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0&rec=278&run=13

1840年后,济南私营染坊用染锅为商家和市民加工色布和线。1877年 (清光绪三
年) 至清末,先后有义祥成、聚顺成、天合成、东宝兴、四盛公、双合恒等私营染坊
和官办济南工艺传习所设立的染厂开业。这些业户以趵突泉水之便,多设于南关、西
关一带,均是资金少,设备简单的小型作坊。
1912年后,染业厂家不断增多。至1927年,济南有60余家私营小型手工染坊,资
金多在500元(银元)以下,雇用徒工多者十余人,少者数人。较大的厂家多为丝绸、
棉布商加工色布,小作坊多为市民染零布、衣料。1924年以后,各地机器染色布和进
口布在济南大量倾销,且质量优于手工染制。济南东元盛染厂于1929年由天津久兴铁
工厂购进轧光机1台,立式小锅炉1台。1930年又从上海源昌机器厂购进染槽两对,筒
式烘干机1台和30尺拉宽机1台。嗣后,又从日本和歌山铁工所购进烧毛机、精炼罐、
水洗机、丝光机各1部,自制染槽5对、烘干机2部、拉宽机1部、精炼罐1部、两吨锅
炉2台。期间,济南利民染厂、德和永染厂、中兴成织染厂也相继建立,并使用机器
生产。到1935年,济南市染业共有66家(不包括染洗衣料业),其类别分染布、染绸绫
、染线、印花等。染布者共53家,雇用工人978人,其中东元盛、利民、德和永、中
兴成、普利等5家使用机器生产,其他统为手工染制。染绸绫者共6家,雇用工人82人
,其中增记、隆记染坊使用机器染色,隆记设备较为齐全,有拉宽机、喷浆机、轧光
机、汽染箱等。染线者6家,均是手工染色,多为济南织袜业代染色纱、色线。印花
者仅有1935年10月创办的聚华印花工厂1家,因是新创,经营尚好。抗日战争前夕,
由于济南棉布业和针织业的扩大,染业家数有所增加。1937年日军侵占济南后,绝大
多数工厂关门停工。到1941年,染业厂家又恢复到1935年时的状况。1942年,日军为
进一步加紧经济控制,除对利民染厂和德和永染厂实行“中日合办”外,并将棉纱、
棉布列为主要控制物资,因而导致染业原料十分缺乏。特别是未实行“中日合办”的
厂家,在用完库存的坯布后,因无原料而被迫停产,此类状况者计有25家。就连规模
较大、设备较全的东元盛染厂,也辞退了大部人员,仅留技术工人聊以维持。
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染业厂家相继开工生产,经营趋向好转。但国民党军政人员
不断到厂筹措捐款,厂家应酬之繁,捐款之多,难以计算,再加原料奇缺,染化料不
全,又陷停顿状态。
1948年济南解放后,染业厂家逐渐恢复生产。但解放前遗留下来的资金少、原料
缺、动力不足等问题一时解决不了,设备利用率仅为50%。建国后,经过三年恢复和
建设,染业得到发展。1953年初,使用机器染色的厂家由解放初期的8家发展到20家。
机器印染的发展,促使手工染坊逐渐减少,规模缩小,产品只限于粗布、零布、染线
及手工印花之类。 1953年初,协大同、志诚公记、丽华、建中、中兴、庆蚨祥等6家
小型染厂, 因各自设备不配套、生产能力低而并为东华染厂1家。1954年东元盛染厂
实行公私合营后, 至1955年9月,先后又有益兴祥、中兴诚、宏聚和、达成、元兴、
新民、泰祥顺、永泰、协昌利、东华、聚元恒等11家染厂实行公私合营,合并为济南
印染厂。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对手工个体生产户也实行了
合作化。之后,因其产品变化,逐渐改行转产。到1957年,全市印染业全部使用机器
生产,厂家有国营济南人民染厂,公私合营利民、东元盛、济南印染厂以及仁丰纱厂
染场、 成通纱厂染场。全市共有卷染机126台,生产能力达8225万米。1958年后,济
南各染厂进行较大的分合重组,到1960年,先后有利民染厂、济南印染厂、仁丰纱厂
染场和成通纱厂染场并入济南人民染厂,并改名为国营济南印染厂,此时,济南只有
国营济南印染厂和公私合营东元盛印染厂两家,共有职工1603人。主要生产设备:卷
染机106台,纳夫妥机6台;固定资产原值578万元,主要产品仍以漂、染纯棉布为主,
并有部分印花布投放市场。
60年代初,印染业原料不足,部分设备停止运转,精简职工,生产失常。国家对
国民经济调整后,印染业生产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63年,济南印染厂和济南东元
盛印染厂因原砖木结构厂房狭小破旧,年久失修,生产设备落后,开始对厂房和设备
进行改造,两厂共投资286.58万元,改造和扩建厂房20254平方米,均为钢筋混凝土
锯齿形结构,并安装了空调设备。与此同时,两厂对部分主要生产设备也进行了更新
改造。济南印染厂新增等速染缸8个,铜板烧毛机1台,M222-120预缩机1台,LM-160
验布量布联合机1台,LMH424热风打底机1台。东元盛印染厂新增印花机2台,连续轧
染机3台。1966年全市印染业固定资产原值941万元,职工1396人,年生产印染布774
4万米。同年5月,济南印染厂改名为济南第一印染厂,12月,济南东元盛印染厂改名
为济南第二印染厂。进入70年代后,化纤布、混纺布和宽幅布畅销,促进了济南印染
业的发展。其间,济南第一印染厂基本建设投资607.04万元,在原厂房基础上接建新
厂房14114平方米,新增国产印染设备51台,引进亚氯酸钠漂白机、热熔染色机各1台
,生产能力由6400万米扩大为9000万米,其中宽幅印染布1000万米。1976年,全市印
染业共占地137930平方米,建筑面积75126平方米,职工2306人,固定资产原值2307
.25万元,年生产能力10400万米。
1977年后,济南印染业根据“纺织抓化纤”的方针,为适应化纤布生产的需要,
各厂进行了一系列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并将济南红卫染织厂改建为济南第三印染厂
。1985年,全市印染业共3家,即国营大型企业济南第一印染厂,国营中型企业济南
第二印染厂和小型集体企业济南第三印染厂,占地总面积186590平方米,建筑面积1
26933平方米。主厂房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设有空调装置。同时,对原有主要设
备全部进行了更新改造,并从国外引进了染色、印花等一系列主机设备,增加了许多
新产品,年生产能力为1.8亿米。固定资产原值由1976年的2307万元增加到774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