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现代论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6&rec=57&run=13

一、论文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及其他著述最初多以抄本行世。在传抄过程中难免“各有
点窜,更以卷帙浩繁,择优逐趣而录,或恐有违碍,增删不一”,“……至先生手泽,
十损八九”(王敬铸《蒲柳泉先生遗集·序》),给蒲学研究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因此,
现代早期的蒲学研究以资料搜集为主。建国后,随着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关蒲松
龄及其作品研究的论文、 专著遂大量出现。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1995年共有
1500多篇论文见于全国报刊:
1949-1966.6 56篇
1966.7-1979.12 73篇
1980-1982 377篇
1983-1987 309篇
1988-1995 588篇
合计:1503篇(1949年的论文数字据徐恭时《布袍萧索鬓如丝--〈蒲学史〉引论》,
见《蒲松龄研究》总第18期。)
关于作家的大量研究论文,集中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①蒲松龄到底属哪个民族?
共有汉族、回族、女真族、蒙古族四种说法。②蒲松龄与陈淑卿的关系,③蒲松龄屡
试不第、终生坎坷的原因,④蒲松龄的交游,⑤蒲松龄一生的游历踪迹,⑥蒲松龄的
创作思想等。对蒲松龄作品的研究近些年已涉及作品的全部,包括《聊斋志异》、俚
曲、诗词、杂著等等,分门别类向纵深发展。充分利用史料进行考证,使作品产生的
时代背景更加清晰。在探讨其思想与艺术根源时,研究工作与民间文学、民俗学挂钩,
并已提高到美学的高度,使蒲学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大量研究《聊斋志异》
的论文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涉及到《聊斋志异》的思想、人物塑造、结构艺术、情节
艺术、语言艺术、创作方法、单篇作品评析、《聊斋》的继承与创新、在中国小说史
上的地位、影响以及《聊斋志异》的版本、评点、成书年代等等,从各个方面论述了
《聊斋志异》的巨大成就。
下面将关于蒲松龄及其作品研究的论文按其内容分为蒲松龄的家世生平研究、
《聊斋志异》研究、诗文研究、聊斋杂著研究、聊斋俚曲研究五大类,择其要者,列
表于下,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此表参考了 (韩国) 朴桂花撰《蒲松龄研究论文索引
(1980-1995)》,载《蒲松龄研究》总第21期、22期、23期、25期。)

┌──┬───────────┬───┬────────────┐
│序号│论文题目 │作者 │发表时间及刊物 │
├──┼───────────┼───┼────────────┤
│ │一、蒲松龄的家世生平 │ │ │
├──┼───────────┼───┼────────────┤
│1 │有关蒲松龄的几则琐谈 │王统照│《人民日报》1956年10月 │
│ │ │ │30日、31日,11月1日 │
├──┼───────────┼───┼────────────┤
│2 │蒲松龄 │路大荒│《前哨》1957年第1期 │
├──┼───────────┼───┼────────────┤
│3 │蒲松龄 │冯沅君│《大众日报》1961年8月6 │
│ │ │ │日 │
├──┼───────────┼───┼────────────┤
│4 │蒲松龄与王士禛 │袁世硕│《文史哲》1980.6 │
├──┼───────────┼───┼────────────┤
│5 │蒲松龄与张笃庆 │袁世硕│《柳泉》1980.2(《蒲松龄 │
│ │ │ │事迹著述新考》齐鲁书社 │
│ │ │ │1988年出版 │
├──┼───────────┼───┼────────────┤
│6 │《聊斋诗集》所反映的 │高明阁│《辽宁大学学报》1980.5 │
│ │作者的思想与生活 │ │ │
├──┼───────────┼───┼────────────┤
│7 │蒲松龄不是少数民族 │蒲松龄│《人大资料》1981.16(《 │
│ │ │纪念馆│光明日报》1981.7.26) │
├──┼───────────┼───┼────────────┤
│8 │蒲松龄南游考略(一) │鲁童 │《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二 │
│ │ │盛伟 │辑1981 │
├──┼───────────┼───┼────────────┤
│9 │蒲松龄辛卯岁贡考 │马振方│《文史》(15)1982.9 │
├──┼───────────┼───┼────────────┤
│10 │谈《蒲松龄设馆教书时 │邹宗良│《求是学刊》1982.4 │
│ │间的考证》中的几个问 │ │ │
│ │题 │ │ │
├──┼───────────┼───┼────────────┤
│11 │蒲松龄与朱缃 │袁世硕│《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三 │
│ │ │ │辑1982(《蒲松龄事迹著述│
│ │ │ │新考》1988) │
├──┼───────────┼───┼────────────┤
│12 │蒲松龄交游事迹述略 │劳洪 │《中华文史论丛》1984.1 │
├──┼───────────┼───┼────────────┤
│13 │谈蒲松龄诸子的生年 │邹宗良│《淄流》(山东淄博)1984.4│
├──┼───────────┼───┼────────────┤
│14 │蒲松龄在西铺毕家 │袁世硕│《蒲松龄研究集刊》第四集│
│ │ │ │1984(《蒲松龄事迹著述新 │
│ │ │ │考》1988) │
├──┼───────────┼───┼────────────┤
