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0&rec=250&run=13

济南市的中药制作业,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禹贡》和西汉时期《神农本草经》
对阿胶均有记述。明朝中前期,平阴县东阿镇一带的阿胶制作业几乎达到“妇幼皆通
熬胶”的鼎盛状况。明末清初,东阿镇邓氏树德堂已成为制胶名家。1828年 (清道光
八年) ,江西南昌涂我梗慕阿胶盛名阖家迁至东阿镇,兴办涂氏怀德堂,实地研究并
制作阿胶,与邓氏树德堂产品齐名。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济南医药界聘请东
阿县岳家庄一带熬胶工来济熬制阿胶。
1840年前,济南城区兼制成药的中药店有大布政司街的颐寿堂、济成堂和南关大
街的千芝堂。1843年,东流水街始出现无字号的阿胶作坊。1844年,中医赵树堂向作
坊订制阿胶,加盖自己的堂号运销祁州药市会及京津地区。
清朝末期到1936年前,济南中药业处鼎盛时期。1862~1909年间,先后在东流水
街开业的阿胶作坊有魁兴堂、延寿堂、同兴堂、宏济堂等;东阿镇相继开业的阿胶作
坊有怀仁堂、乾豫泰、华丰东、天德堂、济盛斋等。1912年始,市区中药丸散庄呈上
升趋势,“京帮”之万年堂、宏济堂、居仁堂、万和堂、济生堂、万生堂、万全堂、
万灵堂等10余家崛起;“祁州(安国)帮”之天庆仁、恒济堂、西育生、广济仁、广兴
昌、庆仁堂等28家,先后来济南开设丸药庄;阿胶产销中心也由平阴东阿镇转移到济
南市区。1937年“七七”事变前,市区拥有中药丸散庄近70个、阿胶作坊15个。济南
沦陷后,百业凋零,阿胶业因原料断绝相继歇业或停工;1942年,停工业户陆续恢复
生产。
1948年,市区有阿胶作坊6个,中药丸散庄53个;其中万元以上资金者有宏济堂
、艮一堂、西育生、全界制药社、万国庆记、厚德堂、恒济堂、千芝堂等。平阴县东
阿镇有阿胶作坊10个,规模较大者有邓氏树德堂、涂氏怀德堂、于氏天德堂、王氏景
春堂、庄氏太子衡老药店、陈氏东岳衡老药店等。
济南解放后,人民政府对中药制作业进行一系列整顿。先后对中药丸散庄进行普
查,凡符合生产条件者发给临时许可证;对成药处方进行编审,统一中成药处方、名
称,有效地防止偷工减料和粗制滥造;查处伪劣药品,逐步将中成药生产纳入正轨。
1952年,平阴县供销社东阿镇阿胶加工厂(现山东平阴阿胶厂)成立;东阿镇私营
阿胶作坊相继歇业,制胶技工多为阿胶厂聘用。市区中药业经过多年整顿,至1955年
共有中成药作坊、丸散庄38个,阿胶作坊7个。1955年8月,宏济堂率先公私合营,职
工87人,厂房200间,核定资金27.91万元,定名为公私合营济南宏济堂药厂,生产中
成药和阿胶。
1956年1月,市区中药业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同时工商分开经营,将中药作坊
、丸散庄、阿胶作坊分别组合为公私合营中药厂、阿胶厂。其中艮一堂、西育生、全
界药房等17户组成艮一堂制药厂,有职工131人,厂房129间,核定资金10.36万元,
生产中成药;永昌药社、万国庆记、厚德堂、恒济堂、千芝堂等20户组成永昌制药厂
,生产中成药,有职工143人,厂房180间,核定资金7.61万元;同济、九鹤、赵树堂
、天一堂、德盛堂、福兴堂、同义堂7个阿胶店、庄组成公私合营天一堂阿胶厂,职
工110人,厂房72间,核定资金5.3万元。1957年10月,宏济堂制药厂附属阿胶厂与天
一堂阿胶厂合并,组成公私合营济南阿胶厂。1957年末,全市有宏济堂、艮一堂、永
昌制药厂3个公私合营中药厂、公私合营济南阿胶厂、国营平阴县东阿镇阿胶厂,共
5个中成药厂。
1960年3月,宏济堂、艮一堂、永昌制药厂和济南阿胶厂组合为公私合营济南宏
济制药厂,生产中成药和阿胶。1960年末,宏济制药厂有职工556人,其中技术人员
3名、工人438名,主要设备27台(套),固定资产原值61.95万元。1966年9月,宏济制
药厂改为国营,同时厂名改为济南人民制药厂。1968年10月,该厂停产阿胶,部分生
产设备和出口任务移交平阴阿胶厂。1980年1月,济南人民制药厂改称为济南中药厂
。国营平阴阿胶厂多次更名,1985年5月改为山东平阴阿胶厂。
1985年末,全市中药制作业有中药厂和阿胶厂各1个,均系全民所有制企业。职
工103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9人,具有大专文化程度者66人,中专和技工学校
毕业生137人,固定资产原值639.44万元,建筑面积4464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