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扫盲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5&rec=48&run=13

动员妇女识字,开展妇女扫盲工作,始于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敌后抗日
根据地。 1938年4月-5月,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二路先后进驻黄县石良集和蓬莱县
龙山店。军队的11名女战士在驻村组织妇女识字班,教妇女学习文化,并宣传男女平
等、 妇女解放。各地妇救会把组织妇女识字与抗战教育、妇女解放教育结合一起。1
938年北海专区妇救会编写《妇女解放读本》,供蓬莱、黄县、掖县3县农村妇女识字
班学习;胶东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编写《妇女知识读本》第一、二册,对妇女群众进
行系统的抗战教育、妇女解放教育、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关系的教育。1940年,据省
妇救总会不完全统计, 全省各地共办识字班760多处,参加识字班的中青年妇女达13
1050多人。 其中仅胶东蓬莱、黄县、掖县、栖霞4县就举办妇女识字班1329处,参加
者达42637人。同年10月1日,山东各界救国联合总会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工、农、青、
妇救国会利用11月初到次年2月底的农闲时间同各地党政军民一起积极开展冬学运动,
并提出了在冬学期间各救国会员至少完成识字300个~500个,以及减少3/10文盲的要
求。11月10日,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总会在为冬学运动给各级民众团体的一封信中,
进一步强调冬学运动的意义, 并号召在冬学运动中发展会员,扩大群众组织。1 941
年10月,为推动冬学运动深入开展,省妇救总会又发出指示:要求各级妇救会加强对
冬学运动的认识与领导,制定计划,更普遍、深入地开展此项工作。据当年统计,各
地区的村庄大都建立民众夜校和识字班。 仅胶东区就有7万余名妇女到夜校和识字班
学习。根据地95%的青壮年妇女都参加了冬学。许多妇女不仅在识字班学会了读书写
字,还有了自己的名字。
1946年-1949年, 解放区文化教育有了更大发展。据1946年滨海区10个县统计,
有75183名青年参加识字班,女青年占一半以上;仅日照县新区就有24140名女青年参
加了识字班。1947年,牙前县妇女要求文化上翻身,据统计:有27687人脱盲,9人任
村学校长,195人任村学教师,230人当了小先生,1500人担任了通讯员;渤海区组织
妇女识字班9942处,学员达141800余名。1949年秋,胶东区妇女积极学文化,成立妇
女识字班3350多处,参加学习的妇女达1.1万多人。
1950年以后,各级妇联配合有关部门大抓妇女文化教育,在全省城乡普遍办起了
妇女业余学校和妇女识字班。1951年全省有4000余名女工参加了工人业余小学与业余
中学的学习,占全体女工的5%~6%。农村有79万妇女参加常年民校的学习,占整个
民校学员的1/2。 昌南全县共有404个村,其中有388个村建立了妇女识字班。据1951
年不完全统计,全省参加民校学习的妇女达204333人,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后一般能识
300多字, 并有不少妇女学会了写信、记帐,有部分妇女考入了初小、高小或任民校
义务教师。1952年各级妇联根据政务院以及省政府的指示要求,大力开展冬学运动,
以试办速成识字班进行扫盲为重点,收到显著成效。通过几个月的学习,许多妇女至
少能识五六百字,有的甚至能识二三千字,能写便条、小册子、小文章。是年,全省
通过冬学扫盲转入常年民校的有3674057人,其中妇女有1737695人 (仅是妇女单独组
织的,不包括男女合班的) ,占总人数的47%。当年省妇联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妇
联配合文教部门,贯彻男女一齐发动的方针,大力在妇女群众中推广速成识字法。据
10月份统计,全省共建立基点761个,成立班级1077个,学员达44505人。仅据12个点
15个班级的统计, 共有学员1937名,其中男学员1307人,女学员630人,女学员占学
员总数的32%强。 济南市东源火柴厂有34名工人参加速成识字班,男工8名,女工26
名,女学员占73%。淄博城关镇速成识字班的30名学员全是女的。凡参加速成识字法
学习的学员不论是青年妇女还是中年妇女,均取得显著成绩。青岛市速成识字法学习
班泰山路试验点第二组的5名青年女工,在组长翟素秋带领下,用6小时37分钟学会了
注音符号和拼音,用6天业余时间突击学会了640个单字,其中有两人全部掌握,全组
平均每人识字598个。 济南市东源火柴厂女工王玉钗是有孩子的母亲,把孩子交婆婆
照管,用88个半小时,学会注音符号和拼音,识了2100多个字,阅读了1~6册工人文
化课本。胶州专区胶县的王玉珍过去一字不识,运用速成识字法学会2000字,基本达
到“四会” ,并能写出200字的文章和学习总结。推广速成识字法,妇女群众尝到甜
头,高兴地编出顺口溜:速成识字方法真是好,两千生字跑不了,速成识字方法搬上
台,文盲帽子摘下来,提高文化用处大,建设祖国有办法。
1953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高潮的到来和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广大
城乡妇女学习文化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1953年,农村妇女参加文化学习的人数由194
9年的183517人增至1182195人,增加了949.6%;女工由5118人增至25649人,增加了
401%。 仅据济南市统计,参加文化学习的女工由1949年的893人增加到6296人,比1
949年增加605%。由此极大地改变了工农妇女群众的文化状况,原来不识字的妇女提
高到能记简单笔记, 看通俗报刊,为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创造了条件。195
4年省妇联根据国家教育部和团中央关于1954年冬学工作指示的精神下发通知, 要求
各级妇联协助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是年,民校、识字组、读报组等各种
适合妇女学习的形式在全省各地普遍建立起来。据青岛、济南、烟台、临清、济宁、
德州、潍坊、威海、淄博、张周10个城市的不完全统计,有民校、识字班、读报组、
业余学校等2126处, 参加学习的女学员达51416人。济南市民校女学员占学员总数的
67%。是年,全省共有2848000多名妇女(缺胶州专区) 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文化学习,
