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宋元时期的郑学传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4&rec=90&run=13

一、宋元时期郑学的衰落
从唐代中叶韩愈提出道统学说开始,经学内部开始发生新的变化,至宋庆历年间
出现了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由笃守古义变为更取新奇,由各承师传变为只凭胸臆。
王应麟在《困学纪闻·经说》中说:“自汉儒至庆历间,谈经者守训诂而不凿。《七
经小传》 出而稍尚新奇矣。 至《三经义》行,视汉儒之学若土梗。”《三经义》即
《三经新义》,是王安石为了给变法制造舆论,按自己的政治观点给《毛诗》、《尚
书》、《周礼》所作的重新解释。当时,司马光著《易说》、《书仪》、《孝经指解》、
《大学中庸义》 , 也作出不同于汉学的经解。欧阳修著《毛诗本义》,开宋人怀疑
《诗》毛传、郑笺和《诗序》之先河。苏轼著《易传》、《书传》,苏辙著《诗解集
传》、《春秋集传》,都对汉学的义疏提出异议,创立新说。汉学不再是必须信从的
了,郑学的衰落可想而知。
到南宋时,形成一个怀疑学派。他们不承认《五经正义》的“标准”性,对汉学
的经文定本、笺注、义疏全面质疑。郑樵作《诗传辨妄》,专攻毛、郑,极诋小序。
朱熹对《古文尚书》提出怀疑。汉学的权威地位受到破坏。王应麟《困学纪闻·经说》
引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 自庆历后,诸儒发
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胤征》、
《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概述了这种情况。
宋儒治《易》著作甚多,然着重从中找哲理,唯王应麟从事郑玄《易注》辑佚,
有功于郑学。治《诗》者一改汉唐诸儒主毛宗郑的传统,欧阳修始辨毛、郑之失,郑
樵专攻毛、郑,当时周孚曾反驳郑樵。朱熹早年说《诗》亦主毛、郑,吕祖谦采而持
之。治《春秋》的很多,《周礼》也受到重视,并把《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合称“四书”,然皆讲“义理”,与郑学无关。宋代《十三经注疏》的刊行,
使郑玄《毛诗传笺》和《三礼注》得以广为流传。
南宋从理宗时代起,理学被定为官方哲学,以朱熹所注经传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理学大行天下。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未能尽见其书。元兵下江、汉,得赵复,朱熹
之书始传于北方。元仁宗延年间定科举法时,《周易》用朱熹《易本义》,《尚书》
用蔡沈《书集传》,《诗经》用朱熹《诗集传》,《春秋》用胡安国《春秋传》,唯
《礼记》用郑玄注。

二、宋代对郑学有贡献者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
人,侨居建阳(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其治学笃实无虚,学问该博,集理学
之大成。又整理文献,注释古籍。治经宗尚汉注,推服郑学。曾说:“郑康成是个好
人,考《礼》名教大有功,事事都理会得。如《汉律令》,亦皆有注,尽有许多精力。
东汉诸儒煞好,卢植也好,康成也可谓大儒。”(《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时宋孝宗
死,宁宗在位,其父光宗尚在世,朝臣疑父在不当承重,未用三年斩衰之制。朱熹不
以为然,因上《乞讨论丧服札子》,言宜改,承重之服。时门人有疑者,朱熹未有以
折之;后读《仪礼丧服疏》引《郑志》郑玄答赵商语,始大折服。《宋史·礼志》引
朱熹语曰:“向来上此奏时,无文字可检,又无朋友可问,故大约且以礼律言之。亦
有疑父在不当承重者,时无明白证验,但以礼律人情大意答之,心常不安。归来稽考,
始见此说,方得不疑。乃知学之不讲,其害如此;而礼经之文诚有阙略,不无待于后
人。向始无康成,则此事终未有所断决,不可直谓古经定制一字不可增损也。”其后
朱熹编《仪礼经传通解》 , 即以郑注补经。服膺郑学之言尚多,见《朱文公集》、
《朱子语类》。撰有《诗集传》、《周易本义》、《四书章句集注》等。《诗集传》
杂采毛、郑,亦间取三家诗。
吕祖谦(1137-1181) ,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初荫补
入官。后举进士,复中博学鸿词科,除太学博士,官至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学以关、
洛为宗,而旁稽载籍。治经史以致用,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开浙东学派先声。主
要著作有《书说》35卷、《家塾读诗记》32卷、《春秋集解》30卷、《左氏博议》20
卷等。与朱熹友善,治《诗》主毛、郑,后朱熹改变观点,而祖谦仍坚持之,甚可贵。
李如圭,字宝之,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绍熙进士。著有《仪礼集释》、《仪
礼释宫》、《仪礼纲目》。《文献通考》引宋《中兴艺文志》云:“《仪礼》既废,
学者不复诵习……淳熙中,李如圭为《集释》,出入经传;又为《纲目》,以别章句
之旨;为《释宫》,以论宫室之制。朱熹尝与之校定礼书,盖习于礼者。”《四库全
书总目·经部·礼类二》《仪礼集释》条下云:“如圭乃全录郑康成注,而旁征博引,
以为之释,多发贾公彦疏所未备。又撰《纲目》、《释宫》各一篇。”清四库馆臣从
《永乐大典》中辑出《仪礼集释》30卷,《仪礼释宫》1卷。
曾逮,曾任两浙转运判官直秘阁。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 ,刊《仪礼郑氏注》1
7卷、 陆氏《释文》 1卷。 张淳对《仪礼郑氏注》进行校定,撰《仪礼识误》3卷。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礼类二》“《仪礼识误》”条云:“其所引据,有周广顺三
年及显德六年刊行之监本,有汴京之巾箱本,有杭之细字本,严之重刊巾箱本,参以
陆氏《释文》、贾氏疏,复订异同,最为详审……然是书存而古经汉注之 文脱句藉
以考识,旧椠诸本之不传于今者亦借以得见崖略,其有功于《仪礼》、诚非浅小。”
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卫,字正叔,学者称栎斋先生,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官至朝散大夫,直宝
谟阁。 撰《礼记集说》160卷。《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礼类三》“《礼记集说》”
条云:“其书始作于开禧、嘉定间……首尾阅三十余载,故采摭群言,最为该博,去
取亦最为精审。自郑注而下,所取凡一百四十四家,其他书之涉于《礼记》者,所采
录不在此数焉。今自郑注、孔疏而外,原书无一存者。朱彝尊《经义考》采摭最为繁
富,而不知其书与不知其人者,凡四十九家,皆赖此书以传,亦可云礼家之渊海矣。”
王应麟(1223-1296) ,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先世居浚仪(今河南开封市),后迁
居庆元(今浙江宁波市)。淳进士,又中博学鸿词科。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学问
渊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皆有研究。熟悉掌故,长于考证,著述丰富。郑氏《易
注》,至宋已佚,应麟旁摭群书所引,辑成《周易郑康成注》1卷,又辑《尚书郑注》
10卷,有存古 逸之功,实开搜集郑氏佚注之先河。于传述郑学,所系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