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清初康雍时期的郑学传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4&rec=93&run=13

一、清初复兴古文经学时的郑学
清朝建立后,由于最高统治者尊崇经学,稽古右文,又由于宋明理学的空疏和八
股取士的腐朽,一些有志之士大力提倡经世致用,讲求实学。顾炎武、黄宗羲、王夫
之等就是其中的代表。顾炎武扛起了“舍经学无理学”的大旗来复兴古文经学,他反
对“以明心见性之空言”的理学,提倡“引古筹今”,企图使经学回到“国家治乱之
原,生民根本之计”的所谓“实学”中来。他致力于音韵训诂的研究,所以不能不推
崇郑玄,并深入研究郑学,故能开清代朴学之风。
这一时期,张尔岐研究《三礼》,阎若璩致力于《古文尚书》的考证,皆推崇郑
玄。臧琳亦笃好郑学,其玄孙臧庸承其家学,皆有功于郑学。
清初汉学处于开创阶段,所以仍与宋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皮锡瑞说:“王、顾、
黄三大儒,皆尝潜心朱学,而加以扩充,开国初汉、宋兼采之派。” (《经学历史·
经学复盛时代》。) 如黄宗羲的弟子万斯大精通《三礼》,但不信郑玄之说,而以继
承宋学之元儒吴澄之说为宗,方苞则推崇程、朱而贬抑郑玄。

二、清初推崇郑学者
顾炎武(1613-1682) ,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清江苏昆山人。学问
渊博,经史百家,皆有研究,尤长于音韵训诂之学。提倡“求是”和“求真”,注重
考证,是清代朴学的创始者。著述丰富,如《日知录》是以读书笔记形式写成的以考
证见长的名著,《音韵五书》奠定了清代音韵学的基础。清代尊崇郑玄实始自顾炎武,
其《述古》诗云:“六经之所传,训诂为之祖。仲尼贵多闻,汉人犹近古。礼器与声
容,习之疑可睹。大哉郑康成,探赜靡不举。六艺既该通,百家亦兼取。至今《三礼》
存,其学非小补。”
张尔岐(1612-1677) ,字稷若,号蒿庵,清山东济阳(今山东济南市)人。教授乡
里,终其一生。逊志好学,笃精《三礼》。以《仪礼》郑玄注文古质,贾疏曼衍,学
者不能寻其端绪,乃取经与注章分之,定其句读,疏其节,录其要,取其明注而止,
有疑义则以章断之,亦附于末,成《仪礼郑注句读》17卷,附以《监本正误》、《石
经正误》2卷。顾炎武游山东时,读而善之,曰:“炎武年过五十,乃知‘不学《礼》
无以立’。若《仪礼郑注句读》一书,根本先儒,立言简当,以其人不求闻达,故无
当世名,然书实可传,使朱子见之,必不仅谢监狱之称许矣。” (②《清史稿·儒林
传二·顾炎武》。)顾炎武对张尔岐甚为推重,还曾说:“独精《三礼》,卓然经师,
吾不如张稷若。”②尔岐实开清儒宗主郑学之先。
阎若璩(1636-1704) ,字百诗,号潜邱,清山西太原人。长于考据,以三十余年
时间, 撰成《古文尚书疏证》8卷,条分缕析,考证出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
中的25篇和孔安国传是伪书,引起学术界很大震动。他认为,宋明儒者注经,有臆断
之弊,唐人义疏,“定于一是”,使前代儒者仅存之书不传,主张以汉注为主。他认
为,汉注精妙,宋人不能及。推崇郑玄,认为“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芜,
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把郑注录入札记。在清代汉学由顾炎武到乾嘉学派
的转变中起了关键作用。
臧琳(1650-1713),字玉林,清江苏武进人。笃好郑学。治经以汉注、唐疏为主。
认为不通训诂,无以明经。著《经义杂记》30卷,中多发挥郑学之蕴。《诗》、《礼》
二经,王肃私窜以难郑氏者,尤能推见至隐。乾隆时始行于世,段玉裁为之作序,亟
称其精心孤诣,所到冰释,非偶然也。阎若璩称其深明两汉之学。钱大昕校定其书,
认为实事求是, 别白精审。还著《尚书集解》120卷。其立孙臧庸,本名镛堂,字在
东, 学术精审,续高祖之学,拟《经义杂记》为《拜经日记》8卷,王念孙亟称之。
著述尚多,其中有《校郑康成易注》。庸之弟礼堂,字和贵,精小学,善雠校,所著
之中,《三礼注校字》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