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发展商品经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5&rec=38&run=13

一、多种经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共中央决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
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随着全党工作着
重点的转移,各级妇联都把妇女工作的中心转向抓生产建设,积极发动和组织广大妇
女投入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发挥妇女特长,大搞多种经营和社队工副业生
产,发展家庭副业。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大力宣传贯彻中央关于农业问题的两个文件,
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广大农村妇女,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据初步统计,1979年全省
有1500万名妇女战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参加生产的人数比任何一年都多。她们在粮、
棉、油生产,农田建设、科学种田、植树造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夺取当
年全省农业的全面丰收做出了贡献。许多妇女整半劳力和辅助劳力参加了多种经营生
产,在种植经济作物,饲养家畜家禽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据统
计, 全省参加多种经营生产的妇女达450万人,占多种经营生产总人数的60%以上。
烟台地区有64万名妇女从事绣花、钩花、编织等手工艺品生产。临沂地区种植的茶叶
80%是妇女管理, 1979年一季春茶就收入40万斤,相当于1978年全年产量的6倍。菏
泽地区的青山羊当年发展到250万只, 主要靠妇女喂养。乳山县妇联,积极组织妇女
绣花、 编织、养殖等,当年全县参加多种经营生产的妇女达8.5万多人,占全县参加
多种经营生产劳力总数的72%,仅绣花、钩花一项,全县平均每人增加收入33元。参
加多种经营生产,充分发挥了妇女的作用,增加了集体和社员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
1980年,全国妇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和宣传工作会议,制定了发动和组织妇女为
农村尽快富起来立新功的决定和加强农村宣传工作的意见。全省各级妇联认真贯彻执
行会议精神,坚持以生产为中心的妇女工作方针,积极发动和组织妇女劳动致富。
各地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做了大量细致的思想发动和具体组织工作。
针对妇女中普遍存在怕冒尖的思想顾虑,广泛宣传劳动致富光荣,宣传党的有关经济
政策;因地制宜,发挥妇女优势,组织各种适合妇女特点的生产项目;协助党委,建
立各种生产责任制和各种承包性质的妇女专业队;广泛开展先进技术的交流和优良品
种的推广,配合有关部门,培训了大批妇女技术骨干;总结表扬了一大批劳动致富的
先进典型;贯彻了各项经济政策,特别是男女同工同酬和超产奖励等政策。
各级妇联通过大量的发动和组织工作,把大批妇女劳力,组织到了农林牧副渔、
多种经营、社队企业和家庭副业上来,充分发挥了妇女心灵手巧、耐心细致的特长,
调动了妇女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各业生产的发展。粮区妇联重点抓了发动妇
女搞好粮食生产,大搞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对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棉区
则重点抓了发动妇女搞好棉花生产。省妇联先后两次召开棉花生产会议,对如何发动
和组织妇女搞好棉花生产进行研究和部署。 据统计,全省参加棉花生产的总劳力共3
00多万人,其中妇女参加棉花管理的人数和亩数均占90%左右。
在棉花生产中,广大妇女以从未有过的干劲和科学态度勇夺高产,涌现出了一批
高产植棉县和大批高产植棉社、 队、组和植棉能手。聊城、菏泽、德州、惠民等6个
重点产棉区的妇女组织,发动和组织妇女广泛开展“三八”银花赛,表彰和鼓励在棉
花生产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妇女组织、高产植棉组和植棉能手。据统计,全省参加
棉花生产的妇女人人超产,个个得奖。其中单产皮棉200斤,人均贡献800斤以上的植
棉组有36434个,贡献皮棉1000斤以上的植棉能手26741名。
在抓好粮棉生产的同时,各级妇联都把发动妇女搞好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作为
劳动致富的重要内容。 1980年,全省约有550万名妇女投入多种经营生产,比1979年
增加了100多万人。 所有有劳动能力的妇女,都力所能及地搞起了家庭饲养和手工加