│15 │关于蒲松龄生平经历的 │王枝忠│《蒲松龄研究集刊》第四 │
│ │几点考订 │ │辑1984(《蒲松龄论集》1 │
│ │ │ │990) │
├──┼───────────┼───┼────────────┤
│16 │蒲松龄的崂山之行 │邹宗良│《蒲松龄研究集刊》第四 │
│ │ │ │辑1984 │
├──┼───────────┼───┼────────────┤
│17 │关于蒲松龄的“闱中越 │杨海儒│《文献》1985.4(《蒲松龄 │
│ │幅被黜”商榷 │ │生平著述考辨》1994) │
├──┼───────────┼───┼────────────┤
│18 │蒲松龄生平述考 │马振方│《人大资料》1986.2(《北 │
│ │ │ │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 │
│ │ │ │.5) │
├──┼───────────┼───┼────────────┤
│19 │蒲松龄与丰泉乡王氏 │袁世硕│《蒲松龄研究》第2辑198 │
│ │ │ │7 │
└──┴───────────┴───┴────────────┘

┌──┬───────────┬───┬────────────┐
│序号│论文题目 │作者 │发表时间及刊物 │
├──┼───────────┼───┼────────────┤
│20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 │张克伟│《国际聊斋论文集》1992 │
│ │龄其人其事探考 │(香港)│.7 │
├──┼───────────┼───┼────────────┤
│21 │初读《蒲松龄集》所看 │袁世硕│《光明日报》1963年2月3 │
│ │到的 │ │日 │
├──┼───────────┼───┼────────────┤
│22 │蒲松龄年谱 │张景樵│《图书馆学报》1968年第 │
│ │ │ │9期 │
├──┼───────────┼───┼────────────┤
│ │二、《聊斋志异》研究 │ │ │
├──┼───────────┼───┼────────────┤
│1 │蒲松龄对志怪传奇小说 │李茂肃│《文史哲》1962年第3期 │
│ │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 │ │
├──┼───────────┼───┼────────────┤
│2 │谈蒲松龄对生活的描写 │李厚基│《光明日报》1978年5月2 │
│ │和评述 │ │7日 │
├──┼───────────┼───┼────────────┤
│3 │《聊斋志异》的“民族 │蓝翎 │《光明日报》1956年2月5 │
│ │思想”在哪里?--《聊斋 │ │日 │
│ │志异》札记之四 │ │ │
├──┼───────────┼───┼────────────┤
│4 │《聊斋志异》思想内容 │怀萱 │《人生》1963年26.10 │
│ │简论 │ │ │
├──┼───────────┼───┼────────────┤
│5 │谈蒲松龄对题材的处理 │聂石樵│《前哨》1958年第1期《古 │
│ │ │ │代小说戏曲论丛》北京中 │
│ │ │ │华书局,1985年版 │
├──┼───────────┼───┼────────────┤
│6 │略谈《聊斋志异》的短 │杨柳 │《雨花》第11期 │
│ │篇结构 │ │ │
├──┼───────────┼───┼────────────┤
│7 │重估《聊斋志异》 │孟戈 │《文学世界》1964年第43 │
│ │的文艺价 │ │期 │
│ │值 │ │ │
├──┼───────────┼───┼────────────┤
│8 │谈《聊斋志异》中妇女 │李灵年│《南京师院学报》(社科) │
│ │形象的一些特点 │ │1979年第2期 │
├──┼───────────┼───┼────────────┤
│9 │鲁迅论《聊斋志异》 │孙昌熙│《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三 │
│ │ │ │辑1982 │
├──┼───────────┼───┼────────────┤
│10 │从《聊斋》略知时序的 │蔡国梁│《蒲松龄研究集刊》第四 │
│ │篇目试窥蒲松龄创作发 │ │辑1984 │
│ │展之一斑 │ │ │
├──┼───────────┼───┼────────────┤
│11 │《聊斋志异》与《池北 │于盛庭│《明清小说研究》第2辑 │
│ │偶谈》 │李时人│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12 │
│ │ │ │ │
├──┼───────────┼───┼────────────┤
│12 │《聊斋志异》与六朝志 │田汉云│《人大资料》1986.7(《扬 │
│ │怪小说 │ │州师院学报》社科1986.1 │
│ │ │ │) │
├──┼───────────┼───┼────────────┤
│13 │《聊斋志异》与社会现 │马瑞芳│《人大资料》1991.3(《社 │
│ │实 │ │会科学》1990.11) │
├──┼───────────┼───┼────────────┤
│14 │东海西海 心理攸同--《 │钟明奇│《苏州大学学报》(哲社) │
│ │聊斋志异》与《十日谈 │ │1991.3(《人大资料》 │
│ │》爱情观之比较 │ │1991.12) │
│ │ │ │ │
└──┴───────────┴───┴────────────┘

┌──┬───────────┬────┬────────────┐
│序号│论文题目 │作者 │发表时间及刊物 │
├──┼───────────┼────┼────────────┤
│15 │苦闷,孤独,期待—— │杜桂萍 │《人大资料》1992.10(《 │
│ │关于《聊斋志异》意蕴的│ │学习与擦索》1992.3) │
│ │一种阐释) │ │ │
│ │ │ │ │
├──┼───────────┼────┼────────────┤
│16 │双重超越:《聊斋》与 │王平 │《蒲松龄研究》总第7期 │
│ │三言二拍之比较 │ │1992.2 │
│ │ │ │ │
├──┼───────────┼────┼────────────┤
