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5&rec=1&run=13

以男女平等为目标的妇女解放运动,虽然发端、发展于近、现代,其历史渊源却
需追溯到长远的古代。从存留下来的极零碎又珍贵的史料看,山东古代妇女作为整体
被历史所歧视,没有人格,没有自由,背负着神权、族权、夫权的重压和“三从四德”
的束缚,艰难地跋涉在历史的进程中。但仍然在抗争中奋斗不已,为山东的古代文明
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明末清初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争取男女平等的思想初露头角。太平天国宣
传男女都是兄弟姐妹,鼓励“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同杀妖”。随着西方资
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输入,戊戌维新时期宣传了兴女学,不缠足,男女平权的启蒙思想。
辛亥革命摧毁了封建帝制。虽然广大妇女仍不能走出封建家门,然而妇女中的仁
人志士却挺身而出,勇敢地走上斗争前线。20世纪初,辛亥革命时期的女子运动和民
国初年的妇女参政运动,则把旧民主主义的妇女运动推向高潮。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也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开端。山东妇女运动亦是从这时开始的。
1919年1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
议”,将德国在山东的占有权全部转让给了日本。中国外交失败,全国人民义愤填膺,
山东人民更有切肤之痛。
5月4日,北京数千名学生集会天安门,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5月7日,济南也掀
起了运动的浪潮。随后,全省各地学生纷纷行动起来,联合罢课,游行示威。女学生
们也勇敢地冲破了几千年来“三纲五常”、“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礼教的束缚,冲
破“不准走出校门”的校规,在山东历史上第一次集会走上街头,与男同学一起游行
示威,演讲宣传,抗议巴黎和会的决定。女学生们在拒签“和约”的斗争中,冒雨游
行,忍饥请愿,昼夜坚持。这期间,女学生们开展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活动。她
们与男同学一道,劝告商界罢市,查抄日货,不听劝告者,就涌进店门把日货烧掉。
她们的爱国行动,深得各界的同情和支持。
女学生们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军阀统治的斗争中,接触到新思想、新文化,
认识到封建伦理道德对妇女的压迫和束缚,强烈要求冲破旧礼教的禁锢,要求妇女解
放和自由。年长的女学生首先要求婚姻自由,已由父母包办订婚的,纷纷冲破阻力,
解除婚约。还有的女学生大胆地公开与男同学通信、交朋友。更有一部分女学生,在
五四运动中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山东妇女运动早期的组
织者和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中国的妇女运动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从此,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妇女运动日益发展,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
中共山东党团组织的建立,使山东妇女运动有了坚强的领导。这一时期,党领导
妇女运动的特点和妇女运动的主要活动是:在女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团员,这些党、
团员热心于党的工作和妇女解放事业,在各项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妇女运动
的骨干力量;在进步学生中秘密组织学习小组,阅读《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浅
说》、《科学的人生观》、《俄罗斯妇女》、《新青年》、《向导》周报等革命书刊,
传播马克思主义;根据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部分中共女党员跨党加入国民
党,在国民党组织中贯彻中共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团结进步的女国民党员,同她
们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教育女青年参加“山东非基督教大同盟”、“山东反帝大
同盟会”、“山东女界国民会议促进会”、“消寒社”、“女子进德会”和“妇女学
术协进会”等组织,在宣传鼓动和组织妇女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革命时期的妇女运动,是山东妇女运动史上掀起的第一次高潮。运动的主力是
女学生,地域局限在大城市,形式基本以大规模的请愿、集会、游行为主,虽声势浩
大、轰轰烈烈,但根基尚浅。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
汪精卫在武汉背叛国共合作,大革命惨遭失败,山东妇女运动随之陷入低潮。一些妇
女运动的骨干、优秀的女共产党员被逮捕,被杀害。这期间,尽管妇女运动呈现低潮,
但妇女工作仍然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展着。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以后,中共山东省
委贯彻会议精神,确定山东妇女运动以工农劳动妇女为主体,强调要加强对女工、农
妇的领导,组织她们参加斗争。随后,青岛、潍坊等地组织女工举行罢工斗争,要求
减少工时,增加工资;发动工人家属请愿,迫使国民党政府全部释放被捕工人。临沂、
泰安、烟台、聊城等地组织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姊妹团,开展打倒列强、打倒土豪
劣绅、打倒贪官污吏、废除苛捐杂税的宣传活动;提倡男女平等,女子进学堂;宣传
破除封建迷信,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女工、农妇运动有了一定发展。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济南、青岛、曲阜、济宁等地2500余名男女学生,组
织赴南京请愿团, 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救国,迫使蒋介石接见了学生代表。1936年-
1937年上半年,省内一些城市的部分女学生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各界妇女联
