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保健设施和保健机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5&rec=78&run=13

山东省各级妇联组织在配合卫生部门积极推广新法接生的同时,也倾注了很大力
量致力于妇幼保健设施的发展。解放前全省仅青岛有一所妇婴保健院。解放后,为了
改变妇幼卫生保健的落后状况,各级政府动用大量财力、人力、物力发展妇幼卫生机
构和设施。 1950年,各地妇联配合卫生局动员城市101名助产士走向农村,充实各中
心卫生院及县卫生院力量。莱阳、临沂、泰安各专区妇联配合各中心医院先后成立了
专区妇幼保健委员会。徐州妇联组织助产士在各区设立了保健站,以接生为主,辅治
小儿病。青岛市妇联根据贫苦妇女找助产士接生太贵,找旧产婆接生对母子健康又损
害极大,而助产士却失业的情况,招集助产士成立“贫妇助产所”进行了挂牌减、免
费接生,对极贫者实行免费接生,既解决了群众接生问题,又解决了助产士的工作问
题。1951年上半年,省及青岛市、济南市也成立了妇幼保健委员会,以省及市的卫生
机构负责人为主任委员,省、市妇联主任为副主任委员,统一领导妇幼保健工作。是
年,济南、青岛、徐州三市共建立妇幼保健站41处。到1953年,全省共建立起市妇幼
保健院(产院) 3处,区、县妇幼保健所5处(内含儿童保健所1处),县、区妇幼保健站
205处, 联合妇幼保健站47处。到1956年,全省有女工卫生室56处,农村基本达到乡
乡有接生站,妇幼卫生工作者发展到60081人。
1958年,胶县东风人民公社小麻弯村建立了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妇产院。通过推广
小麻弯村的经验,到1959年,农村妇产院发展到12455处,设有65441张床位,全省的
妇幼保健机构发展到1430处。在“大跃进”运动中,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妇幼
保健机构曾发生过不适当的发展,经过60年代初的整顿,重新走上正轨。
“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全省妇幼保健机构大量关、停、并、转和妇幼卫生人员青
黄不接的局面。为了恢复和发展妇幼保健事业,从1977年开始,逐步建立了以县妇幼
保健站、 分社保健员、大队赤脚医生、接生员组成的妇幼保健网。全省111个县普遍
建立了妇幼保健站,71%以上的大队办起了合作医疗,20万名赤脚医生、12000个医疗
队服务在农业第一线, 使75%以上的妇女儿童的保健有了保障。进入80年代以后,由
于各级政府和妇幼卫生部门的重视,妇幼保健机构和队伍逐步发展。1989年,全省县
以上综合性医院小儿科床位增至7046张,儿科医生3322人。1992年,全省有市(地)级
儿童医院4所,妇幼保健院8所,儿保所2所,县以上妇幼保健机构145处,各级儿保专
业人员32668人。 “八五”期间,全省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积极创建“爱婴医院”。19
92年,济南市妇幼保健院获得了中国首批爱婴医院称号,1993年,全省又有14所医院
通过了国际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部的评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妇幼保健水平
也逐步提高。1994年全省妇幼保健院(所)已达15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