│17 │《聊斋志异》的“痴人 │八木章好│《国际聊斋论文集》 │
│ │”群象--及其与明末清 │ │1992.7 │
│ │初思潮的关联 │(日) │ │
├──┼───────────┼────┼────────────┤
│18 │欲望交响曲--《聊斋》 │王溢嘉 │《国际聊斋论文集》 │
│ │狐妖故事的心理学探索 │(台) │1992.7 │
│ │ │ │ │
├──┼───────────┼────┼────────────┤
│19 │《聊斋志异》与民间说话│藤田祐贤│《国际聊斋论文集》1992.7│
│ │ │ │ │
│ │ │(日) │ │
│ │ │ │ │
├──┼───────────┼────┼────────────┤
│20 │谈“狐”--《聊斋志异 │辜美高 │《国际聊斋论文集》1992.7│
│ │》札记 │(新加坡)│ │
├──┼───────────┼────┼────────────┤
│21 │《聊斋志异》与《红楼 │杜景华 │《蒲松龄研究》总第13期 │
│ │梦》--兼论《聊斋志异 │ │1994.2 │
│ │》中的女性描写 │ │ │
├──┼───────────┼────┼────────────┤
│22 │略谈《聊斋志异》的反 │聂绀弩 │《文学遗产》1980.1 │
│ │封建反科举精神 │ │ │
├──┼───────────┼────┼────────────┤
│23 │试论《聊斋志异》的无 │凌迅 │《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一 │
│ │神论思想 │ │辑1980 │
├──┼───────────┼────┼────────────┤
│24 │《聊斋志异》萌动状态 │晋驼 │《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一 │
│ │的资产阶级民主要求 │ │辑1980 │
├──┼───────────┼────┼────────────┤
│25 │《聊斋志异》的民族思 │晋驼 │《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二 │
│ │想 │ │辑1981 │
├──┼───────────┼────┼────────────┤
│26 │略谈《聊斋志异》的爱 │唐富龄 │《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二 │
│ │情小说 │ │辑1981 │
├──┼───────────┼────┼────────────┤
│27 │《聊斋志异》中的知识 │任孚先 │《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三 │
│ │分子问题 │ │辑1982 │
├──┼───────────┼────┼────────────┤
│28 │形象,道德,理想--《 │徐仲元 │《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三 │
│ │聊斋志异》中反映家庭 │ │辑1982 │
│ │生活的作品琐议 │ │ │
├──┼───────────┼────┼────────────┤
│29 │论《聊斋志异》的妇女 │任孚先 │《齐鲁学刊》1982.1 │
│ │主题 │ │ │
├──┼───────────┼────┼────────────┤
│30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 │李茂肃 │《人大资料》1983.7(《光 │
│ │龄积极入世的思想 │ │明日报》1983.7.5) │
├──┼───────────┼────┼────────────┤
│31 │《聊斋志异》所反映的 │于天池 │《文学遗产》1983.3 │
│ │商人生活及蒲松龄的商 │ │ │
│ │人意识 │ │ │
└──┴───────────┴────┴────────────┘

┌──┬───────────┬───┬────────────┐
│序号│论文题目 │作者 │发表时间及刊物 │
├──┼───────────┼───┼────────────┤
│32 │关于蒲松龄民族思想的 │诚夫 │《社会科学辑刊》1983.3 │
│ │分析 │ │ │
├──┼───────────┼───┼────────────┤
│33 │蒲松龄创作思想初探 │王立兴│《蒲松龄研究集刊》第四 │
│ │ │ │辑1984 │
├──┼───────────┼───┼────────────┤
│34 │从文言小说的写实传统 │王枝忠│《人大资料》1986.5(《蒲 │
│ │看《聊斋志异》的创作 │ │松龄论集》1990) │
│ │思想 │ │ │
├──┼───────────┼───┼────────────┤
│35 │论《聊斋志异》创作心 │王平 │《人大资料》1988.11 │
│ │理中的潜在意识 │ │(《文史哲》1988.4) │
│ │ │ │ │
├──┼───────────┼───┼────────────┤
│36 │论《聊斋志异》中的启 │左介贻│《江汉大学学报》(社科) │
│ │蒙思想 │ │1988.1 │
├──┼───────────┼───┼────────────┤
│37 │试论《聊斋志异》批判 │王枝忠│《人大资料》1989.11(《 │
│ │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 │蒲松龄论集》1990) │
├──┼───────────┼───┼────────────┤
│38 │文人的自缚与自救——蒲│陈少瑜│《人大资料》1991.11(《 │
│ │松龄创作心态管窥 │ │东岳论丛1991.3》) │
│ │ │ │ │
│ │ │ │ │
├──┼───────────┼───┼────────────┤
│39 │《聊斋》中的商人意识 │赵俪生│《蒲松龄研究》总第4期 │
│ │ │ │1991.6 │
│ │ │ │ │
├──┼───────────┼───┼────────────┤
│40 │论佛教思想对《聊斋》 │吴九成│《蒲松龄研究》总第4期 │
│ │创作的影响 │ │1991.6 │
│ │ │ │ │
├──┼───────────┼───┼────────────┤
