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国外《墨子》流传和墨学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8&rec=53&run=13

《墨子》最早流传到日本、朝鲜,尔后是欧洲,最后是北美。就墨学的研究而言,
日本学者的著述较多,欧美著述较少。

一、墨学在日本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学,对日本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墨子》约在隋唐时
期传入日本,研究者固不如研究儒、佛之众,影响也不如儒、佛之盛。然自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日本学者除热衷于西洋新思想的介绍外,也致力于东方传统学说的整理和
发扬。在此背景下,日本学者研究墨学,始由从前的主要注重于章句训诂,发展到全
方位探究墨家思想。
(一)《墨子》流传和著译的一般情况
《墨子》在日本最早的中文手抄本(残卷),就目前所知,是原存在宫内省的卷子
本 (吴毓江在《墨子旧本经眼录》中认为:“卷子本《墨子》,今尚存数篇于日本宫
内省所藏之卷子本‘群书治要’中。书中遇唐太宗讳民字,皆缺笔作‘ ’,宛然唐
钞矩 。每行十六字,亦有十七字,及十五字者。卷末有校点者识语如次:文应元冬
参洛二次申知莲花王院御本校点了直讲清原。……文应为日本年号,当吾国宋理宗时
(1225年-1260年)。直讲清原,盖校点者之名衔也。”(见吴毓江《墨子校注》卷九)),
其祖本应是中国唐代的《墨子》刻本。而保存最完整的早期中文《墨子》刻本,则为
宫内省保存的中国明刻道藏本。而《墨子》一书在日本最早的刻本,是秋山仪(1689-
1763) 的校刻本,该书依据明代万历辛巳茅坤校书坊刻本,于日本宝历七年(1757年)
刻成。
其后,着重于考证、训诂、译解的《墨子》著作有20余种,主要有:太田方《墨
子考要》(1788年) ;荻原大麓《墨子考》(1796年);吉田皇敦《真本墨子考》(1798
年) ;户崎允明《墨子考》(1810年);诸葛琴台《墨子笺》(1810年);谷立宪《墨子
全书注》 (1846年) ;罔本保孝《墨子考》 (1878年) ;牧野谦次郎《墨子国字解》
(1911年) ;野村岳阳《现代语释墨子》(1921年) 。最新的《墨子》译本有山田琢于
1975年出版的《墨子新译》和长泽规矩也于1977年出版的《和刻墨子全书》。
注重于《墨子》义理评论、研究的著作约有20余种,代表作有:小川言成《墨子
讲议》(1882年);佐滕晋《墨子枢义》(1892年);高漱武次郎《杨墨哲学》(1902年);
西田长右卫门《新观墨子》(1931年);原富男《墨子讲话》(1936年);大冢伴鹿《墨
子之研究》(1943年);渡边卓《墨家思想》(1967年)。
关于《墨子》研究的论文,从1890年到1990年的一百多年间,大致发表各类论文
120篇,然而研究墨子“十论”者多,研讨《墨经》者甚少。
(二)主要著作和基本观点述要
1.牧野谦次郎,被美籍华人、著名墨学研究家李绍 称为日本的孙诒让(李绍 :
《墨子:伟大的教育家》,119页。),1911年出版他的著作《墨子国字解》。此书集
训释、翻译、研究于一体,分上下两册,凡1000余页。在该书上册,分八章探讨以下
问题:《儒墨为周秦诸子二大统宗》,《墨子以前及当时之中国社会》,《墨子的事
迹》,《墨子学说之由来及其各篇之要旨》,《墨学传授之弟子后学及其对社会之影
响》、《墨学衰废之原由及近代中国学界对墨学之研究》,《墨学对诸学派之批评》,
以及《有关研究墨子之资料及书籍》 等。 对《墨子》原文的注释,分为“大意”、
“通释”、“解义”三部分,又在正文旁加日文注音,其体例堪称完备。
2.松本雅明,为日本现代的墨学研究者,他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墨家与尚书》
一文,多有创见,补正了中国学者的许多观点。近年来中国大陆出土的一些商周文物,
证实了他的某些观点。(日本财团法人古代协会主办《古代学》,1962年11卷1期。)
3.赤 忠,20世纪50年代撰写《关于墨子的天志--墨子的思想体系之复元》,就
天志的起源以及天志在墨子思想体系中的作用作了广泛探讨,认为墨子把天志当作他
全部思想的灵魂,构造起一个体系,但墨子所讲的天与上帝是有不同内涵的,墨子的
上帝也不是西方基督教的上帝。他还认为墨子“以天志作为宗教肯定论,以非命为宗
教否定论”,其内在体系上存有不可克服的矛盾。(日本神户大学文学部主办《研究》,
1955年6期。)
高田淳在《研究》杂志上连续发表《墨经思想》长文,不仅引用了几十年前梁启
