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参加抗日战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5&rec=28&run=13

抗日战争时期是山东妇女运动蓬勃发展的阶段。抗战八年,山东妇女做出了巨大
贡献,她们以自己的斗争实践,在妇女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抗战爆发后, 全省妇女奋起救亡,最先觉醒的是知识妇女。1937年7月中旬,荣
成县的李淑媛(又名王达)、王军、蔡秀英、蔡志勇等10多名女知识分子、女学生,参
加了“河山剧团”荣成分社,宣传抗日救国。7月-10月,济宁城17名女学生参加抗敌
后援会、战地服务团、近乡远乡宣传队。8月,蓬莱县的小学女教师和女知识青年7人
到马格庄村参加抗日战地服务团。秋季,山东大学女“民先”队员15人,组成救亡宣
传队,到高密县城宣传抗日救亡。9月,济南女师、女中学生参加“平津流亡学生会”。
11月, 泰安县成立妇女抗日救国筹委会。同月,东平县6名女教师、女学生首批参加
东平县抗日救亡协会。 秋季,冀鲁边的7名女知识青年在各县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救亡
团体。
1937年10月上旬,中共山东省委贯彻中共中央北方局会议精神,号召“每一个优
秀的共产党员,应该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一批女党员、女“国先”队员、优秀的
知识妇女, 脱下旗袍,加入抗日武装部队,其中鲁北地区的小学教师王月村等4人参
加了鲁北三支队。12月24日,胶东的女党员李紫辉、曲韶华、黄在参加了中共胶东特
委领导的天福山起义。同月,鲁东的女党员张荣(张舜卿)、“民先”队员阎娟及女工、
女学生8人参加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 1938年1月1日,来自平津的流亡女学生
和泰安的女学生杨纯、赵新等10人参加了中共山东省委领导的徂徕山起义。2月13日,
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十一大队的女战士黄在、夏来、李锦辉参加了攻克牟平
城的战斗。 3月4日,李雨之、孙雪岩、刘光耀、宁健、宋兹心、真世萍6名女战士参
加了第二次攻克蓬莱城的战斗。 3月中旬,掖县的方菊珍等10名女学生参加了胶东游
击队第三支队。同月,枣庄的女党员李汝佩、张恺等5人首批参加鲁南抗日义勇军。5
月, 滨海区的女知识青年毛洪等7人奔赴八路军四支队六大队。10月,莒县大北杏村
女学生王盈参加八路军二支队,在她带动下,本村又有7名女青年参加抗日工作。
抗日武装建立之后,迫在眉睫的任务是解决吃饭穿衣问题。在部队的这批女战士
不久便调至地方工作,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支援抗日军队。她们坚定地走与
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改变装束,到最艰苦的农村去,扎根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支援军队。她们在农村培训妇女积极分子,选拔女干部,建立各级妇救会、青妇队、
妇女自卫队、妇女识字班。不断地扩大妇女专职干部队伍,培养了妇女运动的领导骨
干。1938年底到1939年夏,各地妇救会员就发展到30多万人,女自卫队员和女民兵约
有2万人。
1938年8月至1942年4月,全省的胶东、苏鲁豫、鲁南、鲁西南、鲁中、清河及冀
鲁边行政区和27个专区妇女救国联合会相继成立。1940年8月6日,山东妇女运动的领
导机构--山东省妇女救国联合总会成立。妇救总会通过了《山东妇救总会工作纲领》、
《山东妇女救国总会组织章程》,并发表宣言,号召全省1900万妇女同胞动员起来,
反对妥协、投降、分裂、倒退,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为创建、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而
斗争。同时,妇救总会还确定了各级妇女组织的统一名称。妇救总会为指导妇女运动,
制定了许多计划、规定,发表了许多文章、号召、电文。如1940年8月在《大众日报》
上发表了《反投降中妇女的任务》 ,1941年2月发表了《“三八”国际妇女节宣传大
纲》,1941年8月1日,制定了《山东妇女自卫团暂行组织简章》。为了加强宣传教育
工作, 省妇救总会还于1941年3月8日创办了《山东妇女》刊物,3月19日,成立了山
东省姊妹剧团。
这一时期山东的妇女运动所以能够得到健康地发展,首先是由于各级党委加强了
对妇女运动的领导, 并给予组织上的保证。1937年7月至1945年,中共山东省委领导
下的特委、地委中配备妇女部长、妇委书记55名。中共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
省委后,又成立了妇女部,任命史秀云为妇女部长。1938年12月,苏鲁豫皖边区省委
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分局撤销了妇女部,成立了妇女工作委员会(简称妇委会),
由分局组织部干部科长史秀云分管妇委会工作,郑琳主持日常工作,赵新为组织委员,
汪瑜为宣传委员。妇委会的任务是负责制定妇女工作方针,总结妇女运动的经验,加
强对妇女运动的指导。
其次是由于省战时工作委员会(省政府前身,简称“战工会”)对妇女解放运动给
予政策上的保护。 1940年-1945年,省战工会制定有关妇女解放、保护妇女儿童的利
益、女干部及婴儿保健、优待抗日军人亲属、女子继承权、妇女放足、禁止包办婚姻
等方面的政令、法令、规定、暂行条例等共11件。1943年8月1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
通过的《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中第十条规定:实现男女平等,女子在社会上、政治
上、经济上、教育上完全与男子享有同等权利,并特别予以帮助保护,禁止虐待及侮
辱妇女,提高妇女之知识与生产能力。实行一夫一妻的自由婚姻制度,禁止蓄婢纳妾、
童养媳、抢寡妇、买卖婚姻、强迫嫁娶,禁止未成年女子缠足,提倡成年妇女放足。
保护产妇,保护儿童,禁止溺婴。
第三是有一支专职妇女干部队伍。据1940年统计,乡级以上的专职妇女干部已有
161人。 她们受到党委的关怀与培养。 如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1941年曾亲自作过
《论妇女解放与妇女干部的修养》的专题报告。妇女干部中,相当一部分领导骨干,
曾进各级党校、各种干校和各种训练班学习。胶东区党委党校1940年2月至1943年春,
共培训女干部400多人。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斗争锻炼,她们逐步成长起来,形成一支
坚强的骨干力量。
正如徐向前在1940年“三八”节为鲁南妇女救国会的题词中所说:“没有广大的
妇女起来参加抗战救国,则抗战建国的伟大事业的胜利与完成是绝对不可能的! ”山
东妇女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

