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参加城镇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5&rec=41&run=13

一、参加生产劳动
1949年8月, 省民主妇联召开妇女干部会议,根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精神
及全国妇代大会所提出的“城市妇女工作,应以女工为基础,团结其他劳动妇女,争
取知识妇女、自由职业妇女及其他各阶层妇女”方针路线,开始重视女工工作,提出
了全省城市女工工作的主要任务:加强女工教育,树立新的劳动态度,增加产量,提
高质量,节省原料,爱护机器及组织女工参加工会。下半年,各城市民主妇联与工会
紧密配合,引导女工积极生产,踊跃参加工会。济南市和青岛市分别有95%和80%以上
的女工加入了工会组织。同时,进行劳动光荣的思想教育,继续组织街道劳动妇女走
出家门,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生产,以达到生产自救的目的。青岛市用社会捐赠的救
济款及衣物扶助贫困市民作小本生产,以解决部分群众生活问题;潍县以政府救济粮
为基础, 发动集股互济,组建了麻袋工厂,参加生产的妇女达14131人,收入工资粮
65万斤, 解决了20000人的生活;济南工商业妇女李玉淑带头动员工商业妇女拿出资
本开办纺麻小型工厂,从3人发展到200多人。据济南、青岛、徐州、潍坊、烟台、新
海连等6个城市的统计,有组织参加生产的妇女达77057人,共购粮424.6987万斤。
1950年-1951年, 全省分布于纺织、被服、火柴、印刷等行业中的女工已达4000
0人。全省有85%的女工参加了工会组织,她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积极生产,
创造了优异的成绩。青岛第六棉纺织厂女工郝建秀于1950年创造出一套高产、优质、
低耗的先进细纱工作法。次年,该厂织布车间魏秀英等女工又集体创造五一织布法。
1951年10月,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普遍开展郝建秀工作法的指示》,当月13日,中
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发出《关于奖励郝建秀同志的决定》。同日,中共中
央办公厅秘书室代毛泽东主席复信郝建秀,勉励她继续提高生产效率。这两种工作法
在全国纺织行业推广后,刷新了全国纺织业的记录,使1952年棉纱产量与棉布产量分
别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增加了48%和37.8%以上,并涌现出千千万万个郝建秀式的先进
生产者,在以后多年的纺织生产中产生了重大的作用。青岛纺织业女工努力学习先进
工作法, 参加技术培训的女学员达39%。其它行业的女工学习技术也蔚然成风。济南
铁路局机务段的李实成为山东第一个女火车司机;检车段的王翠凤成为关内第一个女
镟工;青岛铁路分局的李玉兰成为全省第一个女检车工。在提高产量、节约原料方面,
济南、青岛两市的纺织女工也取得显著成绩。织布工从解放初期每人每天平均织布20
码增至30~40余码,最高产量达47码以上;摇车工从30余车增至40余车,最高产量达
65车。在红五月竞赛运动中,据济南市3个纺织厂统计,涌现出女劳模640人,占劳模
总数的49.6%。 据青岛市统计,57个单位中参加爱国主义生产竞赛的女工有1297人,
占参加竞赛总人数的32.7%, 并涌现出女劳模1192人。1952年,纺织行业的女工在增
加生产、厉行节约的爱国增产运动中,积极学习与推广先进工作法。济南仁丰纱厂学
习先进工作法的570人中有426名是女工,占总数的74.46%,布厂采用五一织布法工作
的共有138人,其中女工就有72人,占52%强,由于先进工作法的使用,降低了劳动强
度,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女工赵巧云在红五月没有出过次布,产量达到33.2码 (女工
的一般产量) 超额完成任务。为了增加生产,女工们不仅努力钻研技术,而且积极提
出合理化建议,细纱车间青年女工张司华建议改装机器,使细纱自动落纱,厂方采用
后, 每年为国家节约3.6亿元资金。青岛国棉六厂细纱车间,积极培养小先生,认真
推广先进工作法,能基本掌握运用郝建秀工作法的达320人,其中女工有290人,占93
%。女工宋鸿真过去只能看半台车,学习郝建秀工作法后能看一台车,白花每天经常
保持2两, 成为全厂出白花最少的工人之一。1952年,青岛国棉六厂细纱车间成立了
郝建秀小组。1953年在全纺劳模大会上,授予郝建秀小组一面“永远发挥火车头的作
用” 的锦旗。同年7月12日,毛泽东亲嘱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写信勉励她们:“…
…努力学习。加强劳动纪律。提高生产质量,为争取更高的生产纪录而奋斗。”
从1953年开始,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省民主妇联向全省广大妇女
大力宣传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在妇女中掀起学习总任务的热潮,广大妇女进一步
