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几何光学知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8&rec=37&run=13

《墨经》从影到像,创造性地系统论述了几何光学方面的基本问题,如物影的定
义和成因,本影、半影的现象和成因,小孔成像实验和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的反射
性、物影变化的规律以及球面镜、凹镜和凸镜成像的规律等,是世界科学史上时间最
早、内容最完整的几何光学著作。限于当时条件,它虽然没有附以图表、公式,缺少
定量的描述,但作者进行了有意识、有计划的科学实验,作了理论上的分析、论证和
说明,内容前后连贯,逻辑严谨,井然有序。

一、“影不徙,说在改为”:论物影的定义和成因
《墨经》说:“影不徙,说在改为”;“光至,影无。若在,尽古息。” (《墨
子·经下18》)这里“影不徙”(影子是不迁徙的)是论题,“说在改为”是申述理由,
作出论证。即平常人们所看到的影子迁徙不固定,是由于光源和物体的相对位置改变
的缘故。影子是物体遮蔽光线而形成的。如果物体不动,光源移动,或光源不动,物
体移动,光线照到原先物体蔽光成影的地方,则影子就消失了(“光至,影无”)。如
果光源、物体和影屏相对位置永久不变,则影子也就永久不变(“若在,尽古息”)。
从影子的存在和不存在、迁徙和不迁徙两面,正确论述了物影的定义和生成原因,其
中隐含断定光能直线传播的前提。

二、“影二,说在重”:论本影和半影现象及其成因
《墨经》 通过实验观察, 揭示了本影和半影现象的成因:“影二,说在重” (
《墨子·经说下18》);“二光夹一光,一光者影也”。即一个物体有两个影子(影二),
是由于有光源从不同角度重复照射的缘故(说在重)。两个光源所造成的两个半影夹着
一个本影(“二光夹一光,一光者影也”,此影即本影)。如图4-11,由两个光源S1
和S2形成两个半影夹着一个本影。

三、“光之入照若射”:用小孔成像实验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墨经》指出,在暗室(窟)内得到一定长度倒影的条件,是让光线照到一个人身
上,交错于屏上的一个小孔。这里的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小孔(“影倒,在午(孔) ,有
端与影长,说在端”(《墨子·经下20》) )。而且光线的传播就像射箭一样,是直线
进行的(“光之入照若射”,此种比喻非常恰当,至今人们犹说光线照射)。下

图4-12
边的光线照进暗室,射到墙壁上边,上边光线照进暗室,射到墙壁下边。人的脚遮蔽
下边的光线,所以成影在上边;人的头遮蔽上边的光线,所以成影在下边。由于在光
线中或远或近存在一个光屏中的小孔,所以就在暗室的墙壁上形成倒影 (“下者之入
也高,高者之入也下。足蔽下光,故成影于上。首蔽上光,故成影于下。在远近有端
在于光,故影窟( )内也”(《墨子·经说下20》))。如图4-12:
这里细致描述了小孔成像的实验,从而清楚地证明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这种实
验和证明,具有某种超越其时代的现代风格,直到现在的光学教科书也还是这样来叙
述和证明的。

四、“影迎日,说在抟”:论光的反射

《墨经》说:“景(影)迎日,说在抟(转)”(《墨子·经下21》);“景(影),日
之光反蚀人,则景(影) 在日与人之间”(《墨子·经说下21》) 。“抟”和“反蚀”
都是反射之意。即日光照物,物成影,影心背日,这是常见的。但有时影却迎日,是
因为日光首先照射到人体后面的发光晶体上(如平面镜),然后其光反射到人体上,人
影遂在日与人之间。如图4-13所示,人R站在太阳S和平面镜J之间,太阳光从S射于平
面镜J, 而被反射照于人身R,则成影R′在太阳S和人R之间。这个实验清楚地说明了
光具有反射的性质。

五、“影之大小,说在斜正远近”:论物影变化的规律
《墨经》说:“影之大小,说在斜、正、远、近”(《墨子·经下22》);“木斜,
影远大。木正,影长小。光小于木,则影大于木。非独小也,远近。” (《墨子·经
说下22》) 这里是用一根木头做实验,就木头摆放的斜或正、光源比木头的小或大、
光源离木头的远或近不同情况,论述了物影的变化规律。
1.木斜,则影短大。
当木头斜放时,则影屏上影子短而宽(大解为宽),如图4-14。
2.木正,则影长小。
当木头正放时,则影屏上影子长而窄(小解为窄),如图4-15。
3.光小于木,则影大于木。
当光源长度小于物体长度时,则物影长度大于物体长度,如图4-16。
4.光大于木,则影小于木。
当光源长度大于物体长度时,则物影长度小于物体长度,如图4-17。
5.光远,则影小。
当光源离物体较远时,则物影较小,如图4-18。
6.光近,则影大。
当光源离物体较近时,则物影较大,如图4-19。

