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生产能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0&rec=270&run=13

清末民初,济南纺织业多为民办手工染织作坊,不仅规模小,且产品单一,生产
能力很低。1919年,鲁丰纱厂(今济南第一棉纺织厂)开工投产,有纱锭16000枚,年
产棉纱16000包。从此,济南有了大机器纺织工业。1923年,鲁丰纱厂扩建,纱锭增
加到28016枚,布机292台,在当时为济南最大的棉纺企业。1916年,东元盛织染厂(
今济南第二印染厂)由周村迁到济南。1933~1934年,成通纱厂(今济南第四棉纺织厂
)、仁丰纱厂(今济南第三棉纺织厂)相继建立,几个较大的染织厂也增添了机械设备
。济南解放前夕,济南各纱厂负债累累,濒临倒闭。
济南解放后,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1949年,全市有纺织企业6个,职工4561人
,拥有固定资产472万元,棉纺锭59920枚,棉布织机1917台。
建国后至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是济南市纺织工业恢复发展和重点建设时期。195
2年,纺织工业固定资产已达1215万元,为1949年的2.6倍。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
家对济南纺织工业投资1037万元,改组纺织企业,更新改造设备,增加生产能力。1
957年,济南纺织工业企业增加到28个,职工15366人,纱锭增加到84656枚,布机增
加到2829台;固定资产增加到4257万元,为1952年的3.5倍。
1958年后,原棉供应紧张,棉纺织生产大大压缩,正在兴建的第二棉纺织厂停工
下马,第一棉纺织厂停产达三年之久,并精简了职工,全市纺织工业生产急剧下降。
1963~1965年,全市各纺织企业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经营管理,建立
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生产手段,生产能力有很大提高。棉纺织企业通过对细纱机更新
改造,普遍采用高速锭,突破了千锭时产量(折合20支标准纱)35公斤大关,稀薄织物
、高密度织物等新产品投入生产。印染行业恢复了名牌产品,大花布达到国内先进水
平,并开始生产出口产品。注重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推广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
和工艺,如自动抓棉机、半自动落插联合机、粗纱大卷装等先进生产手段相继被采用
,喷气织机、气流纺、静电纺等先进技术先后进行试验。到1965年,棉纺织、印染、
针复制等几个行业的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全市纺织工业总产值达到22290万元
,比1957年增长36%;新花色、新品种已达669个,是建国以来最多的一年。
1966年以后,济南纺织工业重点发展化纤产品,从而改变了单一纯棉结构的局面
。1968年开始生产涤纶混纺产品。1970年,济南第一棉纺织厂用粘锦生产混纺产品。
第一、二印染厂陆续改造和新增了化纤产品的染整设备,从而使济南起步较晚的化纤
产品加快了发展步伐,同时也促进了全市整个纺织工业的发展。
1979~1983年,济南纺织工业狠抓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研制,五年间技术改造
投资总额8647万元。经过技术改造,棉纺织行业宽幅布机的比例由1978年的11%上升
到40%;印染行业增加6条化纤染整线和部分特殊整理设备,使化纤布染整能力的比
例由1978年的11.3%上升到43.75%,其中印花布占印染布总产量的比例由1978年的
15%上升到35.71%;原来比较薄弱的针复制行业,年工业产值占纺织工业产值的比
重上升3.13%。由于抓了老厂改造和调整产品结构,先后填补了济南市呢绒、丝绸和
针织绒线3项产品空白。在生产条件方面,纺织工业主要工序的主要设备大部分进行
了更新。1985年,全市纺织工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9211万元,棉纺锭305148枚,气
流纺3600头,棉布织机7815台,其中50英寸以上的宽幅布机3350台,占布机总数的4
1%。棉纱年生产能力4.4万吨,棉布年生产能力1.8亿米。针复制行业有毛巾织机59
9台,针织经编机36台,纬编机8台,织袜机491台,年生产能力折纱7000吨。印染行
业年生产能力1.6亿米。呢绒行业有毛纺锭11900枚,织机92台,年生产能力120万米
。化学纤维行业有化纤设备9台104头,年生产能力45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