提高了觉悟,更积极地投入了增产节约运动。据1953年统计,全省学习运用郝建秀工
作法、五一织布法者即达7000余人。9月份青岛国棉8个厂的统计,细纱车间共有女工
150个小组, 其中在产品数量与质量上完成计划的即有135个,织布车间共有126个小
组(内有少数男工),其中有95个小组在产品数量与质量上完成计划。女工们遵守劳动
纪律,保证出勤率,积极生产,涌现出了大批劳动模范及积极分子。据青岛市统计,
有2540人被评为劳模或积极分子, 济南市有172人被评为市级劳模。在国营企业中有
许多女工被提拔为领导干部,据青岛、济南两市的不完全统计,自1951年以后,被提
拔为工厂行政干部的有153人,工会干部有158人,各城市民主妇联因地制宜动员组织
妇女从事编织、服装、鞋帽、制作、鱼类加工等手工业生产。1953年上半年,济南市
根据军需品生产的需要, 一次即签订了纳10000双鞋底的合同,有1000名妇女投入工
作。青岛市以缝纫为主,洗衣为辅,成批加工为主,接零活为辅,组织大、小不同的
各种生产小组,据当年4月份统计,一般的组每人每月收入22万元(旧币,下同) ,最
好的组可达34万元。城市妇女通过参加各种生产劳动,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同
时也进一步树立了劳动光荣的观念。 1954年,随着建国5年来工业生产的发展,女职
工的数量由解放初期的40000人增至93903人,分布在铁路、邮电、纺织、机械、运输、
建筑等部门。
1954年-1955年, 根据全国妇联的指示以及妇女工作以生产为中心的方针,城市
民主妇联确定以散居职工家属为妇女工作的主要对象。省民主妇联以青岛、济南、烟
台、 淄博、潍坊、临清镇6个市镇为重点,以点带面在全省散居职工家属中普遍进行
了为生产服务的教育,发动她们以增加职工出勤率与保证职工健康的实际行动支援社
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青岛台东区利津路31号的职工家属组织互助组,使职工出勤率达
99%。 淄博市三区岳家乡南庄村,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后,职工由过去经常缺勤3
0%而逐渐减少。同时期,省民主妇联为推动全省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妇女工作,
在青岛、 济南、潍坊、烟台、济宁、淄博、德州、临清等8个城市设立基点,并以点
带面在全省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妇女中深入进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贯彻
了男女手工业者及手工业家属一齐发动的方针。 据1955年统计, 全省共建立合作社
120个,生产组301个,有组员、社员共20816人,其中女社(组)员占15%。
1956年全省女职工已增长为112307名,比建国前增加两倍多。其中担任基层工会
主席、 车间主任以及其它基层组织干部、小组长的妇女即有19877人。涌现出女先进
生产者5950人。青岛第二橡胶厂内胎接头工人徐玉兰,439天生产内胎26340条,无一
条废品;细纱女工吴桂云提前99天完成1955年全年生产计划,皮辊花率比原计划降低
35.4%。在手工业合作化运动中,城市妇联协助手工业部门教育女手工业者和手
工业者家属,坚决走合作化道路;树立以社为家的思想,积极学习技术,她们和男社
员一起积极参加劳动竞赛完成了生产任务。 1957年,全省女职工进一步增加,达到1
37322人; 女工程技术人员6842人,占全省工程技术人员总数的25.1%;大、中、小
学女教师4000多人, 比解放前增加40倍;医务界女助产士、护士由1949年的681人增
加到6977人, 上升10倍多;有3万余名妇女在机关、企业工作。是年,在社会主义劳
动竞赛中涌现出女先进生产者6523名。
1958年, 全省城市妇女普遍参加了社会劳动,女职工已发展到35万余人,比195
7年增加一倍半, 比1950年的40000增加8.8倍。 其中新吸收的女工占女职工总数的
61.2%,老女工占女职工总数的39%。80%的街道妇女参加了生产劳动,她们响应中
国共产党提出的全民办工业及一切事业的号召,白手起家,建立起各种工厂、商店等
小型合作企业。 据青岛、济南、淄博、烟台、潍坊、济宁、德州、临清、威海等9个
城市的不完全统计, 1958年底有14.41多万名妇女参加社会劳动,自办工厂、加工厂
(组)8200处。烟台市仅4个办事处的街道妇女投资办工业的资金即达4.4万余元。潍坊
市提出了“街街办工业,户户是车间,人人忙生产”的口号,建立生产厂(组)537个,
9410人参加生产。 青岛市自办加工、服务性生产组织4517个,74423人参加生产。四
方区妇女建立了3600人的纺线加工组,织出的毯子不仅畅销国内,而且出口。德州市
盐店口街6名家庭妇女办起日用品商店, 经营60余种日用百货,深受当地居民欢迎。
该市妇女还积极参加全市的商业改革,协助政府推行“三参一改”新的管理方法,全
市有69名妇女被选为管理商业的代表。民办工业、民办事业的发展,改变了家庭妇女
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在街道上、家庭中形成了人人爱劳动,处处谈生产的新气象。