超、胡适的专著,而且还引述了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谭戒甫、高亨的新著,试图说明
《墨经》上下篇之间的发展关系,阐述了《墨经》的特征。
渡边卓是发表墨学论文最多的一位日本汉学家。1957年他发表了《墨家的兵技巧
书》,反驳了朱希祖的墨子《备城门》以下20多篇系汉人伪书的说法;1962年发表了
《墨学论篇之著作年代--有关十论二十三篇部分》,补充和纠正了俞曲园“十论出于
墨家三派”的简单论断,进而证明了“十论二十三篇乃墨家于两百年内经过四个阶段
的活动而写成的著作。”(日本神户大学文学部主办《研究》,1955年第28期。)1964
年,他又发表《墨家的守御城邑》一文,将《备城门》以下各篇作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指出墨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活动,以及他们活动的不同范围。
吉川哲夫(美籍日人)认为,日本武士道的经典《叶隐》,其说多与墨子精神相雷
同,武士道与墨家思想关系密切。(李绍 :《墨子:伟大的教育家》,123页。)

二、墨学在韩国
1.关于墨学在韩国的传播
(1)墨学传入时期
韩国与中国同属世界之东方,地理相连,文脉相同。在中国产生与流行的思想,
几乎都很快地传播到韩国。因而,墨学也一定很早就传播到韩国,这是考察墨学在韩
国传播与发展的大前提。
众所周知,儒学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已经对韩国社会起了功能性的作用(韩国学术
界一般认为,佛教传入韩国,是高句丽小兽林王2年(372年),佛僧顺道带着佛像和佛
经而来;道教是在高句丽婴阳王、宝藏王时传入的,当时唐朝遣送道士携带天尊像而
到高句丽。)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的战国时期,儒墨俱为当时显学;因此有理由做这
样的假定,可能墨学与儒学同时,或近乎同时传入韩国。墨学的平民思想有可能是阻
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韩国当时的文化知识基本上掌握在贵族手中,这些贵
族是当时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他们绝对不会情愿让这种思想传播到平民手里。另外,
《墨经》作为墨家自身学习的经典,文体独特,文字简约,外人很难懂得其微言大义,
这也是阻碍其传播的因素。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阻碍了墨学
在中国的发展,也一定阻碍了墨学在韩国的发展。以上只是从逻辑上推断墨学传入韩
国的时间,若要确定这一时间,仍需学者进一步作调查研究。
(2)墨学对古代韩国社会的影响
从三国时代到高丽时代,韩国学术界的学风发生了变化,由儒、佛两家并行转变
为儒、佛、道教的三足鼎立。即使在这种比较自由的环境中,仍然无法发现墨学的痕
迹。到了朝鲜时代,儒学被置于显赫的地位,尤其是宋明理学。李珥(号栗谷,1536-
1584) 在给明使臣黄洪宪的《克己复礼说》中写道:“小邦之人所见孤陋,只守程朱
之说,更无他道理可以敷衍,虽欲不落窠臼,不可得也。”这正是阳明学向韩国传播
之时,李珥阐述了阳明学不能兴盛于韩国学术界的原因。参照其原文能看出,在朝鲜
时期由于国内外的刺激和关心,增加了解读其他学派的欲望,但这仅仅是一厢情愿而
已。墨学在这种情况之下,要想登入文化的庙堂是不可能的,但是墨学还是对一些学
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朝鲜时代,据李珥《圣学辑要》记载:“安民者,为之兴利除害,使乐其生之谓
也。”李珥认为,“兴利除害”乃实现“安民”的方法。这里“兴利除害”正与墨子
在《兼爱下》、《明鬼下》等篇中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说法相同。我们
还可以发现李珥的改革社会现实思想当中有一些部分与墨子思想很接近。对此,需要
继续研究,并对其做出准确的评价。
另外,朝鲜时代著名的实学家丁若镛(号茶山,1762-1836) 的哲学思想也有许多
是和墨子相似的,他的科技思想、军事思想也与墨子相似。他批判儒学的某些观点,
似乎是墨子思想的再现。丁若镛是否读过《墨子》,目前还没有证据,但是,他很可
能受到了墨子思想的影响。
墨学思想在古代韩国的影响只是散见于各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代韩国。现
