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类 管理机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0&rec=297&run=13

清末,官办纺织企业隶属清政府农工商局。民国初年,济南染业曾出现过“行头
”,后改称“指导”,系本行业公推的负责人。1929年,市商会公布《工商同业公会
法》后,各行业陆续组成同业公会,系民间行业组织,公推执委,负责本行业的改良
、利益、矫正营业弊害,调处同业的纠纷以及代表本行业利益出面与政府交涉事务,
答复官署咨询等事项。
1948年济南解放后,由益都迁入的棉织厂隶属市实业公司;成大纱厂、仁丰纱厂
、厚德工厂、成通纱厂、德和永染厂等企业,由山东省政府生产部接管,生产部撤销
后由山东省工业厅接管。1953年,成大、仁丰、成通三纱厂归属纺织工业部青岛纺织
工业管理局管理,其余私营纺织业户皆属济南市私营工业管理局管理。1955年撤销私
营工业管理局,建立济南市纺织印染管理局和手工业管理局,4人以下的个体纺织手
工业户归属市手工业管理局,公私合营的纺织企业归属济南市纺织印染管理局。纺织
印染管理局下设两个专业公司,一为染织公司,分管织布、印染行业,一为针织公司
,分管毛巾、袜子、卫生衫裤、服装、鞋帽、制棉等行业;所管辖企业计有351个,
其中印染业11个,棉织业287个,针织业53个。1956年,根据中央关于“生产改组”
的指示精神,采取联、并、管3种方式进行改组,在财务管理上采取了分散生产、统
一管理、统一核算和分散生产、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两种形式。改组后,济南市纺织
印染管理局辖有24个企业,其中织布业15个,印染业5个,针织业4个。局本身设管理
科室15个。
1957年12月31日,原属青岛纺织管理局管理的济南第一棉纺织厂(原成大纱厂)和
仁丰、成通纱厂改由济南市轻工业局管理。1958年,市纺织印染管理局与市手工业管
理局撤销后,其所属纺织企业及合作社亦归属市轻工业局。1960年,轻工业局所属的
棉、针织合作社下放到各所在区工业局管理。1964~1965年,市轻工业局所属的国营
济南第一棉纺织厂、济南针织厂、济南印染厂、济南染织厂及公私合营济南仁丰纱厂
、成通纱厂、东元盛染厂、济南毛巾厂、织布厂、制棉厂转属山东省纺织工业局。
1965年12月,济南市手工业管理局棉针织工业公司成立,集体所有制纺织企业归
其管理,计有棉织厂、织毯厂、合线厂、工农毛巾厂,织袜一、二、三厂,织带一、
二厂,床单厂、手帕厂、线带厂12个企业。
1969年9月15日,济南市纺织工业局建立,管辖由省纺织工业局划转来的济南第
一、二、三、四棉纺织厂,济南帆布厂、济南染织厂,济南第一、二印染厂,济南毛
巾厂、济南针织厂、济南第一织毯厂等11家全民所有制企业。1975年5月26日,将济
南市第二轻工业局下属棉针织工业公司及其所属12个集体所有制企业,划归济南市纺
织工业局。同年7月9日,济南化学纤维厂、济南合成纤维厂分别由山东省劳改局和济
南市化工局划归济南市纺织工业局。1976年9月6日,棉针织工业公司撤销,其下属1
2个集体企业由市纺织工业局管理。1977年新建的济南丝绸厂,由济南市纺织工业局
管理。1978年10月27日,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将历下区红卫染织厂,天桥区向阳
毛毯厂、向阳棉织厂、向阳棉织二厂、向阳针织厂、向阳染织厂、向阳纺织五金厂、
向阳纺织机械厂、向阳化肥厂,市中区红旗针织厂、红旗织带厂、红旗棉织厂,槐荫
区东风纸箱厂、东风棉织厂、东风棉纺厂等集体所有制企业,划归济南市纺织工业局
管理。1983年8月,济南市纺织工业局改称济南市纺织工业公司。
1985年公司机关设有办公室、工程学会、组织人事科、宣传科、教育科、计划科
、财务科、技术科、科技科、基建科、机械设备科、企业管理科、集体企业管理科、
安全环保科、节约能源办公室等20个科室,有管理人员102人。
1985年,平阴棉纺厂及平阴针织厂划归济南市纺织工业公司。1985年底,济南市
共有纺织企业52家,其中33家隶属济南市纺织工业公司管理,19家分别隶属其所在地
管理。
企业选介
全民所有制中型纺织企业,位于济南市郊区纱厂西街。该厂前身是济南鲁丰纺织
股份有限公司。1915年,山东实业司司长潘馥倡仪,由山东巡抚使蔡儒偕联合靳云鹏、
庄乐峰等军阀发起,筹资120万元,在济南北郊林家桥东购地建厂,从英国购进16000
枚纱锭的成套设备, 于1919年开工投产。1922年又续股60万元,增加纱锭12000枚。
以生产12支(48.6号)纱为主。1933年以后,由于经营不佳连年亏损,依靠山东民生银
行抵押借款维持生产。 1935年底,因业不抵债而倒闭。1936年6月,民生银行将鲁丰