工业系统的女工刻苦钻研、大胆创造革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量、增加新品
种方面取得重大成绩。济南仁丰纱厂朱丽华创造了一套较系统的纱接头操作法,工作
质量由30%提高到100%。 全厂达到全部纱支满堂红,创造了全市纱厂史无前例的新
记录。济南机床二厂车工曲淑姿16个月完成5年工作量,产品质量达到100%。卷烟业
女工石惠芳创造了先进的6653包烟法,使全厂生产效率提高32%。1958年全年在各行
业中共涌现出女先进生产者16380名。
1959年,全省在纺织等轻工业、工矿、铁路、机械、钢铁、运输、建筑、邮电等
行业中有女职工253067人, 比1957年增长84.28%。她们与男职工一起,踊跃投入以
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六比”红旗竞赛运动,普遍开展了学先进、帮后进的社会主义劳
动竞赛,涌现出一大批先进生产者。机械工业生产中出现了全国闻名的济南机床二厂
女车工曲淑姿,一年零260天完成了6年零5个月的工作量,产品质量达到100%,一年
多时间提出革新建议100条, 实现37条,仅“样板刀”一项就提高工效71倍。她创造
的自动割线机,提高工效20倍。纺织行业全国闻名的青岛国棉六厂郝建秀小组,坚持
和发展郝建秀工作法, 7年来年年全面完成国家计划,并发扬协作精神,帮助其他班
组达到生产满堂红。青岛国棉五厂织布女工徐桂花,妥善安排家务,集中全力搞生产,
6年无缺勤, 自1955年到1959年3月,连续48个月按月完成计划,并在1957年至195 8
年5月消灭了三等布。 淄博洪山煤矿工地上有不少妇女和男矿工一样在深达20余丈的
立井矿底采煤,出现了于秀兰、王桂英等许多采煤能手。人们歌颂她们:“名扬天下
穆桂英,昔日人人英雄称,且看今朝女矿工,能和古人比美名”。全省有20余万妇女
参加织花边、刺绣等手工业和工艺品生产,掖县、平度、昌邑、莱阳等地有近12万名
妇女参加草制业生产。 据统计,是年全省各行各业涌现出女先进生产者59660人,占
全省先进生产者总数的11.29%, 比1957年增长813.06%,比1958年增长264.22%。
省五次妇代大会决定开展学习“二英一芹” (张焕英、王克英、刘淑芹,详见本章第
二节) 运动以来,各行各业都掀起了大胆革新技术,搞好生产,提高工效的热潮。济
南汽车制造厂的刘长芬磨万向节架平头产量由500只提高到1000只, 创造了这道工序
的最高记录。天桥区宝华被服厂的女工开展学习“二英一芹”后,由日产成衣255件,
提高到520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1960年初,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生产、学习、技术革命三大运动。为了
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省妇联、省总工会、团省委联合
决定:在全省妇女中开展“心红手巧”、“学比赶帮”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并
号召各条战线上的妇女积极投入这一运动。工业战线的广大女职工组织了“技术研究
组”、“巧姑娘队”、“攻关突破队”等,大搞技术革新,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当红旗
手的竞赛热潮。济南机车制造厂汽焊班女工制成半自动焊管和风苗模片压冲机,提高
工效3~120倍。临清电厂妇女英雄班,奋战一昼夜,改进电气试验盘,提高工效15倍。
莒县爱国人民公社机械厂青年女工刘宝芹, 奋战5昼夜,制成一部动力钻,比手摇钻
提高工效500倍。该厂制造车间青年女工伊金荣,奋战3昼夜,经过屡次失败,制成一
部既能割丝,又能攻帽的两用割丝机,被称之为“鸳鸯割丝机”,提高工效30倍。
1958年-1960年,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成千上万成绩卓著的先进人物和先进
集体,1960年“三八”节,省妇联表彰了工业战线上的1569名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
分别授予“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其中有青岛第六棉纺织厂连
续7年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郝建秀纺织小组;有高产优质的益都县钢铁一厂的“三八”
妇女炉; 有改革自动化滚丝机,提高工效1000余倍,一天完成3年半工作量的济南第
二机床厂女车工马丽珍等等。
1964年,在工业系统全省有女职工248279人,占职工总数的16%,比1950年增加
47倍。她们不仅是纺织轻工业生产上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工矿、铁路、机械、运输、
建筑、 邮电等部门中也出色地完成了生产任务。1963年全省有女先进生产者158名,
占全省工业系统先进生产者总数的11.9%。 全省女手工业者达37000人,占全省手工
业从业人员的35%。 在外销手工艺品和日用生活用品的生产中,女手工业者高达80%
~90%, 商业服务业部门及城市公用事业部门的女工已达27137名,在为工农业生产
