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家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8&rec=3&run=13

墨子,姓墨名翟(关于墨子姓名,古无异说。《尸子》、《孟子》、《庄子》、
《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都载“墨子”、“墨
氏”或“墨翟”。考《墨子》全书以及《吕氏春秋·高义》所载,墨子自称均曰翟。
(唐)林宝《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广韵》卷五“墨”字注,均言姓墨。
(元)伊世珍始云:墨子“姓翟名乌”(《  记》卷下引《贾子说林》),(清)周
亮工从之;近人江 也主墨非墨子之姓,共列八证,主要证据有五条:(1)“凡古人
系姓而称,必曰某子,或曰某氏;则称家而不能系姓。若墨既为姓而复称曰墨家,则
孔子可称孔家、庄子可称庄家乎?”(2)“所谓九家者,墨家而外,若儒、若道、若
名、若法、若阴阳、若纵横、若杂、若农,莫不各举其学术之宗旨,以名其家,即九
家外之小说家亦然,并无以姓称者。”(3)“墨子之学出于史佚、史角。……未有墨
子之前,已有墨家之学。”(4)“墨之为姓,墨子一人外,更无所见……”(8)“墨者
之义,指学墨子之人言之。学墨子之人非必姓墨,何以系其师之姓”。(《读子卮言》
卷二)
同意江 者有陈柱、钱穆、冯友兰、杨宽、李石岑等,反对者有刘汝霖、伍非佰、
方授楚、吴毓江、杨俊光等。
杨俊光在《墨子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中对江 的五条主要证据进
行了逐条批驳:“第一证所谓‘系姓而称,必曰某家’和第二证所谓‘莫不各以举其
学术之宗旨,以名’,实际上是指出了墨子和墨家命名(既以墨称子,又以之名家)中
的一个特殊而矛盾的现象,即不符合以姓称子、以术名家(子之称与家之名当有不同)
的常例;……墨果为术而非姓,为什么又以术称‘墨子’?如果真是‘墨家诸人无一
称姓’或因‘其学适深合墨字之义’而‘以墨名其家,人亦咸以墨子称之’,则墨家
诸子就该全都称为‘墨子’?又为什么只用以称墨翟一人?其实,‘墨子’、‘墨家’
既俱见于古籍,为什么不能信‘墨子’?而疑‘墨家’,或把以‘墨’名家作为特例
而寻求一定的解释?……就常理言,总是先有人名而后有学名;某子在创立某学之前,
早就已经姓某了。因此,当其创立学派之时,或即移其姓为学派之名,完全顺理成章;
借学派之名以称其人,则为情理所不许。”(第5页)“关于‘未有墨子之前,已有墨
家之学’(第三证),因而不能以‘墨’之姓称其学派之说,亦不难答复。史佚、史角
充其量(即不计其中的依托成分)也只是墨子之先师,思想或者亦略有继承关系;但佚、
角之时绝未形成后来墨翟的思想体系。因此,墨学还是墨子之所创;‘未有墨子之前,’
实并无墨家之学。”(第6页)第四证“墨之为姓,墨子一人外更无所见”,杨氏引用
刘汝霖《周秦诸子考》:“明代有高陵人墨麟以及《世本》、《路史》、《通志·氏
族略》、《姓考》、庄季裕《鸡肋篇》载《论语音注》引《春秋少阳》篇记载之‘墨
夷’、‘墨台’、‘墨’诸姓氏”,“春秋战国时代已有墨姓者,则无可疑。”(下
卷第7-8页)“‘学墨子之人非必姓墨,何以系其师之姓’(第八证)更问得离奇。墨子
姓墨而名‘墨子’(人名,仅止于称墨翟一人)、又借其姓氏而称‘墨家’(学名,称
派)之说,并未要求墨家之人都‘系其师之姓’而称‘墨子’,只是标其派系而亦称
‘墨家’、‘墨者’而已”。(第6页)),约生于周元王六年(公元前470年),约卒于
周安王二十年(公元前382年)前后(墨子生卒年代,古无确考。司马迁云“或曰并孔子
时,或曰在其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班固云:“在孔子后。”(《汉书·
艺文志》自注)张衡云:“当子思时。”(《后汉书》本传引《张衡集》)
后世治墨者有以下诸说:(1)(清)汪中说,胡适从之。定墨子生年为公元前500-
前490年间,卒年为公元前425-前416年间(参见汪中《墨子序》、胡适《中国哲学史
大纲》第145-147页)。(2)(清)毕沅说。《墨子注·序》云:“六国时人,至周末犹
存。”(3)(清)孙诒让说。“当生于周贞定王之初年,而卒于安王之季。”(《墨子年
表》)梁启超据此考定墨子生年为前公元468-前459年间,卒年为公元前309-前328年
之间。今人孙以楷《墨子年里考辩》(见《墨子研究论丛》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采纳孙诒让、梁启超的基本结论,有所更改。本志主此说。孙以楷文见本
