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企业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0&rec=170&run=13

解放前,济南机器铁工业的管理是传统的封建、官僚买办制的管理方式,工人在企
业中处于被统治、被剥削、被压榨的地位,生产积极性很低,企业的生产技术发展缓慢

建国初期,济南机械行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破除旧的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起新的管理制度。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济南机械企业普遍学习苏联的管理办法,推行
“一长制”和计划、生产、技术、财务等8项管理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劳动保护等制
度。管理权限集中、规章制度繁琐,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靠行政手段,忽视经济
办法、忽视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在总结学习苏联管理经验的基础
上,企业普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改革不合理的规章
制度,推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
命运动。1958年“大跃进”时期,在企业管理制度改革中,侧重于破除迷信,敢想敢干
,大计划,高指标,忽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废弃了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必要的管理机
构,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秩序,造成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下降。1961年后
,机械行业经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试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
条例(草案)》,关、停、并、转了一批企业,压缩基建规模,精简机构和人员,恢复和加
强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建立健全生产指挥系统的各项管理制度,企业的生
产秩序得到恢复,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有了提高。“文化大革命”中,机械行业由于批
判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把正常的企业管理制度当作“管、卡、压”
,使企业管理一度出现“办事无程序,管理无制度,经济无核算,操作无规程”的无政府
主义状态,对企业造成严重破坏。
1978年以后,济南机械行业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1979~19
81年,按一机部12项标准普遍进行恢复性企业整顿,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管
理制度,基本做到了机构健全、分工明确、职责清楚。整顿产品图纸、工艺、工装,
建立了技术资料档案。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基本形成了“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管理
体系。加强设备管理,建立安全操作规程,设备完好率达到85%以上。制定物资管理制
度,严格物资进出库手续,做到日清月结,账物相符,存放有序。普遍开展职工教育,职
工培训率达到85%。通过整顿,机械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1982~1985年,对企业进
行5项全面整顿。机械行业在进行企业整顿的同时,初步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先后成
立了拖拉机、汽车、锅炉3个总厂和机床工业、电机电器、仪器仪表3个公司;调整了
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为增强企业活力,确立了以厂长为中心的企业领导体制,下放
权力,实行政企分开,加强了企业自主权;开展了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和技术引进;实
行了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并在许多企业开始推行和应用目标管理、价值工程
、市场调查、销售预测、网络计划技术、滚动计划法、量本利分析法以及电子计算机
辅助企业管理等18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市机械局系统到1985年先后举办过两次
现代化管理成果发布会,有27个企业发表100项现代化管理成果,共取得经济效益2600
余万元。

企业选介
一、济南第一机床厂
厂址位于济南市经七路纬五路382号(老厂区)和郊区王官庄(新厂区),是全国生
产中小型车床的全民所有制大型骨干企业。1944年春始建,时为侵华日军兵工厂,称
昭和园工厂(又名山东工厂)。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由国民党政府接收,改称山东机