│41 │蒲松龄的哲学思想和宗 │谭兴戎│《南开大学学报》(哲社) │
│ │教鬼神观念 │ │1991.4 │
├──┼───────────┼───┼────────────┤
│42 │《聊斋志异》清官作品 │周先慎│《蒲松龄研究》总第10期 │
│ │的思想评价问题 │ │1993.1.2 │
├──┼───────────┼───┼────────────┤
│43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 │张春树│《蒲松龄研究》总第15期 │
│ │思想境界--对明清易代 │骆雪伦│1994.4 │
│ │之际的知识分子与微型 │(美) │ │
│ │现象的考察 │ │ │
├──┼───────────┼───┼────────────┤
│44 │《聊斋志异》中因果报 │许劲松│《人大资料》1995.3《江 │
│ │应思想论析 │ │淮论坛》1994.6 │
├──┼───────────┼───┼────────────┤
│45 │《聊斋志异》赋予妇女 │朱其铠│《蒲松龄研究》总第18期 │
│ │诸般品性的时代意义 │ │1995.3.4 │
├──┼───────────┼───┼────────────┤
│46 │《聊斋志异》的公案诉 │于天池│《蒲松龄研究》总第18期 │
│ │讼篇与蒲松龄的法律思 │ │1995.3.4 │
│ │想 │ │ │
├──┼───────────┼───┼────────────┤
│47 │杂议《聊斋志异》中矛 │李厚基│《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一 │
│ │盾冲突的艺术构成 │ │辑1980 │
├──┼───────────┼───┼────────────┤
│48 │对蒲松龄艺术方法的一 │何满子│《人大资料》1981.12 │
│ │二理解 │ │ │
└──┴───────────┴───┴────────────┘

┌──┬──────────┬────┬───────────┐
│序号│论文题目 │作者 │发表时间及刊物 │
├──┼──────────┼────┼───────────┤
│49 │论《聊斋志异》的艺术│刘烈茂 │《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二│
│ │构思 │ │辑1981 │
├──┼──────────┼────┼───────────┤
│50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李茂萧 │《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三│
│ │征 │ │辑1982 │
├──┼──────────┼────┼───────────┤
│51 │论《聊斋志异》的典型│任孚先 │《东岳论丛》1983.1 │
│ │环境创造 │ │ │
├──┼──────────┼────┼───────────┤
│52 │哲理性和形象性的统一│孙一珍 │《文史知识》1983.7 │
│ │--浅说《聊斋志异》的│ │ │
│ │寓言 │ │ │
├──┼──────────┼────┼───────────┤
│53 │驰想幻域 映照人间-- │马振方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
│ │《聊斋》构思艺术一题│ │1984.2 │
│ │ │ │ │
├──┼──────────┼────┼───────────┤
│54 │论《聊斋志异》的幽默│左介贻 │《蒲松龄研究集刊》第四│
│ │讽刺艺术 │ │辑1984 │
├──┼──────────┼────┼───────────┤
│55 │“假象寄兴”与《聊斋│张稔穰 │《齐鲁学刊》1986.4 │
│ │志异》的意境创造 │ │ │
├──┼──────────┼────┼───────────┤
│56 │略论《聊斋志异》艺术│李灵年 │《人大资料》1987.11(《│
│ │构思的情感色彩 │ │南京师大学报》(社科)19│
│ │ │ │87.3) │
├──┼──────────┼────┼───────────┤
│57 │《聊斋》志怪艺术新质│袁世硕 │《人大资料》1990.3,《│
│ │论略 │ │文史哲》 │
├──┼──────────┼────┼───────────┤
│58 │《聊斋志异》美感探源│张稔穰 │《人大资料》1992.11(《│
│ │ │王中敏 │蒲松龄研究》总第6期199│
│ │ │ │2.1) │
├──┼──────────┼────┼───────────┤
│59 │《聊斋志异》艺术“空│赵伯陶 │《蒲松龄研究》总第7期1│
│ │白”论 │ │992.1 │
├──┼──────────┼────┼───────────┤
│60 │浅谈《聊斋志异》的艺│李厚基 │《蒲松龄研究》总第7期1│
│ │术心理节奏美 │ │992.2 │
├──┼──────────┼────┼───────────┤
│61 │聊斋志异--在“志异”│户仓英美│《蒲松龄研究》总第9期1│
│ │的潮流中 │ │992.12 │
│ │ │(日) │ │
├──┼──────────┼────┼───────────┤
│62 │蒲松龄,在美学层面上│何满子 │《国际聊斋论文集》1992│
│ │ │ │.7 │
├──┼──────────┼────┼───────────┤
│63 │论《聊斋志异》的构思│雷群明 │《国际聊斋论文集》1992│
│ │艺术 │ │.7 │
├──┼──────────┼────┼───────────┤
│64 │美丑的转换与包含--谈│王同书 │《明清小说研究》1992.3│
│ │《聊斋》中的辩证法 │ │ │
├──┼──────────┼────┼───────────┤
│65 │《聊斋志异》梦释 │孙玉明 │《蒲松龄研究》总第12期│
│ │ │ │1994.1 │
└──┴──────────┴────┴───────────┘

┌──┬──────────┬───┬────────────┐
│序号│论文题目 │作者 │发表时间及刊物 │
├──┼──────────┼───┼────────────┤
