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生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0&rec=251&run=13

一、工艺、装备
传统的中成药制作工艺繁难,皆为手工操作。解放后,医药界对中成药不断改进
剂型,提高质量。1952年,中药片剂投产,填补了中成药片剂的空白。1958年后,针
剂、糖浆新剂型问世。1971年,口服液投产。1980年,冲剂投产。建国后,中成药新
增5种剂型。至1985年,正常生产的剂型有丸、散、膏、丹、胶、药酒、片、针、糖
浆、口服液和冲剂。
中成药生产工艺伴随剂型的改进而不断革新。如片剂,开始时以大锅直火煎熬的
方法提取药液,全部手工作业;1958年改用蒸汽提取药液,1960年片剂年产量达到7
925万片;1967年整个工艺流程形成机械化生产线,年产量比1960年提高1.33倍;19
85年又建立起水、醇、油提取三条流水线,年产量比1967年提高1.61倍。
阿胶制作,长期沿用木柴为燃料,古时必以桑枝直火熬制,1952年改用煤炭熬胶
。1978年,改用锅炉蒸汽、不锈钢夹层浓缩锅和搪瓷反应罐等设备。1982年,采用蒸
汽化皮工艺。1985年,全部工序实现机械化,结束了沿用两千多年的木柴直火熬制和
手工生产工艺,产品产量质量不断提高。
生产工艺革新,促进技术装备改善。中药制作业,1956年公私合营后在原材料处
理工序上采用近20种机械,蜜丸、水丸部分工序逐步改用机器生产,提高效率10~1
00倍。1978年始,中药生产转向依靠科技扩大生产能力,提高质量水平。山东济南中
药厂的丸剂生产,1980年后改用部分新型包装机械和材料,形成了以机械为主的生产
流水线,根本改变了手工操作的落后工艺。1971年口服液投产,年产量仅1.13万盒;
1984年建生产楼3000平方米,安装多功能提取罐、薄膜蒸发器、远红外烘干机、大型
冷库、净化空调、超声波洗瓶等设备,1985年产量45.76万盒,比1971年增长39.5倍
,并使口服液生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952~1985年济南市中药工业装备情况
┌──┬────┬──────┬────┬──┬────┬──────┬────┐
│年份│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主要设备│年份│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主要设备│
│ │(个) │(万元) │(台、套)│ │(个) │(万元) │(台、套)│
├──┼────┼──────┼────┼──┼────┼──────┼────┤
│1952│1 │0.50 │12 │1970│2 │89.41 │81 │
├──┼────┼──────┼────┼──┼────┼──────┼────┤
│1958│5 │58.29 │31 │1975│2 │179.58 │127 │
├──┼────┼──────┼────┼──┼────┼──────┼────┤
│1962│2 │84.95 │42 │1980│2 │399.30 │177 │
├──┼────┼──────┼────┼──┼────┼──────┼────┤
│1965│2 │83.44 │47 │1985│2 │639.44 │363 │
└──┴────┴──────┴────┴──┴────┴──────┴────┘

二、生产能力
解放前的中药制作,主要靠手工作业,生产周期长,劳动生产率低。
清末,平阴县东阿镇制胶名家树德堂、怀德堂各有工人20名,年产阿胶2000公斤
。1933年,市区15个阿胶作坊总产值9万元,鼎盛时期的1936年前后,年产量约5万公
斤。1948年,全市阿胶作坊16个,年产阿胶2万公斤。1956年,市区中药作坊38个、
阿胶作坊7个,共有职工47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仅2人,全部资金51万多元;公私
合营后,年产值419.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904元。
1956年后,随着中药剂型改进、工艺革新和技术装备的改善,产量、产值不断增
长。以重量计量的中成药产量:1965年26.65万公斤,1975年50.46万公斤,1980年5
4.44万公斤,1985年51.62万公斤。阿胶产量,1985年15.87万公斤,比1952年增长1
9.1倍。
1952~1985年济南市中药工业产值及主要产品产量
┌──┬────┬───────────────────────┐
│年份│总产值 │主要剂型产量 │
│ │(万元) ├────┬────┬────┬────┬───┤
│ │ │阿胶 │蜜丸 │水丸 │药酒 │片剂 │
│ │ │(万公斤)│(万公斤)│(万公斤)│(万公斤)│(亿片)│
├──┼────┼────┼────┼────┼────┼───┤
│1952│10.23 │0.79 │- │- │- │- │
├──┼────┼────┼────┼────┼────┼───┤
│1958│410.43 │6.20 │- │- │- │- │
├──┼────┼────┼────┼────┼────┼───┤
│1962│418.68 │4.62 │0.75 │11.24 │- │0.87 │
├──┼────┼────┼────┼────┼────┼───┤
│1965│332.80 │2.32 │18.05 │3.96 │1.95 │0.17 │
├──┼────┼────┼────┼────┼────┼───┤
│1970│704.52 │3.71 │33.32 │18.14 │7.22 │1.55 │
├──┼────┼────┼────┼────┼────┼───┤
│1975│816.12 │4.99 │33.17 │15.44 │1.17 │1.86 │
├──┼────┼────┼────┼────┼────┼───┤
│1980│1017.44 │5.52 │39.89 │13.27 │- │1.86 │
├──┼────┼────┼────┼────┼────┼───┤
│1985│1665.48 │15.87 │26.88 │12.71 │1.31 │4.85 │
└──┴────┴────┴────┴────┴────┴───┘

三、经济效益
解放前,药无准价,随行就市,制药业利润较高。市区几个大户,在1928年和1
935年前后趁战乱之机偷工减料牟取暴利。如把部分成药配方中的牛黄、麝香、冰片
等贵重药材减为七成或八成,降低质量,然后美其名“按原价八折优惠”,销量大增
,从中大发其财。
解放后,人民政府加强药价管理,按社会需要安排生产,遵照微利原则制订药价
。1960年起,因部分药材资源偏紧,价格不断上调,而中成药价格很少变动,致有的
中成药亏损,特别是种类多、规格和批量小的儿科药品及销量大的蜜丸亏损尤甚。1
963年销售产品135种,其中亏损75种。1975年销售蜜丸62种,亏损品种53个;销售水
丸40种,亏损品种29个。1978年销售产品152种,亏损品种83个。这种经营状况一直
延续到1985年,故中药工业经济效益偏低。1961~1985年,济南中药厂平均年利润4
7.46万元,平均产值利润率7%。1972~1985年,山东平阴阿胶厂平均年利润6.1万元
,产值利润率7.1%。
1965~1985年济南市中药工业经济效益
┌──┬──┬─────┬───┬───┬──┬──┬─────┬───┬───┐
│年份│企业│全员劳动生│利润 │税金 │年份│企业│全员劳动生│利润 │税金 │
│ │(个)│产率(元) │(万元)│(万元)│ │(个)│产率(元) │(万元)│(万元)│
├──┼──┼─────┼───┼───┼──┼──┼─────┼───┼───┤
│1965│2 │8341 │22.06 │20.61 │1980│2 │10987 │41.33 │50.55 │
├──┼──┼─────┼───┼───┼──┼──┼─────┼───┼───┤
│1975│2 │1231 │8.78 │31.33 │1985│2 │16154 │255.51│1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