器工厂。济南解放后由华东工矿部接管,先后更名为济南工业局第四厂、济南第四机
器厂。1953年1月划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同年8月更名为济南第一机床厂。19
70年8月下放,先后属济南市重工业管理局、济南市机械工业局管理。
1985年,工厂占地面积36.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4
14万元,主要设备840台,有职工43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13人,年生产车床能力600
0台。
1949年5月,该厂由军品生产转为民品生产,同年8月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5英尺
马达车床。1957年后逐步发展为多品种大批量生产的机床制造厂,所产C616车床畅销
全国,成为国内普通车床主要生产厂家之一。1958年底在济南西郊购地23万平方米,
营建西厂区。同年在五里牌坊南购地3万平方米,建立冶炼车间。“二五”时期进入
自行设计阶段,先后试制出C6125精密车床、Y631K花键车床和中国第一台鼓轮式程控
车床等。1962年,在贯彻《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试点工作中成绩显著,两年后经
一机部验收,被誉为“一类企业、一类管理、一等产品”,向全国推广经验。1965年
包建青海第二机床厂,迁去职工830人,设备161台,产品5种。1979年8月,与日本山崎
铁工所签订来图加工马扎克(MAZAK)、麦特(MATE)车床返销合同,成为全国机床行业第
一个与外商合作生产的厂家。“六五”时期,引进国外大批先进设备和先进生产技术
。1984年7月,机械工业部授予该厂全国机床行业“工艺样板厂”和“工艺攻关先进
单位”称号。
1979年4月,成立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和企业质量管理办公室,在全厂设立139个
工序质量控制点和专职检查员178人。1984年5月,机械工业部向该厂颁发了贯彻国际
标准证书。1985年获山东省“质量管理奖”。
1984年8月实行厂长负责制,采用目标管理,实行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多种形式
的经济承包责任制。1985年获“全国企业整顿先进单位”称号。
1980年6月,以其为主导厂,联合济南第三机床厂、济南齿轮厂成立济南机床工业
公司。1984年11月成立济南第一机床厂联营公司。1985年成为跨8省21地市由50家工
厂参加的企业群体,还与上海、沈阳等地物资部门,北京、上海、西安的大专院校及深
圳特区建立了横向联系。
1949~1985年,该厂先后试制成功114种新产品。主要产品有:250、320、
360、460、530、MAZAK、MATE等7个系列、30个品种、70多种规格的普通、精密
、数控、数显车床。主导产品全部为优质品,其中2种获国家银质奖,4种为部优产品
,5种为省优产品,1个系列达到国际70年代水平,2个系列达到国际70年代末水平,3个
品种达到国际80年代初水平。产品中有66项填补了中国机床制造空白。生产机床662
38台,行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5702.9万元,上缴利税及固定资
产折旧基金1.8亿元,为国家投资总额的7.2倍。1955年以来,援外和出口机床2791台,
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0~1985年,累计创汇500万美元。1984年、1985年连续两
年夺取全国同行业出口创汇第一名。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456万元,产量5460台,实
现利润1037万元,上缴利税837万元,被国家经委和机械工业部分别授予经济效益先进
单位称号。
二、济南第二机床厂
厂址位于济南市机床二厂路4号,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重型锻压机床和大型插、拉、
刨类金属切削机床制造厂,全民所有制大型骨干企业。
该厂原为1937年济南沦陷后日军所建的北支那野战兵器厂济南分厂。日本投降后
由国民党政府接收,改为联勤总署第四十四兵工厂第二、第六修械所。1948年9月济南
解放后,由华东工矿部接管,改建为济南工业局第二厂和第六厂,1949年9月两厂合并,
先后称为济南工业局第二厂、济南第二机器厂。1953年划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
,同年改名为济南第二机床厂,1985年改由济南市机械工业局管理。
1985年,工厂占地面积8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9万平方米,其中生产用建筑面
积11.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19亿元。拥有各类主要设备1038台,其中“精大稀
”设备213台,有职工5864人,其中管理人员681人,工程技术人员403人,工人3696人,
技术等级平均4.7级。
解放初期,工厂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职工741人,设备40余台,先后生产了水泵、
水泥搅拌机、解放式水车、皮带车床、马达车床和空气锤等。1950~1985年,国家累
计投资7200万元,先后进行了三期较大规模的扩建工程。三年恢复时期新建了铸造、
刨床和锻热车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新建和扩建了压力机和锻造、刨床车间;1978年
后新建成了重型压力机、铆焊、机修、工具和成组加工车间以及重型压力研究所等,