租给成通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分厂经营,因继续亏损,引起成通董事会的非议,同
年8月又告停业。后由省参议员苗杏村承租,于1936年11月7日复工生产,改名成大纺
纱厂。 1937年5月, 苗杏村以85万元将该厂产权收归个人名下。 同年12月,被日军
“军管”。1942年与日商东洋纺绩株式会社实行“中日合办”。日军投降时仅余纱锭
840 0枚, 能运转的只有1000余枚。1945年11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接收,定名成大
纱厂。1947年安装人力织布机29台,1948年改为丰田、阪本电力织机,并增至54台。
同年纱锭已恢复到10444枚,主要生产10支(58号)、20支(29.2号)棉纱和20支(29.2号)
合股线及白细布。
1948年济南解放后,该厂由华东财办生产部接管。1951年归属省工业厅后,纱锭
增加到20356枚,织布机增加到296台。1954年改名国营山东第一棉纺织厂。1955年7
月改称济南第一棉纺织厂。1961年生产出口产品30×30细布,该产品质量被评为全省
第一。1962~1963年,因原料供应不足曾一度停产。经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方针,于1964年恢复生产。1972年开始对厂房、设备进行更新改造,1977年
底,织布机全部更新为国产1511-44"型自动织机,并增加到507台。1978年以后,增
加了粘棉、粘锦、涤棉等品种和纯棉高档纱、布,出口产品逐年扩大。1980年开始集
中进行老厂改造,新建和翻建厂房26000平方米,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空调设备齐
全。同时,将织布机全部改为宽幅织机,并增加到700台,增加精梳机3台,纱锭增加
到49128枚。1982年,国家又投资4802万元,新建厂房82144平方米,增加纱锭4万枚
,宽幅织机700台。1985年,该厂占地面积374511平方米,建筑面积201975平方米,
生产用建筑面积131945平方米;固定资产6654.9万元;职工745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
员78人;拥有纱锭91560枚,线锭31160枚,精梳机17台,宽幅织机1400台。该厂主要
产品有纱、线、布三大类。其中20支、21支棉纱和64支(9.1号)×2棉线,1983年被评
为省纺织厅优良产品;9.7号×3纯棉精梳线1983年荣获国家银质奖;28/2×28/2粘锦
隐条呢,1980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21/2×21/2棉锦凡立丁,1981年被评为省优质产
品。出口产品30×30细布和精梳涤棉布曾多次被评为省优质产品。该厂1980年获山东
省政府先进企业称号和省纺织工业厅产品质量信得过证书。
二、济南第二棉纺织厂
全民所有制中型棉纺织企业,位于济南天桥区济泺路。该厂于1958年兴建,年底
建成的土木结构帆布车间,因结构简易,不适于帆布生产,1959年重建钢筋混凝土结
构帆布车间,设计规模为纱锭56576枚,中型帆布机252台,重型帆布机45台。1960年
6月,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停工缓建。1965年4月5日恢复
建设,总投资1772.5万元,纱锭规模不变,帆布织机改为1511-44"织布机2016台,
1966年建成开工,1967年初开始纳入国家生产计划。1975年减少1511-44"织布机52
0台,增加宽幅织机18台。1976年安装精梳机4台,增加精梳涤棉混纺府绸产品。197
8年开始生产涤纶细布,嗣后,产品品种逐年增多。1981年生产21/21白猫牌平布,当
年产量为4717万米,为该厂出口产品。1985年产品品种有棉纱14个(纯棉8个、化纤1
个、混纺5个),棉线4个(纯棉2个、混纺2个),棉布20个(纯棉8个、化纤1个、混纺1
1个)。年产棉纱9428.5吨,棉线439.58吨,棉布4141.65万米。该厂生产的21/21纱卡
,1981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78年以来,该厂共实现革新项目7项,其中与济南市
纺织科研所合作研制的JP-76型喷气织布机,曾获国家科学大会奖。喷气织机“一平
、二大、三小”工艺路线,1980年获纺织工业部一等奖。1985年,全厂占地面积203
648平方米,生产用建筑面积82343平方米;职工483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8人);纱
锭56576枚,线锭7600枚,布机1548台(其中宽幅布机18台),精梳机16台;固定资产
2458万元。
三、济南第三棉纺织厂