工等各项家庭副业。1980年全省多种经营总收入达103亿,其中50%以上的收入是妇女
的劳动所创造。家庭副业全省总收入41亿,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增加收入62元。广大妇
女为国家和集体创造了财富,为家庭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
经济、政治、社会、家庭地位。
1983年,全省农村普遍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为妇女参加劳
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范围日益扩大,她们在粮棉油以及林
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生产中大显身手,发挥着自己的特长,劳动效率显著提高,
为社会创造的财富超过了建国以来的任何时期。 鲁西北4区靠棉花发了家,参加植棉
的劳力中,妇女占70%以上,烟台、潍坊地区多种经营有很大发展,参加多种经营的
劳力中,妇女占50%以上。全省广大妇女努力学习掌握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由过去
主要参加大田劳动,过渡到从事技术性、专业性的多种社会生产,千百万农村妇女在
勤劳致富、发展生产、改变农村面貌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以后,促使山东经济转到以国际
市场为导向的轨道上来,各级妇联积极组织发动妇女从事外向型经济生产,山东妇女
素有心灵手巧的誉称,历史上就有刺绣、编织等传统的加工技艺。各级妇联发挥妇女
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及地毯、服装、刺绣、工艺品加工为主的出口创汇项目,
使广大妇女的聪明才智在蓬勃兴起的外向型经济生产的洪流中得到空前发挥,成为全
省出口创汇的一支强大的生力军。
据东部沿海几个县的统计,妇女参加外向型经济生产的人数占外向型经济生产总
劳力数的70%以上。她们除了集中在绣品厂、工艺品厂、地毯厂等县、乡出口创汇的
骨干企业之外,大部分分散在千家万户,利用庭院大搞种植、养殖、刺绣、编织、服
装加工等。威海市3县1区有52万多户妇女从事庭院经济,1988年全年收入达1.57亿元。
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带动下,外向型经济生产也在西部内陆地区妇女中推开,鲁西
南、临沂地区有相当多数量的妇女承担沿海各地编织、刺绣等出口产品的粗加工任务。
仅有48万人口的五莲县,到1988年约有12万妇女转入外向型经济生产,上半年创造经
济价值达2950万元。全县有85%以上的农村妇女在庭院里从事种、养、加工生产,每
年最少的收入二三千元,高的近万元。胶州市有近10万妇女加入出口创汇行列,她们
生产的花边、地毯、发制品、塑胶头、刺绣制品、工艺美术品等78种产品已打入国际
市场,产品销往美国、日本、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上半年全市妇女创汇
1073万美元,占全市创汇额的61%。许多地方的领导评价说:“我们这里吃的是国际
市场的饭,搞外向型经济,妇女是主要劳力,所以这里也是吃的妇女饭”。
据统计, 1988年全省已有700万名农村妇女投入到外向型经济生产中,全省妇女
创造的出口外汇额约达10亿元。在农村妇女中,已形成了人人想、人人搞外向型经济
的热潮。至1994年全省已有1000万名农村妇女从事外向型经济,1989年-1994年,5年
创汇25亿美元。

二、两户一体(两户一体:指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
1983年12月,山东省妇女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号召广大农村妇女要为进一
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农业和多种经营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勤劳致富,
争当农科户、专业户、重点户。会后,各级妇联组织发动广大农村妇女认真学习“七
大” 会议精神和1984年中央1号文件中有关发展商品生产的方针、政策,帮助她们提
高认识,解放思想,消除疑虑,积极投入改革,在发展商品生产中大显身手多做贡献,
涌现出了一大批男女合作和以妇女为主的重点户、专业户。到1984年底,泰安全市参
加商品生产的农村妇女已达6万多人, 以妇女为主的“两户”发展到4.13万户。聊城
地区妇联围绕全区经济翻番的奋斗目标,带领广大农村妇女为经济改革、发展生产做
贡献。 全区以妇女为主的专业户、重点户达13.42多万户,占全区两户总数的67%,
以妇女为主的经济联合体达8千个, 参加多种经营各业生产的达6.87多万人,创造产
值4.64亿,占总收入的50%,妇女成为经济改革、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武城县马
庄乡潘庄村妇女张桂荣带领3个儿媳和1个女儿搞起了人造革自行车座加工业,年纯收
入达4.5万余元, 成为全县闻名的“张四万”。五莲县管帅镇管帅村女农民葛长美,
从事农机服务,既方便群众,又增加个人收入,家有电动机、拖拉机、粮食饲料加工
机等8部机器,被村民亲切称为“八机部长”。
