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单、目录、编后记及其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6&rec=90&run=13

蒲松龄志
《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编纂委员会
山东人民出版社
二○○三年·济南

《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编纂委员会

名誉主任 吴爱英 蔡秋芳
顾问 安作璋 孟祥才 吕伟俊 谢祥皓
主任 刘秋增
副主任 孙邦信 孙其海 刘德荣
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马福震 王天瑞 王伯涛 王建荣
王登林 冯梦令 吕在模 刘志荣
刘铭伟 李广生 李延华 李惠东
何茂远 邵伟 杨文延 张本
张在同 张敬忠 张理田 郑成尧
赵加洋 胡岗 胡爱华 夏照林
徐华东

《蒲松龄志》总纂人员

总纂 刘秋增
副总纂 马福震 夏照林
编纂 李天程(执行) 李坤 林秀玲 蒋庆立

《蒲松龄志》编纂委员会
第一届(1996.12)
主任 岳经一
副主任 马英川 张凤玲 成亮文 袁世硕
委员 刘统爱 邢树龙 孙兆兴 孙学珍

第二届(2003.3)
名誉主任 马英川
主任 王树槐
副主任 常传喜 张凤玲 吴振青 张学锋 袁世硕
委员 刘统爱 张永正 邢树龙 王世增 孙学珍
长春蒲

《蒲松龄志》编撰人员
主编 袁世硕
副主编 王平 孙学珍 张绪传
撰稿 赵蔚芝 鲁童 刘统爱 刘玉湘 盛伟
杨海儒 陈玉琛
编务 王德树 周迎 杨锦
摄影 刘统爱 刘洪
目录
概述

第一篇 家世 生平
第一章 家世
第一节 蒲氏远祖
第二节 家庭状况
第二章 生平
第一节 少年进学
第二节 南游做幕
第三节 中年困顿
第四节 西铺坐馆
第五节 笃重交游
第六节 晚年小康
附:蒲松龄年表

第二篇《聊斋志异》
第一章 创作情况
第一节 创作始末
第二节 题材来源
第三节 文学承传
第二章 作品内涵
第一节 嘲谑科举
第二节 鞭挞不仁
第三节 讽谕世情
第四节 寄托理想
第三章 艺术特征
第一节 志怪新质
第二节 鬼狐形象
第三节 结撰维新
第四节 小说诗化
第五节 反讽艺术
第四章 版本流变
第一节 稿本 抄本
第二节 刻本
第三节 评注本 绘图本
第四节 “拾遗”本
第五节 辑校本 合编本
第六节 民族语译本
第七节 外文译本

第三篇 诗文、俚曲、杂著
第一章 诗文
第一节 聊斋文
第二节 聊斋诗
第三节 聊斋词
第二章 俚曲
第一节 创作情况
第二节 思想内容
第三节 艺术特点
第四节 曲牌运用方面的艺术成就
附一、关于《戏三出》
附二、十五种俚曲曲牌使用情况统计表
第三章 杂著
第一节 写作情况
第二节 杂著种类
第三节 《农桑经》

第四篇 研究 影响
第一章 研究
第一节 清代评点
第二节 现代论著
第三节 机构活动
附:关于《醒世姻缘传》的作者问题
第二章 影响
第一节 国内影响
第二节 国外影响

第五篇 遗存 遗迹
第一章 遗存
第一节 手稿
第二节 自跋画像
第三节 遗物
第二章 遗迹
第一节 故居
第二节 墓园
第三节 柳泉
第四节 西铺设馆处

第六篇 现代纪念物
第一章 纪念建筑
第一节 蒲松龄纪念馆
第二节 聊斋园
第三节 留仙湖
第四节 松龄中学
第五节 柳泉大厦
第六节 聊斋路
第七节 松龄路
第八节 柳泉路
第九节 石牌坊
第二章 纪念艺术品
第一节 字画
第二节 雕塑
第三节 篆刻
第四节 壁画
第五节 纪念工艺品
编后记

编后记
《蒲松龄志》是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系列丛书之一,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史志
编纂委员会部署,由淄川区人民政府组成了“蒲松龄志编纂委员会”,具体组织编写
工作,并聘请山东大学教授袁世硕先生任主编。分工情况如下:
概 述 袁世硕
第一篇 家世 生平 杨海儒
附: 蒲松龄年表 袁世硕
第二篇 《聊斋志异》 袁世硕 王 平
第三篇 诗文 俚曲 杂著
第一章 诗文 赵蔚芝
第二章 俚曲 陈玉琛
第三章 杂著 盛 伟
第四篇 研究 影响 盛 伟 刘玉湘
第五篇 遗存 遗迹 鲁 童 刘统爱
第六篇 现代纪念物 鲁 童 刘统爱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撰写,初稿于1997年成形,主编袁世硕、副主编王平在此基础
上进行了统稿,王平还撰写了各篇的序言。1998年初,一部初具规模的《蒲松龄志》
讨论稿告竣。是年4月1日在淄川区召开了审稿会议,除有关部门领导和全体编纂人员
外,还邀请了山东师范大学朱其铠教授、南京师师范大学李灵年教授、曲阜师范大学
张稔穰教授、山东大学邹宗良教授等专家参与评审。与会人员对讨论稿给予了较高评
价,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遵照这些建议和意见,部分编撰人员就志稿
进行了修改和补充。1999年完成送审稿,送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审定。其间由于种
种原因《蒲松龄志》未能及时付梓。2003年初,淄川区委、区政府为进一步继承和弘
扬优秀民族文化,深化蒲文化研究,也使世人更加了解淄川,决定在第二届中国淄博
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前出版《蒲松龄志》。至此,终于付梓出版。是自酝酿至今,历
经七个寒暑。费时虽久,但仍感到尚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只能留待以后再修订增补
了。
此志在撰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许多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王志民、吕扬
两位先生亦曾参与部分初稿的组织编撰工作,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并期盼着读者的
批评指正。

编 者

200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