编附录。),战国前期鲁国所属小邾国人(墨子出生地,主要有四说:(1)宋人说。(晋)
葛洪(《神仙传》卷四)、林宝(《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引)、(唐)杨 (
《荀子·修身注》)主之。(2)鲁人说。高诱(《吕氏春秋·当染·慎大》注)、孙诒让
(《墨子传略》)、梁启超(《子墨子学说》、《墨子学案》)、陈柱(《墨学十论》)以
及章太炎、钱穆、方授楚、张纯一、鲁迅、郭沫若、范文澜、詹剑峰、栾调甫、高亨、
蔡尚思、任继愈、杨向奎、张知寒均主此说。(3)楚人说。(清)毕沅(《墨子注·叙》)、
(清)武亿(《授堂文钞》卷三《跋墨子》)主之。(4)外国人说。胡怀琛认为墨子为印
度人(《墨子为印度人辨》,见《东方杂志》第25卷第8号);卫聚贤认为墨子为阿拉
伯人(《墨子小传》,见《古史研究》第二集下册)。张知寒《墨子里籍就在今之滕州》
见本编附录。另可参看张知寒主编《墨子里籍考论》一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版。)(今山东省滕州市木石镇一带)。
考究墨子世系,其祖先可以追溯到契。
契是商族的祖先,商族是由一个古老的游牧部落发展而来的,以鸟作为本部落的
图腾。到契时,商族部落由游牧迁徙而固定下来,建都城于蕃(今滕州市境内)。后来,
契“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令其“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封于商”(《史记·殷本
纪》,《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推动了商族大发展。契的孙子相
土曾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到契的第十三世孙商汤即位后,与山东西部的莘氏通婚,又
与担任夏朝车正的薛族结为同盟,积极发展商族势力,形成了与夏朝对峙的局面,最
后终于灭掉夏朝,建立商朝。
从商汤到太戊王的五代九王都把亳(今山东曹县附近)作为政治统治中心。后来,
商汤六世孙祖乙在庇(在今山东鱼台县境内)建都,到南庚为王时,又把国都东移至奄
(今山东曲阜一带)。九世孙盘庚迁都殷(今河南西南)。到商汤第十世孙武丁为王时,
“得说(即傅说,商汤之贤相)于傅险(岩)中”,“举以为相,殷国大治”(《史记·
殷本纪》),商朝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商汤第十七世孙纣王登位后,沉于酒色,宠幸妲己,听信馋言,其叔比干因苦谏
而遭剖胸挖心,其庶兄微子启也屡谏未果,于是与太师、少师一同离开国都。后来殷
为周所灭,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史记·宋微子世家》),臣服于周。
武王灭商后,命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统殷余民,要他继承商朝宗嗣,又派其三弟管
叔、五弟蔡叔辅佐和监察武庚。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之弟周公唯恐诸侯
叛乱,于是亲自摄理朝政。管叔、蔡叔对周公甚为不满,疑其有篡位之心,于是策动
武庚叛乱。周公奉命出师征伐,平定“武庚之乱”,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为安
抚商朝遗民,成王把商朝旧都周围的地区分封给微子,取名宋国,建都商丘(今河南
商丘市以南),领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毗邻的大片土地。
微子及其后代世代在宋国,到春秋时,已传至第十七代,宋公子目夷为其第十七
代孙。目夷是宋桓公子、宋襄公兹父的庶兄。《左传》僖公八年载,宋太子兹父与公
子目夷互相以仁义让国,兹父说:“目夷长且仁”。目夷则说兹父“能以国让,仁孰
大焉!”(《左传》,岳麓书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57页。)后来兹父继承王位,称
襄公,任命目夷“为左师以听政”(《左传》,59页。),目夷辅佐襄公治理国政,国
势日渐强盛,待齐桓公一死,宋襄公便有图谋称霸之心。
周襄王五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伐郑,与前来救郑的楚军战于泓水(今河
南柘城),目夷为随军主将。由于襄公不听目夷的劝告,结果宋军大败,襄公也受重