一、送子参军,支援前线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八年抗日战争中,山东有27万青壮年参
加了八路军。这当中涌现出大量的母送子、妻送郎参军的动人事迹。如1939年,寿光
县牛头镇的徐桂荣大嫂先后送丈夫、兄弟及两个儿子参加了八路军,被誉为“一门四
英” 的光荣人家。该镇的李子辉大娘先后送3个儿子到八路军八支队,成为“一门三
英” 的光荣妈妈。沂水县朝阳官庄王贵荣1938年至1945年先后送5个子女上前线,在
她的带动下,仅70户人家的小村参军的就有76人。日照县傅疃村范大娘在其长子、次
子参军牺牲后,又送三子参军,滨海军区授予她锦旗一面,上书:“人民的母亲范大
娘”。1943年,广饶县妻送夫、母送子、未婚妻送未婚夫参军的有1067人。1944年春,
赵 县(今苍山县)村村掀起参军热潮,各村妇救会动员妇女送亲人参战,全县2000多
名青壮年入伍, 充实了八路军鲁南老五团。莒南县52%的青壮年参了军。这年正月,
各抗日根据地掀起参军热潮,父母送子参军的达1万余名。

二、直接参战
在战争中,山东妇女还直接参加对敌斗争。据省博物馆保存的资料记载,1942年
统计, 根据地的17万男女民兵和82万男女自卫团员与敌作战1万多次,毙伤俘敌伪90
00多人。在战斗中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和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如海阳县小纪村
女民兵孙玉敏,在反扫荡战斗中与敌作战百余次,消灭日军17人;该县纪家店村妇女
自卫团中队长、 县民兵模范陈桂香,埋地雷技术高超,一次炸死8个敌人。她俩被胶
东军区授予“胶东女战斗英雄”称号。1944年,黄县蒋家“蒋永香青妇小队”、下田
家“田广娥青妇小队” 的10多名队员,被命名为与敌作战的爆破大王。1938年3月18
日, 日军200多人进犯莱阳,路经莱阳城西花园头村时,莱阳县武装起义的一个班和
该村群众300多人英勇抗击, 毙伤敌人7000多人,战斗中小学校长牺牲,其妻用菜刀
劈死一名日军。 1941年12月,沭水县渊子崖村被千余名日军包围,全村男女老少300
多人同敌人拼杀, 杀伤敌人100多名,滨海专署授予该村“抗日楷模村”称号,并立
碑纪念。1943年4月8日,安丘县黄石板坡村,男女老幼齐上阵,抗击日伪军的侵犯,
歼敌120人,省武装部、鲁中区党委三地委分别授予该村“铜墙铁壁”、“妇幼皆兵”
奖旗。 1944年12月,日军约3000多人偷袭茌平县张家楼村,该村男女老少700多人奋
起杀敌, 战斗持续两天,击退敌人3次进攻。妇女在战斗中各尽其能,有的坚守在第
一线,有的搬运火药,有的砸铁沙造手雷,有的送饭上寨门。这次战斗敌伤亡250人,
张家楼村被誉为英雄村,这里的妇女被誉为英雄妇女。在抗日战争中,广大妇女还破
袭公路、挖抗日沟等阻击敌人。1941年8月上旬,荣成县某区妇救会领导百余名妇女,
7小时完成破袭公路的任务。 1943年1月开始,冀鲁豫边区男女老幼8万多人破袭公路
140多次,平毁封锁沟290多华里。1941年11月开始,清河区发动党政军人员及农村男
女老幼挖抗日沟,在村子周围挖护村沟,在村、乡、区、县之间挖交通沟,在敌人碉
堡周围挖封锁沟。经过26个月的奋战,挖沟长达1500华里。纵横交错的抗日沟在巩固
根据地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战斗中,广大妇女还抬担架抢救伤员。1944年,胶东文
西县20名妇女火线抢救伤员10多人。1945年7月,海阳县3个区妇女组成306副担架(运
输队员259人)迎接大反攻。山东省妇救总会在总结八年抗日战争中妇女参战的成绩时
讲到: 全省有50万女自卫队员、5万女民兵同男民兵一起参加作战,破路,埋地雷,
运送粮食、弹药,抬担架,抢救伤员。