广大妇女在恢复传统产品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新的生产门路,由单一的农田
生产转向多样化技术型生产。不少地方的妇女由小种植、小养殖、小副业走向商品生
产集约经营,有的联户成片,发展成专业村,出现了专业市场。在古齐大地相继崛起
淄川服装城、 周村纺织大世界、博山陶瓷大观园等大型专业市场。据淄博市妇联199
2年的一项调查: 淄川服装城年实现商品交易额12.2亿元,上缴税费1500万元,其中
妇女完成数达7100万元和820万元, 分别占总数的58.8%和55%。“服装城”从业人
员1.5万,妇女占64%;“大世界”从业人员5000多人,妇女占70%左右;“大观园”
从业人员1000多人,妇女占60%以上。庆云县庆城镇齐万村是个“人多钱缺粮少,窝
头咸菜吃不饱,春秋一件破棉袄”出了名的“三靠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富
民政策为农村剩余劳力开拓了用武之地,那些只知“眼看柴门,心想儿女”安安静静
过日子的农家妇女在村妇代会带领下,投入到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中,找到生财之道。
1980年,该村妇女张翠英、刘俊英、杨增琴3人自愿结合,带头搞起缝纫加工业。仅3
个月每人收入就达1000元。翌年春天,妇代会将全村想干、能干而又不敢干的18名妇
女组成3个组,由张翠英、刘俊英、杨增琴各带1个组。这样,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
村, 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服装专业户由最初的4户发展到122户,全村8 0%以
上的妇女纷纷操起剪刀,蹬起缝纫机,双双巧手有了用武之地,成为远近闻名的服装
专业村。3年内,加工的服装更新了5代,由零售转为批发,销往乐陵、商河、德平、
无棣、沾化、惠民、北镇等地,经济效益成倍增长。1983年全村商品生产纯收入45万
元, 是1980年各项总收入的2.3倍, 人均收入720元,全村存款80多万元,人均存款
1300元,均名列全县首位。过去这个村育龄夫妇作绝育手术的大部分是妇女,自1981
年妇女投入商品生产后,全村32对应作绝育手术的全是男性。
1985年,全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入进行,在前几年成功进行以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为中心的改革之后,又开始了第二步改革,进入新的阶段。整个农村经济发
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建国以来农村形势最好的时期之一。
随着这一历史性的重大转变,全省广大农村妇女,冲破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束
缚和“男尊女卑”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投入商品生产之中,在种植、养殖、加工、
传统工艺、乡镇企业、商业、服务业等广阔领域施展才干,成为“眼观市场行情、耳
听八方信息”的“经济人”。据统计,当年妇女参加商品生产的人数有很大增长,全
省以妇女为主的“两户”已发展到148万户,占“两户”总数的42.5%。
1986年,全省各级妇联继续把动员和组织妇女积极投入经济建设和商品生产,作
为一项重要任务。 省妇联于9月份召开了市、地妇联主任会议,对发动农村妇女投入
商品生产,实现农业翻番、农民致富,进行了研究和部署。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广
大农村妇女以前所未有的气魄,投入了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在农村各业和乡村企业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涌现出一大批妇女专业人才。妇女致富本领的提高,进一步强化了
她们在商品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1986年,以妇女为主的专业户、重点户已达到180
万户。 妇女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所创造的巨大经济价值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198
9年, 全省有1000多万名农村妇女活跃在商品生产第一线,占妇女劳力总数的64%,
以妇女为主的专业户占专业户总数的42%。

三、致富带头人
在农村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生产转化中,许多妇女经济富裕了,胸怀更宽阔了。
她们致富不忘国家,不忘乡亲,涌现出不少一人富带动大家富、带动全村富的致富带
头人。
莱西县望城镇红旗村妇代会主任李杰民,和丈夫一起大胆探索科学种植巨峰葡萄
的先进技术, 靠科学,勤劳致富。1984年她家收入6.5万元,1985年纯收入15万元。
为帮助村民致富,她低价向群众提供葡萄苗,给群众讲授栽培技术,还把1983年收入
的2.3万元全部用在扶持贫困户发展葡萄上。 1985年底李杰民主动与丈夫一起把按合
同兑现的20万元收入全部赠送给老区人民,以实际行动支援老区建设。这年她被推选