服务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城镇妇女排除干扰和破坏,坚守岗位,努力生产。战
斗在工交战线的女职工,在工业学大庆运动中,高举“鞍钢宪法”的旗帜,发扬特别
能战斗的英雄气概,闯“禁区”,攻难关,涌现出了大批觉悟高,作风硬,不断做出
新贡献的铁人式先进典型。青岛国棉六厂郝建秀小组,年年月月超额完成国家计划,
试纺成功30多个新品种;胜利油田三二六二女子钻进队,在打井快速钻进中,创造
了班进尺729米、 日进尺1333米的新水平;枣庄煤矿女子掘进队建队第一个月就提前
12天零两个小时完成全月进度计划,全月完成月任务的206%。在财贸、文教、卫生等
系统工作的女职工,立足本职,不图名利,全力工作。广大城镇妇女在各自岗位上发
挥了重要作用。
1977年,青岛国棉六厂提前35天全面完成了各项经济考核指标,产量、质量均达
历史最好水平。1978年上半年,提前26天完成国家计划,班组各项经济指标较1977年
又有新的提高。 26年来,小组为党和国家输送了21名干部,培养了170多名熟练的技
术工人。1977年,小组的代表光荣地参加了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和中共第十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郝建秀当选为中央委员。有关部门教育安排待业青年,发动街道妇女搞好
街道生产和各种生活服务事业。 据9个中小城市的不完全统计,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
办的生产厂(组) 1500多处,参加街道生产的妇女5.5万多人,约占街道妇女总数的43
%。
1980年,城镇各级妇联继续配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广开生产门路,积极想方设法,
把大批街道妇女和待业女青年,组织到街道各项生产和服务事业中去,扩大了服务项
目, 方便了群众生活, 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妇女的工作问题。 据9个中小城市统计,
1980年街道生产厂(组) 发展到1715处,比1979年增加了200多处,参加厂(组)生产的
街道妇女和待业女青年615401人,占生产人员总数的78.9%,比1979年增加了5500多
人; 举办托儿所、幼儿园、卫生站、文化站、食堂、图书室等集体福利事业702处,
女工作人员2339名,占工作人员总数的95.9%;举办饮食代营、自营、商品代销、废
品代购以及面食加工、 拆洗缝补等生活服务网点3255处,女服务人员20280人,占服
务人员总数的78.9%。生活服务网点比1979年增加了720处。青岛、济宁等市在发
展集体经济和生活服务事业中,重视安置待业青年的工作,注意发挥待业青年的作用。
青岛市台东区登州路街道办事处妇联在党委领导下,同有关部门一起于1980年先后将
100多名待业青年安置到街办工艺品厂、服装厂和钢砂厂工作, 还帮助100多名待业青
年组织起来成立了台布加工组、绢花组、牙膏包装底座组,既安置了他们的工作,又
发挥了他们把经济搞活的作用。 1982年,全省女职工队伍已发展到180多万人,占全
部职工总数的32%,有88000多名女待业青年组织起来,兴办各种服务事业。
全省女科技人员由1977年的77000多人增加到1982年的115000多人, 占科技人员
总数的28%。她们当中涌现出了一批才华出众的女科学家、教育家、农艺师、作家、
研究员等等。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万珊珊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她为主设计
的“济南黄河公路大桥” 全长2023.4米,该桥跨度居世界第8位,为亚洲之首,荣获
了国家70年代优秀设计项目奖和1982年国家优质工程奖。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女职工队伍不断壮大,妇女专业人才迅速成长。1985年,全
省女职工已发展到200多万人。 她们和男职工一样,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勤奋学习,忘
我工作,积极参加企业管理和经济改革,为振兴中华,建设四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
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全省工矿企业评选出女先进生产者29.4万多名,占总数的31%。
一些市地妇联加强了与各界妇女的联系,重视做好统战和知识妇女工作。青岛市妇联
建立了科技工作者协会、女教师联谊会等组织,帮助知识妇女解决在工作、生活中的
实际困难。各地妇联还注意对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调查,并向
有关部门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和意见。根据生产发展和社会需要,各地妇联还积极推动
社会兴办第三产业,帮助群众解决吃饭、做衣、入托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解决广大职