比1951年增长6倍。 有近百万妇女参加了政治班学习,有149000多名妇女参加了分散
小组的学习, 共约400万人。1955年,随着生产的发展,广大农村妇女学习文化的要
求日益迫切,参加扫盲学习的人数大大增加。据菏泽9个县的统计,有80%~90%的文
盲半文盲青壮年妇女参加了文化学习,并能经常坚持。
1959年,省妇联在《关于今冬明春大力发动妇女投入扫盲和业余教育新高潮的意
见》中,要求各级妇联要将80%应扫盲的妇女文盲,分期分批动员入学,并应积极发
动扫盲毕业的妇女, 参加业余高小学习,继续提高文化水平,要争取在三五年内在3
5岁以下的青壮年妇女中基本普及业余初等教育,为逐步普及业余中等教育打下基础。
在扫盲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要组织扫盲毕业的妇女开展读写活动,以巩固扫盲成果,
进一步提高妇女的文化水平,防止复盲现象。是年,一场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扫盲
和业余教育高潮在全省形成。全省文盲入学总数达700万人,其中妇女文盲450万,占
入学文盲总数的60%~70%;扫盲毕业转入业余高小学习的有330万人,其中妇女约有
近百万人,占30%左右;进入业余中学学习的有33万多人,其中妇女约有3万~4万人,
占10%左右。 据统计,全省有50168名妇女摘掉了文盲帽子,有338869名妇女在脱盲
的基础上参加了小学、中学及技术学习。在学习中涌现出许多勤学苦练的先进人物。
据淄博、 聊城、昌潍、济宁、临沂、烟台6个专区的统计,涌现出县级以上表彰的先
进人物达163550名。 平原县董王庄公社在学习中涌现出310户学习全家红,16 8对夫
妻学习模范,232名妯娌学习模范,198个姐妹学习模范,89个母子学习模范。随着生
产的发展,妇女学习文化的积极性持续高涨,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60年,全省已
有450万妇女坚持参加业余学习,有104万名妇女在脱盲基础上参加了业余小学、中学、
技术学校学习。
“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教育受到严重冲击,“读书无用论”大肆泛滥,造成
农村新文盲大量出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大妇
女产生了强烈的学文化、学技术,依靠科技致富的要求。为尽快提高妇女的文化科技
素质,适应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各级妇联配合教育部门,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
以15~45岁的农村妇女为主要对象,大力开展扫盲工作。基层妇女组织因地制宜、因
需施教,利用“妇女之家”、妇女文化技术业校、扫盲夜校、农闲学习组、联户学习
组等阵地,积级组织妇女学文化。各地根据农村实际,采取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
忙不学,以及学识字与学科学、学技术相结合,学技术带动学文化,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据1984年统计,仅
菏泽、惠民、聊城3个地区就组织了31万名妇女参加扫盲学习。莱阳、平度有2/3的村
办起了妇女夜校、“妇女之家”,组织妇女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同时,省妇联
为促进妇女学文化、学科学,把扫盲工作与“三八”红旗手和“五好”家庭评比活动
结合起来,1985年作出规定:今后凡40岁以下的文盲,不能被评为“三八”红旗手,
家庭成员中有40岁以下的文盲和少年文盲,不能被评为“五好”家庭。要求各级妇联
采取特别措施,帮助以往被评为先进人物的文盲妇女尽早脱盲。据统计,本年度全省
县以上妇女组织配合有关部门举办各种类型专业技术培训班51028期, 参加学习的妇
女达1866000人次。 1986年各级妇联在“妇女之家”中对广大妇女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和文化补习。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39865期,100多万名妇女参加了培训。几年来,
农村扫盲工作有了较大进展,经教育部门验收,不少县(市)已成为无盲县。
1989年-1994年, 在全省农村妇女中大规模地开展了“双学双比”竞赛活动,进
一步促进了农村妇女学文化。
1989年,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了“千元姑娘、万元大嫂”,“庭院经济增百创千”,
“致富女状元”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妇女学文化、学技术的热情。当年,全省举办
各种类型的培训班4.7万多期,培训妇女400万人次,有15万妇女脱盲,80%的妇女学
会了1-2项生产技术,4万多名妇女达到了农村技术员水平。
1990年, 全省在农村妇女中广泛开展了巾帼扫盲和文化技术达标竞赛。1991年1
月8日, 省妇联、省教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巾帼扫盲”竞赛活动的意见》,决
定从1990年(国际扫盲年)到1994年,在全省农村妇女中开展“巾帼扫盲”竞赛活动。
各级协调组织层层制定并落实培训规划,强化培训机制,建立四级培训网络,做到组
织领导、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培训经费四落实。各地还采取了大规模、多渠道、多
层次、长短结合、上下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等培训方法,狠抓辐射性培训、示范性
培训、专业性培训和系统性培训。仅1990年全省举办扫盲学习班3.64万期,扫除妇女
文盲30.12万人,临朐县王风莲等5人获全国巾帼扫盲奖。为贯彻全国巾帼扫盲会议精
神,省妇联与省教委联合在济宁召开全省扫盲工作及表彰扫盲先进工作者会议。
1994年,以迎接’95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为契机,在农村文盲妇女中开展了“学
文化、迎四大”识字竞赛;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农村妇女“绿色证书”和女农民技
术员培训,开展了争当科技女状元竞赛,初步建立了一支农村妇女文化科技骨干队伍。
据统计,1989年4月至1994年5月5年间,全省有近100万名妇女脱盲,1200万名农
村妇女接受了文化科技培训,10万名农村妇女达到了农村技术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