全民所有制中型棉纺织企业,位于天桥区仁丰前街。该厂前身为仁丰纺织股份有
限公司,由穆伯仁、崔景三、辛铸九、马伯声等人于1932年12月购地3.7公顷建厂。
1933年由英国怡和洋行购进英国制造的纺纱设备12600锭,1934年6月15日开机生产。
1935年又筹资添置日本丰田细纱机2784锭,阪本织布机240台,染色机1套。1936年织
、染两厂投产,成为一个纺织染联合企业。1938年1月被日军“军管”。1942年与日
商钟渊纺绩株式会社“合营”。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政府接管。之后,马伯
声等人为隐瞒日商合办投资,以种种非法手段,贿赂官员,1947年7月,产权发还民
营。
济南解放后,工厂由人民政府接管,定为中央合营企业。1950年,济南纺织厂(
厚德贫民工厂)并入。1953年3月,淄川鲁新纱厂并入。1953年8月,改为济南仁丰纺
织染厂。到1958年共有纱锭32224枚,织布机480台,染色机1套。1960年3月与公私合
营成通纺织染厂合并,改名为济南仁丰成通纺织厂;同时,将染场并入济南人民染厂
。1960年增加捻线产品。1962年10月,仁丰、成通分开经营时,成通厂将织布机214
台留给仁丰纱厂。1958~1963年,共增加纱锭11000枚,线锭11400枚,织布机320台
,精梳机1套。1966年12月,改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定名济南第三棉纺织厂,并开始
对老设备更新改造。1972年织布机全部改为国产1511-44"型,增加了涤棉混纺产品
。从1974年开始,增加1515-56"宽幅织机300台。至1980年,旧设备全部淘汰,更新
为60年代以后出厂的国产设备。1982年以后,增加中长纤维纱锭12480枚,宽幅织机
398台。该厂纱、线、布品种逐年增多,至1985年,纱、线、布三大类产品计57个品
种,其中纱27个(纯棉7个、化纤9个、混纺6个、精梳5个),线13个(纯棉3个、化纤8
个、混纺2个),布17个(纯棉4个、化纤6个、混纺7个),年产棉纱8404吨,线1761吨
,棉布2238万米。该厂生产的30×36出口纯棉大象牌细布,畅销印尼、香港等国家和
地区。自1969年以来,先后有28×28、45×45涤细布,17/2×17/2咔叽及32支(18.2
号)筒子纱等产品出口日本、西欧等地,为济南市第一家生产出口产品的棉纺织企业
。该厂生产的32/2×21精梳涤棉窄幅咔叽,1980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45×45精梳涤
棉细布,1981年与1983年两次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5年全厂占地面积226706平方米
,建筑面积149640平方米,职工413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1人),拥有固定资产316
0万元,有纱锭51080枚,线锭10640枚,精梳机4套,1511-44"织布机308台,1515-
56"织布机698台。198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61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22万元。
四、济南第四棉纺织厂
全民所有制中型棉纺织企业,位于济南市天桥区义合北街5号。该厂由济南成通
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演变而来。1932年,苗星垣与苗杏村合作招股150万元,在济南北
商埠购地建厂,由英商怡和洋行购进1万纱锭的英国成套纺纱设备,另有成丰铁工部
承制细纱机9台。1933年5月投产时有纱锭14800枚,1937年扩充到19600枚,年产棉纱
14000件。1938年2月28日被日军“接管”。1942年12月27日实行“中日合办”后,增
设布厂、染厂,有布机60台,染槽1对。日军投降前夕,日方拆掉各种机器设备348台
,献铁于日军,仅余纱锭8000枚。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接管,成通
股东为隐瞒敌产,进行了大量行贿、伪造证件等活动,非法将敌产划归己有。济南解
放后,在人民政府扶持下,纱锭很快恢复到2万枚。1950年又从青岛购进织布机171台
,到1952年已有纱锭24800枚,织布机255台,染槽8对。在“三反”、“五反”运动
中,彻底清查了成通隐瞒敌产的事实,将敌产收归国有。1954年5月15日,改为公私
合营济南成通纺织染厂。1960年与公私合营济南仁丰纱厂合并,同时将染场并入济南
人民染厂。1962年与仁丰纱厂分厂时,布机全部留给仁丰纱厂,同时增加线锭9120枚