新增生产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添置生产设备1000余台。
50年代制造出我国第一台729龙门刨床和160吨压力机等;60年代自行设计成功当
时世界上最大的B263龙门刨床和1250吨压力机等;70年代先后研制了冷挤压机、轮圈
收缩扩张机、卧式引长机、拉伸压力机和汽车缸体平面拉床等多种新产品;80年代初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的更新换代。1981年与美国维尔森全钢压力
机公司签订了为期10年的机械压力机技术转让合同,引进从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到检
测手段等全套技术,合作生产8个系列、440种全钢机械压力机。通过学习和消化先进
技术,已开发5个系列12个品种的新产品。其中首批4台S2-150闭式双点机械压力机,经
中美双方专家鉴定,产品精度、性能等技术指标均达到维尔森当年同类产品的水平,已
返销美国。
主要金属切削机床产品有:龙门刨床、单臂刨床、仿形刨床、刨边机、插床、拉
床、电梯导轨刨床、薄板抛光机、龙门刨、铣床、磨床等。主导产品相当于国际70年
代末80年代初期水平。主导产品合格率100%,一等品率90.9%,优等品率12.1%。
有13个品种规格的产品获国家、部、省质量奖和科技成果奖。其中,JD36-400闭
式双点机械压力机,1985年获国家银质奖;JD36-400、J31-250B和J31-315闭式单、双
点压力机1984年获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奖;B2012A和B2016A龙门刨床获山东省优质产
品奖;Z81-400多工位自动压力机、BF1010仿形刨床、ZM4515薄板抛光机和S1-2000闭
式单动压力机获山东省科技成果奖;JA36-400闭式双点单动压力机和J39-1000闭式四
点单动压力机获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奖;J36-800闭式双点单动压力机和J2-035卧式双
工位自动侧拉床,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卧式双工位自动侧拉床从进料、装夹到卸活全
部自动化,90秒内即可同时完成汽车缸体6个工作面的加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采
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方面,亦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其中,尼龙导轨耐磨涂层材料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无锡耐磨铜合金轴承材料获山东省科技成果奖;JBD机夹龙门刨刀
系列先后获得山东省和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奖;以成组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居国内领先地位,获山东省和济南市应用开发奖。
建国以来至1985年,累计生产各类机床264个品种10476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12
5种7199台,锻压机床122种3615台。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3亿元,实现利润
2.05亿元,上交利税2.4亿元,为国家对该厂投资的4倍。产品行销国内28个省、市
、自治区,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85年,有17项经济技术指标创企业历史最高水平,其中10项指标创国内锻压行业
最高水平。工业总产值7098万元,实现利润1098.2万元,上缴利税1120.7万元,全员劳
动生产率12306元。
三、济南汽车制造总厂
厂址位于济南市西工商河路13号,大型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中国汽车工业公司
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前身为1935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始建的汽车修理厂,名为济
南车机厂。1938年被日军侵占,改为北支那第三野战自动车修理厂。1945年日本投降
后被国民党政府接收,先后易名为公路总监部第十汽车修理厂、联勤总部第405汽车修
理厂。1948年济南解放后,由华东军政委员会兵站部接管,定名为华东汽车制配总厂。
1949年移交地方,通过整顿、改造,转为交通运输服务,修理和改装客车,并开始生产汽
缸、活塞、涨圈等汽车发动机配件。1953年改名为济南汽车配件制造厂,转产万向节
、后桥、半轴、连杆等汽车底盘系列配件。1958年,自行研制出第一辆黄河牌JN220型
吉普车,结束了济南市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同年8月改称济南汽车制造厂,并相继研
制出黄河牌JN130型2.5吨和红旗牌5吨载重汽车。先后自行设计制造1050吨油压机、
镗孔机、铣边机、四头铣等,解决了车架和驾驶室批量生产的关键设备。1960年试制
成功黄河牌JN150型8吨载重汽车,于1963年定型投产,填补了中国重型汽车生产的空白
。1964年直属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改名为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并将济南汽车配件厂、青
岛汽车修配厂、泰安机械厂、临清机床厂等划归该厂领导。1964~1970年先后研制出