│66 │《聊斋志异》艺术形式│王恒展│《蒲松龄研究》总第16期 │
│ │散论 │ │1995.1 │
├──┼──────────┼───┼────────────┤
│67 │蒲松龄艺术的三个特征│何满子│《蒲松龄研究》总第18期 │
│ │和层次 │ │1995.3 │
├──┼──────────┼───┼────────────┤
│68 │狐崇拜渊源与《聊斋》│汪玢玲│《蒲松龄研究》总第18期 │
│ │狐典型的高度艺术成就│ │1995.3 │
├──┼──────────┼───┼────────────┤
│69 │论《聊斋志异》的意境│周先慎│《蒲松龄研究》总第18期 │
│ │创造 │ │1995.3 │
├──┼──────────┼───┼────────────┤
│70 │论《聊斋志异》的诗美│李灵年│《蒲松龄研究》总第18期 │
│ │及其与晚明文艺启蒙思│韩石 │1995.3 │
│ │潮的关系 │ │ │
├──┼──────────┼───┼────────────┤
│71 │《聊斋志异》中的诗笔│林骅 │《蒲松龄研究》总第18期 │
│ │与诗意 │ │1995.3 │
├──┼──────────┼───┼────────────┤
│72 │墨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刘敬圻│《求是学刊》1980.1 │
│ │--《聊斋志异》中离经│ │ │
│ │叛道,超尘脱俗的妇女│ │ │
│ │形象 │ │ │
├──┼──────────┼───┼────────────┤
│73 │《聊斋志异》刻划人物│李厚基│《淮阴师专学报》1980.4 │
│ │性格的几点特色 │ │ │
├──┼──────────┼───┼────────────┤
│74 │试论《聊斋志异》妇女│赵俪生│《人大资料》1981.4(《文 │
│ │形象中人性的异化 │ │史哲》1980.6) │
├──┼──────────┼───┼────────────┤
│75 │《聊斋志异》中知识分│孙一珍│《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 │
│ │子形象的时代感 │ │学)1983.4 │
├──┼──────────┼───┼────────────┤
│76 │论《聊斋志异》塑造人│林骅 │《蒲松龄研究集刊》第四 │
│ │物的艺术特色 │ │辑1984 │
├──┼──────────┼───┼────────────┤
│77 │论《聊斋志异》中的皇│任孚先│《齐鲁学刊》1985.5 │
│ │帝形象 │ │ │
├──┼──────────┼───┼────────────┤
│78 │《聊斋志异》里考生的│董挽华│《国际聊斋文集》1992.7 │
│ │三种造型 │(台) │ │
├──┼──────────┼───┼────────────┤
│79 │细节、动作、对比、侧│马瑞芳│《蒲松龄研究》第一辑19 │
│ │写--《聊斋》写人四论│ │87 │
├──┼──────────┼───┼────────────┤
│80 │观音和菱角--《聊斋》│马瑞芳│《文史知识》1995.7 │
│ │人物谈 │ │ │
├──┼──────────┼───┼────────────┤
│81 │论《聊斋志异》的艺术│任孚先│《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一 │
│ │结构 │ │辑1980 │
├──┼──────────┼───┼────────────┤
│82 │《聊斋》故事的开端和│李厚基│《光明日报》1980.7.30 │
│ │结尾--《聊斋志异》艺│ │ │
│ │术结构漫笔之一 │ │ │
└──┴──────────┴───┴────────────┘
┌──┬──────────┬───┬────────────┐
│序号│论文题目 │作者 │发表时间及刊物 │
├──┼──────────┼───┼────────────┤
│83 │变出意外幻在意中--论│王林书│《蒲松龄研究集刊》第四辑│
│ │《聊斋》高潮的组织 │王同书│1984 │
├──┼──────────┼───┼────────────┤
│84 │“异史氏曰”在《聊斋│赵馥 │《蒲松研究集刊》第四辑 │
│ │志异》中的作用 │ │1984 │
│ │ │ │ │
├──┼──────────┼───┼────────────┤
│85 │《聊斋志异》“异史氏│任孚先│《文学评论》1985.2 │
│ │曰”的思想和艺术 │ │ │
├──┼──────────┼───┼────────────┤
│86 │论以志怪写情爱的结构│李水祥│《东岳论丛》1988.2 │
│ │模式--兼谈《聊斋志 │ │ │
│ │异》的创新 │ │ │
├──┼──────────┼───┼────────────┤
│87 │论《聊斋志异》“尧女│安国梁│《人大资料》1992.7(《中│
│ │于归型”叙事模式 │ │州学刊》1992.2) │
│ │ │ │ │
│ │ │ │ │
├──┼──────────┼───┼────────────┤
│88 │《聊斋志异》的叙事特│杨义 │《人大资料》1992.9(《江│
│ │征 │ │淮论坛》1992.3) │
│ │ │ │ │
│ │ │ │ │
├──┼──────────┼───┼────────────┤
│89 │浅谈《聊斋志异》的情│刘文忠│《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一辑│
│ │节提炼 │ │1980 │
│ │ │ │ │
│ │ │ │ │
├──┼──────────┼───┼────────────┤
│90 │《聊斋志异》情节简论│张稔穰│《文学遗产》1982.1 │
│ │ │李永昶│ │
│ │ │ │ │
├──┼──────────┼───┼────────────┤
│91 │《聊斋志异》的语言提│刘文忠│《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二辑│
│ │炼 │ │1981 │
├──┼──────────┼───┼────────────┤
│92 │《聊斋志异》语言特色│张稔穰│《文学遗产》1983.2(《 │
│ │简论 │ │〈聊斋志异〉艺术欣赏》 │