为县人大常委会委员、 “两户” 协会副主任和青岛市政协委员,1986年被命名为省
“三八”红旗手。
阳谷县朱楼村妇代会主任杨月兰,为帮助全村学科学,学文化,共同富裕起来,
她从1981年起办起了家庭图书室,自费订了几十种科技报刊,购置了上百册农村书籍,
供全村群众阅览。在她的带动下,全村形成了“学科学、学文化热”,成了远近有名
的科普村。群众称她是“土专家”、“田秀才”,科学致富的带头人。经科技部门考
核, 她被录取为一级农民技术员, 曾多次出席地、县科技工作者表彰会;其事迹被
《中国妇女报》、《大众日报》、《山东科技报》和省电视台多次报道,1986年被命
名为省“三八”红旗手。
费县马庄镇下牛田村党支部书记陆宣为本村制定了“近抓黄烟、花生、长毛兔,
远抓山楂速生树” 的发展规划,带领全村48户人家、206口人克服困难,科学培育山
楂苗,使穷山村3年巨变,1984年家家户户收入超万元,成了闻名全省的“万元户村”。
当年全村新盖瓦房130间, 购买自行车120辆,手表150块,彩电、落地扇、录音机、
缝纫机纷纷进入农家院。1985年陆宣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出席全国妇女
先进代表大会。
青州市口埠镇党委委员、 妇联主任贾德凤在本镇办起妇女技术学校,先后举办1
5期实用技术培训班,培养800多名技术骨干,全镇80%的中青年妇女人人学到一至两
门实用技术。 她倡导成立由各行各业7名“女能人”组成的妇女技术信息协会,创办
《技术信息简报》,形成全镇性的经济信息网络。她带头赴北京大兴县学习优良品种
火鸡的饲养技术, 并在本镇和青州、潍坊、安丘等5个县市推广。1985年在省妇联鼓
励扶持下,与镇妇联干部一起建立了一座年孵鸡20万只、饲养肉食鸡10万只的大型种
鸡场, 并协助南口埠、后演马、赵铺和进泮4个村庄建立养鸡场,在全镇形成了以妇
女为主体的专业化养鸡生产线。
冠县斜店乡前社庄村妇代会委员刘群芝,带领全家劳动致富,截止到1984年,资
金累计已达5万多元。 她致富不忘国家和集体,积极扶持贫困户。村里建扬水站、敬
老院、 幼儿园,她解囊相助支援2万元,并扶持帮助26户农民由穷变富。在她一家带
动和帮助下,全村致富、比富、奔富,总收入两年接近翻一番。
潍坊市寒亭区寒亭二村的郭莉莉,是远近闻名的“食用菌大王”。1984年自己凑
钱赴梁山食用菌学校学习,掌握制种技术后,当年收入5000元。她致富不忘贫困乡亲,
举办食用菌技术培训班,免费接收外地困难户和本村农户。她还巡回指导,上门义务
传授蘑菇、银耳栽培技术,行程1000多里,面授1500人次。在她的具体帮助下,1 30
余户发展成为蘑菇生产专业户、重点户。1985年冬,郭莉莉当选为共青团区委委员,
1986年春增补为市政协委员,同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
分子。
曲阜市小雪镇石家村的普通女农民张玉玲,1981年在宁阳县食用菌推广站学习了
蘑菇栽培技术, 当年纯盈利400多元。1983年她先后到宁阳、嘉祥、济南等地参观学
习,向省食用菌专家傅学敬登门求教,学习并掌握了制种技术。当年培育菌种7000瓶,
养殖袋装蘑菇500袋,纯收入达3600元。她致富不忘全村200户贫困乡亲,在本村举办
蘑菇技术培训班4期, 培养300名蘑菇技术员,帮助230户农民养殖蘑菇,带出了一个
蘑菇专业村,张玉玲被誉为“蘑菇状元”。《农村大众报》、《山东科技报》相继介
绍了她养蘑菇致富的事迹,并先后被省、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还受到邓
颖超同志的亲切接见。
莒县刘家官庄乡黄花沟村的何庆爱, 从1980年开始钩花,姐妹3人4年收入1.5万
元。 由于心灵手巧、技术精湛,被县、乡聘为技术员,她一人带起了46个钩花点250
0人的钩花队伍。

四、乡(村)镇企业
自80年代起,随着农村工副业生产的大发展,乡(村)镇企业迅速出现了。许多农
村妇女告别了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田地,结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走进了
乡镇企业。 据统计,到1989年,全省已有400万名农村妇女进入乡村企业就业,占乡
村企业从业人员的45%以上,农村妇女成为乡镇企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批有
胆有识的乡村女企业家也迅速成长起来。她们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建工厂,办
商店,搞副业,被群众誉为“女能人”。她们以自己的胆略和才能,成为八九十年代
新型妇女的代表。1985年,烟台市15个县、市、区的乡镇企业中,女厂长、女经理就
有349名。牟平县城关镇西关村有7名妇女担任了村办企业的经理、厂长、副厂长,被
服厂32岁的女厂长栾春凤,治厂有方,经营有道,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了活力。该厂
的产品远销全国12个省、30多个大中城市。1984年,这个只有70多名妇女的小厂,实
现利润2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000多元。
滨州市郊耿家村党支部书记郭兰英,带领全村百姓发展工副业生产,到1982年,
先后办起汽车配件厂、化工厂、弹簧厂、座垫厂、麻刀厂等10多个企业。1984年在滨
州汽车站对面建成一座5层综合服务楼,次年投入使用,一年盈利40万元,全村570多