在,程朱之学或儒学在韩国仍然占据统治地位,韩国的墨学就是在这种困境下发展的。
李云九、朴文铉、尹武学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2.当代韩国的墨学研究
(1)李云九对墨学研究的贡献
现任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 曾任该校附设大东文化研究院院长的李云九, 生于
1933年,韩国忠南全道人。他用很长时间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子百家思想,在韩
国已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他引导墨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①李云九的主要著作及论文
李云九的代表性著作有:《中国的批判思想》,骊江出版社1978年出版;《墨家
哲学研究》,成均馆大学和大东文化研究院,1995年出版。他关于墨学的研究主要有:
《墨子的战争哲学批判》、《墨家的技术特点和科学意识》、《墨子经济思想的当代
意义》等篇。《中国的批判思想》以中国思想中的批判社会现实意识为其主要内容。
全书分为11篇和两部附录,其中用了很多的篇幅来介绍墨家的批判仪式。在该书《序》
中作者写到:“在学问的世界,没有圣域。任何名分不能桎梏批判的自由。只有怀疑
和批判,并通过进行讨论,才能够保障发展。”即没有批判,社会就不能发展,批判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从此出发,李云九高度评价了墨家对中国先秦社会、经济、
政治、其他学派等的批判意识。
《墨家哲学研究》是对墨家研究成果的综合。此书是他与弟子尹武学合作写成,
这是韩国第一本介绍墨学思想整个体系的学术著作。他在《序》中说:“与其说个人
的研究(对墨学的研究),不如说需要广大学者的关心。”每一个传统思想都具有其长
处和短处,因此研究传统文化之时,从发扬传统文化的共同立场出发,重新对待祖先
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产,需要放弃偏见,积极关心以前所未注意的思想,这才是
对传统文化的真正态度。
②李云九关于墨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从李云九的著作与论文来分析其贡献与特征,可以看出,李云九对墨家的研究可
以说是现代韩国第一人,这种开创性的作用是无可代替的。他与尹武学合著的《墨家
哲学研究》,系统地介绍了墨家思想的各个方面,从总体上分析和研究了墨家思想。
另外, 他注重墨学在未来世界里的作用。墨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这种思想,在
今日社会和未来世界有什么影响呢?李云九认为,批判意识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而
墨学的批判反映在政治、哲学、科技、军事等诸多领域。这种针砭时弊的做法虽有一
定的时代背景,但就其通用性而言,今日社会不就是对昨天的批判而发展的吗?由此,
我们可以推断,未来世界也是批判现实世界而发展的,墨学一定会对未来世界产生作
用,这种作用不是具体的针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而是针对整个世界。李云九对于墨学
在未来世界的作用阐发详尽透彻,具有深刻的预见能力。
一部韩国思想史,也就是儒教思想的发展史。正因为如此,李云九对墨学的研究
成果,可以说是现代韩国研究墨学的开始,也是今后研究墨学的基础。
(2)朴文铉与尹武学的墨学研究
①朴文铉对墨家经世思想的研究
继李云九之后,朴文铉将韩国墨学的研究推向了深的层次。朴文铉毕业于釜山大
学哲学系,后于东国大学研究生院取得了博士学位(1989年)。他的博士论文的题目就
是《墨子的经世思想研究》。后来他与李俊宁合译《墨子》一书。该书对于韩国学者
了解《墨子》大有裨益。
朴文铉在其博士论文《墨子的经世思想研究》中认为,墨子的经世思想就是墨子
为消除阶级矛盾与国家战争而阐发的救世学说,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
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十大条目就是此学说的具体展开,墨子最终要达到实现
和平共处的大同世界的目的。墨子的这些经世思想,就构成政治、经济、国际关系、
教育等理论的体系化,这就是在天鬼观的基础上,追求大同世界。从此出发,朴文铉