黄河牌JN650型大客车、JN150B型起重吊车、JN350型三面自卸车、JN560型双向行驶
自卸车、JN440型半挂牵引车和JN252型越野汽车。60年代后期,该厂产品进入国际市
场,远销非洲、东欧等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0年投资420万元,开辟了党家庄新厂
区。1979年与罗马尼亚签订协议,合作生产罗曼牌载货汽车,至1985年共组装成车400
0余辆。1980年为扩大生产能力,先后将济南内燃机厂、第二汽车厂、机床八厂等12个
企业划归该厂,按照专业化分工,组建了发动机、车桥、橡胶件等16个分厂和专业厂。
1982年直属中国汽车工业公司。1983年,以该厂为骨干在济南成立中国重型汽车联营
公司,引进奥地利斯太尔重型汽车制造技术。同年,自行设计制造了全国汽车行业第一
条具有先进水平、多品种、半自动化的大型载重汽车装配线,形成了年产万辆重型汽
车的能力,成为中国第一个重型汽车生产基地。1984年,该厂研制的换代产品--黄河
牌JN162型10吨载货汽车通过国家鉴定,投入批量生产。
该厂主要产品有:黄河牌JN150型、JN162型、JN252型、罗曼牌、斯太尔载重汽车
共五大系列24个品种。其中黄河牌JN252型越野汽车在参加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和
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式拖载导弹的任务中,由于汽车性能良好受到中共中央、中央军
委、国务院的通令嘉奖。该厂生产的黄河牌汽车,还适宜改装成70多种不同用途的专
用汽车。
1958~1985年累计生产各型载重汽车近7万辆,占全国同类产品的72%以上。完成
工业总产值27亿元,上缴利税2.7亿元,上缴折旧费8924万元,两项合计为3.59亿元,是
国家对该厂总投资6274万元的5.5倍。另外出口援外汽车3174辆。
1985年共有职工16899人,其中管理人员2307人,工程技术人员1219人,生产工人1
0027人,技术等级平均5.04级。全厂占地面积2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固定
资产原值2.02亿元,净值1.14亿元。拥有生产线、半自动化流水线40余条,各类设备3
309台,其中“精大稀”设备136台。
1985年共生产汽车9400辆,质量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其中JN150型8吨载重汽车
保持一等品水平,JN162型10吨载货汽车达一等品水平。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6亿元
,实现利润1.06亿元,上缴利税336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2286元。
四、铁道部济南机车工厂
厂址位于济南市经二路西首槐荫街73号,全民所有制大型企业,隶属中国铁路机车
车辆工业总公司。1910年,清政府向德国贷款始建,时称津浦铁路大槐树机厂,1913年
正式投产,名为津浦铁路局济南机厂。1937年被日军侵占,改称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济南
铁路工厂,1941年改称华北日本军部地方交通团济南铁路工厂。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
国民党政府接收,改称交通部津浦铁路管理局济南机厂。1948年济南解放后,由人民政
府接管,改称华东区铁路管理局济南机厂。1951年12月改为铁道部机车车辆修理局济
南机车车辆修理工厂。1954年7月改为铁道部机车车辆工厂管理局济南机车车辆工厂
。1958年9月改为铁道部济南机车工厂。
建厂初期,主要是修理津浦路北段的机车、客车、货车。年修机车、客车30余台
(辆),货车200余辆。济南解放后,工厂经过短期整顿,迅速恢复了生产,制造一批道钉
和夹板等铁路配件,抢修了“江南号”和“新中国号”机车。1953年成为蒸汽机车专
业化修理厂。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修理各种型号机车224台,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修理
机车914台。1958年试制成功“跃进”型机车,至1961年共制造机车117台。从1961年
开始,国家对其不断投资,新建了机车联合厂房、机修车间和起重机车间,为扩大生产
能力打下了基础。自1969年起,增加生产车辆用轴承压盖螺栓、机车汽室涨圈、气扳
机等蒸汽机车车辆配件和风动工具。1971年起承担15吨轨道吊车的修理。1982年起开
始制造QJ水柜,至1985年共生产722台。1984年,铁道部批准该厂以年修600台机车为生
产大纲的技术改造方案,第一期工程投资995.7万元。机车一等品率为82.1%,机车出厂
返修率为9.29%。1984年研制成功的B30A气扳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被评为省、部优
质产品。1949~1985年,累计修理机车11497台,完成工业总产值6.4亿元,实现利润76
19万元,上缴利税9873万元,相当国家对该厂投资的2.3倍。1985年,共有职工6073人,
其中管理人员1305人,工程技术人员561人,全厂占地面积80.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
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828.7万元。拥有各类设备1550台,其中大型精密设备70台
。1985年,共修理蒸汽机车420台,轨道吊车46台,机车配件3991件,气板机1013台,完成
工业总产值2606万元,实现利润594.2万元,上缴利税371.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358
