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崇尚《礼》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94&rec=68&run=13

东汉最高统治者倡导礼仪,躬行实践,又为地方长吏、士族儒宗人物所激扬,遂
形成尊崇礼制的社会风气,这给长于礼学的古文经学带来了机缘。古文经学家杜子春、
郑兴、 郑众、 贾逵、马融、卢植等皆通《周礼》,并作解诂。马融传郑玄。郑玄精
《三礼》,正如孔颖达所说:“《礼》是郑学。”(《礼记·月令》题疏。)他作为儒
宗一派人物,从思想上、情感上向慕古代宗法社会的礼治。
孔子以“仁”释礼,礼是孔子“仁”的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孔子十分强调礼的
重大意义,说:“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
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
交也。”郑玄在为这段话作注时说:“言君子以此故尊礼。”(《礼记·哀公问》。)
即正因礼的作用如此重大,所以必须尊崇它。郑玄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对礼的意义也
有深刻的认识。他在《六艺论·礼论》中指出:“礼者,序尊卑之制,崇敬让之节也。”
(引自《郑氏佚书·六艺论》。)
郑玄认为,礼是治国的根本。在《三礼注》中强调礼对治国、为政的重要性。他
在《礼记·冠义》 注中强调指出: “国以礼为本。”又在《礼记·中庸》注中说:
“为政在人,政由礼也。”这种认识,和儒家对礼的作用的认识是一致的。这种认识,
正是他特重《礼》学的根本原因。郑玄崇尚《礼》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郑玄遍注群经,以《三礼注》为最精。他在遭党锢之祸期间注《三礼》,
费时最长,用功最多,故在经注中最精,正如清代王鸣盛所说:“康成注经,《三礼》
居首,阅十四年乃成,用力最深也。”(《蛾术篇·郑氏著述》。)他“括囊大典,网
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后汉书·郑玄列传》。)。特
别是郑玄在《三礼注》中对礼义的阐发,把儒家重礼的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极大地提高了《周礼》的地位。西汉末,刘歆提出周公手定《周礼》之说。
东汉末,郑玄再申周公著《周礼》之说。他在《周礼·天官·序官》“惟王建国”下
注云:“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营邑于土中。七年,致政成王,以
此礼授之,使居雒邑治天下。”他强调此书的作用,说:“斯道也,文武所以纲纪,
周国君临天下,周公定之致隆平龙凤之瑞。”(贾公彦《周礼正义序·序周礼废兴》。)
贾公彦在《周礼正义·序》中说:“唯有郑玄遍览群经,知《周礼》者乃周公致太平
之迹,故能答林硕之论难,使《周礼》义得条通……是以《周礼》大行。”郑玄关于
周公作《周礼》之说,自属不经,但其意图在于提高《周礼》的致用性价值,以推促
礼学隆兴之势,使礼学成为士族化社会的程序控制手段。
第三,以《三礼》阐释他经。郑玄非常重视以《周礼》等礼学经传注释他经,将
其他经义纳入礼学阐释体系。他注《易》,“据礼以证《易》广大,无所不包。据礼
证《易》,以视阴阳术数,实远胜之”(皮锡瑞《经学通论·易经》。)。他注《尚书》,
据《周礼》六卿释唐虞官制。《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
授人时。”郑注:“此命羲和者,命为天地之官。下云‘分命’、‘申命’,为四时
之职。天地与四时,于周则冢宰司徒之属,六卿是也。”(④《郑氏佚书·尚书注》。)
又据《周礼》十二章释唐虞服制。《皋陶谟》:“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郑注:“作服者,此十二章为五服,天子备有焉。公自山、龙而下,侯伯自华虫而下,
子男自藻、火而下,卿大夫自粉米而下。”④又据《周礼》九服释唐虞土地之制。
《皋陶谟》:“惟荒度土功,弼成五服,至于五千。”郑注:“尧初制五服,服各五
百里,要服之内方四千里,曰九州。其外荒服,曰四海。此禹所受地。” (《郑氏佚
书·尚书注》。)郑玄以礼释他经,突出了礼学的地位。