│ │ │ │1986) │
├──┼──────────┼───┼────────────┤
│93 │《聊斋志异》口语方言│耿廉枫│《蒲松龄研究》第一辑1987│
│ │初探 │ │ │
├──┼──────────┼───┼────────────┤
│94 │论《聊斋志异》的心理│马瑞芳│《蒲松龄研究集刊》第四辑│
│ │描写 │ │1984 │
├──┼──────────┼───┼────────────┤
│95 │丰富,独特,生动--论│吴九成│《明清小说研究》第2辑, │
│ │《聊斋志异》的细节描│ │中国文联出版1985.12 │
│ │写 │ │ │
├──┼──────────┼───┼────────────┤
│96 │《聊斋志异》中的隐喻│石育良│《求是学刊》1993.5 │
│ │ │ │ │
├──┼──────────┼───┼────────────┤
│97 │论《聊斋志异》的“陌│安国梁│《人大资料》1995.6(《郑 │
│ │生化”技巧 │ │州大学学报》哲社1995.1) │
├──┼──────────┼───┼────────────┤
│98 │谈《聊斋志异》的文体│张载轩│《人大资料》1987.9(《淮 │
│ │ │ │阴师专学报》社科1987.1 │
│ │ │ │《蒲松龄研究》总第11期 │
│ │ │ │1993.3.4) │
├──┼──────────┼───┼────────────┤
│99 │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孙菊园│《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三辑│
│ │义相结合的作品--试论│孙逊 │1982 │
│ │《聊斋志异》的创作方│ │ │
│ │法 │ │ │
└──┴──────────┴───┴────────────┘

┌──┬──────────┬────┬────────────┐
│序号│论文题目 │作者 │发表时间及刊物 │
├──┼──────────┼────┼────────────┤
│100 │从民间文学的角度研究│何满子 │《光明日报》1984.7.10 │
│ │蒲松龄的创作特色 │ │ │
├──┼──────────┼────┼────────────┤
│101 │从文言小说的写实传统│王枝忠 │《中州学刊》1986.2 │
│ │看《聊斋志异》的创作│ │ │
│ │思想 │ │ │
├──┼──────────┼────┼────────────┤
│102 │《聊斋志异》创作方法│林骅 │《蒲松龄研究》第1辑1987 │
│ │辨析 │ │ │
├──┼──────────┼────┼────────────┤
│103 │从异史氏曰看理念对《│林骅 │《蒲松龄研究》总第7期1 │
│ │聊斋志异》创作的诱导│ │992.2 │
│ │与制约 │ │ │
├──┼──────────┼────┼────────────┤
│104 │关于《聊斋志异》中《│孙菊园 │《光明日报》1982.11.30 │
│ │林四娘》篇的民族意识│ │ │
│ │问题 │ │ │
├──┼──────────┼────┼────────────┤
│105 │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劳洪 │《文史知识》1982.5 │
│ │读《续黄粱》 │ │ │
├──┼──────────┼────┼────────────┤
│ │三、其他 │ │ │
├──┼──────────┼────┼────────────┤
│1 │对《聊斋偶存草》的考│袁世硕等│《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一 │
│ │察 │ │辑1980(《蒲松龄事迹著述 │
│ │ │ │新考》1988) │
├──┼──────────┼────┼────────────┤
│2 │论蒲松龄的诗及其与《│赵俪生 │《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三 │
│ │聊斋志异》的关系 │ │辑1982 │
├──┼──────────┼────┼────────────┤
│3 │谈谈《聊斋志异》稿本│骆伟 │《文献》第十辑1981.12 │
│ │及其佚篇 │ │ │
├──┼──────────┼────┼────────────┤
│4 │《蒲松龄集》载《日用│于天池 │《文史》20,1983.9蒲松龄│
│ │俗字》非蒲松龄原作 │ │与《聊斋志异》,1993.4 │
│ │ │ │ │
├──┼──────────┼────┼────────────┤
│5 │蒲松龄的《鹤轩笔札》│邹宗良 │《蒲松龄研究集刊》第四 │
│ │手稿及其佚篇 │ │辑1984 │
├──┼──────────┼────┼────────────┤
│6 │蒲松龄杂著考论 │李永祥 │《蒲松龄研究》第七期 │
│ │ │ │1992.2 │
│ │ │ │ │
├──┼──────────┼────┼────────────┤
│7 │漫谈聊斋诗 │八林章好│《蒲松龄研究》第八期 │
│ │ │ (日) │1992.3 │
│ │ │ │ │
├──┼──────────┼────┼────────────┤
│8 │谈蒲松龄的诗--《聊斋│赵蔚芝 │《蒲松龄研究》总第十期 │
│ │诗集笺注》前言 │ │1993.12 │
│ │ │ │ │
├──┼──────────┼────┼────────────┤
│9 │《醒世姻缘传》作者非│金性尧 │《中华文史论丛》1980.4 │
│ │蒲松龄说 │ │ │
├──┼──────────┼────┼────────────┤
│10 │《醒世姻缘传》简论 │徐北文 │《醒世姻缘传》齐鲁书社 │
│ │ │ │1980 │
└──┴──────────┴────┴────────────┘

┌──┬──────────┬────┬────────────┐
│序号│论文题目 │作者 │发表时间及刊物 │
├──┼──────────┼────┼────────────┤
│11 │蒲松龄与《醒世姻缘传│李永祥 │《中华文史论丛》1984.1 │
│ │》--兼与金性尧同志商│ │ │
│ │榷 │ │ │
