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0&rec=21&run=13

济南市煤炭开采历史悠久。三国时期就有民间采煤的记载。章丘埠西村一古煤井
已于1369年 (明洪武二年) 进行第二次开空。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质学者李希霍芬
《中国各地》一书载,济南及博山地区有煤井30余座。20世纪初胶济铁路通车后, 济
南东部煤田采掘一度兴盛,到1928年矿商对济南东部煤田开掘殆遍。1930年,私商开采
公司发展到9家,年产煤炭53.96万吨。规模最大的为埠村附近的天源公司,日产煤千吨
以上。各公司大多分布在埠村、文祖、枣园、普集一带, 年产量居全省第三位。由于
生产方式落后,伤亡事故不断发生。进入40年代,由于战乱,生产萎缩。至建国前,仅剩
章丘石岭子私营煤矿和几处小煤窑。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济东煤田地带进行了地质概查、普查、详查、精查,为有计划
地开采提供了地质资料。195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地方大规模开采济东煤田,先后
开建了三元矿(现埠村煤矿一号井)、王黑矿(现埠村煤矿二号井)、埠村矿(现埠村煤
矿三号井)和明水煤矿(省属埠村煤矿前身);并相继建立6处县属国营矿,即天厚院、白
泉、文祖、鲍庄、西芦和中高余煤矿,这6处煤矿有职工2678人,总设计能力为年产4
0万吨。
1961年,部分煤矿下马、合并。为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经费开支,全市只留埠
村一个省属矿和白泉、文祖两个县属矿,不久文祖矿也调整下马,白泉矿划归泰安地
区。
1970年,全市煤炭工业开始回升,到年底相继建立的地方国营煤矿有西芦、琅沟、
东风和历城煤矿,有职工2300人,年产原煤17.27万吨。矿井装备水平也有提高,市、县
属矿在提升、运输、回采、掘进等方面分别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集体煤矿
也由单纯的手工操作转向半机械化。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矿井基建项
目受到影响,生产徘徊不前,所有市、县属矿仅达到设计能力的38%,部分集体矿井的生
产陷于瘫痪。
1975~1985年,是全市煤炭工业大发展的十年。1979年6月,成立济南市煤炭工业
局。该局辖市属矿1处(西芦煤矿)、县属矿4处(历城、东风、琅沟、平阴),共有职工
4780人,总设计能力为75万吨;集体矿23处,生产能力70万吨。省属埠村煤矿(由淄博矿
务局代管),设计能力75万吨。“六五”期间投资1000万元用于东风煤矿地质勘探和扩
建工程的基本建设,扩建后,年设计能力由9万吨提高到15万吨。平阴县煤矿1974年建
矿时设计能力为15万吨,扩建后,到1985年底达21万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19
83年经市政府批准,将济南市煤炭工业局和章丘县煤炭工业局改为市、县两级公司。
为加速市、县煤矿的发展,1981~1985年,济南市用于煤矿建设的基建投资达1800万元
。1985年,全市煤炭产量176.8万吨,比1981年提高了43.9%。市、县属煤矿除人工
装车外,其它工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机械化水平在全省地方煤矿占首位。部分乡镇
煤矿也逐步向机械化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