名劳力人均收入达1400元,1985年郭兰英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山东德州地区
最大的明星企业乐陵市双庙赵乡木器厂主管会计崔文霞自1984年担任会计以来,钱帐
从未出现过差错。1988年,她大胆提出工资改革方案:全额工资=计件工资+革新工资
+质量工资。 此项政策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产品质量,且每年为厂节约资金
10万元。《大众日报》、《山东工人报》等报均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莱州市合资企
业诚山工艺品公司43岁的副董事长、总经理韩宗芬,1989年,在担任镇工艺品厂厂长
时,就力主镇办工艺品厂自营出口,并同市直主管工艺品生产的局长进行抗争,一个
月内奔波青岛往返19趟,终于办妥自营手续,同港商签订了经营合同。全国黄金之乡
山东招远38岁的白占霞,1985年村里办金矿,选中她筹建选矿厂。她不负众望,外出
学习考察半年,并自学《黄金选矿原理》等书籍,选准筹建50吨的金矿。1988年受命
担任矿长后, 她带领全矿职工使矿点1处变为3处,产量由50吨变为220吨。1991年金
矿产量达到7000两,赢得了“全国黄金第一村”的称号。招远县丁家庄党支部书记栾
玉珍, 原任镇办服装厂厂长,1987年受命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她带领乡亲把本村的4
处厂子扩大为8处,生产的化工产品“直接冻黄D”填补了省内空白,被列入省“星火”
计划,1992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在村镇企业中,广大妇女发挥了优势,显示了她们的力量。女性管理人员的比例
不断提高,尤其财会统计人员,女性为数较多,且占主力地位。临沂地区1985年共有
乡镇企业2204处,妇女从业人数达40%以上,在手工、纺织、刺绣等行业中,妇女占
80%以上,她们发挥心灵手巧的特长,在工作中大显身手。郯城镇印刷厂,1984年建
厂, 共有60名职工,其中妇女55人,占91%,建厂当年就创利5万元,1985年产值达
到28万元, 实现利润8万元。莒南县相邸乡的12个乡办企业中,参加生产的3760人,
其中妇女2230人,占60%。威海市环翠区镇办工业中有财会、统计人员1134人,其中
女性451人, 占总数的39.8%。雄踞全市乡镇企业榜首的山东济宁味精厂有职工1450
人,女财会人员占全厂财会人员总数的45%,分布于各科室、车间。

五、实用技术培训
省妇联在发动妇女参加商品生产的过程中,始终把提高妇女素质,开发妇女智力,
培养妇女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1986年9月,省妇联决定,把对农村妇女的文
化、技术培训纳入全省的培训规划,制定了《关于在“七五”期间对农村妇女进行文
化、技术培训的意见》,提出在“七五”期间,力争培训五百万农村妇女技术骨干,
其中17万妇女达到农民技术员水平(平均每个自然村2名妇女技术员) 。同月,在全省
市、地妇联主任会议上,省妇联主任杨衍银对农村妇女文化、科技培训工作进行了部
署。
为实现“七五”期间对农村妇女进行文化、技术培训的目标,根据省妇联的要求,
各级妇联特别是县、乡妇联,都依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市场优势及本地发展商品生产
的需要和妇女的需求,层层制定培训规划,定培训目标、培训途径、培训内容、培训
时间,在广大妇女中开展了大规模、多渠道、多层次的实用技术培训。实用技术培训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妇女之家、妇女夜校为阵地,采取自培、联
培、代培等方法,结合农时季节,组织妇女学习各类专业实用技术。一是妇联办班搞
自培。茌平县各乡妇联的干部大都是中专毕业,有一定的技术专长。她们根据本县自
然资源优势,响应县委大种枣树套种黄花菜的号召,举办了枣树、黄花菜栽培学习班
及喂养长毛兔等实用技术学习班。使全县广大妇女掌握了实用技术,成了种枣树和黄
花菜的主力军。青岛市妇联根据妇女在多种经营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本着干什么
学什么的原则, 举办各类短期训练班15000多期,参加学习的妇女62万多人次。两年
来,各级妇联从实际出发,共举办种植、养殖、刺绣、加工、饮食、服务、缝纫等各
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班21670期,培训妇女1175760人次。二是部门配合搞联培。妇
联主动与科协、教育、农业、共青团等有关部门配合,既充分发挥了妇联组织动员发
动妇女的优势,又较好地解决了资金、技术、基地等一系列困难,取得了培训的好效
果。临沂地区各级妇联与农技、科协、工艺美术等部门配合,先后举办养兔、养牛、
养羊、黄烟种植、缝纫、钩花、刺绣等培训班12494期,培训各种技术骨干12.5万人。
长清县妇联通过与科协、供销、食用菌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协同,举办了林果、刺绣、
长毛兔喂养、培养蘑菇菌种等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使50000多名妇女掌握了1-2门实用