及精梳机2套,成为一个单纺企业。1966年改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定名国营济南第四
棉纺织厂。所有制改变以来,国家不断投资进行老厂改造,1971~1977年投资256万
元,改造和扩建厂房20358平方米,增加纱锭19640枚、线锭3600枚、精梳机2套。19
78~1985年投资1131万元,增建厂房16923平方米,增加宽幅织机840台、纱锭1928枚
、精梳机1套。1985年,全厂占地面积216964平方米,建筑面积135738平方米,其中
生产用建筑面积69675平方米。职工430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1名)。实装纱锭5281
6枚,线锭8360枚,精梳机5套。1511-44"自动织机252台,1515型宽幅织机840台。
产品有纱、线、布三大类,计35个品种。42/2×21棉华达呢,1979年被评为省纺织厅
优质产品;J60/2、T/C45/2×23府绸,1980年由纺织工业部和省授予优质产品称号;
T/C45/2×23府绸,1981~1983年连续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出口产品有:32支筒子纱
,J40支、J30支针织用纱,-10支、-12支、T/C35×35、30×30×50"、30×30×54
"平面布,T/C45/2×45府绸,T/C45/2×23及T/C45/2×16府绸服装布等,远销日本
、美国、伊朗、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5年棉纱产量7940吨,棉线产量779吨,棉布
产量2562万米,工业总产值6663.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6205元。
五、济南染织厂
全民所有制中型染织企业,位于济南市天桥区北园路。该厂前身是军需生产单位
。1942年2月,建于山东滨海区莒县胡家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随军转移日
照、益都等地。初建时仅有木架毛巾织机2台。1943年已有各种木架织机14台。1944
年更新为铁架织机24台。产品有毛巾、绑带、被服等。1947年,先后有鲁中纺织厂、
鲁中南织布厂并入,设备有绑带织机42台,毛巾织机28台,织袜机15台,毛衣织机2
台,产品专供军需。
1948年12月,该厂由益都县谭家坊子迁入济南市辛庄营垣。同时,渤海军区织布
厂、毛巾厂并入。1949年1月,更名为华东被服局棉织厂,有职工300人,织布机40台
,毛巾机40台。产品有毛巾、军毯、棉布等,仍以支援军需为主。1952年8月,转为
地方国营企业,更名济南市实业公司棉织总厂,同时,先后有公营生建公司染织厂、
实业公司棉织厂、济南市生产教养院习艺工厂、济南爱国织布厂及新生、建新、群力
三个小型篷布厂并入。到1957年,有职工880人,织机258台,生产各种棉布30多种。
1958年1月,该厂分为一、二棉织厂。同年9月,大河染织厂并入第二棉织厂后,更名
为地方国营济南染织厂。1959年6月,济南第二织布厂并入。1961年1月,第一棉织厂
并入济南染织厂。1964年,该厂将陈旧设备全部淘汰,更新为国产1511M-44"自动织
机和1511s-44"多梭织机,开始生产灯芯绒和各种色织涤棉布。1967年,在全国灯芯
绒脱毛鉴定会上,该厂所产灯芯绒被纺织部定为耐脱毛产品,并在全国推广,1973年
开始外销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该产品1980年被评为省纺织工业厅优良产
品。1978年以来,增加花色品种100多个,其中:涤粘棉花呢供不应求,并于1983年
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同年,色织涤棉纬长丝仿丝绸、帕丽绒大衣呢,获国家经济委员
会颁发的优质新产品证书。
1981~1985年,投资832.7万元,占济南解放以来该厂投资总额的51%。1985年
生产色织布、印染布两大类,计有18个品种,年产色织布580万米,印染布454万米;
工业总产值3590.5万元,上缴利润17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6245元。1985年厂区占
地9万多平方米,生产用建筑面积38500平方米,共有职工221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
33人),固定资产原值1571万元,有1511自动织机288台,多臂多梭织机266台。产品
商标为珍珠牌。
六、济南第一印染厂
位于天桥区汽车厂东路1号,其前身为济南德和永染厂,始建于1931年。济南解
