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0&rec=345&run=13

清朝末年随着城市的发展,济南的家具业逐步兴起。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官办的济南教养总局和1902年农工商务局创办的济南工艺局,以木器作为主要生产经
营产品,其中工艺局形成带有企业性质的手工工场。辛亥革命以后,民间家具业日益
兴盛起来。
民国时期,家具业组织形式主要有家具工厂(场)、作坊、家庭手工业3种。1932
年,生产寿材、木器的作坊达130家,生产藤竹沙发、桌椅的藤竹业104家。当时,济
南家具工业分木器、床榻、藤竹、衣箱及其他5类,产品约20余种。在当时的26家主
要木器制品铺中,商埠一带的晋丰木铺、华美木器行、广顺永木作铺、广盛永木作铺
等5家木作铺的产品质量比较优良,其中广顺永和华美制作的雕刻椅、雕花梳妆台,
美观大方,结构牢固,坐用舒适,在济南享有盛名,华美、广顺永、广盛永生产的仿
美式、仿日式等西式家具,式样新颖,做工精细,也深受好评。山水沟一带虽为解放
前家具业的中心区域,但主要是修旧利废,旧家具翻新,新家具的做工也比商埠一带
的粗糙。此外,藤竹类产品中的单人椅、方形椅、圆形椅、无扶手靠背椅、2~3人同
时坐的大藤椅等都很畅销。
1937年济南沦陷后,家具业由盛而衰,至解放前夕,多数已奄奄一息,难于维持

解放后,济南家具业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49年下半年,济南的家具业由解
放前夕的不足30户发展到近百户(不包括流动木工),平均每户3人。私有家庭小手工
作坊是这时的主要经营形式。1952年济南家具业有工人614名,固定资产5373元,基
本无木工机械和工程技术人员。1954年4月始,在市、区政府的支持下,济南市相继
成立了17个家具木器类生产合作组。每组数十人,资金由合作户带进,形成私人合资
联办性质的手工业作坊。但这时仍有分散的木工单干户独资经营,出现家庭手工业和
合资手工作坊两种组织形式。
1956年开始,在合作化高潮中家具木器业相继成立起21个合作社,其中木器生产
或供销合作社10个,床、寿材、梳篦、条编和翻修社等11个,并设有十几个木器门市
部和一个联合门市部,每社平均职工百余人。一些家具社相继采用机械设备。1957年
后,对合作社进行了适当调整,调整后有木器社、厂近20个,包括木制机械合作工厂
、木制农具合作工厂、木器合作工厂、藤竹生产合作社等,生产规模、加工业务范围
呈扩大趋势。1958年,家具业从业人员达到1600多名,设备50余台。1959年以后,不
少木器家具厂、社改行、转产,仅剩7个厂、社,人员比合作化高潮时期减少一半。
1962年后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改行的木器家具厂、社全部复业,木制家具业又走上
了正轨。这一时期的企业,是集体性质的合作经济,实行自负盈亏,按劳取酬。
1966年1月1日,济南家具业按行业实行分口管理,成立济南市竹木工业公司,下
设21个社,包括木器、藤竹一、二、三、四社,旋木社,制笼社,条编社等。企业均
为大集体性质,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并且向纯家具生产过渡。“文化大革命”期间,
生产受到影响。“文化大革命”后,家具行业得到复苏和发展。1980年,济南市家具
行业共有7个厂,包括家具厂,木器一、四、五厂,钢制家具厂,炊具厂,家具研究
所,职工3691人,固定资产净值360万元,生产规模扩大,工程技术人员增加,一般
机械化程度达到40%左右。1984年末,按照改革和精简机构的原则,济南家具工业公
司撤销,设立了指挥、协调、服务型的二轻局家具处。家具企业调整为家具公司,钢
制家具厂,木器一、四、五厂和家具研究所6个单位,分钢制家具、木制家具、家具
研究3类。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内部实行逐级承包,扩大专业化生产规模,使生产
进一步得到发展。
1985年底,济南家具行业共有厂家6个,主要生产设备569台(套),职工3253人,
工程技术人员39人,固定资产原值1469万元,净值967.3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184.8
万元。1985年完成产量42.3万件,完成产值2487万元,实现利税140.3万元。家具生
产向产品标准化、干燥科学化、结构装配化、装饰多样化、品种系列化和生产机械化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