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缝纫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0&rec=311&run=13

一、行业沿革
建国初期, 济南有“利康”等9户修配缝纫机的店铺。1956年,成立了济南市第
一缝纫机修配供销生产合作社,1958年变分散生产为集中生产,当年安装15型缝纫机
269台。1960年该社改为济南市市中区人民公社缝纫机修配厂,职工增至103人,生产
18牙齿、 44板等缝纫机零件,年产值15.51万元。1963年又改为济南市缝纫机修配生
产合作社,由过去以修配缝纫机为主,转为以加工缝纫机零件为主的专业小型企业。
1 970年9月,国营济南市印刷机修厂改为济南缝纫机厂,试产梅花牌70-1型家用缝纫
机,从此济南缝纫机工业进入大发展时期。1970年12月,市轻工局批准该厂在济南市
东郊(现和平路2号)建立新厂,本着边设计、边基建、边生产的发展方针,1971年6月
完成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部分设备和职工迁至新厂。1972年改产JB1-3型家用缝纫
机。 1973年基本建成铸造、电镀、烤漆、装配、机加工5个车间和缝纫机车壳、底板
两条加工线, 形成了年产3万台缝纫机的生产能力。1975年省市确定济南缝纫机厂扩
大生产规模, 至1981年, 国家共为济南缝纫机厂投资2208万元, 实际完成投资
2243.55万元,基建项目26项,总建筑面积36876平方米,设备安装1100台,使缝纫机
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台。
为了形成省内缝纫机一条龙生产,1972年4月,省市将济南市缝纫机修配生产合
作社划归市一轻局,并改名为济南缝纫机零件厂,成为济南市缝纫机厂的协作配套单
位。1973年,济南缝纫机零件厂被轻工部和省一轻厅定为缝纫机零件“三梭”(摆梭
、梭芯、梭芯套)定点生产厂,并为该厂陆续投资183万元,扩大“三梭”生产规模。
1973年,该厂建成一条设计能力为60万件的摆梭生产线。1980年又建成一座2762平方
米的生产楼。1982年,该厂有职工462人,生产车间4个,固定资产原值212.74万元,
净值173.84万元,摆梭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套件。
1974年,济南红卫第一五金厂转产缝纫机架,并改名为济南缝纫机架厂。1982年
,全厂职工326人,固定资产116.8万元,形成年产15万副机架的能力。
1975年,济南红卫工具厂转产缝纫机螺丝,并改名为济南市缝纫机螺丝厂。198
0年缝纫机螺丝生产形成为50万架主机配套的生产能力。同年,济南市一轻局批准济
南缝纫机厂增设缝纫机研究所。1982年12月6日,济南市政府批准济南缝纫机厂改为
济南缝纫机总厂,有职工2154人,生产车间8个,固定资产原值1312.27万元。
二、生产
1970年12月,市轻工局批准在济南市东郊建缝纫机厂,1971年6月完成建筑面积
2000平方米,1973年基本建成铸造、电镀、烤漆、装配、机加工5个车间和缝纫机车
壳、底板两条加工线,形成了3万台缝纫机的生产能力。1975~1979年,省市批准投
资1615万元进行缝纫机工业的基本建设,基本形成了10万台缝纫机的生产能力。以济
南缝纫机总厂为龙头的济南缝纫机工业,随着基本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生产规模迅
速扩大,生产手段明显改善,专机加工和流水线生产广泛应用,缝纫机产量大幅度提
高,特别是1978~1981年4年间,产量大幅度增长:1978年生产缝纫机55077台,198
0年年产92012台,1981年年产150062台。
1980年以后,由于国内供求关系的变化及产品质量问题较多,济南缝纫机总厂生
产的梅花牌缝纫机严重滞销,1982年库存积压3万台,经营亏损192.07万元,致使资
金周转困难,生产无法正常进行。1983年4月被迫停产。1984年并入济南轻骑摩托车
总厂,改为轻骑摩托车总厂机械厂,结束了济南缝纫机生产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