元。
五、济南柴油机厂
厂址位于济南市文化西路14号,隶属石油工业部胜利油田,是中国石油钻探动力大
型骨干全民所有制企业。
该厂前身为1920年创建的潍县华丰机器厂,主要生产农机具和单缸低速柴油机。
1940年日军胁迫其迁来济南,称历山铁工厂,实为日军兵工厂。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
国民党政府接收,改称联勤总署四十四兵工厂第一修械所。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由
华东工矿部接管,先后改名为济南工业局一厂、济南第一机器厂。1948年10月,转产民
用机械,开始生产5.9千瓦、11千瓦、18千瓦的柴油机。1953年1月划归第一机械工业
部领导,同时改称济南柴油机厂。1964年8月划归石油工业部胜利油田领导。
该厂主要生产190系列高速大功率柴油机、6130Q型高速车用柴油机、20GJ经流式
废气涡轮增压器和喷油器等产品。主导产品Z12V190B型柴油机,自1982年以来,燃油消
耗率由170克/马力小时降到165克/马力小时,机油消耗率由5克/马力小时降到<1.2克
/马力小时。1985年,出厂产品实测平均燃油消耗率为163.51克/马力小时。主要性能
参数燃油消耗率、机油消耗率、排气烟度、振动指标等均达到同类机型的国内先进水
平,接近国际水平。整机质量及主要抽查质量均达到优质品标准。驰动牌Z12V190B型
柴油机1978年受到全国科学大会表彰,1982年获国家银质奖。Z8V190型柴油机1984年
获石油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8V190Z-1型柴油机1981年获石油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12V190BY-1型和Z12V190B-1型柴油机1982年获石油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56~
1968年援助越南民主共和国66.2千瓦柴油机15台,12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17台。1985年
向圭亚那出口55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2台,创汇21.5万美元。
建国后至1985年,先后试制生产多种型号的柴油机,其中12V190系列柴油机累计生
产4859台/511万千瓦,完成工业总产值7.3亿元,实现利润1.7亿元,上交利税和折旧基
金2.3亿元,相当于国家对其投资额的1.5倍。
1985年有职工590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41人,拥有主要生产设备1365台,占地面
积11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2.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3亿元。年产柴油机590
台,柴油发电机组60台,190型柴油机配件201298套(件),大修柴油机550台,工业产值
8537万元,上交利税768.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4446元。
六、济南锅炉总厂
厂址位于济南市黄岗路,是机械工业部、劳动部定点生产高压电站锅炉、工业锅
炉和大型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专业厂,全民所有制(含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济南市机
械工业局。
该厂前身为1952年8月由8家私营铁工厂组成的济南市五新机器铁工厂。1954年1
0月公私合营后,主要生产建筑用结构件、贮油桶、解放式水车链子、化肥设备等产品
,1956年又并入16家私营铁工厂。1957年试制成功康尼西0.75t/h锅炉。1958年改称济
南化工机械厂,年内试制成功锅驼机用锅炉,大批量生产。1959年6月改称济南锅炉厂
,继而试制成功ДKB6.5/13型电站锅炉、K2/13型锅炉、K4/13型锅炉、兰开夏锅炉和
考克兰型锅炉。第三、第四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试制生产了10~35t/h电站锅炉和10~
20t/h工业锅炉共9个系列、13个品种。1983年11月以济南锅炉厂为骨干,联合济
南工业锅炉厂、热水锅炉厂、锅炉辅机厂、锅炉修配厂组成济南锅炉总厂,实行总厂
统一领导,分厂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体制。
产品设计、制造和检验,严格执行国家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机械工业部颁发
的各种标准,经山东省机械工业厅和山东省劳动局审查批准生产的锅炉有:1t/h、2t/
h、4t/h、10t/h、20t/h、35t/h、65t/h、130t/h等34种型号的工业锅炉、电站锅炉
和360万大卡/时热水锅炉。产品采取自行设计、联合设计和引进设计,以自行设计为
主。产品相当于国际60年代末70年代初水平,适用于燃用烟煤、贫煤、无烟煤、重油
和渣油,消烟除尘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产品质量长期稳定在合格品,主要零部件主要项
次合格率88.9%,机械加工主要项次合格率90%,焊接探伤一次合格率90%。AZD20-25/4
00型电站锅炉1979年、1980年连续获全国电站锅炉行业厂际竞赛优胜红旗。1983年开
发的新产品DZW4-13型水管锅炉被机械部列为推广产品,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