三、积极劳军,抢救伤员、掩护子弟兵
抗日队伍的发展壮大和取得战斗胜利,离不开妇女群众的支援。据历史档案材料
记载,山东根据地的妇女,除了支援和配合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对日寇和伪军展开的
小战役外,还担负了运送粮食和战备物资、抢救和掩护转运伤病员等艰巨繁重的战勤
任务。抗战期间,部队的物资供应,最经常、最大量的是粮食和被服供应。山东妇女
节衣缩食,把省下的粮食筹集起来,及时送往部队。1945年春节前夕,海阳县纪家村
的妇女在讨伐赵保原的战役打响后,推了一宿磨,将磨好的1000多斤白面及时送到前
线。鲁中、鲁南广大妇女克服秋雨连绵的困难,展开抢收、速碾、速磨活动,超计划
完成任务。 据不完全统计,沂蒙山区妇女在抗战八年中,共为部队碾米、磨面20905
900斤。1939年冬,为部队做军鞋1586513双,做被服604358件。1940年上半年统计,
各抗日根据地妇救会员为部队做棉衣10.4914万件。
1938年秋, 胶东妇女救国联合会筹委会在妇女群众中开展做棉背心、 “三套”
(耳套、袜套、手套)和献金运动。仅蓬莱、黄县、掖县的妇女就做“三套”及棉背心
7万多件, 捐献黄金60两,白银2000两,支援抗日部队。1939年12月,临淄县,益、
寿、临、广四边县及邹长县的妇救会员,为八路军三支队做棉鞋3000双、耳套5000副。
鲁西北妇救会1941年统计:妇女群众募捐慰劳抗日军队的物资有:花生、栗子、鸡蛋
5000斤。毛巾172条,现金3.3万多元。还为部队做棉衣3.4万多件,鞋1.5万多双。洗
衣服130套。1944年,莒南县掀起劳军热潮,全县527个村,村村妇救会会员给八路军
做鞋袜、做衣服、做枪套。
除了支援军队的钱、粮、物外,各地妇救会、青妇队、自卫团还筹集慰劳品,组
织起秧歌队到部队驻地进行慰问。部队宿营或路过的村庄,她们即为子弟兵烧水、做
饭。她们把成篓的鸡蛋、成车的慰问袋送到抗日战士手中,并且演出节目,与部队联
欢,激励战士们奋勇杀敌。1944年昌北马渠村妇救会长陈志强带领30多人组成的慰问
团,用马车拉着慰问品,跋涉百里去慰问部队。
妇女抢救、掩护伤病员的事迹更是感人。1940年初冬,日本侵略军突袭中共昌邑
县委驻地马渠村,县委机关干部在转移时遇敌堵截不能出村,情况十分危急,这个村
的妇救会长陈志强临危不乱,立即把四名抗日干部领进自己家里,掩藏在草垛底下的
地窖里,她自己冒险与敌人周旋,保护了四位同志的安全。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野战医院很少,仅有的医院也是借民房做病房。因此,大
部分伤病员都掩护在老百姓家里。家庭妇女就是护理员,伤员的衣食护理和清洁卫生
等工作,基本由妇女担任。她们对伤员照顾护理的无微不至,胜似亲人。把自己节省
下来的鸡蛋,挂面给伤员吃,自己宁肯吃糠腌菜。当日本侵略军扫荡时,很多妇女冒
着生命危险,把伤病员藏在山洞里,地道内,野草丛中或庄稼地里,并亲自送水送饭,
精心护理。
1941年11月-12月, 日本侵略军对山东战略中心鲁中沂蒙区进行大规模的清剿、
扫荡。广大军民在这次反“扫荡”、反“清剿”中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沂南县鲁
山后、艾山后等五个村庄的妇女和群众,分散掩护了一千三百余名伤病员,她们千方
百计地帮助伤病员转移和隐蔽,保证了所有伤病员的安全。出现了很多“红嫂”式的
人物,如王换于、张志桂、明德英、祖秀莲等。她们热爱子弟兵,舍生忘死救护伤员
的动人事迹在山东乃至全国广为流传。