技术。 在发展庭院经济中,涌现出千元姑娘、千元大嫂47110个。1986年庭院经济总
效益达5277万元, 占全县农业总收入的20%以上,受到县委的好评。两年来,各级妇
联主动与其他部门联合办班17458期, 参加培训的妇女达660680人次。为妇女致富拓
宽了门路。三是请能工巧匠代培。在请能工巧匠代培中,主要采取了三结合的方法,
即:理论传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固定基地培训与登门传技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
去相结合。机动灵活的培训,方便了妇女群众,使妇女听得懂,学得来。各级妇联坚
持培训从实际出发,因人制宜分层次进行。针对青年妇女的要求,一般采取组织妇女
参加乡镇、县等较正规技术学校的长期培训。还动员妇女参加农业广播学校函大夜大
的学习。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全省参加农业广播学校和县、乡农民技术学校学习的
妇女近80000人。 针对中年、老年妇女的要求,各级妇联采取长短结合、忙闲结合,
按季节和生产需要送技术到田头、到现场、到家庭等多种形式,使妇女尽快掌握所需
实用技术。
通过全省各级妇联的努力,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1986年
全省各级妇联共举办种植、养殖、刺绣、加工、饮食、服务等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
训班39000多期,培训妇女184.6万多人次;1987年全省各级妇联举办种植、养殖等各
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班3万多期,培训妇女117万多人次。“七五”期间,全省各级
妇联共举办各种类型实用技术培训班10.9万多期, 培训农村妇女900多万人次。参加
农业广播学校学习的妇女达40000多人, 约占学员总数的34%。建立妇女致富协会、
妇女科研小组,妇女“两户”办公室1500多个。树立科技示范村、示范户11.7万个。
召开各类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90000多场次。
通过层层培训, 全省参加学习的500多万妇女,有80%以上的掌握了1-2项实用技
术,15.1万名妇女达到农民技术员水平。广大妇女的科技素质大大提高,科技致富意
识和竞争观念进一步增强,成为农村生产的技术骨干,她们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发挥
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房莲英就是突出的一个,担任会计十几年来,管理记帐、原材料
消耗、各生产线维修费用以及成本资金和利润三大指标的核算,不仅能够提供准确无
误的数据和信息资料,而且积极参与有关经营效益问题。牟平新牟国际联合企业总公
司的女会计师姜学荣, 任总会计师8年来,掌握的该公司上亿元的固定资产,各种帐
目准确无误,及时为公司制定决策提供了依据。新牟所属的纺织总厂财务科10人中,
有8位女性。 总厂投产后,财务科协助厂长分析水、电、汽的投入量、产出比,为降
低消耗提建议,使两个车间的成本率降低了40%。
据1993年省乡镇企业局统计, 截止到当年6月底,全省乡镇企业女经理、女厂长
达2399人, 其中正职802人,占厂长、经理总数的33.4%。仅泰安市乡镇企业就有女
厂长、女经理117人,村办企业女厂长、女经理355人。
1994年7月8日,省妇联、省乡镇企业局在济南召开命名表彰大会,对在乡镇企业
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百名女厂长、女经理授予“山东省优秀女农民企业家”荣誉称号,
同时还命名表彰了“十佳优秀女农民企业家” 。这年,全省已有500万名农村妇女在
乡镇企业就业,占乡镇企业就业总人数的45%以上。广大农村妇女成为发展乡镇企业
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六、为妇女脱贫致富提供服务
1985年11月,全国妇联五届三次执委会议提出,要帮助以妇女为主的专业户、联
合体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认真做好治穷致富、扶贫帮困工作。1986年6月,全国妇联
在河北保定地区又召开省、自治区、直辖市妇联主任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各级妇联
组织必须紧紧围绕“农业翻番、农民致富”这个总题目,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为妇女群众致富服务,努力提高妇女素质。
为贯彻全国妇联保定会议精神,同年9月省妇联在青岛召开市、地妇联主任会议,
围绕“农业翻番,农民致富”这个大题目,就各级妇联组织的扶贫工作,作了进一步
研究部署,明确提出了为农村改革服务,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服务,为妇女群众脱贫
致富服务的指导思想和“提高妇女素质,强化致富意识,服务商品生产,振兴山东经
济”的具体要求。自1985年以来,全省各级妇联组织在发动农村妇女投入商品生产脱
贫致富中,为妇女群众出主意、想办法,提供信息,传授技术,寻找门路,解决实际
