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教育思想和教育成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8&rec=32&run=13

墨子的教育思想自成体系,不论从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科目,还是从教育
方法、教学心理来分析都是完整的,墨子无愧于中国历史上伟大教育家的称号。他在
世之时,从属弟子甚众,已遍布天下;在他去世后,他的学说通过他的众多弟子的传
播,成为“盈天下之言”,与儒学分庭抗礼,儒、墨并列为“世之显学”。在墨子辛
勤不懈地教育和感召下,原先少数表现不好的几个墨子弟子,也培养教育成新人。像
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徒也”,素为乡人所痛恨,在接受墨子教诲后,成为品德才
智俱佳、备受王公大人礼遇的“天下名士显人” (《吕氏春秋·尊师》) ,墨家后学
“显荣于天下者众矣”(《吕氏春秋·当染》)。这不能不归功于墨子教育思想的巨大
力量。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和教育的目的
墨子的教育事业与他的救世活动和“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政治理想的推动紧
密联系在一起。为了救世,墨子极其重视教育,除了奔走各国,游说其治国思想以外,
就辛勤不懈地从事教育工作。
墨子对教育的重要作用有深刻的认识:
一是他首先创立了“人性素丝论”。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和天赋不是一样的,有
的“生而知之”,有的“学而知之”,有的“困而不学”。(《论语·季氏》)根据这
种判断,每个人就不能也没有必要受到平等的教育。墨子则相反,他认为人的本性生
下来如同“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公孟》)正因为人性都
是一样的,所以每个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墨子提出的这种教育理论,使教育从
贵族手中进一步解放出来成为可能。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 只有墨家才真正做到了
“有教无类”。
二是提出“教育救世论”。墨子一生“上说下教”,孜孜不倦,为墨家教育事业
倾注了最多的心血, 因为他知道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 “不强说人,人莫知也” (
《墨子·所染》) 。通过教育,可使天下之人都行仁义之事,就可以达到挽救衰败之
世、实现天下大治的政治理想。墨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为义的兼士”。所谓“兼士”,
就是各尽其能去实行“兼相爱、交相利”的义士,它是与“只知有己,不知有人”、
不能实行“兼爱”的“别士”相对立的。“兼士”没有人我之分,“必为其友之身,
若为己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是故退睹其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
侍养之”。(《墨子·兼爱下》)“兼士”不仅对朋友要不分彼此,关心朋友甚于自己,
更重要的是能够实行“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墨
子·尚贤下》) 的主张,以此兼爱天下。可见墨子以教育“农与工肆”之人成为“兼
士”,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下》)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

二、关于教育的内容
墨子的教育内容服务于他的教育目的,因而他从当时的社会实际,从生产发展的
需要出发,对儒家的教学内容采取择其善者而从之、对不善者则弃之的态度。从整体
上看,他所设置的课程内容尽管与儒家有相同的方面,但区别还是相当明显的。
墨子也很重视道德观念的教育。他将“兼爱”与“正义”作为最高的道德理想,
并看作是“上说下教”的教育内容的根本,谆谆教导弟子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
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实施无差别无等级的爱。
为了培养高尚的品德, 他十分注意对弟子进行刻苦俭朴的德教。 他提出“节用”、
“节葬”的主张,教育弟子“自养俭”(《墨子·七患》),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
亡”(《墨子·辞过》)。
在墨子的教学内容中,生产劳动知识及其技能的教育占有很大比重。他不仅教育
弟子要努力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技能技巧,而且他本人就能直接从事生产劳动,并
有高超技艺。他在生产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许多很有实用价值的生产知识,如杠杆、
滑轮、斜面原理以及建筑知识等,都是他教学的内容。
墨子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研究和传授。他把“农与工肆之人”以及自己在生
产实践中获得的许多感性认识加以概括、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
刻苦的研究,从中提炼出许多有科学价值的思想,并用来教育弟子。墨子在自然科学
方面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到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等,其内容之丰富,在古代
教育史上可叹为观止。现存《墨子》一书中的《经》(上、下),《经说》(上、下)以
及《大取》 、《小取》6篇著作,可以视为墨子和墨家进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的主要
教材。墨子关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在中国古代无与伦比。
墨子很重视军事知识的教育,他自己对此有很深刻的研究。他之所以重视军事知
识教育,是为了培养一批懂军事的人才,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实现他的“非攻”
学说。今存《墨子》中《备城门》以下11篇,可以称为比较全面的军事防御的学说。
从助宋御楚的历史事实看,他和他的弟子也确实具备军事防御的知识和能力。
辩学,即今天所说的逻辑学,是墨子施教中的又一门重要课程。“辩乎言谈”是
墨子心目中贤良之士的必备条件。可以说,墨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进行系统逻辑学
教育的第一人。墨家逻辑学内容全面、系统、深刻,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墨子
是中国历史上逻辑学教育最重要的奠基人。

三、关于教育方法
墨子与孔子在教育方法上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就相同一面看,他
们都主张因材施教,即在充分了解学生德行、才智、个性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
发,进行教学。墨子特别要求弟子“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
(《墨子·耕柱》),很注意发展学生的特长与个性。他们也都提倡学思并重、身体力
行的学习方法。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墨子
也很注意学思结合,认为在学习时,不但要知其然,更要认真思考所以然。墨家还是
一个力行学派,提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墨子·修身》) ,再三强调“口
言之,身必行之”(《墨子·公孟》),坚决反对只说空话和不务实际。
墨子与孔子在教育方法上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孔子在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启发式。他强调学生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主
动思考精神,当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积极的求知态度时,教师再加以启发指导。而墨子
在教学中偏重于注入式教学,而且不厌其烦,要求“强行”、“强为”,反对儒家所
说的君子如钟、击之则鸣、不击不鸣的方式,认为对于重要的问题,即使学生内心还
没有产生学习的要求,教师也必须予以教诲,“虽不叩,必鸣者也”(《墨子·公孟》)。
二是墨子的施教方式是纯理智的,让学生把“心”作为认识的主体,把自然界作
为认识的对象,十分重视天人关系。
三是墨子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启发锻炼学生的实际工
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墨子本着重实践贵功能的精神,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教育弟子一切都必须依据一定的准绳--“规矩”。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论传授何
种知识,都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这一教学方式,很值得后人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