985年开发的新产品DZD20-25-AⅡ锅炉,被选为科威特招标项目的配套产品,首次创汇
10万美元。产品销往全国。
1985年有职工361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5人,工人2324人,技术等级平均4.3级
。全厂占地面积2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699万元,拥有
各种设备728台。年生产锅炉283台/2122蒸吨(其中工业锅炉240台/1442蒸吨,电站锅
炉43台/680蒸吨),锅炉辅机1777台/928.7吨,锅炉配件1138吨。
该厂1959~1985年累计生产锅炉59个品种,2663台/19510蒸吨。1954~1985年,累
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18亿元,实现利润4631万元,上交利税和折旧费1.14亿元,相当于
国家对其投资额的4倍。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703万元,实现利润352.4万元,上交利
税217.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6325元,经济效益居全国同行业第8位。
七、济南试验机厂
厂址位于济南市南辛西路40号,是机械工业部生产试验机的定点厂,其前身为19
52年5月由7家私营铁工厂合并而成的济南齐鲁机器厂股份有限公司。除为染织、面粉
行业修配机器外,还生产25毫米钻床和500毫米牛头刨床,是当时济南市规模较大、技
术力量较强的私营机器厂家。1955年6月公私合营,称济南齐鲁机器厂。1956年又有两
家私营铁工厂并入,自行设计试制成功的B650型牛头刨床成为该厂的主导产品,还试制
了50毫米、10毫米摇臂钻床和10立方米/分空压机。1959年7月改为济南齐鲁机床厂;
11月,工厂由周公祠街迁至现址,占地6万平方米,是原厂面积的14倍。1960年5月改称
公私合营济南第三机床厂,济南台秤厂同时并入。产品仍以B650型牛头刨床为主。19
62年将济南台秤厂分出,转产试验机,改称公私合营济南材料试验机厂。当年试制成功
30吨、60吨两种型号的试验机,随后又试制出木材、弹簧、摩擦磨损、压力动静万能
等型号的试验机,并由转产初期的仿制发展到自行设计。1966年改为地方国营。198
0年改称济南试验机厂。
1978年后,逐步走上了科学管理道路,产品产量、质量逐年提高。建厂以来至198
5年,累计生产钻床、刨床1039台,试验机6958台。其中1979~1985年生产各种试验机
3008台。该厂主要生产液压万能、摩擦磨损、脉动疲劳和木材、橡胶、弹簧等系列4
1个品种的试验机。产品一等品率90%,有13种新产品获市以上科技奖,其中50吨脉动
疲劳试验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主导产品WE-60型液压万能试验机,1980年、1983年两
次获国家银质奖;MW-4型木材试验机1980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WE-30型试验机1984
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有39种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行销全国,出口20多个国
家和地区。
1985年有职工1235人,其中管理人员162人,工程技术人员125人,生产一线工人6
40人。全厂占地面积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含厂房面积2.3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原值1345万元,拥有各种主要设备347台。建厂以来至1985年累计完成工业
总产值1.4亿元,实现利润2647万元,上缴利税2870万元。1985年,生产试验机555台,完
成工业总产值953万元,实现利润206万元,上缴利税18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547元。
八、济南仪表厂
厂址位于济南西郊段店南路23号,是机械工业部专业生产自动化显示仪表的重点
企业。该厂前身为建于1956年的公私合营济南科学仪器厂。主产温湿度记录仪、小平
板仪等产品。1958年改为济南仪表厂,国家投资193万元在济南市西郊筹建新厂。19
59年工厂由北坦济安街迁至新址,当时主要产品为大圆图仪表、旋转刻度仪表和差动
仪表。1960年产值738.5万元。三年调整时期,在技术方面逐步由翻版式测绘发展到部
分测绘与自行设计,进行了工艺规程典型化和工艺装配规范化工作,并自行设计试制成
功EWY系列和EWP系列自动显示记录仪表,品种增加到33个。1964年改为地方国营。19
66年初,自行设计制造了利用晶体管放大的第三代自动化显示仪表,提高了测量精度,
减轻了仪表重量,产品发展到5大系列:XWG系列中圆图仪表、XWP系列旋转刻度仪表、
XWB系列大圆图仪表、XWZ系列中长图仪表、XWZJ系列小长图仪表。1968年接受研制炮
瞄雷达任务,先后试制雷达5台,鉴定合格,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以后,加
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开始研制智能仪表和自动化控制成套装置。1984年试制成功ZH
G-1型小方坯钢水测温仪和ZHT-3、4、6型智能调节记录仪,并通过了国家鉴定,填补了
国内仪表工业的空白,该两项产品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建厂以来到1985年,累计生产自动化仪表5.9万台,完成工业总产值1.4亿元,实
现利润2743万元,上缴利税2507万元,相当于国家投资额的4.2倍。1985年共有职工10