├──┼──────────┼────┼────────────┤
│12 │《醒世姻缘传》为蒲松│田璞 │《殷都学刊》1985.4 │
│ │龄所作说质疑 │ │ │
├──┼──────────┼────┼────────────┤
│13 │《醒世姻缘传》作者新│田璞 │《河南大学学报(哲社)》 │
│ │探 │ │1985.4 │
├──┼──────────┼────┼────────────┤
│14 │《醒世姻缘传》与蒲松│田璞 │《殷都学刊》1988.1 │
│ │龄作品的比较--再谈《│ │ │
│ │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不│ │ │
│ │是蒲松龄 │ │ │
├──┼──────────┼────┼────────────┤
│15 │蒲松龄俚曲的思想成就│马瑞芳 │《蒲松龄研究集刊》一辑 │
│ │和语言特色 │ │1980 │
├──┼──────────┼────┼────────────┤
│16 │聊斋俚曲词语证释 │曹正义 │《蒲松龄研究集刊》一辑 │
│ │ │ │1980 │
├──┼──────────┼────┼────────────┤
│17 │试论《聊斋俚曲》的思│薛祥生 │《山东师院学报》1981.1 │
│ │想和艺术 │ │ │
├──┼──────────┼────┼────────────┤
│18 │论蒲松龄的俗曲创作 │高明阁 │《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三 │
│ │ │ │辑1982 │
├──┼──────────┼────┼────────────┤
│19 │聊斋俗曲考 │藤田祐贤│《蒲松龄研究集刊》第四 │
│ │ │ (日) │辑1984 │
│ │ │ │ │
├──┼──────────┼────┼────────────┤
│20 │“聊斋俚曲”的创作及│于天池 │《北京师大学报》1984.3 │
│ │其成就 │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
│ │ │ │1993) │
│ │ │ │ │
├──┼──────────┼────┼────────────┤
│21 │聊斋俚曲《琴瑟乐》与│盛伟 │《蒲松龄研究》第二期 │
│ │《金瓶梅》 │ │1989.1 │
│ │ │ │ │
├──┼──────────┼────┼────────────┤
│22 │聊斋俚曲及其研究 │杨海儒 │《文学遗产》1991.3(《蒲 │
│ │ │ │松龄生平著述考辨》1994) │
│ │ │ │ │
├──┼──────────┼────┼────────────┤
│23 │试论聊斋俚曲唱词的音│陈玉琛 │《蒲松龄研究》第六期 │
│ │乐美 │ │1992.1 │
│ │ │ │ │
├──┼──────────┼────┼────────────┤
│24 │《聊斋俚曲》与淄博方│罗福腾 │《蒲松龄研究》总第十期 │
│ │言的比较考 │ │1993.12 │
│ │ │ │ │
├──┼──────────┼────┼────────────┤
│25 │《聊斋俚曲》对封建社│邹宗良 │《蒲松龄研究》第十一期 │
│ │会的批判 │ │1993.3 │
└──┴──────────┴────┴────────────┘

专著:
(一)全集:
1.《聊斋全集》四册,路大荒编,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
2.《蒲松龄集》二册,路大荒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聊斋全集选注》二册,刘阶平选注,台湾,中华书局,1974年。
4.《聊斋佚文辑注》,盛伟辑注,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
5.《蒲松龄全集》,盛伟,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二)生平
1.《蒲留仙传》,(台),刘阶平,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0年。
2.《蒲松龄传》,(日)前野直彬,东京,秋山书店,1976年。
3.《蒲松龄年谱》,(台)张景樵,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
4.《蒲松龄先生留仙年谱》(台)张景樵,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
5.《蒲松龄年谱》,路大荒著、李士钊编,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
6.《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台)罗敬之编著,台北,国立编译馆,1986年。
7.《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袁世硕,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
8.《蒲松龄评传》,马瑞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4月。
9.《蒲松龄传》,李永祥,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
10.《蒲松龄生平著述考辨》,杨海儒,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
11.《蒲松龄评传》袁世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三)《聊斋志异》
1.《蒲松龄与聊斋志异》,何满子,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
2.《聊斋发微》,问恨生,上海,中华图书馆,1915年。
3.《聊斋研究》,(日)本井雅尾,作者自印,1940年。
4.《聊斋志异研究》,(日)柴田天马,东京,创元社,1953年。
5.《聊斋志异研究》,(台)陈香,台北,1983年。
