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技术设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0&rec=15&run=13

一、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
建国初期,济南工业基础薄弱,生产技术落后。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济南市经过公私合营和工业改组, 初步改变了过去产品重复、布局混乱、技术落后的
状况。这期间, 通过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济南市机械加工制造能力迅速提高,金属切
削机床、柴油机、变压器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已占全省的96%;轻纺工业因设备改造而带
动了产品的更新,到1957年,济南市轻工日用产品已达1093种。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在经济建设中重“重”轻“轻”,忽视轻工企业的技术改造
,影响了轻工产品品种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1963~1965年,国家处于经济调整时期。济南市工业部门通过调查,1964年制定出
全市工业技术改造规划和产品质量升级规划。1965年完成技措投资634.4万元,对25个
企业的40个项目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改造,维修、改造厂房面积31955平方米。在
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发动群众开展技术革新和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挖掘
现有设备的潜力。当年,全市工业系统共提出技术革新建议26706条,实现建议16985条
,实现技术改造147项,改造革新设备4331台,改造革新工具1246种,采用新技术、新工
艺1827项。
“文化大革命”期间,济南工业技术改造遭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技术改造资金多
被挪做他用,有些工业企业虽然利用设备折旧基金进行了一些小规模、小范围的改造
革新,但从全市工业整体来看,技术改造步伐缓慢,造成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档次低、
款式陈旧、竞争力差。
1973年,济南市工业开始利用外资、外汇引进生产技术。到1978年,共计引进项目
20个,使用中国银行外汇贷款106万美元。
1978年以后,济南市工业技术改造由重外延、轻内涵转变到以内涵为主,立足现有
设备搞技改上来;由把技改作为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手段转变到真正使之成为全面振兴
济南经济的重大举措上来。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节能降
耗和治理污染为主要内容,技术进步与企业整顿相结合,促进全市经济较快发展。197
9年,全市完成较大技改项目16个,实现技术革新2510项,新增产值16100万元。
“六五”期间,济南工业在扩大生产能力、开发新产品、改进技术装备、节约能
源和改善劳动环境等方面,采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补偿贸易、租赁、中外合资等
多种形式进行技术改造。到1985年,共完成技改项目682个,完成技改投资72700万元,
完成技术引进项目160个,成交外汇10543万美元。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济南工业
实力明显增强:(1)新增产值165000万元,占全市五年新增产值的59.7%;新增利税2000
0万元,平均每年净增4000万元。(2)增加优质名牌产品27个、优势拳头产品62个,增加
出口产品190种,创外汇6900万美元,产品远销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3)有232种产
品质量得到提高,开发新产品948种,其中:全功能数控车床、200吨单点压力机、涂布
薄画报纸等174种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玻璃卡纸、K50和K90轻骑摩托车、石英钟、割
绒浴巾等521种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4)累计节电4.06亿千瓦时,节煤51万吨,节约燃
料油3.3万吨,三项合计节约价值9093万元;1985年,万元产值耗能源与1980年相比,电
力降低19.3%,煤炭降低33%。(5)全市共更新设备16510台(套),其中达到国际80年代初
期水平的占20%;建成先进生产线118条,现代化车间32个。
二、设备和设备管理
近代工业创办初期,济南多数厂家生产规模小,且多为手工操作,有些专用设备也
十分简单粗笨。1905年济南电灯公司创办以后,使用电力的工业企业渐次出现。据19
34年济南市137个工业企业的资料统计,手工工厂77户,使用动力的工厂60户。抗日战
争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济南工业损失严重,不仅不能增添设备发展生产,原有设备
也长年失修,损伤严重。

1934年济南137户工业企业使用动力情况

单位:户
┌────────┬──┬──┬──┬──┬──┬──┬──┬──┐
│行业 │合计│纺纱│染织│面粉│卷烟│化工│机器│其他│
├────────┼──┼──┼──┼──┼──┼──┼──┼──┤
│户数 │137 │4 │62 │7 │5 │36 │10 │13 │
├────────┼──┼──┼──┼──┼──┼──┼──┼──┤
│其中使用动力户数│60 │4 │9 │7 │5 │16 │9 │10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济南工业迅速发展,设备状
况有了较大改观。1957年以前,济南工业在冶金设备方面尚处于空白。1960年底,济南
冶金工业已装备炼铁高炉容积1768立方米,年生产能力20多万吨;轧钢设备8套,年生产
能力23.5万吨。电力工业,1960年装机容量9.34万千瓦,比1949年增加4倍。1960年,济
南市工业企业拥有金属切削机床4675台, 锻压设备633台, 纺织纱锭92572枚, 分别比
1949年增加3.86倍、5.27倍和54.5%。
1965年初,济南市工业系统对工业设备使用情况调查,发现不少企业不同程度地存
在忽视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修制度不严,设备带“病”运转或失修的问题,造成设备精
度差和设备事故频繁,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对此,济南市经济委员会
要求全市工业企业正确处理设备维修和生产之间的关系,发动群众自觉管好、用好、
保养好设备;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把分散的维修力量组织起来,充分发挥现有维修
力量的潜力;抓好设备配件的增产和节约;尽快修复长年失修的设备;建立健全设备维
修规章制度等,使济南市工业设备管理工作开始步入专业化、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废除,刚刚起步的设备
管理工作遭到严重挫折,设备失修状况日趋严重,设备完好率极低。
1978年以后,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济南工业设备的状况有了好转。工业系统围绕
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开展了一系列设备管理的整顿工作:加强
基础管理工作;恢复和健全设备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技术教育和培训;加强设备的维修
和保养;实行计划检修与技术改造相结合等。1979~1981年,济南市工业系统共更新改
造设备626台,引进设备325台。设备状况的改善,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经济效益也逐步提高。
1982年,济南市工业系统拥有各种工业设备108730台,其中主要生产设备64751台
,“精大稀”(精密、大型、稀有)设备1068台。在“精大稀”设备中,精密机床140台
,稀有机床113台,大型机床563台,数控机床50台,大型锻压设备202台。共有工业锅炉
1306台/3360蒸吨,变压器总容量为90万千伏安。是年,济南市成立设备管理协会。
1983年,根据国家经委“机修专业化在济南试行”的指示,济南市因势利导,先后
成立了汽车维修公司、电子应用维修公司、机械设备维修公司等7个专业化维修组织
。当年6月,济南工业系统对全市200个机修厂点进行检查整顿,组织了三次设备大检查
,摸清了全市设备状况。为规范企业设备管理行为,济南市经济委员会和设备管理协会
制定下发了《关于闲置设备使用的财务处理和批准权限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固定资
产报废处理几项规定的通知》。
1984年,济南市成立设备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全市的工业设备工作。同年,开展
设备管理优秀单位评选,济南第一机床厂、济南第二机床厂、济南针织厂、济南第三
棉纺织厂、济南钢铁厂中板分厂、山东生建电机厂、济南汽车制造总厂、济南化肥厂
、山东省无线电厂等9个单位被评为1984年山东省设备管理优秀单位;有24个厂矿企业
被评为济南市设备管理先进单位。
1985年,济南市已形成了机构健全、职责明确、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设备管理
体系,建立起工业设备的选购、安装、使用、维修、保养、改造、更新和报废等一系
列规章制度。专业化维修队伍已达238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1人;拥有各种设备71
4台,固定资产1273万元,年大修能力达2600台。各专业维修公司(站、中心)本着“质
量第一、用户第一”的原则,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和举办技术培训班,推动了全市工业设
备管理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