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0&rec=282&run=13

1912~1917年,周村、潍县一带的家庭针织业户陆续迁入济南,这些业户无字号,
多是走街串巷加工简单的针织品。1918年,全兴和织袜社开业。次年,又有义合、天
成祥、 成义、振兴等私营织袜厂建立。到1927年,略具规模的私营织袜业已有8家,
资金多为1000~3000元。1928年以后,天成、立兴、宏华永等厂相继开办。是时,针
织业户虽有发展,但因战乱,经营状况不佳,一半以上的厂家亏损。1935年,济南共
有针织业69家,其中纯织袜者46家。抗日战争时期,除“中日合办”的亚蒙、福田、
旭华等厂家能正常生产外,多数厂家因无原料陷于停工状态。1946年下半年,新开业
者渐多,1947年已达99家,均为小型业户。虽企业数量不少,但产量仅为战前的85%。
济南解放后,针织业迅速发展。针织产品除在本市销售外,还行销鲁西南及徐州
、山西、东北各地。由于针织生产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资金少,产品依附自由市场
销售,质量不受限制,不少商业资本转入针织业,许多农村业户迁入济南,开业者日
益增多,1951年已达250户,出现生产过剩的局面。当时,政府采取了限制开业和增
加机台的措施,以制止盲目发展。1952年“五反”运动中,有50多家不法业户,因补
税,资金用尽而歇业。由于国家逐步控制棉纱市场,针织业由市场自由购销转向为国
家商业部门加工定货。为简化定货手续,部分业户组成了合作组织。至1954年,计有
针织厂家190户,其中织袜业165户。1956年1月20日,全行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雇
用工人4人以上的8个业户实行了公私合营。同年12月,又联合针织、合线、染线等8
户组成济南第三针织厂,主要为中国百货公司济南采购供应站加工。雇工4人以下的
业户,也在合作化高潮中全部组织起来,与原有合作组织组成6个针织生产合作社和
1个合作组。这些厂家逐步由统一领导、分散生产、各计盈亏的形式,过渡到集中生
产、统一核算。1958年,济南内衣厂着手筹建,占地2.88公顷,于1958年12月开工投
产。1960年7月,公私合营济南第三针织厂与第一、三针织生产合作社合并为国营济
南织袜厂。在工业调整中,济南织袜厂于1961年11月1日撤销,原第一、三针织生产
合作社改为第一、第四针织生产合作社,原公私合营济南第三针织厂全部固定资产与
大部分职工并入国营济南针织内衣厂。1962年7月济南针织厂停产。同年,第二针织
生产合作社分为第二、三针织生产合作社。1965年,第一针织生产合作社改为济南织
袜一厂,第二针织生产合作社改为济南织袜二厂,第三针织生产合作社改为济南线带
厂。1965年1月济南针织厂恢复生产,11月新建织袜车间。嗣后,区街办工厂逐年增
多,由于棉针织品需求量增大,一些街办工厂几经并、转后,到1983年共增加9家区
(县)街办针织企业。
济南针织厂为扩大外贸出口产品,于1981年3月25日与日本三井郡是株式会社签
订了针织内衣补偿贸易合同书,新建外贸生产车间4800平方米,引进日本针织设备总
价值98万美元。1982~1983年又引进民主德国针织设备18台,年生产能力达350万件

1985年,全市共有针织企业8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家,即济南针织厂,平阴
针织厂;集体所有制企业有:济南市织袜一厂,济南市织袜三厂,济南市织袜四厂,
郊区针织厂,历下针织厂,枣园针织厂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