工的后顾之忧。
1986年,省妇联命名一批省“三八”红旗手。其中有总结了中国海浮游有孔击分
类和生态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该项研究空白的归国华侨郑守仪;有在海产微藻研究
方面打入世界同领域先进行列,为祖国海洋科研事业做出贡献的归国留学生卞伯仲。
随着全省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女科技工作者队伍越来越壮大。据统计,
女科技工作者发展到19万多人,占全省科技人员总数的32%。其中近万人取得了高、
中级技术职称。成为山东科技界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
1989年,各级妇联与工会等有关部门配合,在女职工中开展了文化补习、技能训
练、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在女知识分子和女科技人员中开展了“更新知识,勇
攀高峰”活动。广大女职工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的热情空前高涨,参加技术培训、
文化补习和函大、电大等各类成人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妇女接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
逐年增加。 这年, 全省高等院校的女大学生达2.7万多人, 女研究生达500多名,1
0000多名女知识分子取得了中、高级技术职称。
1990年,各级妇联通过机关妇委会、女工委员会和妇女联谊会,组织广大女职工
开展双增双节、便民利民、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等活动,提高了女职工的素质,促进
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做出了贡献。1990年10月20日,全国
妇联授予济宁市农科所的盖翠香“巾帼发明奖” 。盖翠香是夏大豆新品种鲁豆2号的
第一发明人。20多年来,她带领科研组的成员克服重重困难,百折不挠,不断探索,
终于获得成功。鲁豆2号1990年被农业部列为国家首批推广品种之一,在鲁、豫、苏、
皖、陕、冀等省大面积推广,获第五届全国发明展银质奖。
90年代,城镇妇女在经济参与中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据1994年统计,全
省共有各类女专业技术人员75万人, 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3.7%,取得重要科研成
果2202项;乡镇以上企业涌现出女厂长、女经理2500多名,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妇
女人才在商品经济的竞争中崛起。

二、开发名优产品
在城市,广大妇女以国家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改革,参加企业管理,搞活经济。
通过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长,一大批勇于改革、善于经营
的女改革者、女企业家、女经理、女实干家脱颖而出。
琴岛制冷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青岛电冰箱总厂副厂长、总工程师、七
届全国人大代表杨绵绵,1963年毕业于山东工学院内燃机专业。1984年,她以一个已
亏损147万元、 贷款1700多万元濒临倒闭的生产民用吹风机为主的小作坊式集体小企
业为基础,全面主持了“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的引进、吸收、消化、再设计、再
创造等一系列工作,使高技术高质量的电冰箱终于在青岛扎根、开花、结果。1986年,
青岛电冰箱总厂跨入国家二级先进企业行列。1988年在世界卫生组织第二届医用冰箱
招标中, 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靠质量一举击败世界25个名牌厂家的角逐而中标。
1988年12月,在电冰箱国优评比中,又荣获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并打开国际市场,
远销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青岛电视机厂高级工程师、厂长、青岛电视电子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德珍,
1965年毕业于山东工学院无线电专业。拥有1400名职工的青岛电视机厂,在李德珍主
持下, 1984年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成为国家经委确定的全国500个大中型骨干
企业之一。 1987年,她联合全国120多个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金融等单位,成立