得出结论,认为墨子的经世思想的现代价值在于它的平等精神、勤俭精神、和平精神
等三个方面。
此外,朴文铉第一次将《墨子》原典完整地翻译成朝文。在他之前,也有人尝试
过,他们并非研究墨学的专家,而是汉文学家,翻译的效果并不理想。 (还有一些学
者也翻译了《墨子》原典,如李元燮《新译墨子》,玄岩社出版;金学主《新译墨子》,
明文堂出版。) 遗憾的是,朴文铉的《墨子》一书未翻译《墨经》,原因在于,中国
学术界对于《墨经》的现代汉语翻译还有许多分歧。
②尹武学关于墨家逻辑的研究
如果说,李云九与朴文铉研究墨学方向集中于墨家的哲学部分,那么尹武学研究
墨学的方向则重点在墨家的逻辑思想。他于1992年在韩国成均馆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其论文题目就是《墨家名学之研究》。
以此篇博士学位论文为主体,尹武学与其师李云九合著了《墨家哲学研究》一书。
此书系统地阐述了对墨家逻辑的见解。
尹武学在《墨家名学之研究》中详细地分析了中国逻辑的产生背景、墨家在中国
逻辑史上的重要位置等。揭示了前期墨家的逻辑范畴与后期墨家《墨经》中的逻辑范
畴的相互关系,认为前后期墨家在逻辑上并未断裂,而是前后贯通的,前后之间是继
承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分离的。
《墨家的古今之辩》一文,是尹武学进行墨家思想研究的另一个成果。此论文提
出了《墨子》通篇所见的三表法中的先王观或古今之辩,与儒、道等其他学派不同。
墨家的先王观是体现“兼相爱、交相利”理念的理想型,所以不可能只停留在尚古主
义上,这在《墨经》中更加具体化。“无行相胜说”是批判循环史观的典型例子。由
此,他进一步认为,墨家在“述古作今”的基础上肯定古今变化而表现出较为先进的
历史观。
(3)其他学者有关墨学的研究
从普及墨学方面来说,非墨学专家关心和研究墨学,是令人鼓舞的事情。韩国西
江大学的郑仁在于1992年参加了首届墨学国际研讨会,并发表了《墨子的和平思想》
一文。此文认为,墨子的“非攻兼爱”思想不但为了防止个人之间的斗争,而且是为
了制止国际间的战争。墨子不但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了和平理论,而且最早进行了
和平活动的实践。
李海英在1986年东洋哲学研究会主编的《东洋哲学研究·第七集》上发表《墨家
的批判意识》。他于1989年在韩国成均馆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其题目是《先秦组织
的批判意识之研究》,该文分为五章,他在第四章中专门介绍了墨家的批判意识。
奇世春曾经编纂了《天下莫非亲人》、《我们为什么选择墨子》等书。并且他也
参加了第二届墨学国际研讨会,发表了《墨子与主体思想的对话》一文。
此外,尚有一些韩国学生到中国研究墨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黄晟
圭,在导师孙中原的鼓励和帮助下,撰写了《孔墨人本学探微》、《中国逻辑在韩国》、
《墨子人本思想研究》、《墨子军事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等。在专著方面有《听听墨
子怎么说》出版。
韩国墨学研究的学者不断增加,其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且他们研究的方法
较新。可以预见,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墨学在韩国的前景是广阔的,墨学给予
未来韩国社会的影响将是深刻的。

三、墨学在欧洲
欧洲人研读 《墨子》 , 始于清朝中后期来华传教的英国圣公会牧师理雅格
(JamesLegge1815-1897) 。理雅格在香港传教几十年。他认为要使中国人归化上帝,
首先要了解中国的本位文化,所以他下大功夫翻译和解释儒家经典,其中一些译著涉
及到墨学。 他在早期作品《中国人的天道与鬼神观》 中,介绍了墨子的“天志”和
“明鬼”思想。在《中国经典》第二卷《孟子》译文前,用30多页篇幅讨论杨墨学说,
并选译《兼爱》三篇附后。他详细地阐述了基督博爱的道理,并用来比附墨子的“兼
爱”学说,并断定“我以为真正存在的兼爱和博爱,都会带给上帝的光荣,而又促进
世界的和平。”(詹姆士·理雅格:《中国经典》第2卷,122页。)
19世纪末,欧洲人所发表的墨学论文,大多从传教士的立场出发,讨论《墨子》
书中的宗教问题,如艾肯斯 (TosephEdkins) 在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中国分会会刊发表
《墨翟之人格及其作品的评介》,哈培尔(AndrewHapper)撰写《中国典籍中的上帝是