困难,总结交流经验,宣传表彰先进,开展竞赛活动,做了大量铺路架桥的服务工作。
中共中央和省委发出扶贫工作的通知以后,为了加强妇联系统的扶贫工作,省妇
联七届三次执委会议要求各级妇联层层建立扶贫点、联系户,一方面抓以妇女为主的
劳动致富带头户,另一方面抓好扶贫工作,并作具体部署,要求县以上的妇联要有扶
贫点,基层妇联要有联系户,各级妇联都要制定扶贫规划,领导干部要亲自抓点。省
妇联领导人率先3次深入临沂、 菏泽等贫困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向省委提出了“关于
围绕加速沂蒙山区开发建设, 进一步开展妇女工作的意见”等3篇有情况、有分析、
有措施的调查报告和工作意见,就贫困地区妇女思想教育,帮助妇女发展生产等方面
提出了具体意见、措施,同时要求各级妇联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转变作风,搞好
包点工作。省妇联和临沂地区、沂南县妇联在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建立了扶贫点,
三级妇联的领导人多次到点上调查研究,帮助制定扶贫规划,提出了“奋战三年、一
年脱贫、三年致富”的奋斗目标。地、县妇联干部长期蹲在点上,两年多的时间,帮
助点上建起了小学、幼儿园,落实了山林承包政策,在电力部门的大力支援下,架设
了高压线路,研究发展了6个小型工副业发展项目,使点上面貌得到很大改变。
各级妇联组织按照省妇联的要求,层层建立了扶贫点、联系户制度,开展了大量
的富有成效的工作。费县妇联包了党家庄、代家庄两个扶贫点,不到一年时间,帮助
村里建起刺绣厂和面粉加工厂, 使70%的妇女投入商品生产。沂水县妇联在高桥6个
村开展“访富问计, 访贫帮富”和“一帮一,一对富”的“姊妹对”活动,使全镇8
71个贫困户中有736户与富裕户、 联合体和妇代会干部结成对子,掀起了“一户带十
户,十户带百户”的热潮。青岛市妇联负责人亲自带银行行长、农业技术员等到扶贫
点上解决资金、技术问题。曲阜县妇联把全县最贫困的村庄作为自己的扶贫点,一年
实现脱贫,受到县委的奖励和表扬。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主动和贫困地区建立
横向联系,向贫困地区妇女送去一项技术、传递一条信息、培养一批人才、帮助上一
个项目。在本区域和区域外开展姊妹妇代会活动,交流致富经验和技术。莱西县望城
镇红旗村妇代会主任李杰民被人誉为“葡萄大王”,自己富了以后,又主动到沂蒙山
区、鲁西南、鲁西北等贫困地区传播技术,扶植了一批葡萄村。淄博市博山区柳杭村
是全省有名的富裕村,妇代会富了不忘贫困地区的妇女姐妹,先后跨省、跨地区进行
对口支援,与延安枣园村妇代会结为“姊妹妇代会”,为她们培训人才,提供技术、
项目,实行无偿支援。据统计,到1987年,全省在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户与户
之间共建立“姊妹对”7.14万多对,层层建立扶贫点、联系户3.8万多个。
各级妇联还一手抓扶贫,一手抓致富示范户。东营市妇联抓了杨责凤、杨责琴姐
俩柳编示范, 在她们带动下其所在村子成为柳编村,人均收入由不足200元增加到40
0元。 沂水县是全国贫困县之一,该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妇女干部定岗包干,抓点联
户制度。1988年,全县建立示范村50个,示范户7000户,示范技术项目有大棚西瓜、
大棚香椿、兔、羊、牛、猪饲养技术等10多个项目。通过实践作出样子,使其他妇女
增强了信心,踊跃投身到商品生产中来,跨入脱贫致富行列。为使更多的妇女科学致
富,各级妇联纷纷建立联系户。1989年,各地建立联系点、联系户20多万个,使95%
的户的妇女掌握了一技之长, 发展了商品生产项目。仅聊城地区各级妇联就联系近1
1万户,这些户家家有项目,户户有内行,人均年收入都在千元以上。
各级妇联从各地实际出发,积极协助党委和有关部门为妇女致富开辟门路。鲁西
南地区手工织锦是广大农村妇女擅长的传统工艺。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继续开发民
间工艺,帮助妇女开辟新的致富门路,省妇联多次深入这一地区进行考察,提出开发
鲁西南织锦的建议,并和有关部门配合,在北京、济南广交会上分别举办“鲁锦”展
览会,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人士,受到各级领导和经济部门的重视。省妇联针对沂蒙山
区人多地少,许多年轻姑娘没有活干,而城市家庭需要保姆的情况,与省、地劳动部
门配合把部分山区姑娘介绍到城里当保姆,为农村妇女剩余劳力寻找出路。青岛等地
成立了“妇女致富协会”、两户办公室等组织,帮助妇女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提
供产前产后服务。临沂、菏泽、德州、东营等地妇联也积极为妇女牵线搭桥,寻找致
富门路。庆云县庆城镇齐万村妇代会利用本村临近县城的地理优势,组织妇女闲散劳
力,发挥家庭经营的优势,93%的户搞起服装产销业。80年代中期,该村服装专业户
已由原来的4户发展到122户。全村新添缝纫机170台,电动缝纫机20台,包缝机42台,
自行车300辆,轻骑3辆;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等高档用品家家都有一件或几件。
泰安市山口南村妇代会了解到青年妇女赵传凤会理发,但无房店营业的情况后,马上
与该村党支部联系、协商,很快帮赵传凤找到了房子,办起了理发店。临沂地区妇联