18人,其中管理人员219人,工程技术人员149人,生产工人524人,全厂占地面积5.2万平
方米,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含厂房面积1.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57万元;拥有主
要设备175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119台,锻压设备33台,“精大稀”设备16台。
1985年,生产12大系列、58个品种、2000多个规格的自动化显示仪表、智能钢水
测温仪、智能调节记录仪、智能流量补偿积算仪、红外热量漏失探测仪、红外幅射测
温仪、工业锅炉自控成套装置和工艺流程自控成套装置。XWG系列中圆图自动记录仪
表和XWP系列旋转刻度仪表获山东省优质品称号。1985年生产各种仪表6331台,成套装
置97套,完成工业总产值1001万元,实现利润141万元,上缴利税20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
率10320元。具有年产8000台仪表的能力。
九、济南轴承厂
厂址位于济南市经十路656号。该厂前身是1956年由17个私营机器厂组成的公私
合营大章机器修理厂,1958年10月改称公私合营济南轴承厂。1966年11月转为地方国
营。
公私合营时期,主要生产磨粉机磨头、离心泵等。1958年改产轴承。原计划分两
期扩建为年产200万套的农业-工业轴承厂,后受“大跃进”影响,设计规模几次扩大,
职工人数由1957年的268人猛增到1594人。由于专用设备及原材料无供应来源,无法进
行生产,1959年后被迫压缩扩建规模,精简职工,至1961年减至417人。此间,用土简设
备生产了“0”、“7”、“8”类十几种型号的轴承供农机配套。因原材料采用低碳
钢,工艺水平低,产品质量很差。1963年进行产品质量整顿,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加
强技术基础工作,增加技术人员和专用设备,淘汰土简设备,产品质量逐步提高。1963
年产品质量稳定在“0”级,1964年稳定在“H”级。经过三年调整,产品品种增加,产
量、产值、产品质量稳步提高。1966年由生产农用轴承转产工业用轴承。1978年以来
,企业进行全面性整顿,主导产品208、307、309轴承先后获省、部优质产品奖。1984
年,济JN牌208单列向心球轴承获国家银质奖,出口产品获免检信誉。1985年,能生产5
4个尺寸系列650个品种,精度从G级到D级的多种型号轴承。
1985年,全厂实行三级管理,二级核算。共有职工1987人,其中管理人员319人,工
程技术人员97人,生产工人1307人,技术等级平均4.3级。全厂占地面积10.2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其中生产用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883万元,
净值1041.7万元。拥有各种设备832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377台,锻压设备19台,“精
大稀”设备26台。设备完好率90%。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52万元,实现利润211万
元,上交利税20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358元,流动资金周转天数210天,可比成本降低
率6.72%,钢材利用率39.09%。
十、济南重型机械厂
厂址位于济南市东郊,全民所有制企业。其前身为1952年由山东军区生建公司铁
工厂、山东分局生运公司五金制造厂、鲁中南军区建国拔丝厂、山东大学华生铁工厂
等10个单位合并而成的济南实业公司铁工总厂,1955年改称山东省工业厅济南铁工厂
,1958年改称济南冶金矿山设备厂,1959年改称济南重型机械厂。
建厂初期,仅有固定资产31万元,基础十分薄弱,主要生产支农产品。1958年转产
冶金矿山机械,由地方投资136.7万元,在辛庄购地4万平方米,建成简易铆焊、铸铁及
小型转炉车间。通过技术革新,自制土简设备40余台/套,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先
后试制生产了多种中小型冶金矿山设备。1960年该厂列为省内重点建设项目,在济南
市东郊征地41.7万平方米建新厂,设计规模为年产冶金矿山设备3万吨,计划总投资9
100万元,年末实际完成投资446万元,基本建成6678平方米的锻压车间和5899平方米
的综合车间,并相应建成一批辅助工程。后因贯彻调整方针,工程停建。1965年该厂由
市内全部迁至新厂区。
1971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对该厂重新规划,规模定为年产机器产品8000吨,批准扩
建投资3700万元。经数年努力,先后建成金工装配、铆焊、铸钢、工具、制氧站等车
间,新增厂房面积4.5万平方米,添置大型机械、锻造设备60余台,炼钢炉2座,并相继投
产。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未能如期完成计划项目。
1953~1957年,主要生产支农产品、小五金制品和教学仪器,并制造55型5吨和8吨
凿井绞车,后经多次改进设计,成为工厂的主导产品。1958年后以生产中小型冶金矿山
机械为主,又试制了3米和3.6米煤气发生炉、1.2~1.6米提升绞车、300吨油压机
、250~400升混凝土搅拌机等产品,并投入批量生产。1965年,以该厂为主,与科研单
位联合设计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JZ-16/800型单筒凿井绞车、汽动巷道装运机、H600
电动装岩机等新产品。1979~1984年,试制成功JZM25/800A型、JZM40/1000A型凿井绞