了以青岛电视机厂为主体,以青岛牌彩电等名优产品为龙头的青岛电子集团公司,并
出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从而使研究开发广播电视产品、电子新技术等产品进入到
一个新的水平。1988年青岛电视机厂的产量比1986年增加一倍还多。同时,李德珍成
功地在企业内部进行配套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使该厂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利税、
创汇额跃居山东省各行业之首、全国电子工业系统第二位,并于1988年晋升为国家二
级企业。青岛牌彩电在瑞士举行的世界第五届电信展览会上受到各国代表称赞,并被
列为长期展览产品, 使中国生产的彩电第一次在国外受到如此之高的礼遇。198 8年
底,青岛牌47cm彩色电视机又一次荣获国优称号,实现国优三连冠。由此,李德珍于
1988年3月被全国妇联、 农业部、中国企业管理协会授予“首届全国女优秀企业家”
称号, 同时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受到中央领导人接见。4月21
日被全国总工会评为1988年全国“五一” 劳动奖章获得者。4月28日被评为山东省劳
动模范。“七一”前夕,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8年底,又被评为
全国优秀企业家,成为获得这一殊荣的20人之一。
文登丝绸厂厂长王德芝,在这个集体小厂濒临倒闭处于危难之际,任厂长兼党支
部书记。 1981年-1984年,实现利润295万多元,相当于建厂23年利润总和的两倍。1
987年利润达到130万元。 研制新产品365个,成交率达70%,被省市两级授予“品种
先进企业”光荣称号。产品先后打入美、东南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畅销北京、上海
等十几个大城市,而且还送进了美国总统里根府邸。文登丝绸厂被评为省丝绸系统先
进企业,王德芝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市企业家和山东省“巾帼杯”女企业家标兵、
全国“三八”红旗手。
1986年,省妇联在全省开展“巾帼杯”女企业家评选活动。全省有65名在经济体
制改革和“富民兴鲁”中作出优异成绩的女厂长、经理被评为“巾帼杯”女企业家。
其中10名女厂长、女经理荣获“巾帼杯”女企业家标兵称号。3月8日,省妇联召开表
彰荣获“巾帼杯”奖女企业家新闻发布会。省委常委、省妇联主任杨衍银,在新闻发
布会上介绍“巾帼杯” 奖女企业家的事迹。 副省长李春亭出席新闻发布会并讲话。
“巾帼杯”奖获得者代表孟红,宣读65名荣获省“巾帼杯”奖的女企业家致全省妇女
姐妹的倡议书。倡议书号召全省姐妹们,积极开展学先进、赶先进活动,争当“三八”
红旗手,争当各行各业的模范,为富民兴鲁建功立业。
1989年3月7日,全国首届女企业家经营成果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开幕。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致开幕词,并同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袁宝华
为博览会剪彩。青岛电视机厂厂长李德珍代表女企业家讲话。全国24个省、市、自治
区的180多名女企业家所在企业的产品进行了展览。 在这次博览会上山东摊位多,阵
容大。青岛、济南、烟台等地21个企业的女企业家们展出了各自的名优产品。青岛牌
电视机、小鸭圣吉奥全自动洗衣机、金貂牌裘皮大衣、飞鹰牌革皮衣等产品轰动博览
会,受到顾客和观众的高度赞扬。参观者争先购买,并与女企业家签订购销合同。在
京参加“三八”节纪念表彰大会的省妇联主任杨衍银特意赶到会场,与山东女企业家
们亲切交谈,鼓励她们在改革大潮中,激流勇进,在开发、建设、振兴山东中再创新
产品,再做新贡献。

三、兴办第三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济南市第三产业相对滞后的矛盾日
益突出。 据调查,全市仅市区就有30万户双职工急需提供家务劳动社会化服务;有3
万多名老弱病残人需要提供特需服务; 有几万名3周岁以下婴幼儿入托困难;有一大
批中小学生需要校外服务和管理。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不仅会影响职工群众生产
劳动积极性的发挥,还会直接阻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1986年-1989年, 济南市各级妇联围绕着群众反映最大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拆
洗缝补看娃娃”等困难,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全市各街居妇代会中连
续开展了“为民服务十不出居达标”竞赛和“为民服务十不出居接力”竞赛等活动。
即以每个妇代会创建10个服务项目作为达标条件。各基层妇女组织坚持因地制宜创造