提出因地制宜、多种渠道致富的思路。北部山区根据山多、地多、草多、饲料多的特
点,发展养殖业、林果业;南部平原根据人多地少的特点,组织妇女从事加工、手工、
编织业等。各县又根据地区妇联的要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致富措施。地处山区的蒙
阴县, 大力发展养殖业, 仅饲养长毛兔一项,1985年全县农业人口人均收入65元,
1986年第一季度又比1985年同期增长5倍多。 莒县提出“弱劳力小项目”、“项目不
大家家搞, 收入不多人人有”的致富措施,使全县5万名妇女投入商品生产,其中从
事钩花的3210人,从事草编的4500人,从事养蚕的10000多人,从事地毯加工的13 00
多人。地区妇联还及时传递信息,帮助妇女扩大致富门路。1986年上半年,他们到莒
南、沂南等县考察,把当时加工、种植、养殖业等热门的信息带给当地群众后,沂南
朱家里庄乡东贯头村妇代会主任郭延宣带领全村妇女建起塑料大棚,仅上半年蔬菜收
入就达60万元。 莒南县妇联排出致富项目100种,提供给妇女群众,临沭县妇联一次
就为南古镇东村购进良种葡萄200棵。 据不完全统计,仅1986年一年临沂地县妇联通
过各种渠道提供信息1200多条。沂水县截止到1989年,向广大妇女印发各类种植、养
殖信息资料52000份, 根据季节举办科技广播讲座50讲,传递致富信息1500条,接待
信息咨询2500人次。对于妇联建立的联系点,她们还送信息到户。
各地妇联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贫困地区的妇女到富裕地区参观学
习致富经验,或请致富有方的女先进人物到贫困地区进行实地指导。平邑县地方镇西
岳庄妇女范学兰到河南省商丘学会了罐头加工技术, 回来后带4个徒弟在本庄建立了
罐头加工厂, 3个月盈利6000多元,在她的指导下,周围村又发展起以妇女为主的罐
头加工厂49家。苍山县卞庄镇芙蓉西村妇代会主任李振芳看到编座垫出口是致富的好
门路, 就自费300多元聘请一位外地技术员,组织20多名女青年学习这门技术,她们
学成后又把技术传给左邻右舍, 带动全村家家户户搞起了座垫加工,仅此一项,198
6年就人均收入3000多元,并为国家创收大量外汇。
在带领农村妇女脱贫致富中,各级妇联在妇女中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综合或单项
劳动竞赛活动。在竞赛中,注意发现、培养率先脱贫致富、富了不忘他人、不忘国家
的妇女典型,并运用表彰会、巡回报告、出小册子等形式,对全省和本地的典型大张
旗鼓地进行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在妇女中广泛开展学先进、赶先进活动。1984年,
各级妇联通过广播、印发宣传材料和召开各种会议等多种形式重点宣传、表彰了一大
批勤劳致富的女能人和以妇女为主的专业户的典型事迹和先进经验。德州、聊城等地
市妇联先后召开女能人、女改革者经验交流现场会和座谈会。曲阜县妇联在全县妇女
中开展了“千元姑娘”、“千元大嫂”竞赛活动,对在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妇女典型
予以宣传和表彰。临沂地区妇联1984年首先推广了沂蒙山区第一个“万元户村”党支
部书记陆宣带领全村妇女投入种植、养殖业致富的经验。1985年“三八”节茶话会,
邀请各县致富典型向地直各部门领导和各界知名人士作汇报,并在报上发布消息,引
起社会关注。1986年“三八”节,地区妇联召开全区“三八”红旗手(集体)、五好家
庭表彰大会,树立了“用党的政策引导群众走上致富路的平邑县小营村党支部书记刘
桂英”、“靠科学和文化知识走上致富路的廖秀兰”、“立志科研,做自强人的农民
技术员王金荣”,“富了不忘他人的青年妇女殷崇英”及带领妇女共同走上致富路的
莒县安家洼妇代会等典型20个。各县也层层召开表彰会、致富经验交流会、典型报告
会等。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86年,全区共召开女能人报告会193场,参加人数达
116301人; 各种技术表演活动50次,参加人数2653人;共树致富典型260余人。这些
典型看得见、摸得着,使人感到可信、可学、可赶、可超,拓宽了妇女群众的视野,
看清了自己致富的优势, 坚定了奔富的信心,积极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据6个贫
困县统计,仅食品加工一项就发展到1475处,产值7487万元,其中妇女创产值5141万
元,妇女从业人数达70%。
1989年,各级妇联帮助贫困地区妇女脱贫致富取得可喜成绩。省妇联先后输送贫
困县妇联主任参加全国妇联培训班的学习。通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争取到16.5万元的
资助项目, 分别投向了4个贫困地区,帮助那里的妇女进行养殖、抽纱、“庭院经济
与儿童营养”等项目的培训和技术开发。各级妇联进一步落实完善了扶贫点和联系单
位,普遍利用妇女之家、家长学校、农民技术指导中心等阵地,开展文化技术培训。
许多基层妇代会采取承包项目和实行有偿服务等作法,安排调动了大批妇女劳力,把
妇联系统的扶贫工作引向深入。 据统计,全省“姊妹对”、“姊妹村”发展到8.5万
多个,各级妇联办起扶贫项目100多个,安排妇女劳力400多万名,使大批妇女走上了
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