谊会、女同学会、学生同乡会、母校同学会等抗日救亡团体,这些山东较早的妇女抗
日救亡团体,为迎接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运动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抗日战争时期是山东妇女运动蓬勃发展的阶段。日本侵略军的入侵,国共的第二
次合作,使山东妇女运动全面高涨。
抗日战争爆发后,山东妇女纷纷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斗争。最先觉醒的是知识女性。
她们组织了“河山剧团”、抗敌后援会、战地服务团、流亡学生会、近乡远乡宣传队,
到县城乃至农村宣传抗日救亡。一批批女党员、女“民先”队员、女学生响应中国共
产党“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加入抗日武装部队(包括游击队和正规军)。其
中有的参加了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天福山起义;有的参加了中共山东省委领导的徂徕
山起义,还有的参加了攻克牟平城和蓬莱城的战斗。抗日武装建立后,迫在眉睫的任
务是解决吃饭穿衣问题。在部队的这批女战士不久调到地方工作,发动群众,创建抗
日根据地,支援抗日军队。同时,在农村培训妇女积极分子,建立各级妇女救国联合
会, 不断地扩大妇女干部队伍,培养了妇女运动的领导骨干。从1938年到1942年,
胶东、苏鲁豫、鲁南、鲁西南、鲁中、清河及冀鲁边行政区和27个专区妇女救国联合
会相继成立。1940年8月6日,山东省妇女救国联合总会(1944年7月改称山东省妇女抗
日救国联合会)成立,标志着山东妇女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各级妇救会组织领导下,山东妇女以人力、物力积极支援前线军民的抗日斗争,
为战争胜利建立了丰功伟绩。八年抗战中,山东有27万青壮年参加了八路军,涌现出
许许多多的母送子、 妻送郎参军的动人事迹。全省有50万女自卫队员、5万女民兵同
男民兵一起参加作战,破路,埋地雷,运送粮食、弹药,抬担架,抢救伤员。山东妇
女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做军衣、军鞋、军袜,捐献金银、货币、粮草等,支援抗日部队。
到1945年, 全省有120万妇女参加纺织生产,山东解放区军民被服基本自给。据不完
全统计,战争年代牺牲的在册山东女英烈有1023名。
1946年6月, 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几十万大军压
境,形势极为严峻,斗争非常艰苦。为“保卫解放区,保卫命根子”,山东妇女紧急
动员起来,迅速投入到解放战争中,继续送夫送子上战场,做好后勤工作,保证粮食
被服鞋袜的供应。她们在参军运动中提出“男儿上前线,妇女争模范,模范妻、模范
娘,送子送郎打老蒋”的口号,全省迅速掀起了大规模的参军高潮。仅1946年,全省
就有59万男女青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妇女不仅奉献了亲人,还先后支援了鲁
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鲁西南战役、潍县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许
多大的战役。万家妇女昼夜碾米、磨面,做军衣、军鞋,保证了前方供应。全省涌现
出许多妇女支前担架队、运输队和“红嫂”式的拥军支前模范。同时,农村妇女踊跃
参加土地改革运动,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搞好生产自救,改善生活,为夺取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妇女和全国妇女一样,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山东妇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推进
社会进步的同时,开始了实现男女平等,寻求彻底解放的新的里程。
获得新生的山东妇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各项事业。农村
妇女通过土地改革分到了土地,并依法取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和继承权,从根本上改变
了她们的经济地位。许多老年妇女在颁发的土地证上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激动得
热泪盈眶。她们积极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参加劳动生产,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城市妇女开始组织起来,学习政治,学习文化和生产技能,参加各项社会活
动,逐步走上了生产劳动岗位。到1964年,全省女职工已达到24万余人,占职工总数
的16%, 比1950年增加了47倍。各地妇女积极参加当地识字班、民校、夜校的文化学
习,开始改变了妇女的文盲状况,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技能,有的青年妇女还当
上了技术员,成为推广先进技术的骨干。
抗美援朝中,山东妇女表现出极高的思想觉悟,积极捐献飞机大炮,赶制军鞋、
军袜和军被服,送子、送夫参军支前,还有不少女青年直接奔赴朝鲜前线。
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广大职工家属积极鼓励亲人检举揭发,工商业家
属鼓励亲人坦白交代,私营企业的女职工清算资本家的“五毒”行为。在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山东妇女尤其是工商业者家属,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
山东妇女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文化、卫生、教育等各项
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解放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
额完成, 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人物。1961年3月,全省首
次“三八”红旗手和“三八”红旗集体评选表彰,有9744名妇女被授予省“三八”红
旗手, 256个集体被授予省“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此后,争当“三八”红旗手
和“三八”红旗集体成为山东妇女持续至今的一项重要活动。
1966年5月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 ,打乱了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使山东各
