济南瑞兴和花边厂创
办,开始使用花边机,产量较手工大有提高,但质量明显不如手工。该厂花边编织是
机织与手织并存。1925年,又有豫裕花边厂创办。1926年,裕升恒花边厂创办。193
1年,协和恒花边厂创办。除花边厂外,济南花边业还有家庭花边户。家庭花边生产
全靠人工,产量低,但质量高。济南花边业所需原料,主要是丝、线等。1932年,该
业共需人造丝9200包,每包20元,产值约23.5万余元。产品除在本市销售外,还销往
徐州、道口、济宁、归德、亳州、北平、大名及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及河南省南部地
区。
济南发网业始于清末。在青岛的德国商人,看到山东的人发资源丰富,劳动力低
廉,生产的发网质量很好,认为有利可图,于是携带发网式样,在济南、青岛、烟台
等地劝民仿造,贩运国外。1911年,济南、青岛、烟台几个城市发网生产初具规模,
每月发网出口量达2千罗(发网包装以罗为单位,每罗12打,每打12个)。洋行收买价
格,每罗15元(大洋)。1919年发网制造区域由济南逐步扩展到章丘、邹平、齐河,由
青岛发展到胶县、高密、即墨、诸城、益都、寿光,由烟台发展到牟平、掖县。生产
区域不断扩大,产量也日趋增多。1921年,山东各县劝业所专门设立了发网传习所,
招集女生,传授编织法,对外销路畅通,发网输出量每月骤增至65万罗。济南、青岛
、烟台三地区的发网厂有70余家,其中泰隆洋行、慎昌洋行、远东洋行、仁德洋行、
德昌洋行等范围最大,这时的发网价格降至每罗7元,月出口总值达到500万元,成为
山东生产发网以来的黄金时代。1926年,欧美各国妇女截发盛行,严重地影响了发网
销路,对外输出量骤然下降。从此销路迟滞,价格陡跌,每罗由7元降至3元。1937年
以前,济南有振业发网商行、益隆发网工厂、德记发网工厂等六七家,资本共计244
00元,从业人员370余人,年产量30万罗。济南除几家直接生产和设庄招工承做外,
还将寿光、高密两地生产的发网先集中于济南、潍县,再转运青岛、天津输往国外。
发网全部出口,国内无销路。美国销量最大,其次是德国,再是法国、日本、英国。
“七七”事变以后,发网出口量减少,产量逐渐降低,到1945年以前产量20万罗,1
948年以前产量15万罗。1948年后出口中断,停止生产。
济南地毯业始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载:“清同治九年
(1870年)济南的手工业制造多种多样,其中有粉色的厚地毯。当时,毛织品也是形形
色色的,最特殊的如各种彩色花样的地毯,并可按照房间大小的尺寸定织”。1900年
济南已有地毯织造工厂12个,其中大隆、德昌两家规模较大,实力颇雄厚。1912年,
国际市场上美国地毯畅销,北京、天津地毯生产经营亦盛极一时,济南随之增厂仿造
。1913年,永盛和开业。1916年,德国人白尔泰开办泰隆洋行,主要生产发网和地毯
,大量雇佣廉价中国劳力,加之资本雄厚,对外贸易方便,很快便处于垄断地位。至
1930年,济南地毯业发展到最兴盛阶段,地毯厂已有近20个,全行业资金合计大洋2
万余元。每年产值50万元,以此为生计者达400多人,一时成为国内地毯生产著名地
区,产品主要出口国外。1931年后,国际市场生意萧条,上海、天津等地出口洋行停
购,济南地毯销路即塞,各厂家营业无法维持,遂相继歇业,人员大减,济南地毯业
由此衰退。当时,织毯全凭手工,设备主要是木制机架,工人工资有日计、月计2种
。一般日计3角左右,月计6元左右。原料采用羊毛、棉线、颜料。羊毛就地购买,棉
线来自鲁中地区,颜料采用德国货。1930年前,济南地毯业年需羊毛15万余公斤,棉
线1500余公斤。至1934年,年需量尚不及以前的三成,地毯年产量五六万平方尺,每
平方尺卖大洋1元3角左右(平均售价),已是无利可图。当时,济南仅剩6家地毯厂,
人员50余名。“七七”事变后,日军入侵中国,泰隆、德昌先后迁走,其余关门停业
。此后,济南地毯业荡然无存。
在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业中,金银手饰、毛笔、香墨、雕刻等行业在济南历史较
久。旧时,济南金银首饰业多分布于院西大街附近,银楼则以芙蓉街一带居多。业务
一般是金银手饰买卖,黄金元宝熔铸提炼,镶嵌改制,调换式样等。1936年12月济南
有店号35家,人员455名,资本金额66300元。1947年店号55家,资本14750万元。
毛笔生产。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济南子云堂毛笔铺在布政司大街(今省府前