否即圣经中的耶和华》,以及达昧夫人(Mme.AlexanderDarid)著《墨子哲学与互惠主
义》,差不多都是把墨子“天志”、“明鬼”与西方的基督教教义进行对比研究,肯
定二者有许多共同之处。
进入20世纪后,欧洲学者才摆脱传教士的立场,而专从学术观点看待《墨子》。
20年代德国汉学家福尔克(AlfredTorke)费十多年精力,依孙诒让《墨子间诂》原本,
把《墨子》全书译成德文,从而为西方掀起研究墨学的风气创造了条件。30年代,德
国著名诗人、戏剧家布莱希特(1898-1956) 著成《墨子成语录》,起到了普及作用。
50年代以来,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博士(Doc.TosephNeedham) 分次出版了巨著《中国科
学技术史》,共七册,其中第二册第11卷,专门讨论了墨家的宗教实证论和科学方法
论;第四册第26卷,详细介绍评论了墨家的测量学、力学、光学等知识,影响很大。
20世纪上半叶,欧洲学者发表的墨子研究论文还有:享利·马斯波罗的《墨子伦
理学译注》(巴黎,《董报》,1927年8月);H·威廉姆斯的《墨子--中国的异教徒》
(济南,1927年) ;克利弗德·席姆普森的《墨子与宿命论》(巴黎,《中国实录》,
1931年10月);威伦斯·韦斯特伍德的《墨子著作中的宗教因素》(巴黎,《中国实录》,
1931年9月);韦尔伯·H·龙的《墨子--宣扬兼爱的中国古代哲学家》(北平,1934年
8月)。80年代,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英国的汤因比和日本的池田大作在关于
墨子的对话中,给墨子思想以高度评价。汤因比认为,“把普遍的爱作为义务的墨子
学说,对现代世界来说,更是恰当的主张,因为现代世界在技术上已经统一起来,但
在感情方面还没有统一起来。只有普遍的爱,才是人类拯救自己的唯一希望。”池田
大作也认为,“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 (秦彦士:《墨学的当
代价值》,中国书店,1997年第1版,58页。)

四、墨学在美洲
《墨子》在美洲被人注意,只是近80年的事。对墨学较有贡献者,首推留美华人
或美籍中国学者,其次就是美国人的研究。
1960年,美国学者顾立雅(H.G.Greed) 发表《孔子及中国之道》,在文中曾提到
墨子40多次。1963年,华成(BurtonWatson)出版了他选译的《墨子》,只译其中11篇。
1967年,卜德(DerkBodde)发表《中国哲学中的调和与冲突》,论及墨子的兼爱思想。
60年代后期,威廉士(EleuthereWinance)在《国际哲学季刊》上发表《被遗忘了的中
国思想家--墨子》,较全面地介绍了墨子思想。
1919年,胡适在美留学期间用英文写成博士论文《中国古代逻辑方法之发展》,
对《墨经》进行了深入研究,给予《墨经》和《墨经》的作者以高度评价,打破了西
方学术界关于中国自古无逻辑体系的错误观点,影响深远。
1929年,留美学人梅贻宝选译《墨子》中36篇文章,冠以《墨子的道德政治作品》
书名出版。此书保存了中国语风和《墨子》原书的特色,有较好影响。1934年,梅贻
宝出版了专著《墨子:孔子的冤家》,详细介绍墨子的生平和学说,在第四章着重阐
述了墨子的方法论。
1965年,天主教神父周幼伟出版了《墨子伦理哲学》一书;同年成中英在《东西
哲学季刊》上发表《中国古典逻辑》新探,主要讨论了《墨经》中的逻辑问题。1967
年,周策纵发表《墨家起源新说》,就墨家起源问题,提出了与传统提法不同的新观
点。
近三十年来,在美国研究墨子最有成就的是旅美中国学者李绍 教授。李绍 原
籍湖南,现为美国宾州爱丁堡大学教授,其著作有:《墨子:伟大的教育家》,原为
英文,1985年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共七章。1990年,李氏在台北出版《墨学十讲》,
该书是作者1989年6月在南开大学的讲稿。 作者认为《亲士》等七篇属于墨子早期作
品,《墨经》作者是墨子,《备城门》以下诸篇是墨子的晚期作品。全书各章将墨学
与西方哲学及马克思主义相比较。此外,李氏还著有《墨子研究》、《墨子的教育心
理学》等书,并发表墨学论文几十篇。
此外,李绍 教授还是20世纪中国墨学再度复兴的直接参与者、重要支持者和见
证人。他参加了1991年以来历次国际墨学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宣读论文,成为海外华
人中研究墨学的一面旗帜,对于促进墨学走向世界,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