6.《蒲留仙遗著考略与志异遗稿》,(台)刘阶平,台北,正中书局,1950年。
7.《聊斋志异原稿研究》,杨仁恺,辽宁人民出版社,1958年。
8.《聊斋志异原稿考证》,(台)张景樵,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年。
9.《聊斋志异研究》,杨柳,江苏文艺出版社,1958年。
10.《聊斋志异的思想性及艺术性》,任访秋。
11.《人鬼狐妖的艺术世界》李厚基、韩海明,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12. 《短篇小说之王--聊斋志异漫谈》,刘欣中,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
82年。
13. 《聊斋志异中鬼狐故事的探讨》(台)叶惠龄,台北,中国文化文学出版部,
1982年。
14.《聊斋志异与唐人传奇的比较研究》(台)徐小梅,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1983年。
15.《聊斋志异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1983年。
16.《聊斋艺术谈》,雷群明,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17.《聊斋志异选》,严薇青、朱其铠,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
18.《聊斋志异欣赏》,吴组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19.《蒲松龄与民间文学》,汪玢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20.《聊斋志异今谈》,双翼,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
21.《聊斋志异丛论》,孙一珍,齐鲁书社,1984年。
22.《聊斋志异的梦幻世界》,(台)郭玉雯,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
23. 《从聊斋志异探讨蒲松龄的思想视野》,(台)黄莫愁,台湾天山出版社,19
85年。
24.《聊斋艺术论》,马振方,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25.《聊斋志异评析》任孚先,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26.《聊斋志异纵横谈》,徐君慧,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27.《聊话聊斋》,廖芯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28.《聊斋艺术谈》,薄子涛,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
29.《聊斋艺术通论》,雷群明,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30.《聊斋志异创作论》,马瑞芳,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
31.《聊斋人物塑造艺术研究》,盛瑞裕,武汉出版社,1991年。
32.《聊斋创作心理研究》,王平,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
33.《聊斋志异评赏大成》,马振方主编,漓江出版社,1992年。
34. 《文言小说高峰的回归--聊斋志异纵横研究》,唐富龄,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0年。
35.《蒲松龄与聊斋志异》,于天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36.《蒲松龄论集》,王枝忠,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37.《花妖鬼狐话聊斋》,盛瑞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
38.《聊斋艺术的魅力》,林植峰,学林出版社,1995年。
39.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资料汇编,台湾天一出版社,1982年:
《蒲留仙》
《蒲留仙的著作》
《聊斋志异的版本》
《聊斋志异中所表现的思想》
《聊斋志异的创作背景及其影响》
《聊斋志异的写作技巧》
《聊斋志异评介》
《研究聊斋的专著序目》
(四)诗文
1.《新式标点聊斋词集》,上海东方书局,1935年。
2.《聊斋词集选注》,(台)刘阶平,台湾,中华书局,1970年。
3.《聊斋编年诗集选注》,(台)刘阶平,台湾,中华书局,1974年。
4.《聊斋文集选注》,(台)刘阶平,台湾,中华书局,1975年。
5.《聊斋诗词选》,殷孟伦,袁世硕,齐鲁书社,1983年。
6.《聊斋诗词选注》,赵蔚芝,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
(五)俚曲、杂著
1.《聊斋白话韵文》,马立勋,北京朴社,1929年。
2.《聊斋通俗戏曲选注》,(台)刘阶平,台北,中华书局,1970年。
3.《聊斋俚曲选》,关德栋选注,齐鲁书社,1980年。
4.《清初鼓词俚曲选》,(台)刘阶平辑,台北,正中书局,1968年。
6.《农桑经校注》,李长年,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年。
7.《聊斋志异戏曲集》,关德栋、车锡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三、期刊与资料汇编
1.《蒲松龄研究集刊》1-4辑,山东大学蒲松龄研究室编,齐鲁书社1980-1984年。
2.《蒲松龄研究》季刊,蒲松龄研究所编,1-45期。
3.《聊斋志异资料汇编》朱一玄,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