街)开业,颇有名气,毛笔销路极好。此后,到1939年,有尚古山房慎记、英文堂、
文聚堂等6户先后开业,工人、艺徒26人。至1947年,济南共有14户笔铺,从业人员
42人。济南的笔铺、作坊大多数设在家中,前店后坊。使用原料为白竹、狼尾及羊脊
、羊肚、羊脚部部分羊毛。
制墨。1913年,商人孙科荫在济南创办教文制墨作坊,从业人员3名。1925年,
山东宁津人张殿阁等人在济南制锦市、锦缠街开办华和墨庄,被人们称为华北第一家
。当时,主要生产香墨,产品品种有“金不换”、“龙门”、“天然如意”、“龙飞
凤舞”、“寒里风月”等。以后,开始生产墨汁。1931年2月济南一大科学制墨社开
业,人员5名。从1941年至解放前夕,济南共有制墨商号6家先后开业,从业人员19名
,庄铺分别为张大有制墨作坊、上三元制墨工业社、三星工业社、国华制墨作坊等。
业务集中于大、小布政司街,芙蓉街及后宰门一带。制墨原料主要为骨胶、碳黑。
雕刻业。以刻字、印章为主。民国初年至解放前,共有90余家刻字店先后开业,
人员累计200余名。各店、斋多为独门户经营,地点分布散乱。
绢花、草编工艺分别起源于北京和鲁西地区,民国时期传入济南。1914年,济南
大东制帽公司创立,专门从事草帽编织。1921年,济南草帽辫生产厂家、作坊已有2
0多个。1924年,该业发展到全盛阶段,年产草帽17万顶,产值15万元,从业人员近
500名。产品除销售本市外,还远销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并且出口日本。当时,
从事草帽辫生产的厂家、作坊,对外称帽庄,经营方式为前店后厂。1931年,德昌洋
行在经六路101号开办的德昌平民工厂,每月生产草帽千顶,每顶2~4元,人员135名
,资金5000元,完全手工编织。1926年后,济南草帽辫业由盛而衰,原因为:外地市
场被当时新兴厂家占据,济南草帽辫业的传统销路出现阻塞,市场不景气,各厂家压
低产品价格,以夺取市场,导致利润大减,没有资金扩大再生产,只能维持简单再生
产。在工艺美术诸传统行业中,绢花工艺在济南起步较晚。1934年,北京人于广之来
济南,在国货商场华丰京花店传授绢花工艺。1937年,济南绢花店有7家,总计70人
左右。以聚川合、华美鑫两家最为兴旺。产品主要是形态各异的小朵头花、胸花等装
饰花,店铺多集中于国货商场一带。
1925年,致德诚镜铺在济南开业,主要生产经营玻璃花镜。解放前夕,济南有制
镜业户15家,人员50多名,从业人员最多者为10名。
旧时,济南的书画艺术多出自文人学士之手。油画在民国后期才开始流行于济南
。其他诸手工艺,如面塑、泥塑、凸绣、布玩、木雕、皮影、狮猫小狗玩具等一直流
行于民间,很受欢迎,但有关资料很少。
建国初,百业待兴,济南工艺美术工业几乎处于空白状态。1951年底,第一个绣
花组筹备成立,有7名绣花女工。当时,主要是加工绣花枕套,每对6角,采用截针绣
法、穿针绣法。图案多为喜鹊、梅花等山水花草。加工的白绸绣花头巾,曾作为礼品
赠给苏联、朝鲜艺术团体。1953年,机绣产品试制成功,机绣枕套畅销。1954年,绣
花组改为济南市妇女绣花生产合作社。该社女工王玉珍的“长针绣”针法,被中央合
作总社授予“先进机绣”称号。1956年,该社人员已发展到259名,拥有各种缝纫机
196台,资金3万余元,并创新了“勾针”、“溜丝”、“菊花针”等先进针法,刺绣
生产已初具规模,机绣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同年,以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为
题材的面塑系列工艺品10万套,第一次作为商品出口国外。
1956年,早年从业于地毯业的张子清在北刘家庄组织创办了地毯筹备小组,从业
人员9人,自制木制机架2台,原料以收购的破旧毯、毡、毛衣为主。1957年开始生产
手工地毯。1959年从业人员已有210多名,木制机架30余台;当年工业总产值26.75万
元,利润3万多元,原料由主管部门调拨。地毯主要出口苏联。
绢花、毛笔、香墨、雕刻、泥塑等诸手工艺生产,解放初多数还局限于单门独户
、自产自销的状况,无统一规划。1950年济南毛笔业有33户从事生产,人员173名,
生产毛笔24.3万支。香墨业15户,人员48名,生产墨汁户9个,人员18名,设备有墨
模子1091个,墨杠13套,墨盘233个。1950年全业生产黑墨32436打,墨汁10426公斤
。生产墨汁及黑墨的原料主要是烟子,从前系从美国进口,1950年后,使用东北、西
北国产原料。
济南的雕刻业以刻制各种印章为主,仅历下区1956年前就有16家,从业人员21名