放后,该厂即为国营企业,隶属山东省人民政府生产部。1954年改名为山东人民染厂
,1955年改名为山东省工业厅染厂,均隶属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业厅。1956年改名为济
南人民染厂,隶属济南市轻工业管理局。1958~1960年,济南利民染厂、济南仁丰纱
厂染场、济南成通纱厂染场和公私合营济南印染厂,先后并入济南人民染厂。1960年
改名为国营济南印染厂,1966年改名为国营济南第一印染厂。
60年代初,该厂主要生产内销漂白、染色纯棉布。1966年开始生产维尼龙和人造
混纺织物产品。1968年开始生产涤棉混纺和棉维混纺织物产品。1976年增加印花产品
。1977年开始生产粘锦混纺织物产品。70年代末期开始生产中长织物产品,成为加工
漂染、印制各类织物的企业。
1978年后,该厂先后从联邦德国、日本、意大利、英国引进热熔染色机、起剪联
合机、磨毛机、罐式蒸呢机、圆网印花机、拷花机、防缩机、高级丝光机、短环烘干
定型机、照像雕刻、电子配色仪等印染专用设备和试验设备,增加了树脂整理、磨毛
、拷花、人造麂皮等新产品。
该厂创立的蓬莱阁、独占鳌头等商标产品,解放前后在省内外市场上享有一定声
誉。70年代以来,企业又创白鹭、岱顶等名牌产品。1979年11月,山东省工商行政管
理局授予白鹭牌42/2×21涤棉什色双面卡优质产品证书。1981年9月,山东省标准计
量局对岱顶牌45/2×23涤棉什色府绸颁发了优质产品证书。1982~1983年,山东省标
准计量局分别对岱顶牌21×21纯棉印花布和45/2×16涤棉什色府绸颁发了优质产品证
书。1983年10月,国家经委对涤棉防雨卡颁发了优质产品证书。1984年10月,省经委
授予岱顶牌45/2×23涤棉什色府绸省优质产品证书。同年,山东省标准计量局分别对
45×45涤棉漂白细纺、45×45涤棉什色细纺颁发了优质产品证书,省经委授予岱顶牌
45×45涤棉漂白细纺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省纺织厅授予磨毛帆布优秀新产品三等奖
。出口产品“向阳舞”漂布,1985年12月被外贸部门批准免检。
该厂从1960年开始生产出口纯棉漂布。此后,涤棉漂布、涤棉色布、纯棉色布、
化纤色布以及各种印花布相继出口。其中服装用布约占出口产品总量的75%左右,其
他为直接出口布。1960~1985年共生产出口布17709万米。80年代以来,出口产品不
断增加,年生产量占全厂总生产量的25%,产品销往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年创汇1000余万美元。
1985年,全厂占地面积83208平方米,有职工1956人,固定资产原值由1949年的
5.28万元增加到4191万元,拥有印染设备145台,日产色布32万米。
七、济南第二印染厂
位于济南市北关北路。 该厂前身为东元盛染坊,由张启恒等3人于1898年在周村
创办。开业时设备简陋,靠手工为丝、布商加工丝线和布匹,经营惨淡。1916年,东
元盛染坊迁至济南。 1918年, 该厂成为济南首家自购、自染、自销的企业。1924~
1929年,该厂自购棉纱,委托农村加工织布,自染自销,盈利较大。1933年,因原厂
房不适应机器生产,便在济南边家庄(现址) 购地2公顷,重建厂房,并改名为东元盛
织染厂。从此,全部使用机器生产。主要产品有青、蓝、红、绿等纯棉色布,先后使
用白猿、群英会、登坛拜将、旭日等商标。1938年试染成功名驹牌青布和双鱼牌蓝布,
其质量优于其他染厂产品。至济南解放,该厂的名驹牌青布和双鱼牌蓝布一直为名牌
产品,在国内享有盛誉。
济南解放初,东元盛织染厂全部财产180万元。主要设备有烧毛机1台,精炼罐2
台,丝光机2台,烘干机4台,拉宽机2台,轧光机1台,染槽24只。全厂职工88人,工
业总产值231万元。1954年该厂实行公私合营时,职工增至250人,工业总产值1153万
元。
1957年,该厂试制印花布成功,1958年7月开始批量生产,当年生产花色90多个。
1959年8月该厂改名济南东元盛印染厂。几年后,该厂大花雕刻水平显著提高,19 64
年4月大花生产已赶上上海同类产品水平。 1966年底,公私合营东元盛印染厂改名为
国营济南第二印染厂。“文化大革命”中,济南第二印染厂生产起伏无常,年产量徘
徊在3400万米左右。
1979年,上级批准该厂为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单位。此后,该厂进行了一系列基
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工程。企业占地面积由1976年的23172平方米扩大为46909平方米;
主厂房由砖木封闭式改建为钢筋混凝土锯齿形结构。专用生产设备除老设备全部进行
改造外,还从日本、意大利引进圆网印花机、树脂整理机、无底蒸化机和照相雕刻设