条件上项目服务群众,第一年496个居妇代会中,有406个根据居民家庭的需要兴办服
务项目,共涌现出达标居妇代会98个,当年兴办各类服务项目1500多个。
1990年-1991年, 中共中央提出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济南市各级妇联组织
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把为企业排忧解难作为发展社会化服务事业和兴办第三产业
的重点任务, 把全市564个街道妇代会的松散服务组织,统一建成了生活服务中心,
开展了“创建中心为妇女,便民服务夺红旗”竞赛,兴办了直接为企业职工生产生活
服务的项目2769个, 受益职工达100万人次,有效地排解了企业的困难,妇联组织兴
建的生活服务中心被称为“企业的好后勤”。
1992年是区街妇代会开展便民服务不出居活动的第7年。 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国务
院《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发表后,各级妇联不但在服务项目、规模、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有较大进展,而且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厂居携手办服务较好地解
决了企业“办社会”的难处,深受企业称赞,各区妇联普遍进行调查摸底,从企业和
职工要求出发, 积极兴建服务网点,厂居挂钩兴办网点185个,实现双向服务,互通
有无;二是积极搞好办事处组建妇女儿童生活服务总站的试点工作,使它既是服务机
构,又成为妇联的经济实体,当年即有21个办事处建立总站;三是开展“争创万元居
妇代会达标竞赛”活动,全市有97个妇代会创收超万元,66个居实现8000元,多年来
累计创利润708万元,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0月份,省妇联调查组全面调查和总结了济南市妇联开展社会化服务、兴办第三
产业的做法和经验, 12月5日,省委副书记马仲才在《关于在全省推广济南市妇联开
展社会化服务,兴办第三产业的做法和经验的请示报告》上作了批示。各级妇联借助
省委领导鼓励的东风再上新台阶。济南市妇联与建委、工商、税务联合下发了《关于
在区街各级妇联中深入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发展第三产业的意见》,大大提高了基层
妇代会的积极性。同时在市区开展“便民服务不出居效益年”活动,提出“三上”:
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实现“三化”:三产化、实体化、规范化;夺“三杯”竞
赛(明星杯、优胜杯、先进杯)。据统计,全年新增网点443个,年创经济效益404万元。
年底,对24个居妇代会进行检查验收,在全市选树了10大明星居妇代会。
1994年,在街道妇女中开展的便民服务活动,以开展比协调领导,赛为基层服务
为主要内容的“争夺便民服务效益杯”竞赛活动。四区及街道办事处相继建立了由党
政领导任组长,妇联、民政、城建、税务、工商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当年,95%
的办事处建立了便民服务活动站, 居妇代会新上项目362个,年创收3万元以上的183
个,有的居妇代会年创收达7万元,四区共创经济效益约8000余万元。
截至1994年底, 济南市各级妇联创办的服务项目形成了6大服务系列:一是熟食
加工、饮食服务系列;二是家电维修、小商品服务系列;三是服装制作、拆洗缝补系
列;四是“三小”即小托儿所、小饭桌、小学生校外辅导系列;五是卫生保健、家庭
护理系列;六是“五代”,即:代请、代办、代买、代送、代管系列。同时根据不同
层次职工面临的困难,开办“专项服务”,即为中年女职工优先提供家庭服务,为有
突出贡献的女知识分子、女科技工作者提供上门服务;为部分老年再婚和赡养有困难
者提供协调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济南市各级妇联创办的服务站点为50万人
次进行了代买代办服务, 为6558名有一定贡献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上门服务2
万多人次, 为几百对中老年再婚者牵线搭桥当“红娘”,使他们再结良缘,为321名
60岁以上的老人协调亲属关系,解决了赡养问题,举办小学生接送站、辅导站758处,
累计接送、 辅导儿童7860名,办小饭桌280个,解决了1680名儿童中午就餐,办小托
儿所1580处, 托管婴幼儿近5万名。全市四个区共兴建固定服务网点3705处,涉及上
千种类型、几千个服务项目。服务阵地占房屋4000间,约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233
万元。一个覆盖全市、涉及居民生活方方面面的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群众称赞妇联
创办的服务项目,“好在就近,贵在急需,利在当今,功在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