。镜业主要经营安装玻璃镜业务,1956年合作化前夕,镜铺已有39家,从业人员124
名。金银手饰业,解放后政府成立黄金交易所,取缔了黑市,禁止黄金的私人买卖和
铸造。
全国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后期,济南的个体经营户基本消失。1957年毛笔开始出口
国外。黑墨产品仍以香墨、墨汁为主,但花色品种单调。绢花样式仅限于小朵头花、
光荣花。刻字生产多数坐店等客,数量、规格材料以客户要求为准。此时,制镜行业
已开始生产部分民用架镜、礼品镜。1957年年产粗架镜64.54万个,美术镜2448个,
礼品镜17760个,年产值60.7万元,利润2.5万元。60年代初期,济南市政府贯彻中央
关于对工艺美术业“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于1960年成立了济南市手工艺品公
司,此后工艺美术业的生产管理、发展规划得到统一。受三年经济困难及中苏关系恶
化的影响,各种布匹供应紧缺,国家实行配给制,因而刺绣品无人问津,刺绣、地毯
等生产基本处于停顿状态。1963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指导方针,
各企业的经营方式、产品结构作了相应变动,该业生产出现转机,济南刺绣生产合作
社生产开始形成流水线,缝纫机部分采用电动。1964年,济南北坦地毯厂首创国内第
一台TA型半机械地毯织机,填补了国内地毯业的一项空白。1965年,机织地毯投产,
当年生产机织地毯5018平方米,男工地毯1086平方米,创工业总产值49.2万元,利润
5万元,为历史最好水平。同年秋季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机织地毯一次成交80万
平方尺,轻工部对此极为重视。1964年济南刺绣社开发鲁绣,发丝绣绣品《奔马》(
徐悲鸿画)为济南解放后发丝绣之始。
60年代初,济南的书画产品大部分为仕女、山水、花草之类,同时加工字画裱饰
,从业人员125名。1962年,开始生产羽毛挂屏、丝印品,其中以老虎为题材的羽毛
画为国内首创,生产由服务型转向经营型,羽毛画、丝印品产值占书画产品总产值的
80%以上。1964年济南市工艺美术工厂的羽毛画首次进入国际市场。1967年羽毛画开
始向大型发展。济南机针麦草提篮生产始于1964年,生产厂家时有济南第一、二、四
制帽合作社和济南永盛东帽厂。第二制帽合作社有职工50多名,草帽机20余台,年出
口草编提篮5000打、草帽11万顶。毛笔产品仍以传统的净制大狼毫笔和羊毫笔为主。
1964年,济南市文教用品厂首次使用梳毛机、齐毛机、钻膛机、烙字机等引进设备,
使传统的手工工艺改为半机械化,但机制毛笔明显不如手工毛笔质量好。该厂的香墨
1963年增加了“泉城八景”、“民生再勤”等品种。1965年香墨产量2.5万封,部分
出口日本、香港等国家及地区。同年,济南市制镜厂的磨花镜打入国际市场。著名面
塑艺人李俊兴根据中国佛庙寺院的高浮雕形式及西洋雕塑的浮雕透视法的特点,于1
962年创出一种“浮雕面塑”。1964年,他研制的面塑原料新配方:面塑与高分子聚
合物的共聚物--水晶塑,为面塑工艺的一大创举。
1966年1月,济南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成立,该公司下属25个大小企业。1966年
该业产值为1113.5万元,1976年为2281.7万元。济南市刺绣厂在这一时期发展较快,
1968年将卷边机、多用裁边机、拖布机、刺样机、双头包梗机、对折机、刻边机等大
量设备用于生产。1971年又从联邦德国引进万能绣花机83台、从日本引进绣花机61台
,生产能力大为改观,工效提高2~3倍。在挖掘、整理传统鲁绣工艺、发展发丝绣工
艺的同时,该厂的机绣产品进入千家万户。1972年生产机绣枕套46.2万对,靠垫2.0
6万对,花边36万件,创工业总产值240万元,利润29.7万元。该厂创新的新工艺“毛
巾贴补绣”,其产品很受国内外客户欢迎。此时职工增至398名。济南地毯厂1973年
有TA63型地毯机13台,职工427名,年产机织地毯27575平方米,全年工业总产值279
.94万元,利润36.75万元。由于自来水笔的普及,1971年后济南市文教用品厂的毛笔
产量开始稳定在24~30万支之间,部分出口。“文化大革命”期间,墨汁在国内的需
求量很大,1969年该厂墨汁产量高达889.5万瓶(不计零售)。香墨已被淘汰。济南市