备。1985年,年生产能力由1976年的4000万米扩大到5500万米,固定资产原值由197
6年的594.97万元增加到3246万元,职工总数由1976年的866人增加到1565人。
1979年以来,该厂先后有名驹牌硫化青布、航天牌大花哔叽、大花贡呢、小花哔
叽和小花平布等10个产品被评为全国、省优质产品或优良产品。产品除销往全国各地
外,还远销古巴、马来西亚、利比里亚、伊朗、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八、济南针织厂
全民所有制中型针织企业,位于济南市天桥区北园路。该厂前身是1958年由济南
人民染厂一分厂改建的地方国营济南针织内衣厂。初建时,由上海购入针织台机13台
,棉毛机26台,于同年底投产,生产棉毛衫裤、汗布衫裤、卫生裤、罗纹运动衫等产
品,商标为健康牌,后改为井冈山牌。1958~1960年,济南印染二分厂、济南针织三
厂先后并入该厂。1960年11月改称济南针织厂。1962年7月,为贯彻“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方针,奉命停产,职工由610人减到134人。1965年1月恢复生产后,
购进织袜机200台,增设织袜车间。1975年以后,织袜车间逐步停产,开始转产经编
衫裤和头巾。1979年增加化纤产品,商标为翠鸟、名泉牌。
1981年3月25日与日本三井郡是株式会社签订棉针织内衣合作生产贸易协议和技
术协作合同,由日方提供编织机21台,漂染设备1套,缝纫机57台,割布机2台,设备
总价值98万美元,年生产能力350万件。以外贸贷款投资,新建厂房4800平方米,19
82年1月开始试产,同年5月27日正式投产。到1985年,共计补偿出口纯棉针织衫裤1
077688.9打,产品质量达到日本市场要求。该厂生产的山花牌40支精梳弹力衫被评为
国家金质奖。1982~1983年,济南针织厂先后引进民主德国5625型织花圆机6台及经
编机12台。除外贸补偿设备外,共有针织台机42台,棉毛机53台,经编机36台,纬编
机8台,大圆机6台,年产棉毛衫裤659.75万件,汗布衫裤278.8万件,经编衫裤6.11
万件。工业总产值3523.3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7348元。1985年全厂占地面积738
89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25581平方米,职工203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9人),固定
资产原值1492万元,有纯棉内衣、化纤经纬编内外衣等三条生产线,综合生产能力为
年产900万件。
九、济南毛巾总厂
位于济南市市中区民生大街22号,系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其前身为1956年1月
由公私合营济南永和毛巾厂改建的济南第一针织厂,1958年8月改为济南毛巾厂。19
66年12月实行国营。1979年1月改建为济南毛巾总厂。1958年全厂占地面积12000平方
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厂房均系砖木结构平房,固定资产47万元,职工895人。
专用生产设备有毛巾织机128台(多为人力木架织机),年工业总产值462万元。同年,
原利民染厂全部场地调给该厂使用。1965~1977年,翻建新厂房11864平方米。1978
年在北园贾家庄建起1620平方米漂染厂房。1980年至1985年2月,扩建新厂房11020平
方米,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高大明亮、采光充足,且有配套空调设备。在设备
改造方面,1958~1960年,将全部人力毛巾机改装为电动织机,同时,为适应出口产
品需要,改制木架电力宽幅毛巾机24台,并装有提花笼头。1965年购进国产1511B型
44"毛巾织机20台。1976年购进1515B型75"毛巾织机40台、1515B型90"毛巾织机1
4台,并全部改装为提花巾被织机。同时将1511B型44"毛巾织机改装为提花织机。
1958年,开始向苏联出口提花枕巾。1960~1966年,出口产品占毛巾、枕巾总产
量的80%。1970年后,为扩大外贸出口产品,增加了提花毛巾被、毛巾布和提花浴巾
。1978年后,产品品种逐年增多,一般每年生产100多个品种,300多个花色,外销4
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85年,该厂占地84470平方米,建筑面积5163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458万元