车和JZA5/1000安全梯绞车。至1985年,生产的凿井绞车已发展到2个系列9种规格。
1981~1985年,根据国家计划和市场需要,扩大服务领域,为轻工、建材、食品等企业
提供各种机械产品788台/套;为冶金企业生产了650轧机、1200薄板轧机、50吨冷拔机
、1000吨热模锻曲轴压力机和起重运输设备;为油田和港口研制改装了7个品种的专用
汽车650余辆。这一时期,该厂生产的凿井绞车、1000吨热模锻曲轴压力机,先后销往
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家。
1952~1985年,该厂累计生产各类机械产品120余种,总重量7.9万吨,钢水4.3万吨
,钢锻件2.9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3.2亿元,实现利润2934万元,上交利税和折旧基金
3973万元。
1985年,该厂共有职工2580人,其中管理人员324人,工程技术人员130人,生产工人
1632人,技术等级平均4.8级。全厂占地面积39.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其
中生产面积5.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303万元,净值2714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末
占用额1927万元。拥有各种设备836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269台,锻压设备333台,铸造
设备25台,冶炼设备2台,设备完好率93.8%。主要产品有3大类、33个品种。矿山设备
:JZ系列凿井绞车有7个品种,年产量为70台/4685吨,优等品率43%,一等品率57%;JT系
列提升绞车有10个品种,年产量260台/1047吨,一等品率100%。起重设备:有9个品种,
年产量104台/1464吨,一等品率40%,合格率100%。改装汽车:有7个品种,年产154辆/1
414吨,合格率100%。除上述品种外,还生产工矿配件、减速机、铸锻件等。
1985年,完成产品产量628台/5037吨,工业总产值235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347
元,实现利润190万元,上交利税184万元,流动资金周转天数242天,比上年减少11天,可
比成本降低率24.9%,钢材利用率57%。
十一、山东省建筑机械厂
厂址位于济南市段店南路32号,隶属山东省建筑工程总公司。其前身为公私合营
天丰机器厂,始建于1956年9月,1958年改国营,同时改称山东省建筑工程局建筑机械厂
。1959年与山东省建筑工程局安装机械厂合并,改称山东省建筑工程局金属加工厂。
1964年秋,工厂由经七路纬十二路465号迁至现址,改称山东省建设厅建筑机械制修厂
。1974年改称为今名。1978年以后,工厂进行一系列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由生
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过渡。至1985年,该厂先后与省内外31家企业与科研单位实行经济
技术合作,形成了以山东省建筑机械厂为核心,以卧轴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械为龙头的
半松散型经济联合体。
1956~1965年,主要生产制砖机、制瓦机、球磨机、粉碎机等建材机械,是当时全
国同类产品产量最大的生产厂家。50年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966年后,开始生产JG
150型和JG250型混凝土搅拌机,还生产T611型镗床、QL25吨轮胎起重机、飞机副油箱
、QT60、QT16塔式起重机等。1982年,与中国科学院建筑机械化研究所共同研制出JS
350型双卧轴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和JD150型单卧轴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分别于1983
年7月和1984年5月通过部级鉴定,成为国家城乡建设部推行更新换代的机种。1984年
以来又研制了JD350型、JS500型、JD250型、JZ200型、JZ350型混凝土搅拌机,实现了
每年“设计一种、试制一种、鉴定一种”新产品的技术开发目标。1956~1985年,累
计生产37个品种1.7万台产品,完成工业总产值1.2亿元,实现利润2309万元,上交利税
及折旧基金2230万元,相当国家投资额的1.4倍。
1985年,该厂共有职工1287人,其中管理人员81人,工程技术人员87人,生产工人
937人,技术等级平均5.5级。全厂占地面积1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其中
生产用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336万元,净值885万元。定额流动资金
年末占用额1347万元。拥有设备405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165台,铸造设备11台,锻压
设备26台,“精大稀”设备35台,设备完好率90.3%。
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02万元,净产值907万元,实现利润417万元,上交利税
28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7490元,流动资金周转天数154.8天,可比成本降低率15.6
%,万元产值耗能源为1吨标准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