四、开展纺织运动,保障军民被服供应
山东妇女纺织运动,是革命发展特定阶段的一种大规模的生产自救经营活动。由
于水旱灾害及敌人的经济封锁,1940年后,解放区经济出现极大困难,特别是军民的
穿衣问题,一时无法保证。1942年,中共中央在各解放区发动了“自己动手,丰衣足
食”的大生产运动,中共中央妇委也向广大妇女发出纺织生产号召。根据当时形势,
省妇救总会制定了发动妇女参加纺织生产的具体措施,在中共山东省委、省民主政府
领导下, 在全省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纺织运动。1942年,省民主政府成立了纺织局。1
943年初, 全省层层设立了纺织领导机构,由同级妇救会干部兼管。各级妇救会还举
办短期技术传习所和培训班,培训了大批纺织技术骨干。到1943年底,渤海、胶东、
鲁中、滨海、鲁南区妇女织布15万匹,基本达到自给,并保证了军队供应。渤海、胶
东、 鲁中区已禁止洋布进口。到1945年,全省已有120万妇女参加纺织,军民被服基
本自给,对敌经济斗争取得很大胜利。纺织生产,不仅增加了群众收入,保证了部队
被服供应,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更广泛地发动组织了妇女群众,培养
了妇女运动骨干,涌现出大批英模人物。据胶东妇救会1945年上半年不完全统计,胶
东妇女纺线1.8万多斤,织布4680万匹,纺织收入99.7万元(北海币) 。涌现出胶东区
级纺织英雄两名(王文英、高淑庆) ,纺织模范30名,地、县、区级纺织模范604名。
博兴县陈户区副区长韩秀贞,1945年被评为渤海区的纺织英雄。

五、瓦解敌人,争取伪军弃暗投明
不少县的妇救会组织召开伪军家属座谈会,宣传人民政府的政策,要求她们在瓦
解伪军工作中起内线作用。1943年冬季,湖西区妇救会的工作重点转入领导妇女反蚕
食斗争, 在苏集村的伪军家属中开展“唤夫索子”运动,使200多名伪军弃暗投明。
威海市的基层妇女救国会,通过各种关系先后向340名伪军家属、466名伪军政人员及
伪村、保、甲长,开展政治攻势,宣传抗日救国和抗战形势,建立伪军表现优劣记账
簿,效果甚好,在八路军于1944年发动的秋季攻势中,有300多名伪军缴械投降。
1943年莱芜县妇救会配合抗日武装部队向吴化文部队中的“父子兵”营进行喊话
教育。通过喊话,吴化文伪军所谓最巩固的“父子兵”动摇了,一、二个,三、五个
的不断逃跑。后来,又多次进行喊话鼓动,向来称为不可瓦解的“父子兵”营,共计
逃跑者48人,并带出步枪16支。

六、积极投入减租减息运动
从1942年下半年开始,各地妇女救国会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
的工作。1942年8月,海阳县有12000多名妇女投入减租减息运动。1943年,滨海区有
7860多名当雇工的男女农民,经过减租减息运动增加了工资。1944年,滨海、鲁南区
妇女救国联合会,领导佃农妇女开展了反对超经济剥削的斗争,取消了地主对佃农的
多种超经济剥削 (如佃农妇女无偿地给地主家采种药材、推磨、做饭、洗衣服、奶孩
子,为地主子女嫁娶承担各种杂活及当陪婆、婢女等等) 。同时废除了个别地区地主
的“初夜权”。莒南县大店镇王家庄子的魏大娘,在查减斗争会上,控诉了地主逼迫
她家披麻戴孝为鹰出殡的罪恶,数千名农民到王家庄子平了鹰坟,砸了鹰碑,魏大娘
21年的深冤得报。据胶东妇救会1945年的统计,一年中,全区妇女参加减租减息查减
斗争的有41.66万多人次,参加反恶霸斗争的有31.63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