方面的工作遭到严重损失。省妇联机关业务工作被迫中断,领导成员陆续调往各地。
有的女领导干部遭到残酷迫害,有的妇女先进人物受到打击诬陷,1970年省妇联机构
解体。然而山东妇女在克服重重困难坚守生产、工作岗位的同时,与林彪、江青反革
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3年7月,山东省妇联筹备小组成立。1975年4月,重新
恢复建立山东省妇女联合会。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山东同全国一样,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各级妇联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全
面履行“代表和维护妇女利益,促进男女平等”职能,团结带领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东妇女在改革和建设中,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以前所未有的劳
动热情和创造精神,充分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到1993年底,全省城乡妇女就业人数
达2400万,占社会劳动者总数的47%。全省1000多万农村妇女活跃在商品经济第一线,
在种植、养殖、加工、服务、商业和传统工艺、庭院经济、乡村企业等各个行业大显
身手。有500万农村妇女进入乡镇企业,占乡镇企业总人数的45%。城镇妇女就业3 14
万。城市广大女职工积极参加企业改革、民主管理。在改革的浪潮中,涌现出一大批
优秀的女厂长、女经理、女科技工作者、女工程师、女农艺师等,成为经济建设中的
骨干力量。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领域,妇女队伍不断壮大,全省共有各类女专业技
术人员75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3.7%。妇女的经济收入、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山东妇女奋发进取,积极参与,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八
届省人大女代表有190人,第七届省政协女委员118人,分别占代表和委员总数的20.5
%和15.9%。各级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充分代表反映广大群众和
妇女的意愿。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女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1993年全省
各级各类女干部达53万人, 占干部总数的28%。各级领导班子中的女干部数量不断增
加,有省级女干部4名,省直机关和市、地领导班子有厅局级女干部103名,县 (市、
区) 领导班子有女干部355名,81.5%的乡镇党委或政府班子有了女干部。广大女干部
顽强拼搏, 廉洁勤政,政绩突出。全省6万名农村妇代会主任进“两委”,在民主法
制、基层政权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东妇女投身改革,勇于实践,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类
学校女生不断增加,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1993年,全省普通中专在校女生88000人,
占在校生总数的47.5%; 大专以上在校女生5100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3.7%;在校女
研究生784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0%。有中小学女高级教师16300人,普通高校有女教
授1088人。农村妇女参加农广校、会计、函授等教育的达10万人。城镇女职工参加岗
位技术技能培训的达500万人次,其中21万职业妇女完成了大中专学历教育。
山东妇女学法知法,依法维权,法律地位进一步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有关妇女的各种法律法规不断出台,使妇女在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劳动就业、劳动保护、资源占有和使用、婚姻家庭、人身等方面的权益逐
步得到保障。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全民普法活动,学法、懂法、知法、守法,法律意识
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她们以法律为武器,敢于同侵害自身合法权
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妇女法律专业人才不断涌现,全省有女法官2217人,女检
察官1537人,专职女律师241人,她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维护法律尊严发挥着积极
的作用。
山东妇女重视健康,加强保健,生育保健水平逐步提高。全省妇幼保健院(所) 1
59个。各级医院、妇幼保健院(所)积极推广新法接生和孕产妇系统保健、围产保健,
全省新法接生率达99.2%。城市妇女住院分娩率达82%,农村达57%。1992年全省孕产
妇死亡率为50.52/10万,比1989年降低9.28/10万。广大妇女重视自身健康,增强保
健意识,学习卫生保健知识,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母乳喂养,保健水平、身体素质不
断提高。
山东妇女自主自立,倡扬新风,逐步建立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广大
妇女把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逐步形成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婚恋观、家庭观、
生育观、教子观。积极参加“五好”家庭、家庭文化建设活动,自觉移风易俗,勤俭
持家,尊老爱幼,科学育儿,团结邻里,美化生活,遵守社会公德,倡扬社会新风,
逐步树立起科学、 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省受县以上表彰的“五好”家庭300万
户,促进了家风、民风、社会风气的好转。
山东妇女积极投身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洪流,在参与中获得发展,在发展
中开拓前进,塑造着新时期山东妇女的崭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