,职工2831人;专用生产设备有毛巾织机307台(内有毛巾被织机64台,毛巾布织机3
2台),主要产品为毛巾(面巾、汗巾、枕巾、浴巾)、毛巾被、毛巾布三大类,年实现
工业总产值2184万元。
十、济南毛纺织厂
位于天桥区铜元局前街1号,系中型全民所有制企业。该厂前身是公私合营济南
制棉厂,始建于1956年元月。当时有弹花机12台,毛衣织机5台,厂房50间,固定资
产4.09万元,分散在5处生产,有职工113人,主要生产毛毯、毛衣、棉絮、混合棉等
。1958年转产棉毯,1965年更名济南制毯厂,1966年改为国营济南第一织毯厂。196
8年转产床单和人造毛毯。1972年2月,改名为济南毛纺织厂。1979年转产精纺毛织产
品。1985年设计生产47个新品种,60多个新花型,占全年总产量的71.2%。其中毛涤
腈华达呢、毛涤花呢、纯毛花呢,分别被评为市纺织工业公司新产品开发一、二、三
等奖;纯毛花呢被评为山东省纺织工业厅优质产品。
1985年全厂占地面积29796平方米,建筑面积38306平方米,有主要生产设备304
台,其中毛织机92台。固定资产原值1132.9万元,职工1568人,其中管理人员148人
,工程技术人员45人。主要产品有纯毛、混纺、纯化纤三大类毛纺织品,年生产能力
120万米。
十一、济南丝绸厂
全民所有制企业,位于市中区七里山。该厂始建于1977年,隶属济南市纺织工业
局。1980年11月,济南丝绸厂与济南市织袜二厂(集体企业)合资经营,其经济性质不
变。1982年济南市丝绸工业公司建立,丝绸厂划归市丝绸公司领导。同年,丝绸厂正
式生产。1983年市丝绸公司撤销后,济南丝绸厂划归山东省丝绸工业公司领导。80年
代中期,产品增至30多个,侨纹缎、山沪绸、右香缎、涤丝绸等产品被列为省内新产
品,花新绉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1985年,全厂占地面积35775平方米,建筑面积18
972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16389平方米,职工1203人,主要产品有桑丝、人造丝、化
纤丝三大类丝织产品。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17.2万元,实现利润49.9万元。
十二、济南化学纤维厂
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位于济南东郊工业南路丁家庄北。该厂前身系1958年筹建
的山东省公安厅劳改工作管理局技术研究所,地址济南梁家庄生建机械厂(今机床八
厂)。1959年12月,所址迁至生建电机厂(今省监狱)。1965年接收济南劳改队机械厂
和跃进铁矿,改为济南合成纤维研究所。1970年1月由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单位。1975
年1月,改名为山东生建合成纤维厂;7月,由省劳改局转交济南市纺织工业局管理,
定名为济南化学纤维厂。1985年,厂区占地524026平方米,建筑面积93583平方米,
固定资产原值2008万元,职工230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1人,产品有锦纶6短纤维
、锦纶6综丝、锦纶6长丝,年生产能力3000吨。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03万元。
十三、济南合成纤维厂
全民所有制企业,位于济南市东郊大桥路4号。1963年,山东省重工业厅化工研
究所拟建试验厂,生产合成纤维。1964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责成重工业厅提出建设
方案,省重工业厅派员到东北、华东等地考察后,建议仿上海市的做法,引进联邦德
国设备生产涤纶短纤维。1965年12月,省重工业厅第二化工试验厂建立,设备由联邦
德国引进。该厂是全省第一家、全国第二家引进国外设备生产涤纶产品的工厂。196
6年9月,改名为山东省化学工业公司化工研究所试验厂。1967年10月,改名为济南合
成纤维厂。1969年7月,该厂划归济南市化工局。1975年改由济南市纺织工业管理局
管理。1985年,该厂占地面积88578平方米,建筑面积27679平方米,职工617人,其
中工程技术人员63人,主要生产涤纶短纤维、涤纶毛条及其他形态的涤纶纤维,年生
产能力3000吨。198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87万元,利润总额167.5万元,上交利税28
5.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749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