伤,并于第二年死去。成公继位后,宋国国力日渐衰微。这时目夷的事迹就没有记载,
但其子公孙友的情况在《左传》中还是有所反映的,据载公孙友仍在宋国,并在鲁文
公七年(公元前620年)“为左师”。(《左传》,100页。)到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
年),宋司马荡泽发动叛乱,为华元所杀,左师鱼石等宋桓公的后代“遂出奔楚”。
(《左传》,167页。)公元前573年,楚王又让鱼石等移居彭城(今江苏徐州以北)。第
二年,宋军围攻彭城,彭城投降,鱼石等桓公后裔又逃到离彭城不远的小邾国,并在
陶山 水一带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沦为平民。(童书业说:“墨子实为目夷子后裔,
以目夷为氏,省为墨也”(《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顾颉刚说:
“墨确是他的真姓氏,而且从这个姓上看,可知他(指墨子--作者注)是公子目夷之后,
原是宋国的宗族。”(《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见《古史辨》第七册下编,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2年)张知寒说:“公子目夷为第一代目夷子,而墨子可能就是出生于
小邾国的末代目夷子。”(《再谈墨子里籍就在今之滕州》,见《墨子里籍考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小邾国原为邾娄国的一部分,是东夷族的后裔。邾娄国先人曾以雄蜘蛛作为图腾,
于是建国后便以“蛛”为国名,“邾”即由“蛛”演化而来。邾国人的祖先为陆终氏,
与周王朝无亲缘关系,所以被称为夷。周灭商后,对邾娄国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把
面积仅次于鲁的邾娄国一分为三,分成邾国、小邾国和滥国三个小国。小邾国都城即
在今山东省滕州城东南五十里处的木石镇一带。《左传》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载:
“小邾穆公来朝,亦始朝公也”(《左传》,第187页。),说明在春秋后期,小邾国
沦为鲁国附属国。到周显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鲁国灭小邾国。由墨子的生卒
年代可以推知,墨子应为鲁国附属的小邾国人。
宋襄公在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637年为宋国国君,在位14年,他约生于公元前
680年到公元前670年之间。目夷稍长于襄公,泓水之战时尚能为主将,所以约生于前
680年前后。从此至前470年前后墨子出生,其间约210年。商朝历时629年,传三十王
十七世,平均37年传一代,这是商族血统的大致传代年限。按一般人30年传一代计,
墨子可能是目夷的第七世孙(目夷应为第一世)。
据此,墨子为目夷的第七世孙,目夷为微子的第十七世孙,微子又为商汤的第十
七世孙,商汤为契的第十三世孙。因此,墨子为契的后裔,其家世血缘传承为契--商
汤--微子--目夷--墨子。(墨子为孤竹国之后说
蒙文通1938年作《论墨学源流与儒墨汇合》(收入《古学甄微》,巴蜀书社,
1987年版),提出墨子乃孤竹国之后说。舒大刚又列五证,列举的典籍主要有:
《国语·齐语》载,齐桓公“北伐山戎、 (攻击)令支,斩孤竹而南归”。
《元和姓纂》、《史记·伯夷叔齐列传》索隐引应劭:“孤竹,伯夷之国也,其
君墨胎氏。”
《路史·国名纪》:“一云怡,一曰墨怡。即墨台。禹师墨如,或云墨台”(墨
台为大禹之师)。
《史记》索隐谓禹封炎帝后姜姓于台,是为墨台。又云:成汤元年正月丙寅析封
孤竹。姜姓华夷同奉炎帝为始祖,孤竹当是姜姓之戎所建,姜为姓,墨台为其氏也。
考《逸周书·王会》,有孤竹朝贺周成王记载;《尔雅·释地》:“孤竹、北户、
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又:1973年于辽宁省喀左县北洞发现商晚期铜器,上有“孤竹”铭文。据此,舒
大刚认为,齐桓公时“孤竹逸民被掠,居于齐鲁,晏婴、墨翟以东夷孤竹之后而治斯
学,固不足为奇”。推论是:“墨学根本都源自‘东夷孤竹之旧俗’,是墨氏一族数
千年心传之家学。”言外之意,墨子并非殷后,乃为更古老的孤竹国之后也。孤竹国
乃从夏初墨国中分离而来。此说言之有据,缀此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