工艺美术工厂1972年将老虎半浮雕羽毛画的规格从107厘米×57厘米加大到280厘米×
150厘米,1973年出口100多件,每件5000元。羽毛画当年产量为78230件,产值81万
元,盈利43.4万元。济南市美术二厂从1973年起绢花产量有较大发展,产量14916打
,出口13400打,品种有小月季、小喇叭花等18个,总产值30万元,利润5.9万元,出
口额为8.55万元。草编提篮1966年为6.7万打,到1976年济南市美术三厂产量达46.2
万打,以出口为主。济南市制镜厂1968年生产各类镜子155万个左右,产值152万元,
利润16.5万元。1975年年产民用镜及美术镜、礼品镜近240万个,总产值278.9万元,
利润44.2万元,从业人员304名。
1978年后,济南市工艺美术生产企业经过整顿、合并,由生产型变为生产经营型
。1978~1985年,工艺美术各企业生产发展十分迅速。济南市刺绣厂、济南市地毯厂
、济南市工艺美术工厂等几个骨干企业在国内已较有影响。1977年美术二厂首创大朵
绢花,改变了济南只能生产小花的状况,全年出口91268打,金额51.49万元。同年,
济南市工艺雕刻厂开发了新产品考古拓片,很有艺术价值。1979年,济南市刺绣厂首
创富有山东风格的泉城花边,广泛应用于宾馆、家庭。当年美术二厂新增塑料花生产
,主要内销。同时,济南地毯厂恢复了手工地毯生产,1980年生产机织地毯406万平
方米,手工地毯1032平方米,产值472万元,利润46万元。戏具生产在十年动乱中间
断,1980年戏具厂并入刺绣厂后,发展很快,许多国内客户慕名而来。戏具分厂为电
视剧《武松》、《鲁智深》、《红楼梦》及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等影视片承做了剧
装戏具。工艺美术工厂1980年引进香港袁氏画社商品油画技艺,年产3750件,国内销
售;羽毛画产量61895件,创产值136万元,利润19.4万元。美术二厂的绢花品种由1
973年的18个发展到1980年的256个,1980年年产1281600打,塑料花27400打,各种绢
花畅销欧美、东南亚各国,以梅花最受欢迎,年产值为116万元,利润12.2万元。美
术三厂生产的草提篮自生产以来,以物美价廉著称,1980年生产553400个,利润35.
6万元。1980年,制镜厂开始生产磨花电镀镜,当年各种镜子产量已突破240万个,产
值388万元,利润47.2万元。济南市文教用品厂1980年年产毛笔31.07万支、墨汁280
万瓶,1981年出口毛笔8万支。
为了继承、发展民间传统工艺,1980年后,二轻系统经过社会调查,挖掘出工艺
品种12个,作品159件。其中有泥玩、布玩、凸绣、狮猫狗、小毛猴、兔子王、不倒
翁、猪头鞋、打线人、绒花、拉花、翻花等。
1985年,济南工艺美术工业共有生产单位8个:济南市刺绣厂、济南市地毯厂、
济南市美术工厂、济南市美术二厂、济南市美术三厂、济南市文教用品厂、济南市制
镜厂、济南市工艺雕刻厂。职工3974人,厂房面积83538平方米,主要设备958台,固
定资产原值1511.24万元,净值1099.4万元。1985年工业总产值4201万元,利税459.
49万元。

1966~1985年济南市工艺美术业工业总产值

单位:万元
┌───┬───┬───┬───┬───┬───┬───┬───┬───┬───┐
│ │1966年│1970年│1976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
├───┼───┼───┼───┼───┼───┼───┼───┼───┼───┤
│总产值│1113.5│1484 │2282 │2506 │3039.5│3145 │3198 │3498 │4201 │
└───┴───┴───┴───┴───┴───┴───┴───┴───┴───┘

1985年济南市工艺美术业产品产量

┌──┬────┬────┬────┬────┬───┬───┬───┬───┬───┬───┐
│ │机绣枕套│机绣枕巾│机织地毯│手工地毯│羽毛画│绢花 │草提篮│毛笔 │墨汁 │美术镜│
│ │(万对) │(万对) │(平方米)│(平方米)│(万件)│(万打)│(万打)│(万支)│(万瓶)│(万个)│
├──┼────┼────┼────┼────┼───┼───┼───┼───┼───┼───┤
│产量│8.3 │5.72 │20617 │18001 │5.93 │10.95 │10.95 │8.25 │3.00 │10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