六、“影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论凹镜成像规律
《墨经》讨论了凹面反射镜(简称凹镜)的成像规律。实验者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发
光体,把自己的眼睛作为观察的仪器。从凹镜的远处走向镜面,
可以观察到自己小而倒立的像,自焦点迎面而来。如图4-20中的1和1′。待实验
者走过焦点,再向镜面走去,可观察到大而正立的像成于镜后,如图4-20中的5、6和
5′、6′。这就是“鉴凹,影一小而易,一大而正”(《墨子·经下24》)的意思。
《墨经》 接着论述了物体在焦点之内成像的情况:当实验者接近焦点时(如图4-
20中的5),则成像较大(图4-20中的5′)。当实验者远离焦点时(如图4-20中的6),
则成像较小(如图4-20中的6′) 。但以上成像都是正立的。这就是“鉴者近中,则所
鉴大,影亦大;远中,则所鉴小,影亦小,而必正”的意思。“起于中缘正而长其值
也”(《墨子·经说下24》),指光线从焦点(和球心)开始,沿着约与镜面正对的方向,
向镜后延长相交而成像。
《墨经》还论述了物体在焦点之外成像的情况:当实验者接近焦点时,则成像较
大(如图4-20中的1和1′);当实验者远离焦点时,则成像较小,如图4-20所示;若人
站立位置比1离焦点更远, 则像在焦点下和1′之间,显然比1′更小,但以上所成之
像都是倒立的。这就是“鉴者近中,则所鉴大,影亦大;远中,则所鉴小,影亦小。
而必易(倒)”的意思。“合于中而长其值也”(《墨子·经说下24》),是指光线通过
焦点(和球心),而在焦点(与球心之间)会合相交的成像。

七、“鉴团,景一小一大”:论凸镜成像规律
《墨经》讨论了凸镜成像的规律。团即圆,鉴团即凸镜。墨家认为,凸面镜成像
有两种情况:其一,物体置于离镜面较远处,在镜后生成一个较小而正立的虚像;其
二,物体置于离镜面较近处,在镜后生成一个较大而正立的虚像 (无论如何,虚像总
比物体小) 。而且这两种情况生成的像都必定是正立虚像,其关键在于物体与镜面的
距离关系必须适宜、得当,即“鉴团,景一小一大,而必缶(正) ,说在得”(《墨子
·经下25》)。
《墨经》对此成像规律作了进一步解释:如果物体离镜面较近,那么,物体发射
的光线或反射的光线在镜面上所占的面积较大,在镜后生成的正立虚像也较大;如果
物体离镜面较远,那么,物体发射的光线或反射的光线在镜面上所占的面积较小,在
镜后生成的正立虚像也较小。但无论如何,生成的像都必定是比物体小的正立虚像。
这就是“鉴者近,则所鉴大,景亦大;亓 (其) 远,则所鉴小,景亦小,而必正” (
《墨子·经说下25》) 的含义。如果物体置于距离镜面相当远处,超过了生成正立而
较小虚像所需要的距离限度, 虚像将变得模糊不清, 无法辨认,即“景过正,故招
(招摇)”(《墨子·经说下25》),如图4-21。

八、“影倒,多而或少”:总论球面镜成像规律
《墨经》概括和论述了球面镜(包括凹镜和凸镜)成像的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
当一个人正立在一个球面镜前,形成倒立的像(倒影),这是凹镜成像的特殊规律;
而形成缩小的像(多而若少),这是凸镜成像的特殊规律,即“临鉴而立,影倒,多而
若少,说在寡区(面积不大)”(《墨子·经说下23》)。
球面镜成像的一般规律是:
1.球面镜成像的范围大小、状貌形态、明暗程度、距离远近、位置正倒都会同物
体有所区别(“影多寡、貌态、白黑、远近、斜正异于光”(《墨子·经说下23》))。
2.如果在镜中成像,镜和像同时存在,则物体和像接近或离开镜面的运动也同时
发生,并且物体和像的运动方向总是相反 (“鉴、影当俱,就、去亦当俱,俱用背”
(《墨子·经说下23》))。
3.物体的容貌在镜中都会有所反映。镜像的容貌多种多样,并且跟物总有区别。
就磨制不均匀的镜面而言, 在同一地方的物体, 镜面的不同部分会形成不同的像 (
“鉴者之容, 于鉴无所不鉴。 影之容无数,而必过正。故同处,其体俱然鉴分” (
《墨子·经说下23》))。
以上八条构成了一篇完整的关于几何光学的实验记录和理论说明。前五条分别论
述了阴影的产生和消失、本影与半影的现象及成因、小孔成像实验及成因、日光反射
使人影反转现象以及同一物体阴影的大小长短的现象及成因,详尽分析了光、物、影
的关系,这五条可合称为“影论”。第六、七、八条论述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中
物与像的关系。 文虽8条,寥寥几百字,但对光学中影和像的问题作了完整论述,完
全“可称二千多年前世界上伟大的光学著作”。(转引詹剑峰《墨子的哲学与科学》,
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